黑蓝论坛
标题: 【《lost》观感一】最恐怖的不只是瞬间 [打印本页]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39
标题: 【《lost》观感一】最恐怖的不只是瞬间
<p>《lost》(迷失)观感一:<br/>最恐怖的不只是瞬间</p><p> 一架飞机失事,跌落在偏离航线两千多公里的荒岛上。幸存者很难说该为他们没有丧生感到庆幸,还是该为他们迷失在与以往世界断绝了任何联系的空间里而感到悲伤。救援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他们也不知道救援队在哪儿,于是他们修好了飞机上仅有的一架发报机,试图通过发信号让救援队找到他们还活着的证据,并确定他们的位置。<br/> 这是《lost》第一季里开篇没多久后的一段。至于怎么找到发报机、怎么修好、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只能用“一言难尽,不复赘述”来形容。总之,经过一些波折,发报机可以使用了,也接收到了信号……<br/> 此刻人们心情的兴奋肯定难以言表,飞机坠落——幸运生还——与世隔绝——收到信号,等等等等,还有比在绝境中听到来自家乡的信息更温暖人心的吗?但是且慢,就在他们以为可以因此而联系上救援队的时候,他们收到了一个女人呼救的信号,经过确证,这个女人同样也在这荒岛上,而这个信号,已经对外发射了16年并还在继续发射。<br/> 一个现状摆在了眼前:岛上的这个求救信号发射了16年,也就可以肯定地说,16年来,这个女人没有获救。他们知道,飞机上的发报机只要发出信号,地球的某个角落就能收到,并可以确定位置。那么,究竟是救援队没有找到这个岛,还是找到了却无法进入,或者是这个岛本身就“屏蔽信号”?不管怎样,这就意味着,一群没有物资供应的现代人,要重新过上原始人类所过的日子。换句话说,他们通过救援队获救的希望,被这一瞬间安静地掐断了。这个瞬间,使他们坠入了绝境。一种长期的、充满黑暗的、不知如何才能摆脱的绝境,将笼罩他们今后的生活。再换句话说,这个瞬间给他们所指向的就是两个字:等死。<br/>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头颤悚不已,恐惧感从胃里经过心脏升腾到大脑,甚至身体也因为恐惧而产生了微微痉挛。毛骨悚然。<br/> 16年,当然只是一个概念,换作15年、17年,意义一样。为什么编剧用了这个数字而不是其他,我认为这只是个人喜好。当然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如果一个突然事件把我们无情地抛在了跟现在毫无关系的地方,同时不告诉你什么时候可以“出关”,真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忍受这突如其来的“新的生活”。我们把一切交给了眼下的生活,我们也因眼下的生活而获得了一切,但是很轻松的,这些都被剥夺了。我们惯有的习惯、社会、行为准则、性情、方式……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发生了性质上的、彻底的改变。那种轻松所带来的残酷,使得“轻松”本身显得那么恐怖。<br/> 最恐怖的不只是瞬间。这个“瞬间”本身之所以那么有力,就是因为在它背后,潜藏着一种全无敌的杀机、和毁灭。这个信息明确告诉了那些幸存者:你们原有的一切,已经被毁灭了,在这个荒岛上,如果没法另辟蹊径,那只有杀机等待着你们。给我带来颤悚和恐惧感的,就是这个瞬间背后的这些。杀机和毁灭的信号来得如此干脆利落、明确而又无法拒绝,又反衬出那瞬间本身的残忍。当然,片子本身拍得厉害之处就是它使我、使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在那当时被吸卷进了那个“场”。那瞬间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和灾难,也并不是想象,而是将要呈现和已经在呈现了的。最温存的也最厉害的杀机每天伴随在他们的日子里:缺少淡水、缺少食物、没有衣物、没有药品……这些基本生存用品,在以往并不起眼的时候为人忽视,而现在,“叫你们领教我的厉害”。更何况除此还有风霜雨雪蛇虫野兽的侵袭呢?这个瞬间,毁灭的是一个世界,毁灭的是——希望。</p><p>类似于将“绝境—希望—绝境”进行反复从而获得一种更为悲伤的结果的模式,许多美国电影并不少见,《最后舞曲》(Last dance)就是一个例子,你当然也可以将之理解成煽情。好,现在我要说,《lost》与这一模式有巨大区别的是,在那瞬间出现之后,那些幸存者,似乎并没有为此而感到“自杀好过等死”。其中的一部分人,只本能地感到悲伤;另一部分人,已经失去思考的兴趣;还有一部分人,希望利用着原有世界的经验,再来改变眼前这个世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这已经是一个被迫迷失的群体了,他们不知道他们能干什么,他们只是像一群摸着石头过河的瞎子,依靠本能、依靠经验、依靠着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来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br/> 于是一种更为恐怖的局面产生:他们对恐怖已经失去了恐怖感。他们原有的感觉系统,也已随着局势的变化被摧毁,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认为他们已经在做什么。如果有上帝,也许他会看着这些而发笑、或者摇头无奈。但现在是我们、是我们这群生活在幸存者原有世界里的人,在看着这一切,而在我们被这片子带入那场景的时候,比“毁灭”本身更为恐怖的是,我们甚至无力面对那一切。于是,如果我们进入了片子,我们承受的恐怖是双重的:我们没有能力面对那些;我们心里害怕面对那些,但我们面临了……</p>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39
这是不是传说中的迷失????有越狱好看没啊?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39
现在回想起来,最先突出地浮上意识的是难以置信、匪夷所思的种种事件和情境:离奇的坠机和更加离奇的幸存;荒岛上的群体生活;the others向幸存者派出的间谍;幸存者的回忆,以及由此对比呈现出的他们在坠机后发生的思想上的巨大变化。观看的时候,这些体验不比恐惧来得更早,却比恐惧来得更为持久。面对离奇的、神秘的对象,人总会去探究它的真相、试图解释它、理解它并尝试着把握它。认为它是好奇的天性也罢,是求知的现实需要也罢,这种意识总让剧中人、也让我们努力去破解小岛(编剧)设置的一道道迷题,想要揭示现象背后(也许令人震惊的)的事实真相。<br/><br/> 到第二季的开始,追踪和推理到了一个小高潮,幸存者打开了封死在地面上的舱门,在这一刻,我的肾上腺激素分泌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我暂时停了下来,恐怖感弥漫开了。再恐怖的场景(镜头)都不如恐怖的可能性来得更刺激,更让人难以承受。如果地下走出一头怪物、一群怪物或者更多的怪物,好吧,最坏也就是一群怪物而已。但是在没有看到这个结果之前,你不能想象,它也许比最坏的结果还要坏。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br/><br/> 所幸它给出的结果并不太坏,暂时不会带来更多的血腥和死亡。我们看见了一个深埋在底下的居所(3号基站),它是如此不可能、以至于让人想象不到它竟然会出现在这个远离大陆的荒岛上。它有一整套充裕的、甚至可以勉强说是完备的现代文明的资源和设备,有大量的食品,舒适的弹簧床,武器,电脑,书本,甚至有唱机。在这里我们知道,这是一项名为“达摩”的科学试验设立在小岛上的一个基站,工作人员在这里每隔108分钟在电脑上输入一串数字(4 8 15 16 23 42)来阻止某个可能发生的灾难后果。这组数字曾被用来猜罐子里的钱币数,赢得了数万美元的硬币;胖子从精神病友那里得来这组数字,买中了乐透大奖,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烦恼;这些事件都聚焦在这组数字上,使我们敢于猜测,这个天杀的编剧如果不把它解释为小小小小小概率事件的话,那就有更有意思的“背景”将在后面的剧情中和盘托出:既然这样的巧合在现实世界里几乎不可能发生,我们就有理由设想这一切不过是幻想。是梦。即便我们先不去怀疑815航班以及坠机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也可以先猜测胖子中奖的记忆是虚假的(如果他在精神病院里呆过是真的话,那就更可能啦);据此类推,雀斑女在丛林中看到的黑马也可能是假的。<br/><br/> 昨晚我看到了第二季第10集,在没有更确切的证据和更合理的推测之前,我将一直怀疑这次“荒岛历险”的真实性(当然是指在剧情中的真实性)。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9
无论是16年,还是雀斑女看见的黑马,《LOST》给人的总是还有希望。比如所有人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看上去模糊不清的关系界限在第二季越来越清晰。我猜顾耀峰总会写到“希望”也就是“《HOPE》”,这应该也是《LOST》的另一个大的命题。同“16”年一样让人恐惧的是医生的父亲的棺木在飞机失事后被医生找到,当医生胆战心惊的打开棺木发现里面一无所有时,他的愤怒可想而知。但当事者的恐惧往往会成为受众人的希望,我当然不希望《LOST》中将他父亲复活,肯定的,编剧们也不会傻到利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惊情四百年》这样讨厌的僵尸戏、生化戏。看到医生的爸爸的尸体消失时,我感受到的是匪夷所思和鄙夷,4 8 15 16 23 42是厄运连连的希望,更不要说那个疯子光头佬一次次想启开仓门和查理可爱的海洛因了。可怖的希望总是弥散在整部戏当中。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39
<p>靠,我真的觉得比《越狱》1差多了,悬念和节奏都不如《24》,人物刻画又不如《Alias》。至于那些戏剧小高潮,实在充满太多可预测性的桥段了。</p>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39
《越狱》我也看了,不如《LOST》
作者: 介事 时间: 2007-8-4 13:39
<div>主要是LOST也好越狱也好,一律头重脚轻,一开始看得很爽,对剧情叹为观止,后面就变成,喔唷,就这样啊,看你怎么编下去</div>
作者: 介事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黑天才</i>在2006-11-6 13:19:41的发言:</b><br/>无论是16年,还是雀斑女看见的黑马,《LOST》给人的总是还有希望。比如所有人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看上去模糊不清的关系界限在第二季越来越清晰。我猜顾耀峰总会写到“希望”也就是“《HOPE》”,这应该也是《LOST》的另一个大的命题。同“16”年一样让人恐惧的是医生的父亲的棺木在飞机失事后被医生找到,当医生胆战心惊的打开棺木发现里面一无所有时,他的愤怒可想而知。但当事者的恐惧往往会成为受众人的希望,我当然不希望《LOST》中将他父亲复活,肯定的,编剧们也不会傻到利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惊情四百年》这样讨厌的僵尸戏、生化戏。看到医生的爸爸的尸体消失时,我感受到的是匪夷所思和鄙夷,4 8 15 16 23 42是厄运连连的希望,更不要说那个疯子光头佬一次次想启开仓门和查理可爱的海洛因了。可怖的希望总是弥散在整部戏当中。</div><p></p><div>我喜欢光头佬</div><div>还有传说中的恋童癖TBAG……</div><div>帅而变态</div>
作者: 跨越时空的思念 时间: 2007-8-4 13:39
不要看情节就没那么多烦恼。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39
越狱太好看了...我这几天不吃不喝什么都不想只想快点看完越狱...<LOST>太长了,看不了了,越狱都折磨死人了....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39
都一律比海贼王差。情节上也比不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7 17:42:25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介事</i>在2006-11-6 15:19:53的发言:</b><br/><div>主要是LOST也好越狱也好,一律头重脚轻,一开始看得很爽,对剧情叹为观止,后面就变成,喔唷,就这样啊,看你怎么编下去</div></div><p></p>一律头重脚轻。这个说得对,这是很多长篇电视剧的通病。因为没人知道下面发生什么,编剧也不知道。编剧要知道的是:要想尽办法让你一集一集看下去,到实在没收拾率的时候,草草结束就可以了——反正没收拾率了,怎么结束都可以。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黑天才</i>在2006-11-6 14:25:19的发言:</b><br/>《越狱》我也看了,不如《LOST》</div><p>看来我们喜欢的点是不一样啊。《LOST》第一季前几集还好,后面包括第2季太拖沓了,看电视剧我就受不了拖,反而电影再这么慢都还好。而且线索太多,多处的闪回手法我觉得很傻。另外我总觉得《LOST》有一种讲不清的文艺腔调,出现在电视剧里很让讨厌。 最好奇的是美国人怎么能受不了那么多的迷团过场长时间不交待,要我在美国一个星期只能等一集的速度看早就疯了。唯一我觉得值得讲的就是他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理解可以算是美剧中做的比较好的,至于里面牵涉的宗教学,数学,和心理学,放在里面并不就能让一部电视剧就厚重了起来,这些事情交给电影去做吧。</p><p>推荐大家该编剧的另一部剧《24》,算是同类悬疑剧里目前我看过的最好的了。</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39
最好是周末哪也不去,拿全套的DVD窝在家里,和剧中人24小时同步地看,惊爆死了。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无非</i>在2006-11-7 23:36:18的发言:</b><br/><p>至于里面牵涉的宗教学,数学,和心理学,放在里面并不就能让一部电视剧就厚重了起来,这些事情交给电影去做吧。</p></div><p>嗯,有意思了,为什么那些东西电视剧不能做只能电影做?电视剧和电影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功能有没有可能互换?</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39
<p>我都疯掉了,我打了两遍长帖都搞丢了。。</p><p>不是说不能做,而是做不好,也没有意义。电视剧(主要指欧美剧,国剧韩剧我没怎么看过)的周期长度和它的受众群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实验,通常一部美剧的拍摄时间都要数年甚至十几年(如《FRIENDS》,如果一些短的被OUT的意义就更不大),这样如果要做必定各种元素贯彻至尾,那么整剧内容必定包罗万象,异常臃肿,先不说创作力能否达到效果,但就长年的众多学术知识的笼罩下就已经丧失最基本的故事之美了,就像一套百科全书对我来说,也只是一堆资料的空概念,尽管它里面营养丰富。而且电视剧的观众都是在家看电视的普通大众,这就像你不能向商业片寻求艺术一样,刻意求厚重没有意义。此外美剧的拍摄方式好象是一集一个导演,这样做技术上难免此消彼短,想法上也会大相径庭,从而一部剧的整个理念和气质都得不到统一,这样任何尝试都是没有诚意和多余的,——长篇小说虽然也巨大,但至少是作者一个人的完成,有唯一的主人和志向。另外电视剧的制作是一个TEAM,尤其是长年累月的工作难免不会有缺陷,丢失和错误,那么这样的实验有什么意义呢?又能做到多好呢?</p><p>在我的观点里,美剧算是把电影和电视剧两者融合的最紧的了(尽管他们还是两者),比如HBO用拍电影的模式拍电视剧,就吸取了电影的很多优点,从而又不至于像一般电视剧那样的粗糙,拖沓和死板。而电影本身的形式就决定了他应该有的“美感”,“遗憾感”,“探索性”,“灵活性”,“精致性”。所以我觉得说白了,电影和电视剧就是一场“短”和“长”的战争,“长”的稳固对“短”的灵活。所以电影的优势就在与他的轻和短,可以浓缩众多元素成一体,也不会太胖。所以在我的观点里,电视剧应该向游戏的方向去发展(如《24》的同步角色扮演,电影就无法做到),或者是向电影中的记录片学习,或忠诚或有距离的望着生活。</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顾耀峰</i>在2006-11-7 23:55:12的发言:</b><br/><p>嗯,有意思了,为什么那些东西电视剧不能做只能电影做?电视剧和电影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功能有没有可能互换?</p></div><p></p><p>要我看这些东西电影也不要去做。让人家宗教学、心理学、数学自己去做嘛,你电影啊电视啊凑什么热闹?——当然能赚钱的话你就凑吧。</p><p>电视剧和电影从媒介传播的角度来看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文化产业来看反正都能生钱就是了,连成一片也无妨。</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无非</i>在2006-11-7 23:44:46的发言:</b><br/>最好是周末哪也不去,拿全套的DVD窝在家里,和剧中人24小时同步地看,惊爆死了。</div><p></p><p>你这种根本不是看电视剧的办法,人家正经看电视剧的就是一星期一星期守候着、猜测着、讨论着,骂着看,那才叫看电视剧的一个过瘾。</p><p>当然24这部特殊一点,但这部我看了一集就没看下去。</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18:15:47编辑过]
作者: 投面水银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顾耀峰</i>在2006-11-7 23:55:12的发言:</b><br/><p>嗯,有意思了,为什么那些东西电视剧不能做只能电影做?电视剧和电影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它们的功能有没有可能互换?</p></div><p>胶片效果好。从技术介质上说,它的宽容度是超过电视的。</p><p>但是数字电视在理论上可以达到胶片的效果,尽管目前实际还不能做到。</p><p>因为在技术成本上的投入关系,同时,电影的发生之初带来了关于蒙太奇的一系列发现和思考,电影容易认为“艺术”一些。</p><p>把那些可以用“厚重”,“深沉”来形容的东西,用一个可实现的班底来操作,区别只在于扔给他们一套电视器材,告诉他们“画面质感差点就差点”,该实现的还是能实现。</p><p>所以,电视跟电影的差别,功能上没差。本质上没差。都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上,都由剪辑制作技术为根基/为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电视在成本上的相对低廉能更快速大量的生产电视产品,所以能生产目前所有的所有电视节目形态。</p><p>可能因为这个生产成本,造成了不可互换的他们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功能。这也只是社会功能。要说产品和作品的距离差,最根本还是生产线上的人之差别。</p><p></p>
作者: 投面水银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6-11-7 17:36:34的发言:</b><br/>都一律比海贼王差。情节上也比不上。<br/></div><p>凌丁是个动漫棒子。 </p><p> </p>[em01]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投面水银</i>在2006-11-8 18:44:29的发言:</b><br/><p>凌丁是个动漫棒子。 </p><p> </p>[em01]</div><p></p><p>那倒也不是一味捧动画。lost看了完整的一季,失去看下去的动力了,海贼王看了434集,还想看下去。讲故事层面,还是有高下的。</p><p>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很热血!?</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8 22:42:25编辑过]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3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6-11-8 18:15:18的发言:</b><br/><p></p><p>你这种根本不是看电视剧的办法,人家正经看电视剧的就是一星期一星期守候着、猜测着、讨论着,骂着看,那才叫看电视剧的一个过瘾。</p><p>当然24这部特殊一点,但这部我看了一集就没看下去。</p><br/></div><p></p><p> </p><p>哎呀,我讲的是单指看《24》这种形式的啊。我觉得《24》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影方式,这个电影做不到,当然虽然它还做的不够到位。</p><p>其实我也同意电影电视剧都不要做,轻总比重好,但我觉得电影偶尔还是可以做实验的,至少实验室也不会着火——其实这也不对,我说不清楚那个意思,就是一张纸片是可以飞起来的,如果风足够持续它是可以飞到天上云里也未可知,就算掉下来也是到了足够遥远的地方,但是如果一本厚字典,除非风是10级以上,否则扔出去,它也只是掉在两脚边50米以内的地上,搞不好还会砸到人。[em06]</p>
作者: 苏苏漫步 时间: 2007-8-4 13:39
还是看<绝望主妇>吧,不费脑子.........
作者: 希微 时间: 2007-8-4 13:40
<strong>以下是引用<i>介事</i>在2006-11-6 15:19:53的发言:<br/></strong><div>主要是LOST也好越狱也好,一律头重脚轻,一开始看得很爽,对剧情叹为观止,后面就变成,喔唷,就这样啊,看你怎么编下去</div><div></div><div>严重同意。看到1的结尾部分已经想打编剧了</div>
作者: 暗蛹 时间: 2007-8-4 13:40
我觉得迷失比越狱更好看,层次相对更丰富一点。越狱第2季在监狱外的大环境中编剧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7-8-4 13:40
<p>从长远角度来讲,LOST比越狱更难受尾,它的展开能力是相当强的,越狱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及LOST。<br/>从趣味性来说,越狱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监狱题材的片子向来应该是吸引人的,从故事性角度来说就连死屋手记都那么好看。而越狱明显开头拿得太大,这出乎我的意料,假如说一出戏是一波三折,那么越狱第一季的前六集只做到了二折。</p><p>LOST有明显的荒岛余生的快乐,它并没有将这个层面的交代抛弃。越狱则根本不理睬监狱的趣味性,直接奔向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后面的发展就不会有LOST长远。</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0
<p>对的。监狱题材还是要看《监狱风云》。不过《lost》实在无法喜欢。</p>
作者: 兔兔 时间: 2007-8-4 13:41
<p>我昨天刚开始看《lost》,到第五集,看到一个很好玩的东西,胖子听着音乐,欢快缓慢的,镜头移向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都随着音乐慢了下来,整个场面变得温馨轻松,当然也充满希望。我喜欢把这样的段落称为“MTV式拍法”,《情人结》中有一段拍赵 wei的心里独白也是这样的拍法,但俗不可耐,当然,也是符合整个片子“俗”的主调的。或者说,是声音和动作的关系,这就说大了。比如我在擦地板的时候,听mazzy star就会擦上一个小时,或许还蹲在地上想会心事打个盹什么的,要是听些电子的,估计10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了。</p><p>一些长镜头和移动镜头让我想起《八部半》中广场上那段漂亮的调度,一个空间里的一些人物,很多导演拍,拍得好看的没几个,也包括《lost》,当然用电影的眼光来要求它是苛刻了些,这样的电视剧有游戏有悬念有故事有钱赚就够了,偶尔玩玩形式也比空白一片要好得多。</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2 10:34:16编辑过]
作者: 介事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苏苏漫步</i>在2006-11-9 9:16:01的发言:</b><br/>还是看<绝望主妇>吧,不费脑子.........</div><p>我也喜欢看,它的对话都不错……我就站着一边看一边转呼啦圈,身上涂了一层辣椒油</p>
作者: 小智 时间: 2007-8-4 13:41
成都找不到什么好片子。。。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怎么可能呢,一定是你没找找地方!</p><p>《看电影》杂志社社址就在成都市清江东路360号峨影厂内,好像说的关系不大前后。</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看电影》杂志社地址已经快成为迷了,我认识一个编辑说是在上海,上次又看到什么约稿地址写着哈尔滨,成都那个好像是总部吧?</p><p>成都确实电影氛围很强啊。</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成都是总部,上海是广告发行吧,印刷是在哈尔滨。那个什么《电影世界》好像是东北那边出的。的确很复杂~~~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不是吧。我只知道《看电影*午夜场》编辑部在上海,后来听他说《看电影》编辑部也在上海。但以前又看到哈尔滨那个写着《看电影》编辑策划部收。哎,反正我已经头昏了。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恩,已经可以确定了,《看电影》的所有编辑部都在上海。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终于确定了,绝对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p>哈哈哈哈,谈着谈着,大家终于一起lost了.</p><p>蛮好的蛮好的......</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我也觉得蛮好的,点着蜡烛,继续LOST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4 15:45:42的发言:</b><br/>我也觉得蛮好的,点着蜡烛,继续LOST</div><p>好,就从蜡烛开始lost....</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刚好被我碰上了。昨晚正好看了一部伊朗电影(我昨晚看的),我说片头两个提示:</p><p>1.开篇只在黑色的荧幕中间打上了一句话即In the name of God。</p><p>2.接下来就是蜡烛,有人在黑乎乎的房间里点蜡烛。</p><p>大家猜电影[em31]</p><p>(这个好像太容易猜了)</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4 15:58:02编辑过]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p>妈的.谁说我常看?也就是最近认为有必要好好看看伊朗电影,就比以往加了点量.</p><p>猜不出来!!!</p><p> </p>[em03][em03][em03]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别生气,大不了我告诉你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p>那你说撒......</p>
作者: 兔兔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4 15:55:17的发言:</b><br/><p>刚好被我碰上了。昨晚正好看了一部伊朗电影(我昨晚看的),我说片头两个提示:</p><p>1.开篇只在黑色的荧幕中间打上了一句话即In the name of God。</p><p>2.接下来就是蜡烛,有人在黑乎乎的房间里点蜡烛。</p><p>大家猜电影[em31]</p><p>(这个好像太容易猜了)</p><p></p><br/></div><p>猜,猜不出来,伊朗电影看太少了,说说看`````[em08][em08]</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我也猜不出啊!你就讲答案吧。</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答案揭晓</p><p>《浮城记》,英文片名Iron Island,导演穆罕默德.哈索洛夫。</p>
作者: 兔兔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无非</i>在2006-12-27 16:25:30的发言:</b><br/>不是吧。我只知道《看电影*午夜场》编辑部在上海,后来听他说《看电影》编辑部也在上海。但以前又看到哈尔滨那个写着《看电影》编辑策划部收。哎,反正我已经头昏了。</div><p><strong>(转)早年编辑爆《看电影》内幕<br/><br/></strong>认识一漂在京城的朋友,这人是《看电影》早年的编辑,谈话间不见其得意之处,倒是多有怨气,内幕总是让人好奇的,我就来爆爆朋友口中的《看电影》内幕,有待各位明查。《看电影》其实是用的峨影厂的刊号,策划指导才是大嘴公司老板,老板娘掌握财务和广告,老板的大哥脾气极坏,他负责公司电脑和网管,仰仗着自己老板哥哥的地位,新来的编辑没少被他臭骂。老板的弟弟就是时常在杂志上看见的记者三木,别以为当了《看电影》的编辑就能外跑采访,去大电影节都是老板弟弟的份。《看电影》工资很低,这早就是出了名的。新编辑要熬四五个月才能转正,实习期1500,转正后每月就3000的样子,但工作地是上海,没有三金,没有年终奖。每周上六天班,打卡上班,加班无数,无加班工资。工作量巨大,折扣下来每人的千字稿费仅数十元而已。《看电影》编辑的流动性很大,所以期期打招聘广告,但是编辑要工作一年后才能上版权页,所以我们看到的版权页很固定,而且里面很多假名字,真正编辑名没几个。《看电影》现任主编阿郎,是个电影盲,早年是名牌内衣商人,所以真正懂电影的编辑和他矛盾很大,很多和他有矛盾的编辑都被他发配到午夜场直至辞职。《看电影》以美编为主心,版式为大,所以我们看见的口水话其实是为了版面字数撑上去的。但是《看电影》就是牛,用低成本的劳工运作成就了如今的高度。</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听起来好恐怖的,到处都是黑暗</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哈哈,我在想这个报内幕人是不是那个晃某某。</p><p>《看电影》工作量大真是出了名的,我听说一个编辑每个月至少要写几万字的稿子,两三个月下来都够出一本书了。此外还要挤出时间看那么多的电影,算下来真是怪辛苦的。但是没想到工资这么低,估计也只是一直靠精神在支持吧。倒是说那个阿郎有点过激了,他以前有些策划还是做的有点意思的。</p><p>哎,我工作找的头都疼了。要是真把老子逼急了,我也索性就去应聘《看电影》了!</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