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重复的和可能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39
标题:
重复的和可能的
<p>有几个片子重复在看。有几个片子第一次看。看了以后想,必须再看一遍。图像究竟表达了什么,现在就连导演的阐释也无法令我满意。以前人们以为,联想是对待阅读的一种通常方式。这种看法遭到了批判,比如萨特认为“这是糟蹋阅读”。而影像,影像就不同。图像的语言隐藏于电影内部,表现手法仅仅作为一段桥梁,一种通向理解的可能性,观众的任务是猜测。所以观众并不好当,尤其是,猜测一部并不那么好懂的文艺片。文艺片承受力与年龄成反比。慢慢来。一过二十五就别再比赛看碟。</p><p>不和有力气的人比看碟但是,我的速度也太慢了。还有一堆想重看的。每一次看都像第一次看。比方说上礼拜,一边看《你那边几点》,一边想:我怎么不记得小康向花盆里倒尿了呢?阿尔贝·法拉伊认为,所有电影的核心都有一个“无图像结构”,这个结构产生于阿尔贝称为的“超摄影作用”。说来玄妙,它使得电影能与观众交流,用与内容相吻合的话语。此类理论是从电影角度出发,似乎没有把个体差异计算进去。几乎可以想像,一部电影正用它特有的话语同观众交流的时候,无知的人的目光正投向镜头深处,同主角无关的角落——小康倒尿的植物,是不是他妈妈浇水的那盆呢?如果是,可以推断小康的房间侧窗对准阳台,那他妈妈的卧室在哪儿呢?镜头展示了客厅、厨房……两间卧室的朝向到底是什么呢……于是观众完成了一连串相关镜头的解读,并将主题顺利地跑到了东京以东,北京以北。</p><p>“……北京以北,白雪比风沙更绵密……”甫一听到这歌,想到了就是关于感情,然而有人告诉说其实这歌歌颂了一个信仰巫术的地质勘探学家。谁知道呢。凡是无法叫人难过的电影,一概被视为缺乏感情渲染。事实上,《苦月亮》我是去年再看的时候才觉得难受的;而《安娜与国王》已经无法再打动我了。年龄的增长产生的效果不仅戏剧而且魔幻。它甚至像光合作用,与个体各项特质结合生成了原先没有的东西。它或许使我看电影时更接近于电影的相对本质,也可能让我更随心所欲地搀杂私人体验而不担心因此误解了什么。什么是误解呢?当影像闪烁,更多未曾发现的新信息被释放,旧电影残留的意义正无可挽回地被修改、删减、添加、抹去……所剩下的,真正属于电影本身的意义,还有多少?我们总是试图更接近电影本身,我们也正是这么说的。我们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如何如何。它应该是如何如何的。它正是如何如何的。而实际上我们表达的仅仅是:“我才是如何如何的。”哪怕说的和导演都一样,那也只是巧合。或是当你还没有接触影像时,就被提前到来的信息说服了。</p>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7-8-4 13:39
拜读了。学习中。
作者:
铜豌豆
时间:
2007-8-4 13:39
<p>凡是无法叫人难过的电影,一概被视为缺乏感情渲染。事实上,《苦月亮》我是去年再看的时候才觉得难受的</p><p>这个电影只有真正进入恋爱、或者曾经真正进入恋爱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难受啊。</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39
一切都是从“我”这来,我觉得就比较合理了。
作者:
niero
时间:
2007-8-4 13:39
<p>谁知道呢。动物一点比较好。</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