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讨论]说到Bresson…… [打印本页]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0
标题: [讨论]说到Bresson……
<p>最喜欢他的《审判圣女贞德》和《少女莫夏特》。</p><p>我觉得老头拍少女有种特别的怜恤,不带色情成分的那种。类似父亲看女儿,怎么说呢,也不确切,像那种较远距离的长者对晚辈的亲切。我最近特别喜欢这样的人。导演也是作家也是。怀揣慈悲之心。是一种有触感的温热。这么说好像有点儿玄。前两天看马拉默德的短篇,特别喜欢一篇叫《春雨》的。你看着字就能感觉到作家的心跳似的。特别善良真诚。好像扯远了……虽然这俩人完全没关系,我还是挺喜欢看着他们凑一块儿。像是内心善良的人都坐在我身边,起码这个冬天能熬过去了不会太冷。</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40
最喜欢《电影书写札记》。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邱雷</i>在2006-12-5 0:34:04的发言:</b><br/>最喜欢《电影书写札记》。</div><p>《电影札记》</p><p>很薄,定价8块。我依稀记得还有1、2本。</p><p>非常喜欢。不是一般的喜欢。</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7-8-4 13:40
无论如何,给我留一本。我原来那本叫小偷给偷了。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0
<p>如果有2本,给你一本。</p><p>如果没有,我把我的那本借给你,你去打印如何?反正字数也不多,才几万。一个中篇都不到。</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0
打印太麻烦了复印省事多了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0
<p>………………………………</p><p>说电影哪!</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0
<p>看过《乡村牧师日记》《扒手》《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我觉得他和伯格曼都像是拍电影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古典气质浓厚,充满哲学思考的语言,热衷探索灵魂和宗教,苦难和救赎。不过真要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伯格曼,不过我挺喜欢他把演员当模型用的理念。</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0
Bresson的电影是沉默式的,影像总是摆在最前面的,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内中人物角色的捕捉,巴尔扎塔尔的遭遇中那个姑娘与驴子经历的交错叠加在Bresson的镜头下,出现一种幻觉效果,最后一幕,驴子中枪倒在一群羊中间,毫无渲染,连哼哼声都没有,把黑白影像的魅力烘托到了极致。我买了一套简易碟装,有Bresson的扒手、金钱和圣女贞德的审判,后来又碰到了他的一部越狱。Bresson不在电影中对人物下定义,不对自己镜头下定义,不对故事文本直接下定义,文学气质,还有文学气质,嗯,一个严格的导演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0
<p>不把他的电影买齐,决不罢休</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6-12-5 16:24:15的发言:</b><br/>Bresson不在电影中对人物下定义,不对自己镜头下定义,不对故事文本直接下定义,文学气质,还有文学气质,嗯,一个严格的导演</div><p>说实话,这个导演我一部片子都没看过。我对他的了解和喜欢都来自于《电影书写札记》。你这几句话,在他的《电影书写札记》中也有表述,我印象非常深。特别是不对人物下定义。“一个女演员,她就是女的、演员。她这样做,就是因为要这样做。演员不应该有生命。”(大意)。当然,他有很多观念在当时我很难参透,现在也有一些还是难以理解。——尽管我知道那是好东西。</p><p>这个导演的文学性很可能大于他的导演性。这是最初的判断。也因此,在参透他的……密码……之前,我发誓不看他的任何一部电影。其实是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之高是无比巨大的。所以就很担心、很害怕他的电影不如这本书。当然在同时我也有个自信:通过看别人的、其他片子,他这本书里所说的,我能慢慢理解。事实也证明,这是有效的。特别是候麦的一些片子,使我“通”了很多。</p><p>总的来说,一谈到这个人,我总会把他的这本书顶在前面,其地位有点像射雕里天下英雄抢夺的《九阴真经》似的。……跑题千里,你们继续聊电影吧。</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0
<p>《电影书写札记》我没看。所以你大可放心去看布莱松的电影,因为我看了,我看了,对布莱松的电影就有了一个这样概念,那是电影本身的影像传达给我的,很有说服力的。</p><p>说他严格是因为在看那些曾经出演他电影的人们讲述拍片经历的时候就不断地提起布莱松对演员动作的苛刻,他更像是把演员当做模特,他对某一个细节动作的设计和要求,有个演员说布莱松让他从楼梯下来下了几十遍,好像是扒手里面。手的摆放,我想在布莱松的脑袋里面肯定有一幅不容更改的画面,“就应该是那样,只有那样才能付诸表达。”就更科学家的计算一样。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那样具有表现力的影像。</p><p>不过《圣女贞德的审判》缺少了一种激情,当然这种东西如果真把那种导演激情放进去,可能也不对味了。唔,沉默一项比说话更具有征服力......</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0
<p>对于布列松、伯格曼以及后期的布鲁埃尔等,谁是被选择为掌控的作者,他的作为崇拜的交叉点在哪是什么。都是值得考虑的,</p><p>对于超感和时空效应与场面调度的平衡上,他做到日趋完美并不缺个性。所以他的电影既古典又新潮而被后人褒奖称颂.</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0
奇怪的是我并不适应伯格曼的不动声色,在我感觉伯格曼有别于布列松的地方在于前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有距离,更为冷漠。当然这只是个人观感,不能作为有价值的诠释。说到《对圣女贞德的审判》,是的,那肯定不是一部有激情的电影,但是它可以激发非一般意义上的激情。我一位信教的朋友非常喜欢这片。原本她无法忍受镜头中的贞德突然痛哭失声,整部片子女主角哭了三次(?),镜头忠实地反映了她瞬间的恐惧和动摇,这触动了我朋友的宗教底线,但又是真实的,谁又能质疑一个十九岁少女面临生存还是死亡时的惶惑呢。贞德说,我想死,但我不想被烧死,我的身体不能化为灰烬。然后她捂着脸哭了。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贞德和教会的对话,面无表情的对白下蕴藏着惊心动魄的对峙。还有贯穿始终的脚的特写,一双具有鲜明少女特征的脚,解下脚镣,戴上脚镣,走向教廷,最后是迈着碎步(囚服下摆太窄)走向火刑场。这镜头太震撼了。布列松的电影语言具有一种使观众自我激情的力量,这恰恰符合我个人的情感审美。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0
<p>那是因为作者论的创作理念曾深深地植根于“存在先于本质”的影响。导演把自己的干预控制调整到最小的程度。实际上我们体验的“激情”已经掩藏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里。我们越想挖掘,越与导演所表现的事物的本相背道而驰。这时我们所赋予镜头的启示多余的。这也是写实化和形式化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经常无意识地放大,这也无意识地防碍我们的观影体验。布列松强于前者,伯格曼则多于后者。多看几便《扒手》和《野草莓》就能比较出来。当然《对圣女贞德的审判》导演的自我意识过于强大,甚至对于影象和事件的表述都是“非电影性”的戏剧化,所以我不赞同这种情感上放大的张力,更不欣赏“激情的”火花四射</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