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希克和中国当代艺术奖(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07-8-4 13:40
标题: 希克和中国当代艺术奖(一)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希克和中国当代艺术奖(一)<br/>&nbsp;&nbsp;&nbsp; 今年9月,成立已16年(四届)的<span lang="EN-US">CCAA</span>(即:<span lang="EN-US">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wards </span>中国当代艺术奖)作品展</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上海展出,命名为《拾贰:<span lang="EN-US">CCAA</span>当代艺术奖获奖作品展》。这是<span lang="EN-US">CCAA</span>主办方举行的第一次获奖作品展。12位艺术家的作品悉数出现。<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要说起<span lang="EN-US">CCAA</span>,就必然得谈到一个人:乌利·希克(<span lang="EN-US">Uli sigg</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nbs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b><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有关希克<span lang="EN-US"><p></p></span></span></b></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瑞士人乌利·希克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合资企业<span lang="EN-US">CEO</span>、也当过记者、还曾经是瑞士驻中国大使……不过,他在中国名声最大的身份则是“收藏家”: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买家,收藏有<span lang="EN-US">1200</span>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在瑞士的城堡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博物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几乎每个光环后面的人都有着传奇的经历,尽管这样的“传奇”对于其本人来说似乎都是“理所应当”。希克也不例外。对于外人来说,希克的故事就像蒙着封皮的作品,能够隐约管窥到里面的内容,但又看不清其中的痕迹。传奇,常常以若隐若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1979</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年,在这个对中国人来说还残留着诸多记忆的年份,希克的脚步迈进了中国的国门。在当时,他在瑞士一家工业公司工作,新成立的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需要瑞士的技术、需要他的技术。也许一个“老外”并不能体会到这个年份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然而,记者出身的他还是嗅到了中国的活力,于是就来到了中国。此前,希克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在大学毕业后,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的聊天被一个报社的主编记录了下来,问他愿不愿意当记者,“记者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可以跟不同的人谈不同的话题。”于是,希克的记者行当一干就是<span lang="EN-US">5</span>年,直到他厌倦了“总是问别人为什么干这个事情为什么干那个事情。”<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时间迅速推移到九十年代。</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1995</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年初到<span lang="EN-US">1998</span>年底的四年时间里,希克出任瑞士驻中国大使,这个外交官的身份使他更加与中国的“各路人马”迅速打成一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由最初掌管企业时的萌芽,变成此刻的果实。<span lang="EN-US">1998</span>年,几乎在希克卸任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奖(<span lang="EN-US">CCAA</span>)在他的倡导下成立。这是一个由他个人出资鼓励中国当代优秀年轻艺术家的奖项,<span lang="EN-US">3000</span>美圆的奖金虽不足以让贫穷的艺术家立刻摆脱困境,却也能使他们的日子有了抵挡一阵的资本。</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话分两头。在希克创立<span lang="EN-US">CCAA</span>之前,他就以一个收藏家的身份活跃在中国的艺术界。希克对他自<span lang="EN-US">1979</span>年就来到中国的经历感到很幸运:他“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从发生到发展的几乎全部过程,我们不难想见,对于这么一个清晰的有着自己思考的旁观者,中国艺术界这<span lang="EN-US">20</span>多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对于希克来说是多么宝贵,这些一手资料一手信息,在他的收藏中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呈现,希克的收藏,甚至可以说他不是在收藏艺术品,而是收藏了中国当代艺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nbsp;&nbsp;&nbsp; 当然他的收藏也遭受到一些画廊的诟病:希克用自己的国际身份使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向了国际,使作品从表面上的几乎一钱不值变成价值千金,但他直接从艺术家手上低价购买艺术家作品的方式,却夺取了画廊许多次牟利的机会。</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9.0pt;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因而,有画廊称他是用小利扰乱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在长远上看,他用早期垄断的艺术家资源甚至可以左右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这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9.0pt;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nbsp;&nbsp;&nbsp; 而希克也从未否认他从艺术家手中直接低价购买作品这一基本事实。然而他认为这不值得质疑。他觉得这<span lang="EN-US">20</span>多年来与诸多艺术家的交往,以及他深厚的学养,不会使那些作品湮没光晕。而对于中国的艺术市场,则是由于它的极不完善,“需要有人来做这个事,使它走向规范。”在这一点上,希克的做法得到了不少艺术家的认同:希克是那条让整个沙丁鱼群落活跃起来的鲶鱼,虽然微观有害,但在大局上,起到的是推动作用。(未完待续)</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9.0pt;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img src="http://images5.icxo.com/20067/2006710118591415_0.jpg" alt=""/><br/></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乌利·希克(<span lang="EN-US">Uli sigg</span>)</p></span></p>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40
<p>欢迎继续~</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为什么所有外国收藏家、画廊,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中国市场“规范”?</p><p>“规范”的标准是什么?纽约还是意大利??</p>
作者: 独角兽    时间: 2007-8-4 13:41
<p>上述“标准”问题似乎并不是在说关于艺术标准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运作问题,中国的确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所有外国收藏家、画廊,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中国市场“规范”,那是因为中国的画廊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已经危害到了他们自己。</p>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独角兽</i>在2007-1-3 20:02:13的发言:</b><br/><p>上述“标准”问题似乎并不是在说关于艺术标准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运作问题,中国的确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所有外国收藏家、画廊,都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中国市场“规范”,那是因为中国的画廊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已经危害到了他们自己。</p></div><p>说得好~</p>[em08]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