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诗,从最早的“Conversation Galante”到"Gerontion"(一次世界大战后写成的)之前,已明显充满了内在空虚和无聊之感。这代表了只有外在、没有心灵的文化,就像他在“Rhapsody on a Windy Night”中采用的象征:工厂一隅破裂的水龙头、爬满了锈斑,松脆变形,随时都可能断掉。整个社会表面上虽不断地往前走,但姿态依旧,了无希望、信心和爱——没有这些,社会只是个毫无生气的空壳。艾略特在战后即写出的“Gerontion”与“荒原”,更强烈地肯定了人迷失与空虚的感觉。“Gerontion”描述一个老人觉得自己一生都一事无成,而“荒原”中的自由者,想知道自己此时应当作些什么,以便在他自“上帝死后”为自己而建立的文化废墟中能安心地活下去。
艾略特的诗之所以对研究基督教信仰诞生于人心中具有重要性,在于他每首伟大的诗,都是透过艺术形式的记录来说明他对发生于周遭以及内在心灵的事情,来标示他所寻求的一种满意解释的转折点。他的评论与剧本都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作品。不过他的评论与他个人内心经历的问题无关,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方法谈论艺术与文化。至于他的剧本,则只是将其诗中的主要意念,稀释在庞大的篇幅当中。比起他其余的作品,艾略特的诗更是对二十世纪种种忧伤、痛苦等大问题的见证。诗中充满了前进、反悔、肯定、怀疑、决断、迟疑;有时得蒙光照,有时又陷入一片黑暗;新获得的信仰虽仍存在但只能纯粹地靠意志的力量使其继续存在,它是内心看不到,也无法了解的。文略特选择“寻找圣杯”的传奇,作为“荒原”的中心主题,这个主题成为他所有诗作中的骨干,从头贯穿到尾。从“Conversation Galante”到小吉丁”。
艾略特在“荒原”阶段的追寻里,内心盛满东方、西方伟大精神俯视的教训——《(口犬)陀经典》、《奥义书》、佛陀、泰瑞西亚斯(Tiresias)、基督耶稣……,并盼望死去的上帝再度复活,重新留驻人们心中。那时艾略特拒绝了他少年时代的信仰,又因一桩不幸的婚姻饱受折磨。银行小职员的工作使生活入不敷出,必须晚上通宵熬夜兼作文学评论。在这种贫境中,他仍痛切呼唤一种精神上的提升。就在他几乎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时,他得到了慷慨的诗人庞德的经济支援,并得以前往瑞士洛桑休养,接受心理医师的治疗。他说他写“荒原”纯粹只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无足轻重的抱怨……只是一篇押了韵的呻吟……写‘荒原’不过是为了舒解自己的感情”。没想到这首诗马上被评论家认为是对当代的一种批判,是一篇重要的社会评论。对艾略特来说,这首诗是为了找寻内心的平安,就如他在结尾以印度文Shantth、Shantih作为经卷的祝愿,乐观地坚信这种心灵的平安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