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萨丽波特:关于女导演——先开个贴,然后慢慢说 [打印本页]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标题: 萨丽波特:关于女导演——先开个贴,然后慢慢说
<p>今天看贴,有人提到了女权主义,然后萨丽波特这个英国女导演就马上蹦进了我的脑袋里。怎么会没有缘由呢,这个月我就看了她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奥兰多》,另一部是《探戈课》,前者我没有看完,就像我碟包里面的另一张《离去然后归来》,其实印象不错,就是被搁浅了。被搁浅有个坏处,就是它总会出现在你的视线里,提醒你,“嘿,我在这呢”。我在这,搁浅,又让我想起了海滩,想起那面镜子,那匹马跟失了心似的逃跑,是一面木框或者还精雕细琢却被海水腐蚀变了形的大镜子——走远了——只是搁浅,我总是惦记着,啥时候要把它,它,它看完——我还是走远了。</p><p>先说奥兰多,根据吴尔夫小说改编的,奥兰多也是我接触这位作家的第一本小说,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有趣,的确有趣,不关心政治,历史事件,只是在讲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冒险自己的生命历程,被萨丽波特看中了,我想也正是因为其间表现的对男女性别看法始然,或者应该说是女性视角对于男女性别的某种关联的阐释。萨丽波特也是女人,我这是废话,在《英国电影十面体》中就对她的电影和其人以及所在环境还有当时的对女权主义多着笔墨的人的说法来了一个大概括,萨丽波特是舞蹈演员,也演电影,对音乐也非常热爱,当然就不用说做电影导演这个身份了,我喜欢奥兰多里面导演对主角动作的一个设计,我想只要看过的人都会毫不费力就能发现这一点,主人公奥兰多总是会时不时得旁若无人对着镜头,也就是对着观众说话,这个形式虽然不新颖,但是却很迷人,就是说用的场合恰当了,它就发挥它最大的用途,作为奥兰多这个人物,她或者他总是在寻找,与其说电影或者小说中出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倒不如说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被具像的一个思维动态,奥兰多一直在想事,我觉得萨丽波特对奥兰多的理解既中肯又浪漫,吴尔夫小说的奥兰多我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关注女性身份的电影或许就像突然戏台上开始有女人来扮演女人,甚至于反串一样,所以不新鲜(这里面隐含了一层女导演和女作家来表现的意义),当然故事可以想象为一个女人假象一个男人选择变成了女人,重点不在这里,我记得在电影开篇奥兰多的自白里面你就发现从开始他或者她就被设置了一个没有性别的潜在暗示,她/他只是一个个体,而性别更像是一个后天的产物,所以如果从我前面的对奥兰多这个人物的看法来看,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作品表现的并非一个有性别的人,这是次要的,作品旨在表现的是一种思维变化。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和假设最初的没有性别的个体,这是挺有意思的想法。电影没看完,到奥兰多变成一个女人,遇到了一个美国探险家我就停下来,不过就在这里就美国探险家也就同样的问题给予一个似乎相同的答案,当然是关于男女性别的看法问题,然而你还得怀疑一下我的结论,因为这部电影我没有看完。</p><p>再说探戈课,我个人更喜欢这部电影,奥兰多获了很多奖,大家说场景华丽,音乐漂亮,影像特别,等等,探戈课则是完全以黑白影像为主,几乎是,其间萨丽波特(导演出演的就是自己)在想象所写剧本场景时都用了彩色,而且是及其哥特般浓艳阴郁又充满诱惑和潜藏暴力的色调。而探戈课的故事大概就是说这名叫萨丽波特的导演正在构思一个剧本,这个时候她碰到了一个有名气的探戈舞者,开始向他学习探戈,并产生了恋情,她决定导演一部以探戈为主题的电影。这样说故事似乎一点魅力都没有了。要说它吸引我,主要有下面几点:</p><p>1,以记录形式的表述加黑白影像,我喜欢以前记录片那种粗糙的影像,或许这是一种假象真实的表达方式,而且激发了我的窥视心理,看别人的真实故事,也就是自己骗自己,还乐在其中。</p><p>2,在主线旁边安插一条分支或者说一个看似脱离的情节,即导演对正在写的剧本的想象影像,萨丽波特运用彩色将这一分支分离出来,而哥特式色彩与主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个不完整的彩色故事能够激发看者的好奇心,而事实上,故事并没有偏离,我们大可认为是偶然为之的,但是正如布努艾尔所说的偶然并非偶然,这个不完整的剧本故事,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主要影像就是那个浓妆女模特与无脚轮椅畸形男之间的逃离与追逐场面,女模特要逃离控制,而畸形男和其他一些男人追逐并枪击。这和主线中探戈舞者要求萨丽波特应该要跟着他的步伐来,而萨丽波特不自觉地就自主起来,打破了探戈舞中的关系,分支与主线产生了呼应,分支表现的并不明显,就像超声波一样的,只有蝙蝠这类动物才能感受的到。我喜欢这样的手法,分支就像一个自然的隐喻,它并非主动为主线服务,但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促使观者产生联想,而色彩又加重了效果,凸现出来。我们这几天讨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红白蓝里面那个吃力的老婆婆投信还是扔罐子的情节也有这样的效果。</p><p>3,探戈舞,我喜欢探戈舞,就像影片后面那些探戈舞者告诉萨丽波特,探戈舞以前都是男人跟男人跳的,或许我们的想象太为丰富了,当男人和女人在一块的时候,我们就说你看因为这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探戈舞表现出来就是一个缩影似的,女人必须以男人的步调为自己的导向,我觉得就是敏感,有些事实的确存在,可是如果把自己看待成为一个个体,观点只能是从你自己出发。萨丽波特在讨论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给出我们一个关于个体:无关性别的思考,继而个体在性别之间摇晃或者矛盾。</p><p>我对萨丽波特的好感都来自探戈课这部电影,她对个体的关注而非先从性别的思考让我非常满意。其实到现在我都还没说出个什么,得慢慢说,我们要将简变繁,然后找出真正的指引,路就出现了。</p><p>我上图片老不显示,谁好心的,帮我把《奥兰多》和《探戈课》的电影海报都传上来,我不甚感激。</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萨丽波特的《探戈课》是否就是运用了尚同学说的那个术语:非时序性单行组合段呢?[em07]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41
<p><img src="http://www.douban.com/lpic/s1389632.jpg" alt=""/></p><p><img src="http://www.douban.com/lpic/s1440231.jpg" alt=""/></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感谢之情无以言表哦!这么好的孩子,你17岁那事我就不找你赔钱了[em07]</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8 15:47:35编辑过]
作者: 胫骨 时间: 2007-8-4 13:41
<p>由于地震我找不到好的图,先这2个凑合。网络好了给好图帖上~</p><p>我觉得《探戈课》好煽情,那种画面的美我很不喜欢~。。。。</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真淘气,不过偶喜欢。</p><p>前不久,有一个寻觅异装癖电影的生猛小伙。我提到了《奥兰多》。小说没看过,但最早接触伍尔夫夫人的《到灯塔去》和《一个自己的房间》女权两个字眼一晃而过,因为作为男性社会的一员我只能采取中庸之道,保持缄默。直到一次我的一个同学给我提到了《第二性》,“女性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造成的(MADE NOR BORN)”撇开伏瓦大娘先不谈,这种摇旗呐喊的气魄和态度我很欣赏。</p><p>曾经对好赖坞的独特一帜“娘们儿电影”(THE FEMALE EBUDDY FILM)感到有意思,这些给电影下定义的影评家左脸被抽得眼冒金星不够,还要装出一副不在乎的酸样把右脸再凑过去(画外:战战兢兢地,“让暴风雨再来的更猛烈些吧!”)我想从老爷们大莱的《末路狂花》就是一记漂亮的反攻,“好赖坞的老少爷们可要小心了,这只是开胃酒,刺激的还在后面。”</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哎?不对。我反应迟钝了点。</p><p>边河,从《奥兰多》说开去,你眼里女权实际上是多元化的“女权”。是性别模糊到混乱到改变等心理问题下的女权意识。而大多我们认为的女权是“女人味”和“男人眼里的女人味”的二元下的女性解放,比如“玛丽莲梦露”作为符号的出现和”想变成玛丽莲梦露现象”的问题出现。这是站在桥上和窗前看风景的两个不同的角度。</p><p>还是前提说明一下较好。</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我觉得萨丽波特考虑的更为自然一些,或者说是吴尔夫给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也就是说在考虑自我的同时,波特会敏感地注意到作为女性的不自然之处,或者说是在这个女权一直都摇旗呐喊的时代,余波,到处都是余波(还有同性恋取向),如何在女权的盲目下寻找一种更为真切的东西。</p><p>萨丽波特表达细腻情节总是会显得有点煽情,就像胫骨所说的。想举个例子,可是记不得具体的片断了。</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萨里·波特在电影史的讨论中,对她影片中的女性主义立场一直有争议。以《哭泣的男人》为例,在一个类公路主题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经历的虽然是一条自省之路vs自我成长之路,但这条道路不断交织的主题却是“寻父”。强尼戴普的角色,也一直是一名辅助者。。</p><p>,</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我觉得边河对“女权主义电影”的观念还停留在初期。。其实“女权主义”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的误读。</p><p>英文中的Feminism只是一个词,在中文翻译中却在不同的时段和对理论的理解下,先译成“女权主义”,现在学界大多称“女性主义”。</p><p>当称为“女权主义”时,中国人理解和强调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欧美的女性要求权利平等的一系列社会运动,侧重的是社会学上的意义。。</p><p>而“女性主义”则更是理论上的。在对这一相同事物的表达上,法国和英国人侧重理论,而美国人重实践。英国学界对女性主义最早的研究是在文学上,后来慢慢波及到艺术史、电影史上。</p><p>初期的女性主义要求的就是权力获得,所以口号是男女平权,当时的女性主义者喜好宣扬“我们和你们是没有不同的”。。所以穿男装、做男性工作的宣传报和游行到处都是。。《第二性》、《性政治》、《女宦官》什么的就是这时候的产物。生物学上的研究都跟着走,我看过一个英国的极端女性主义小组的纲领,是非常生理意义上的,她们宣扬女性可以通过训练,在星行为中产生类似男性社经似的“社液”。。这一时期的女性运动通常给人的印象都是雄赳赳的女人。。强调“反抗”、“独立”等等。。电影上的例子,可以举《萨尔马与路易斯》(《末路狂花》)</p><p>越往中后期,女性主义的研究和领悟就越往内里和细化走,后期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如此极端的强调男女同质本身就是个错误。男女毕竟有别,何必非要认同你的标准变得和你一样?为什么不能有我们自身的一套路数?所以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非常强调“女性经验”,认为它们是一种男性无法理解因而无法代为表达的女性特有物。所以此时的女性研究强调“差异”。行为上趋于和缓、理性,态度却仍然坚决。这一派的女性主义者被称为温和的女性主义者,或“不长牙的”女性主义者。。</p><p>当然,有初期性格的女性主义者仍然大有人在,这批人被相对的叫做“长牙的”女性主义者。这批人一般态度极端,有“厌男”、反男情绪,极端者终生不婚、lesbian也大有人在。。在表达上,她们甚至绝不相信任何男性作者的女性主题作品。。比如像《钢琴教师》这种。。</p><p>加拿大女作家Margret Atwood的小说《使女的故事》,很好看,对这两种女性主义有历史性质的描述。。听说还拍成了电影,我没见到。。</p><p>萨利·波特。。她的片子我看得不多,奥兰多印象里挺好看的。。只觉得是有女性意识的。。《哭泣的男人》,立场很游移。。</p><p>拍《钢琴课》的那个简坎陪恩。。拍过部《桌边天使》,挺好看的。。</p><p>对了,极端的女性主义有部电影例子,俄国的,《安东尼亚的家族》。。</p><p>大家不如都来说说自己看过的好看的女性电影。。</p>[em07]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尚同学看出来,我其实不是在看什么女权主义,这个我不感兴趣,然而在写的时候我就出现概念模糊,指向不清,纯属水平不够。我只是碰上了就借题发挥。springcatcher也说的太急(还没开始你就停了)。唔,说女性电影就对了。女人就是女人,男人就是男人,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如果不从性别考虑,或者说把性别只作为某个因素,而不是特殊的,考虑进来,就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 16:21:50编辑过]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初期是个什么概念?从个体,而不从男女性别出发,这就是初期?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从戴锦华开始,我们中国开始了影视作品里的女性探索,但多数时候还只是一种在“引进”到“借鉴”的叙述模式里,套90年代第五代作品男性掌控话语权里的“女性觉醒”谈不上解放。</p><p><font color="#000000"><strong><font face="Verdana">对springcatcher:</font></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既然要分清楚,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里分为“女性”(FEMININE)、“女权”(FEMINIST)、“女人”(FEMALE)。</font>女权还是女性在英文里是两个概念,不是我们翻译的错误,而是我们翻译的角度。</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4 15:35:25编辑过]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我查了FEMINISM,其实我认为翻译成女权主义(得看角度,这是必须的)并没有什么过错。过于紧张“女权”这两个字莫非太过敏感一些过头的女性行为。</p><p>看字典解释(当然不能笃信)<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eminism</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女性在政治、社会和教育权利上指对男性的运动;这一运动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国。它植根于</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世纪的人道主义(</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umanism</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和工业革命。</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eminist</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通过在工作职业、教育、孩童照管、避孕及流产上争论,获得在工作环境上的平等,改变家庭角色、矫正工作环境中的性别歧视,并且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把FEMINISM翻译成女性主义就显得有些暧昧不清了。</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继续等待被纠错)</span></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对边河,<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springcatcher的意思是你谈到的《<font face="宋体">奥兰多》是发展到80、90年代女权电影里的一个异类,即我提到的女性重新书写下的“性别象征”。而你的观念是最早批评阶段里的“暴露”----性别歧视,男性作品里对于女性的扭曲,而不是客观里女性对自身的写照。也就是我说的“梦露现象”和“想改造成梦露的现象”这是初期争论的焦点。</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font face="宋体">我曾经反复看《时时刻刻》,《达洛蔚夫人》想要告诉给读者的是什么?而读者又从里面读的是什么(尤其是女性读者)。这个读者阅读的过程让我很好奇,对于结果反而意义不大。不同年代下的女人们读同一本书却得到的是殊途同归的结果,电影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次误读。</font></font></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font></strong></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我有干这事吗?</p><p>可是feminism这个词出现其本身所指向的就是那样嘛,我不过是把它翻译过来了。至于后面如何演变,人们又如何进化这个词,都是在叫劲不是。</p><p>我的文章里有提到关于性别歧视吗?我可不想再去看一遍了,你告诉我好了。还有为什么奥兰多是个异类呢,你这话说的不负责任。再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女性来,女性去,不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出什么来了,你想是什么,就是什么了(好多什么的)。你又把梦露叫来了,把我看的眼晕的。</p><p>性别象征这个词还不错[em07]</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萨丽波特应该算女权主义者吧,我也搞不太清楚。我比较感兴趣女性电影这个词,它的定义是女导演的电影还是关注女性的电影?这个问题很老套<font color="#000000">,但我觉得</font><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font color="#000000">springcatcher强调的还是前者。其实很遗憾,我看过的女导演的电影都不是很满意,有的甚至很不喜欢,比如凯瑟琳·布雷<font color="#000000">亚,莱尼·里芬施塔尔</font>,安东尼娅·伯德,黄真真,张婉婷。太激进,太过强调女性身份的我都不喜欢。所以关注女性的电影,我更倾向于由同志导演(我也不想用第3性这个词)去表达,比如阿莫多瓦新的《回归》,关锦鹏的《阮玲玉》,法斯宾德的女人三部曲。</font></font></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又来了,目办法呀。我就象那本84里的“新话词典”一样,提出就要解释着,难免未能自圆其说。</p><p>我说的意思是<font face="Verdana">springcatcher说的你处于“初期”的一个解释,不是针对你而言。即初期女权里的“暴露”----“批评”中一者,“性别歧视”只是其中的一面大旗。难道说我看电影,就一定要会看电影?会看电影就一定要会拍电影?再这样下去,倒是都“难得糊涂”!!!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4 16:34:30编辑过]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已经开始混乱了。套用顾老师的话——继续lost。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尚同学我突然明白你的意思了。赶快表扬我,但是别问我明白什么了,因为那样很可能继续混乱哦。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赞一个,虽不地道了些。</p><p>明哲保身确是一个道理。</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还是拍电影好了,拍出来了,你们爱咋说咋说,反正我的东西就在这里,不是谁说该是啥,它就得变成别的样子。</p><p></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谈何容易呀。</p><p>既然“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p><p>看电影的时候我做书籍,拍的时候我就做妓女。</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那个那个,我理解尚同学的“梦露说”应该是早期女权主义者对性解放和性觉醒的强使感,我也确实很反感类似碧姬·芭铎的裸体法则之类的。但是现在的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又能有多好,我觉得女人一旦进入女性主义的思考,就像陷进爱情一样变的一如既往,无法自拔。当然,什么事情总有例外。</p><p>此外,我觉得萨莉波特还是激进了,她把小说中奥兰多的儿子改成女儿,也就是说伍尔夫的观点里最后尚且还能一男一女——尽管男比女年“小”位“低”,但萨莉波特的世界里则彻底不需要男性的角色。</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为什么我们不去讨论那个女演员Tilda Swinton,我倒是很迷她的。<br/></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也许着了边河施的魔,提到了蒂尔达我不自主地也联想到了AIDS斗士贾曼,又想到了《蓝》,简直是一场色彩的梦魇(建议我们的老谋字学学人家,视觉革命来就来的彻底点,别不温不火的半调子。)</p><p>刚开始蒂尔达和布兰切特混淆了许久,后来蒂也步入后尘来到好赖坞,却从此让我清晰了。蒂尊贵里透着一股奋不顾身的倔性,而凯特则更是一种小女子迈入殿堂的受宠若惊,本是下里巴人就别阳春白雪了,不如《小鱼》里一现的脆弱。而《康斯坦丁》里黑衣天使,TMD蒂太惊艳了,《纳尼亚》里的女王也继承了这一气质,我要是狮子我早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了,还傻呼呼地硬是为战争而战争。有个女王,还会点巫术,倒有个可供膜拜的支撑不也乐得自在逍遥,毕竟她又没怎么着你,不过是淘气地迷恋玩雪罢了,女孩不都挺爱幻想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4 21:59:29编辑过]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啊!我好想看《蓝》的!贾曼的电影我都想看!</p><p>布兰切特我也喜欢的,是不是她也有英国血缘,两个气质声音相近,表演也都带有舞台剧腔调的缘故,我觉得他们就像一对姐妹。我看蒂尔达也是从《康斯坦丁》开始,《纳尼亚传奇》的女巫简直让我改变了一直对女巫的印象,我觉得她骨子里的那种不男不女的中性美比李宇春什么的要迷人多了。听说除拍电影之外她还设计时装,搞美术,给文学杂志馔稿,最可怕她还是剑桥毕业,MD,太酷了点吧。</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卡尔维诺也写过奥兰多。。奥兰多真是最讨人欢喜的意象。。</p><p>我做女权和女性的翻译区分。。实际上也是来自戴锦华的观点。。另一个被类似中文翻译的词是人本主义vs人文主义vs人道主义,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p><p>中文中可以因为侧重点不同译成许多词。。</p><p>也并不是说我们翻译有误,反正所有误读只要不是常识性的,就都有效。。区分这个就是为了说明我们翻译的侧重点。。边河这个你说的是对的。。但这也确实有理论引进和理解的时间段。。</p><p>初期。。就是指最早开始的女性理论研究阶段嘛。。</p><p>我国最早自八十年代开始翻译、引入西方理论的,是在电影研究上。。但女性主义研究最早的案例范本是在文学上,还是戴,她和孟悦的《浮出历史地表》那本。。</p><p>尚:你说的“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里分为“女性”(FEMININE)、“女权”(FEMINIST)、“女人”(FEMALE)。女权还是女性在英文里是两个概念”。。我没有看到过。。是否又在细化。。</p><p>其实如果不搞专业研究..没必要所求字词意义。。与理解有关就好:)</p><p>说到贾曼啦。。老谋子学他色彩估计难了。。。gay对色彩的天生领悟,据说有生物学上的支持,他们是女性脑,而女人在色彩上天然敏感于男人。。</p><p>贾曼拍过唯特根斯坦``真是。。匪夷所思的绮丽。。</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4 17:10:07的发言:</b><br/><p>谈何容易呀。</p><p>既然“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p><p>看电影的时候我做书籍,拍的时候我就做妓女。</p></div><p></p>本雅明乐死。。[em10]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为什么不想当嫖客呢?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回springcatcher:在女权批评的初期,批评家们看到的是女性形象中杂糅并渗透进的父权(“夫权”)意识,所以要想立足脚跟,他们的第一堂课就是“暴露”,先把这些隐藏的“性歧视”通通公之于众。这时的思想奠定的风格是充满一股激进的、强悍的、赤裸裸的火药味。我们称之为)“女权”(FEMINIST),我觉得这其实是一次对重新“解读”作品的说辞,比如革命初期的“破坏”。</p><p>在70年代中期,他们又把矛头转向了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因为社会上的流行的都是带有父权思想的产物,要想树立起女性的自主艺术,不得不重新“书写”,比如革命后期的“重建”。这是一次对“女性”(FEMININE)的回归。</p><p>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一些女作家对男性话语表述的模仿,潜移默化地以男性创作水准为标尺,开始了一种性别“模糊”。于是他们的重心转向了女性的自身体验,分析了语言中的“性别象征”。这就是我所说的“女人”(FEMALE)。女权理论开始向精神分析靠拢,超越了性别的樊篱。也就是我们看到以萨丽波特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p><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font></strong></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strong><font color="#ff0000">回顾耀峰:</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ff0000">都是让钱逼的。</font></strong></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回尚方:嗯,很清楚,多谢。</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