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转帖]稀有金属:朱天文的编剧 (文/阿城) [打印本页]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标题: [转帖]稀有金属:朱天文的编剧 (文/阿城)
<p><strong>稀有金属 <br/>◎阿城</strong>
<br/><br/>我确信,除了朱天文,没有人可以担当侯孝贤的编剧。任何人看过这本书之后,可以自己掂量一下我说得对不对。 <br/><br/>我并非在说朱天文是那种悍得——按罗永浩语录: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侯孝贤正是这样的人。相反,天文永远是柔弱,专注,好奇,羞涩,敏锐,质朴的集合体,每每令我有置身万花筒前的惊叹,却又感叹她居然天生无习气。天文又似乎天生就有听别人说完的静气,每每令我有是否接着讲下去的犹疑。每次读她的文字,是绝不敢速读的。天文的文字之美,毋庸我细说,单独要说她文字性格里有一股侠气与英气。中国中古至上古,记录中常有此类气血涌动。汉唐时文人常要随军才会有仕途,自然诗文中有气血四合的筋骨,最为人钦羡的是“倚马立就”。我每读天文的收在这本文集里的文字,都有她倚马立就的感觉,当然,远处老侯在炯炯地盯着摄影机前的一切。 <br/><br/>可是在台北东丰街的茶艺馆“客中座”里,常常一个电影的萌动,是从这里开始,我看着柔弱的天文,问自己,是她吗? <br/><br/>当然是她。因此我才想到合金。侯孝贤无疑是贵金属,但如果没有朱天文这样的稀有金属进入,侯孝贤的电影会是这样吗?换言之,侯孝贤的电影是一种独特合金。这样的说法,其实有违我一向的说法:电影是导演的。侯孝贤确实在拍摄时注重摄影机前具体发生了什么,因而常常悍然改动剧情,令人跟不太上。 <br/><br/>朱天文引摄影师陈怀恩的话说,如果有人跟过侯导的一部戏,能学到什么,那是骗人的。有没有这么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怀恩说的是真的。我大概有三四次看侯导拍戏的机会,一次是《好男好女》,借用林怀民的云门舞集排练场,搭了个小内景,拍伊能静演生孩子的戏,怀恩掌机。现场的人都非常年轻,老侯和我算岁数最大的了,但老侯永远是年轻的,目光锐利逼人。我趁机在一边用镜间快门的小相机拍了几张,随老侯多年的小姚探过头来看我是不是用闪光,我说怎么会?镜间快门声音很小,闪光肯定不会用的啦,而且还没开拍嘛。小姚说,上次拍《戏梦人生》剪辫子的戏,百多条辫子一下剪掉,根本不会拍第二条的。结果开拍了,辫子刚剪掉,一位报社娱乐版的小女生就用相机闪了一下!哇,死掉!白拍了!大家都看着小女生,谁也不敢说话,小女生吓得一下就哭了。我说老侯呢?小姚说,侯导居然什么都没说!反正白拍了而且也不可能再拍就对了。我听着汗当时就下来了。 <br/><br/>那次天文当然也在,非常专注好奇地盯着一切。以至我要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有惊吓的样子,令我愧疚,同时再一次问自己,是她吗?当然是她,这块小小的稀有金属在现场的阴影中,发着柔和的光。 <br/><br/>这本文集,大部分内容我之前分别看过。这次集中再看一遍,心生感慨,它们深入历史诸阶段,美学,文学,导演,电影诸部门,人文,市场,伦理等等,同时又是无穷细节,柔刚相济的美文。这是电影史中罕见的文献,它有着阅读中文者久违而熟悉的特殊,文史一体。 <br/><br/><br/>好,不打扰了。你们读下去的时候,我的建议是,慢一点,不要赶,浇水的时候,慢,才能渗得深。 <br/><br/><br/><br/>(《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朱天文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p><p>引自:<a href="http://user.xici.net/b509254/d46724830.htm">http://user.xici.net/b509254/d46724830.htm</a></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1
<p>阿城的这篇书评,写得着实敷衍哪。</p><p>朱氏姐妹,我个人是没办法喜欢得起来的。朱天文的编剧固然不错,然而狭窄。她们的字,典型台湾小女人里写的好的那种。清秀,但矫情。</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完全不覺的朱天文是“典型臺灣小女人”里写的好的那种。。你看到是不是都是早期的??她十八九岁写的那些。。</p><p>仿佛只有共和国的文字才够阳刚,大女人大男人。。</p><p>矫情。。文字还是态度?《柴师傅》、《炎夏之都》。。这样的作品,有重量,矫情在哪儿??</p><p>阿城写的不敷衍,阿写评向来是顾左右而言他。。</p><p>“狭窄”??真可惜,这种所谓的“狭窄”编剧。。在华语区还鲜有人能超越。。</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1
<p>照理说,转个帖子未必就代表转贴者的观点。底下有不同意见,也没什么可抵触的,天下大同就太死板了。</p><p>不过,“仿佛只有共和国的文字才够阳刚,大女人大男人。。”</p><p>这一句,连带着您也变得狭窄起来了。</p><p>没什么可说的了。</p><p></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我在想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谁是谁眼中的“稀有金属”?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1-5 16:49:57的发言:</b><br/><p>照理说,转个帖子未必就代表转贴者的观点。底下有不同意见,也没什么可抵触的,天下大同就太死板了。</p><p>不过,“仿佛只有共和国的文字才够阳刚,大女人大男人。。”</p><p>这一句,连带着您也变得狭窄起来了。</p><p>没什么可说的了。</p><p></p></div><p></p><p>照理说,转个贴子也可以代表转贴者的观点对不对。对“底下不同意见”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发发感言对不对。。</p><p>“共和国阳刚的文字”是相对您“台湾小女人文字”滴。。狭窄的命题狭窄的回答,不算错阿。。</p><p>仅靠一个回答就说别 “人” 狭不狭窄。。是谁狭窄尼?</p><p>我不赞同的,是以“台湾小女人文字”命名朱天文写作的说法。不是您不认同本文章观点的态度。</p><p>欢迎您说。</p>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5 17:53:02的发言:</b><br/>我在想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谁是谁眼中的“稀有金属”?</div><p></p><p>尚同学:我读后猜,是阿城觉得朱天文相对侯孝贤,是最后整部电影作品的“稀有金属”。。</p><p>应该不是谁成全谁的事,合作者们都是为了成全作品吧。。</p><p>你觉得呢</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候孝贤的片子大部分都是朱天文编剧的吧。我个人对这个编剧什么的不敏感。我还是相信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而且导演还是要放在前面,导演掌控着电影里最关键的东西</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最后都得他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等着大家来一起讨论他的电影如何完成,那就不是作品了。如果说本子,那个时候看《英雄》,我就觉得故事本身还不错,可是张艺谋的不温不火,弄的差了点劲。就像候孝贤谈到中国重在写意,写意挺好,意境挺好,国画也好,但是分寸得把握住。王家卫的《</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46</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就少了紧凑,扯来扯去,所以大家才怀念《春光乍泄》(山啊水啊还是做背景的好,什么时候真要看山啊水啊那就拍个记录片)。</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46</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那台词如果单拿出来看矫情的很,所以王家卫的时代就这么过去了。编剧再好,还得看导演愿不愿意。说矫情,冯与蓝也说了这话,但是我相信不是说不好,的确各人看东西的眼观有所不同。</span></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刚刚跟朋友聊天如何带小孩,把上面帖子一发,发现已经有好多人抢在我前面,我说的咋看咋不对时间了。</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侯早期踏入电影界担任的就是编剧一职(在李行的电影中),在台湾电影的“琼瑶阿姨”时期,和陈坤厚合作数部甜腻腻的“文艺爱情电影”,直到拍《小毕的故事》结识了朱天文,而正是朱给了他一本《沈从文自传》,从此他仿佛找到了自己(之前他并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正如他说的:“他感觉沈在写东西的那种感觉很光亮,什么事情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一种过程,一种成长,并不需要我们痛苦地投入它,然后把自己陷入情境里,人就是很大。”之后就有了《风柜里来的人》。</p><p>我想朱天文就是带着侯走进电影的那扇门,但是我疑惑的是朱带着侯(猪,猴?西游记?)走进门的时候同时又把门关上了,启蒙成为了一种桎梏。使得侯在房子里不停地原地踏步,只能改变不同的形式来找出路,象《海上花》之后的作品。但骨子里朱的烙印太狠太深,枉费一切皆似徒劳。</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风柜来的人》我挺喜欢的。</p><p>回尚同学:得失难算。</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所以</p><p>“冷眼看生死”</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p>朱天文和候孝贤都不熟悉。对阿城也不熟悉。所以就可以只针对这个文章说话。通篇看下来,感觉阿城就是制造了“稀有金属”这个意象。至于用什么来撑住这个意象,倒显得似乎很次要,文章也没显性地说。简而言之,这个……啊,……文章……好像是专栏式的。专栏容易让人肆无忌惮甚至带着夸张口无遮拦。“我确信,除了朱天文,没有人可以担当侯孝贤的编剧。”同样我确信,好的导演也是好的编剧。候朱搭配得好,可能就是……“赶上了”。忘了是谁说“电影是导演的,电视是编剧的”,我深以为然。如果一定要说谁给谁了好影响就是“稀有金属”,那这个命题显然大了去了。《霸王别姬》里蒋雯丽那勾魂的眼神和动作,未必就全是陈凯歌的创意吧,但这个电影还是陈凯歌的。为捧一本书的作者而夸张了这个人在另外一个名人前的重要地位,这文章容易显得……“奴颜卑膝”,反而可能会削弱了这个人(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倒不如老实一点、不制造什么新名词的好。</p><p>真奇怪啊,最近我总喜欢在影音版灌水,昨天这个版拿了论坛的发帖冠军,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可以出现多少次。继续灌……</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是啊,我昨天看到也怪激动的,影音版的春天啊!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5 18:44:45的发言:</b><br/><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我个人对这个编剧什么的不敏感。我还是相信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而且导演还是要放在前面,导演掌控着电影里最关键的东西</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最后都得他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等着大家来一起讨论他的电影如何完成,那就不是作品了。</span></p></div><p>简直要握手!</p><p>我实在觉得编剧这个职业出现的莫名其妙,我的观点里一个导演如果不会自己编剧(我甚至倾向于电影不要剧本)还有什么好讲的。好的导演应该很明确自己的表达和所创造,他有这个作品的初步走向,一些点的设置。当然哪怕一开始没有,也可以边拍边完善嘛,这就像写小说一样,有时候也不知道接下来的情节,所以导演有时候也需要有点冒险精神。于是,首先必须是导演自己的“产出”,才能再去谈什么信手游河地发挥。如果包括细节、对话这些个性化标志的设置,全由编剧写好我再来拍——这是什么概念?素材和灵感也能用工厂模式的分工协作?就算默契性再高,也无法是诚意十足,并且有力量的。一个人的吆喝也许是艺术,两个人以上的吆喝就是杂耍了。所以我对候孝贤没感觉,想起来好像我喜欢的导演也都没有哪一个不是自己写剧本的。因此在我看来,剧本要存在也是可以的,但应该是完全脱离电影的,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出现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6 5:23:02编辑过]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哈,N13!无非你指出的重点是电影不需要“剧本”,但需要“脚本”或“提纲”之类的东西,是吧。可看起来现在大多数的导演离你的提的“境界”还远远达不到。先不说可不可行,至少看来有些大师的东西在你的理解里都已毫无意义。</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6 12:45:17编辑过]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6 12:43:12的发言:</b><br/><p>哈,N13!无非你指出的重点是电影不需要“剧本”,但需要“脚本”或“提纲”之类的东西,是吧。可看起来现在大多数的导演离你的提的“境界”还远远达不到。先不说可不可行,至少看来有些大师的东西在你的理解里都已毫无意义。</p><p></p><p></p><br/></div><p></p><p></p><p>en,verve,明白人。。</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那天是在哪看到的说,烂小说,可以拍出好电影,想想虽然这个<span lang="EN-US">“</span>烂<span lang="EN-US">”</span>字用的的确<span lang="EN-US">“</span>触目惊心<span lang="EN-US">”</span>(我想不一定是烂,这种说法或许能凸现出电影的独特性来),不过呢,就像我前面推荐贝托鲁奇的《同流者》,【原先摩拉维亚的小说是简单的线性叙事(并非烂小说),从马赛罗(主人公)的童年开始叙述一直到他跟随墨索里尼一起覆灭】(看电影上面这么说的),贝托鲁奇也是这么拍的,我买的碟里面收了一个对他的采访,他说要不是剪辑师(这个剪辑师好像挺牛的,等我回去再看一遍把名字记下来)重新拼贴<span lang="EN-US">——</span>剪辑师的建议<span lang="EN-US">——</span>贝托鲁奇发现这个效果出彩多了。为什么不用倒叙的方式呢,贝托鲁奇说,是啊,为什么不呢,并且贝将故事结尾也改了。《焚尸人》的原小说导演赫兹也并不喜欢,有据可依,赫兹接受采访的时候如是说“<span style="COLOR: black;">那本书《焚尸人》吸引我是它的标题,所以就读了,结果很失望,但还是安排作者来聊,花了两年时间准备剧本,直到拍摄的时候才发觉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那是<span lang="EN-US">1968</span>年,我对创作享有绝对的自主权,我想拍什么就可以拍什么。我被《焚尸人》的幽默所吸引。”所以很难说是不是烂小说,这两本小说我都没有读过,但是至少我有这样的经验,看吴尔夫的小说《远航》,朋友跟我说吴尔夫小说没有其散文随笔好,但是为了证实,在不恰当的时间(吴尔夫的那段风过了之后)里我买了上面这本小说,至少它不烦闷,就像赫兹被焚尸人中的幽默吸引,或许连吸引也谈不上。有些东西是潜伏的,不是作者带给你的,是蛰伏在你脑子里的,碰巧他触碰到了你的那根神经,于是乎我对远航,就像对春光乍泄一样,总是惦记在心,而且怀念总比相见好,又扯远了。</span></span></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6 12:43:12的发言:</b><br/><p>哈,N13!无非你指出的重点是电影不需要“剧本”,但需要“脚本”或“提纲”之类的东西,是吧。可看起来现在大多数的导演离你的提的“境界”还远远达不到。先不说可不可行,至少看来有些大师的东西在你的理解里都已毫无意义。</p><p></p><p></p><br/></div><p></p><p>我其实觉得“脚本” “提纲”最好也不需要,可能实际操作上会有困难,但我也自有解决的办法(不用剧本的导演好象也满多的吧,这也不是新观念)。可能是我个人倾向缘故吧,比如我脑里现在装了一部电影好多年了,我很清楚知道它第一个镜头是怎么开始,用什么布景,演员怎么走位,到哪里切下一个镜头,故事如何发展,最后怎样结局,每个镜头如何构成。我觉得有些很多影象镜头已经很清晰了,它们已经是一部电影在我脑海里上映过了。所以我觉得要把它再写成文字真的很伤害直感里某些灵动的东西。当然比较麻烦的就是如何与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传达并且保证自己的想法(这种无奈就是导演这个行当有区别于作家的吧),还有一些具体细节的东西就等待着临场发挥吧,我还是善于这个的。所以我觉得我的TEAM一定是要很懂我的人,最好就是我的好朋友们,审美理念自然也都要差不多,有没有灵气我自己会看,当然我也不会排斥他们的自我随兴创作。不过这都是废话,等有机会拍电影再讲吧。</p><p>我也没有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就像顾斑竹讲的人各有造化。所以大师何其多,我总要有自己的选择。</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8 17:14:12编辑过]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我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了,看来无非你得加强训练“场面调度”能力了,因为你要干的活可不是一般人能接的。但得有个前提,电影追根究底是一门用镜头将故事的艺术,视觉造型在脑子里和在镜头里能否和谐一致可是需要实践操作的。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是地是地。那么为了训练“场面调度”能力,我要不要先在之前搞两个巨资的战争片玩玩?(做梦中。。。)[em02][em02]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导演在我看来首先要是讲故事的高手,不一定非得传统得讲故事。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还是省省吧,别给中国还能买得起电影票的“上帝”们添堵了。有那几个爷闹腾还不够吗,怎么着都是劳动人民、阶级兄弟,挣那两钱去电影院就为上厕所去吗?再说吐多了也伤身子骨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8 18:06:40编辑过]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呵呵。大家各抒发己见吧,我先去吃饭了。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尚同学的调调咋有点~~~~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要知道从《冲出亚玛逊》到最近《我的长征》,我都是从影院里保受极度心智摧残下看完的。看完后,啥也不说了。</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我根本就懒得看国产片,只要了解一下故事大概,就知道会有怎么个惨状了。特别是你说的这类片。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我也没办法,打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那天起,无论我到哪个学校都是清一色主旋律轰炸,躲都没地躲。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8 18:02:49的发言:</b><br/>还是省省吧,别给中国还能买得起电影票的“上帝”们添堵了。有那几个爷闹腾还不够吗,怎么着都是劳动人民、阶级兄弟,挣那两钱去电影院就为上厕所去吗?再说吐多了也伤身子骨呀。<br/></div><p>哎呀尚同学,听话还是要听音的哦~~~~~显然我是在讽刺现在这样的背景:贾樟柯即将开拍投资3千万的《刺青时代》,张扬正在拍摄投资1千万的《落叶归根》,而王小帅也曾放出豪言这次的《左右》预期投资上将不封顶。</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p>日,火大起来真该提倡“影音版不谈中国电影”。</p><p>可以说得清高一点:中国导演哪个配入影视版?</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虽然体制确实有问题,但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导演仍然要去集体自杀,关键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一提“主旋律”3个字就立刻想吐的呢?但其实如果我们要把它搬到美国去讲,《冷山》那样电影也就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但人家比我们什么《张思德》之类要好看几万倍。</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无非</i>在2007-1-9 14:37:14的发言:</b><br/><p>虽然体制确实有问题,但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导演仍然要去集体自杀,关键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一提“主旋律”3个字就立刻想吐的呢?但其实如果我们要把它搬到美国去讲,《冷山》那样电影也就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但人家比我们什么《张思德》之类要好看几万倍。</p></div><p>中国很多“非主旋律”导演也是该死的。</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恩,我很感兴趣你们对贾樟柯怎么看?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p><p>哎呀尚同学,听话还是要听音的哦~~~~~显然我是在讽刺现在这样的背景:贾樟柯即将开拍投资3千万的《刺青时代》,张扬正在拍摄投资1千万的《落叶归根》,而王小帅也曾放出豪言这次的《左右》预期投资上将不封顶。</p><p>
</p><p>这几部没一个是战争题材的呀?</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我强调的是巨资这件事情!</p><p>对应你说的现场调度能力,我只能觉得拍战争片是对它要求最严格的了。</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这样理解“场面调度”(mise-en-scere)?法语的含义是“放在适当的位置(场景中)”包括演员和镜头调度两大方面。这样应该明确了吧。</p><p></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扯的越来越奇怪的,真开始说场面调度了,这样下去这个贴肯定会被刷下去的。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8-4 13:41
“场面调度”和“现场导演”、“场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9 17:50:21的发言:</b><br/><p>这样理解“场面调度”(mise-en-scere)?法语的含义是“放在适当的位置(场景中)”包括演员和镜头调度两大方面。这样应该明确了吧。</p><p></p></div><p>我们只谈技术哦。我觉得大场景对于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会要求高点,因为你知道像战争片中的大爆炸,千军万马(非职业演员)都是受到资金和场景限制的,尽量能一次性通过最好,所以我觉得要拍好一部战争片也是不容易的,真的需要很强的现场调度能力,当然还要有道具,置景,场记等各个部门的充分准备。但很可惜,我现在看到的好的战争片并不多。而一般电影中的演员走位,和镜头运作都是可以反复NG的,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p>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顾耀峰</i>在2007-1-10 14:08:16的发言:</b><br/>“场面调度”和“现场导演”、“场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div><p>现场调度和场记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场记一般主要都是做一些拍摄前后期的工作,比如打板,记录每个镜头信息,检查连戏等等。有的好像还要沟通拍摄各个部门的工作。现场调度则是在影片拍摄时的工作,电影如何构图,用什么镜头什么角度,怎么安排演员的位置和走动等等,学问很多哦。</p><p>现场导演我就不清楚了,但感觉应该是侧重于导演的现场临时发挥这方面。</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无非不容易哦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确实啊,不过正好帮我把4年前准备考试时看的东西又温习了一点,我都忘光了。</p><p>你们怎么都不谈贾樟柯啊,我真想知道你们眼里是怎么看他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6:01:16编辑过]
作者: 兔兔 时间: 2007-8-4 13:41
拿个电影艺术词典来看看好了,这种专用名词没什么好说的,除非你举例。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我就看过一部贾的电影,任逍遥,并不对我胃口。人有的时候就爱犟,头一部接触的不对胃口了,就不愿意看其他的了。站台在任逍遥前面接触的,可惜没看成,电影在放,我脑袋跑了,没法说啊。就比如说我对特吕福印象还好,可是看了他的《最后一班地铁》,就无法再提上兴趣看他的电影了,虽然我至今仍然热爱他的《射杀钢琴师》。</p><p>《任逍遥》,故事当然不重要,没有故事,或者没有紧凑的情节都不影响“阅读”的,但是他这部电影的影像在我眼里很表面,没有收住,《苏州河》里面的那段KTV房里女人唱“解脱”也表面化。感觉不真实,这种体会很奇怪,似乎是企图从不真实的渠道中来寻找真实可能,结果又掉进了自己的圈套,成为双重不真实。但是我要说的,我的这种理解很不可靠,因为我发现我说着说着,开始想念其中的一些镜头了,不能自己迷惑自己哦。</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是怀念任逍遥里面的一些场景。</p><p>另:我们主编非常喜欢贾樟柯,他说我们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他特指《站台》)触动不会像他那样,也就不会那么喜爱。他怎么就以为我们会不喜欢捏。</p><p>兔兔说的挺对,这种术语弄的人挺尴尬的,定义这玩意很很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6:29:34编辑过]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哈哈,你看的《任逍遥》正好是我到现在唯一没有看过的,其他除了新片以外都看过了,包括一些短片。可能是因为对《小武》印象太好了———我坦白承认,估计我要是拍电影处女作也应该是走这个路线——所以我一直都觉得要给他点时间成长,并且看过他的一系列采访都对他印象不坏(他讲话相比起国内其他导演还是比较谦和真诚的,并且他这个人不傻,有点小聪明,此外理念里还是有点诗意的,事实证明他以前确实写过诗)但是他最近的一些行为和言语真的让我有点失望了,所以我到现在一直迟迟不敢看《三峡好人》。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快点看,我也买了来看。到时候我一定严肃地告诉你我的观后感。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哦,我对这些术语感觉就还好,更何况我也没有常讲,就只是在这一个帖子里展开而已。</p><p>所以为什么就一点都不能提呢?太反学院和太学院的本质都是一样。</p><p>另:我也没有经历过贾樟柯的年代,但《小武》里有一些镜头还是让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每次回爸爸的老家,那些街道,那个澡堂,还有那个小美发店,那里面曾经有个姐姐给过我水果罐头吃。</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哦,我对这些术语感觉就还好,更何况我也没有常讲,就只是在这一个帖子里展开而已。</p><p>所以为什么就一点都不能提呢?太反学院和太学院的本质都是一样。
</p><p>这点我很同意。不是说不能提,比如我当初接触“库里肖夫实验”这个概念,我就很SB的想到化学里的瓶瓶罐罐。但现实里谁还提老掉牙的东西,何况在DV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只有在字里行间缅怀这些电影先驱的当时“超凡”的想象力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7:20:23编辑过]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强烈鼓励造新词,这样定义就由我们说了算!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恩恩,边河的提议太让人激动了。那么这项造新词运动就先从黑蓝影音开始吧。
作者: springcatcher 时间: 2007-8-4 13:41
<p>最讨厌看见批评家写文章新造词。。后娘主义这号。。感觉到了,描述不出来。。</p><p>仿佛一旦说不清了,就赶紧新造个词儿把帽子带上。。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这个new word阿。。</p><p>虽然说法是什么什么永远都在能指的锁链上。。</p><p>怎么绕到场面调度来了。。?</p><p>场面调度也不一定就非要是大场面,更不一定是战争片了。。。</p><p>文戏也会有非常复杂的场面调度阿。。</p><p>贾导哩,站台好看。。之后就。。</p><p>到了《世界》实在是。。恶心的狠。。</p><p>《三峡好人》还好,但那种好,是及格线的好。。没有毛病。。</p><p>贾导最让人难受的,不是技术。。他算是技术不错了,至少视觉上舒服,起码比王小帅那厮强。。王没拍过一个及格的片。。</p><p>他让人难受是那副左翼的嘴脸,变着法的强拉着要替底层说话。。</p><p>陆学长就没有他那副苦大仇深的长相。。。但《租妻》拍的糙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 18:38:16编辑过]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显然你还是没懂我的意思。文戏的场面调度可以反复实验,演员可以反复走位的。甚至一个镜头可以磨一天,当然如果你够大牌的话。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就是游戏一下,因为首先我们不是批评家,我们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么好事。我提倡自娱自乐!我现在觉得即便国内导演再差,我们还是得看,看他们,如果你真觉得不行了,就自己拍,如果你真得爱电影,你可以自己拍,逼急了嘛。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springcatcher</i>在2007-1-11 18:34:01的发言:</b><br/><p>他让人难受是那副左翼的嘴脸,变着法的强拉着要替底层说话。。</p><p>陆学长就没有他那副苦大仇深的长相。。。但《租妻》拍的糙了。。</p><br/></div><p></p><p>这个是个人美学倾向不同,甚至有可能是生活阅历和环境不同,有什么好值得批判的?另外,什么叫做变着法强拉着?</p>
作者: 兔兔 时间: 2007-8-4 13:41
好电影要看,差电影碰上了也过一遍嘛,不然哪来娱乐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