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从边河提到的《路直路弯》说开去,就是闲扯 [打印本页]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标题: 从边河提到的《路直路弯》说开去,就是闲扯
<p>和人聊电影,很怕聊到David lynch.因为确实lynch电影语言的复杂程度恐怕连他自己也难理清头绪。(以及柯南伯格、库斯图里卡和弗郎索瓦欧容都是我的偏好,但又一言难尽)《路直路弯》无疑是个异类,但细品之下,相对其他电影表面玩转的黑色元素,这部恰恰印证了lynch骨子里流淌的正是老美的血液,以牛仔文化标榜的美国主旋律(与老伍德有异曲同工之妙)乍一下放在lynch身上显得不妥帖。但对比一下《我心狂野》最后自然光的运用和舒缓流畅的镜头到《路直路弯》里最后叠印的星空。温情不是他之擅长,但不代表他不会用(至少不致流俗,甚至庸俗)。他的运用是为了“对比”,不同的是前者是电影里的参照,后者则参照于电影之外。</p><p>我们总说lynch的电影太晦涩,看起来太叫劲。比如不幸跌进迷宫,又碰上了斯芬克撕。(论坛上不也探讨过《穆赫兰道》,但大都陷于懂与不懂的程度。)说实话我对形式上打碎叙事逻辑和超现实形而上的记忆拼贴也不太感冒。我又不是布鲁艾尔,这一切又可能沦落到梦境、现实的界限划分去了。我只当《路直路弯》是个公路电影,尽管他对他的概念下公路电影(比如《妖夜荒踪》)的颠覆又与众不同。</p><p>速度,也许在老斯特雷德先生的割草机的吭哧吭哧里超越了挂在纵轴上的时间,也超越了横轴上零星的LYNCHIAN温情,连着我的感觉一同升华了。</p><p>顺便说一句,他的电影确实是影迷用来活跃气氛的不二法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8 17:08:27编辑过]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路直路弯》我买了倒现在还没有看呢(妈的,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家里那堆啊?),不过光看介绍我也觉得他拍了这个片子,也暴露了他其实是个不安分的家伙。恩,欧容我也是喜欢的。我总是对这种又帅又会挑女人的异教徒很有兴趣。</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看他们的电影我都是小心翼翼地“体验”着,不是说不敢“枉加非议”,因为没准下次他们使劲“恶心”地对象就是你,而你不知所措得只能继续恶心着“恶心”了。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8-4 13:41
<p>“和人聊电影,很怕聊到David lynch.因为确实lynch电影语言的复杂程度恐怕连他自己也难理清头绪……”</p><p>是的,我老觉得林奇在开拍之前自己都未必有个清晰的思路(主观臆测而已)。但他显然是有天赋的。碎片的拼贴方式也好,不断重复修正的叙事能力也好(好像在说一个作家……咳咳……),一个迷人又诡谲的大陷阱。最大的吸引力是,即便被恐吓得不行,观众们还是津津乐道于某个场景。反正导演总是操盘手,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41
<p>我的感觉,大卫林奇很大气,他的“碎片”、“拼贴”等和别人的完全不一样。</p><p>我看他的电影,不会觉得费解,也不会觉得特别惊奇。</p><p>——如果先看〈穆赫兰道〉,再看〈妖夜荒踪〉,会觉得后面这个太差了些。</p><p>人,人性,人的情感,是最重要的。</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他就是一个病人眼里的病人,是一个变异的胚胎,还没分娩就已烫熟子宫喷出一堆怪异的思想。就如他少时学画所说:“我喜欢一部电影中有47种类型,就像蜂箱一样。”我倒,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我买了那本大卫林奇说大卫林奇那本书,好厚,而且看的没有布努艾尔的有意思。穆赫兰道那部片子根本就不要试图去把故事整理出来,我今天就在看一篇文章,那里面说:一部真正的影片不应当出现可以讲解的情况(看来大卫林奇比较合这个作者的口味),因为,电影是必须在那些由单一的视觉振荡组成的画面中间去取得它的活动和感染要素的。有人讲画吗?有人讲雕塑吗?当然没有。人们只能去阐述这些作品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情。这个作者叫杰.杜拉克,杜拉克认为电影中的故事只是一个表面。在我看完威尔斯的《赝品》之后(就在这一两天看的)我似乎应该去赞同这个说法。所以他还说:创作一部影片的并不是大量的文学构思。影片要简单得多,一个脸部表情毫无变化得镜头就能体现出它的全部涵义——最后这句话估计跟电影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伟大的布莱松他就属于这类的高手。而我在看完这一段以后得出了一个草率之论,文学必须依赖想象,因为它部像电影有影像(最早的电影其本身可发不了声音),不像音乐有高低声响,电影则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画面,电影把想象的呈现与想象本身重合了,以一种不可触摸的真实照亮了荧幕。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看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穆赫兰道没有妖夜慌踪好。穆赫兰道不过是一个恶梦加不太聪明的神秘主义迷恋的产物。在妖夜慌踪里,你看房子里面突然冒出一股白烟,你就知道大卫林奇有多贪心了。</p><p>注:谁看的威尔斯(Orson Wells)的电影比较多的举个手让我知道一下。看了他的赝品很是折服。</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0 13:13:22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10 13:10:52的发言:</b><br/><p>我买了那本大卫林奇说大卫林奇那本书,好厚,而且看的没有布努艾尔的有意思。穆赫兰道那部片子根本就不要试图去把故事整理出来,我今天就在看一篇文章,那里面说:一部真正的影片不应当出现可以讲解的情况(看来大卫林奇比较合这个作者的口味),因为,电影是必须在那些由单一的视觉振荡组成的画面中间去取得它的活动和感染要素的。有人讲画吗?有人讲雕塑吗?当然没有。人们只能去阐述这些作品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情。这个作者叫杰.杜拉克,杜拉克认为电影中的故事只是一个表面。在我看完威尔斯的《赝品》之后(就在这一两天看的)我似乎应该去赞同这个说法。所以他还说:创作一部影片的并不是大量的文学构思。影片要简单得多,一个脸部表情毫无变化得镜头就能体现出它的全部涵义——最后这句话估计跟电影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伟大的布莱松他就属于这类的高手。而我在看完这一段以后得出了一个草率之论,文学必须依赖想象,因为它部像电影有影像(最早的电影其本身可发不了声音),不像音乐有高低声响,电影则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画面,电影把想象的呈现与想象本身重合了,以一种不可触摸的真实照亮了荧幕。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看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穆赫兰道没有妖夜慌踪好。穆赫兰道不过是一个恶梦加不太聪明的神秘主义迷恋的产物。在妖夜慌踪里,你看房子里面突然冒出一股白烟,你就知道大卫林奇有多贪心了。</p><p>注:谁看的威尔斯(Orson Wells)的电影比较多的举个手让我知道一下。看了他的赝品很是折服。</p><br/></div><p></p><p>那套书里《我的最后一口气》绝对最佳,电影导演叨叨电影肯定不如叨叨别的有趣。老布就很有趣,最无趣的书大概是伯格曼那本。</p><p>《穆赫兰道》真的很好懂啊——就剧情方面而言,我也很想看不懂,但是不行。至少,它不是一部不能讲解的电影,他克服司机和安哲的电影也许能算“不能讲解的电影”。</p><p>我个人觉得穆赫兰道还是比妖夜荒踪好的,它相对更纯朴更自然更无机心。妖夜荒踪里虽然林奇自己说很多细节都是生活里的真实照搬(比如开头和结尾的敲门人说话——XX死了),但整体看下来,还是给人有点人工设计过于明显的感觉。穆赫兰道完全可以是一个西区科克式精心设计的逻辑缜密的片子,尽管林奇说他没有设计,但至少他做到了让影片看起来浑然天成、不经设计。</p><p>林奇的片子,我喜欢橡皮头,穆赫兰道,蓝丝绒,双峰电视剧版、妖夜迷踪</p><p>比较喜欢象人(这个不如赫佐格的《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众》)、路直路弯(这个有点太……美国啦,我更喜欢太……伊朗的)。</p><p>不喜欢《我心狂野》,尽管它金棕榈。</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10 13:10:52的发言:</b><br/><p>我买了那本大卫林奇说大卫林奇那本书,好厚,而且看的没有布努艾尔的有意思。穆赫兰道那部片子根本就不要试图去把故事整理出来,我今天就在看一篇文章,那里面说:一部真正的影片不应当出现可以讲解的情况(看来大卫林奇比较合这个作者的口味),因为,电影是必须在那些由单一的视觉振荡组成的画面中间去取得它的活动和感染要素的。有人讲画吗?有人讲雕塑吗?当然没有。人们只能去阐述这些作品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情。这个作者叫杰.杜拉克,杜拉克认为电影中的故事只是一个表面。在我看完威尔斯的《赝品》之后(就在这一两天看的)我似乎应该去赞同这个说法。所以他还说:创作一部影片的并不是大量的文学构思。影片要简单得多,一个脸部表情毫无变化得镜头就能体现出它的全部涵义——最后这句话估计跟电影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伟大的布莱松他就属于这类的高手。而我在看完这一段以后得出了一个草率之论,文学必须依赖想象,因为它部像电影有影像(最早的电影其本身可发不了声音),不像音乐有高低声响,电影则不同,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某个人想象出来的画面,电影把想象的呈现与想象本身重合了,以一种不可触摸的真实照亮了荧幕。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看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穆赫兰道没有妖夜慌踪好。穆赫兰道不过是一个恶梦加不太聪明的神秘主义迷恋的产物。在妖夜慌踪里,你看房子里面突然冒出一股白烟,你就知道大卫林奇有多贪心了。</p><p>注:谁看的威尔斯(Orson Wells)的电影比较多的举个手让我知道一下。看了他的赝品很是折服。</p><br/></div><p></p><p></p><p>不多,看过《公民凯恩》、《上海小姐》、《邪恶的接触》</p><p>那个《赝品》买了,还没看。</p><p></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8-4 13:41
<p>穆赫兰道,就是凌丁说的这个意思。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电影我看到结尾,被感动了。华灯初上时,悦色欢颜已是人生如梦。</p><p>什么贪心不贪心,那些没意思的,也容易操作。</p><p>《史先生的故事》我也喜欢,结尾那个夜空镜头自然又大气。</p><p>他的其他片子,基本上都只是看个好玩。</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上海小姐是啥样的,给我说说,名字就特吸引人,就是找不找。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p>我就是觉得那些白烟特没劲,还有穆赫兰道里面那些小人。故事我是看明白了,我记得看资料,穆赫兰道是好莱坞不要的剧本,大卫林奇拿来拍了却轰动了。</p><p>凌丁赶紧看赝品!</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谈lynch,我说过不可回避的是他对5、60年代好赖坞以黑色电影为首的B级电影中类型元素的传承和发挥致极。是一次对个人智力的绝妙考验。因为这是你在电影界(尤其是好赖坞)上位的救命稻草,只是随着认可程度加深,投机的味道就慢慢被另外别的东西淹没了,可仍能嗅出。这也因人而异。比如昆汀的“阴谋”是将人物的“疯狂”去冲淡观众对叙事“真实”的怀疑,柯南伯格则是对“疯狂”的叙事地一次游击式的爆破,导火索是观众自己。而lynch抛弃的类型元素的“经典”意义而转架为超现实精神上LYNCHIAN流行,你确实只能“体验”无法解释。但可以试着解读,不过这对lynch似乎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已入了LYNCHIAN流行的魔道了。</p>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我对上海小姐的兴趣不如我对小姐的兴趣浓厚,只能干瞅着,多着急。</p><p>赝品我也是早拿到(估计大家都一个版本是CC的)但没时间看。该补课了。听说奥逊还曾当过沙翁戏的演员,而他自己也是个沙翁迷并改编了《麦克白》,这没准又是个启示。</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8-4 13:41
对,就是CC版,CC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没闹清楚,快告诉我。拿到的乡村牧师日记也是CC版的。威尔斯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莎士比亚,他经常自己排演莎剧(应该是读书的时候),我以前在中央六台看的奥赛罗也是他主演,就是他演了那个黑漆漆的男人。看赝品,觉得威尔斯真是帅!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CC在D界对我们这些影迷的地位可以说是格里菲斯对电影的贡献一样深远。关于THE CRITERION COLLECTION那些虚的都能百度的到。从选片到修复以及花絮的搜集这表明一流服务理念的贯彻在DVD行业一样不可小觑(但05年被转让给IMAGE ENTERTAINMENT了,启用了新的LOGO,对于表现现还是不错的。)以前有幸看到了RUSSIAN的,但没银子,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让我一个悔呀。
作者: 无非 时间: 2007-8-4 13:41
<p>尚同学DVD知识太全了!我下午刚刚去了一趟小毛(碟店名),因为钱不够只拿了10张D5,最后在《雁品》和库布里克《杀手之吻》中徘徊不停,结果还是拿了《杀手之吻》,尊宝的。不过现在看到边河讲的,我又后悔了。哎,明天再杀过去。</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11 12:30:20的发言:</b><br/>上海小姐是啥样的,给我说说,名字就特吸引人,就是找不找。</div><p></p><p>可以说是“黑色电影”、悬念片,比较COOL,也有意味,技巧较多,镜子戏那个桥段很著名,李小龙的电影里有一大段模仿,无敌艾伦也模仿过。巴赞大赞过上海小姐,言下之意有超越美国公民的意思(?)。</p><p>不怪你找不到。我的这个dvd是00年弄的,很差的没品牌的D商盗的,片基也不好,居然还能播放,侥幸。</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11 17:22:41的发言:</b><br/>对,就是CC版,CC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没闹清楚,快告诉我。拿到的乡村牧师日记也是CC版的。威尔斯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莎士比亚,他经常自己排演莎剧(应该是读书的时候),我以前在中央六台看的奥赛罗也是他主演,就是他演了那个黑漆漆的男人。看赝品,觉得威尔斯真是帅!</div><p></p>要说帅,威尔斯还是《第三人》里更帅,虽然不是他导的,但打上他的烙印了,格雷厄姆格林的本子,他都改了台词——布谷鸟钟那段台词,改得很棒。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8-4 13:41
<p>导演在自己电影里出现是玩票,出现在别人电影里就是客串。</p><p>有道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 17:43:38编辑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