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过“曾经爱过的人,哪个不是一见钟情”(Who ever loved that loved not at first sight?)这一名句的马洛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这位在剑桥时期就以“大学才子”闻名的作家写过《迦太基女王狄多》、《浮士德博士》、《帖木儿大帝》等剧本,还翻译过奥维德的诗歌。1593年,他涉嫌卷入一场政治阴谋而被暗杀于伦敦郊外的一家酒馆。许多研究伊丽莎白时代文学的学者都认为,如果在那一年死去的是莎士比亚而不是马洛的话,那么,当时最伟大的剧作家称号一定会当之无愧地落在马洛头上。参照莎士比亚的创作年表来看,在马洛被暗杀之前,他只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通俗喜剧作家,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亨利六世》、《维洛那二绅士》。马洛被刺的同一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发表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的一个转折点,而像《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这样闪烁着人文主义色彩的杰作,都是其后的作品。
为了支持自己在《谋杀那个后来成为莎士比亚的人》(The Murder of the Man Who Was “Shakespeare”)一书中的论点,霍夫曼四处搜寻证据。1953年,他发现了马洛的肖像画,它与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第一版及莎士比亚故乡教堂中的莎翁画像极为相似,这使得不少人更加确信马洛的原作者身份。但是,一幅相似的画像毕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从50年代到80年代,霍夫曼还对华兴汉公爵的坟墓和多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以求找到马洛写作的莎士比亚戏剧原稿。
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的计算机专家威廉.梯翰(William Teaha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他认为,这一实验结果充分显示了压缩程序在为语言文字分类上的巨大潜力。依照他的设想,有朝一日,可以开发出建立在压缩程序基础上的文档自动分类软件,并通过对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归类整理,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