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在《追猎蜗鲨》的胡话背后,有一个严肃的探险故事。W*H* 奥登在《激昂的洪水》(Enchafed Flood)和一系列关于探险文学的讲座中,都把追寻蜗鲨之旅和爱德华*李尔的《混沌怪》(Jumblies)与《白鲸》(Moby Dick)和《A.戈登*佩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 Gordon Pym) 相提并论,而且通过指出其笼统,他抨击了一些诠释者错误的拘泥字句的做法。历史上的对此诗进行的仔细解读中,我应当说F*C*S *席勒 1909年那篇有名的戏仿性的评注仍然是最好的(它最早发表在《心智》(Mind)杂志的戏仿专号,后来在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的《评注本追猎蜗鲨》里重印),这么说不是因为蜗鲨应该象在席勒文中那样被玩笑般地理解为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Absolute),那样至少是戏言过甚地把奇思怪想推向真理而不是“胡话”,而是因为其中一些仿冒的关于某些特殊诗节的注释要比那些庄重的注释更好,也更值得回味。正如在某些博尔赫斯式的小说所表现的, 比如说,一个莎士比亚式的症结也许比一个严肃的但半通不通的学术上的“提示”更加真实,请看(一个与此有共鸣的诗节—第四章的第五节):
本文首次发表于哈罗德*布鲁姆编辑的《现代批评观点:刘易斯*卡罗尔》(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作为最后一篇总结全书。如布鲁姆所言, 这篇非凡的文章阐明了非常晦涩的“胡话诗”的意义,集中于探险本身的主导性力量, 使卡罗尔的作品显示出斯宾塞式的传奇的真正威力, 以及全人类的传奇中表达出的莫可名状的的悲悯情怀。 后收入作者的诗论集《诗歌的工作》(The Work of Poet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略有修改,译文据此,感谢孙康宜教授惠赠此书。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探讨,译者给此文写了比较详细的注解。胡话诗(Nonsense Poetry,Nonsense Verse;也就是所谓“没意思的诗”或者“无意思的诗”),英语诗歌中的一体,与欧洲中世纪的歌谣有亲缘关系,在17世纪作者们曾经流行一时但并不被文学史家所看重。19世纪胡话诗达到发展的顶峰, 代表诗人是爱德华*李尔和刘易斯*卡罗尔。 卡罗尔的胡话诗造语玄怪诙谐,常跟历代诗文歌谣互文,并使构造巧妙的逻辑悖论和精心设计的语义混沌相互缠绕,又隐含对社会风俗的讽刺,能够在强烈的韵律中呈现不可思议的诗歌景观, 很多作品都配有插图。 探险传奇(Quest Romance)指的是中世纪的关于侠义事业的罗曼司, 它通常包含主人公在旅途中的探险和追寻,它总是需要一个重要的敌人或者怪物和主人公发生殊死搏斗。据弗莱所言,探险传奇堪与仪式和梦境相类比,而其原型是圣经中弥塞亚和海怪利维坦的斗争,后世文学中常见的杀龙的故事为探险传奇的中心形式。 探险传奇与神话的区别在于, 它的主人公是人类而并非神圣(见弗莱《批评的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