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开始拍摄第一部短片起,贾法·帕纳西迄今一共独立创作了8部影片,其中只有三部是剧情长片。但这三部影片堪称弹无虚发,根据权威的IMDB(国际电影数据库:International Movie Data Base)网站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这三部影片已经为他带来了包括戛纳金摄影机奖、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等大大小小15个奖项。甚至连联合国妇女大会也决定在会议聚集地南非为所有到会代表公映《生命的圆圈》,一部电影能够成为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而选择出的艺术代表,这又是奖项之外的殊荣了。
一般说来,外界习惯将目前活跃在伊朗影坛上的电影人分成四代:早在1979年的霍梅尼革命发生的十年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就读的达鲁希·梅赫朱依(Dariush Mehrjui)就拍摄出了伊朗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奶牛》(The Cow,1969),他被称为是伊朗的第一代导演。阿巴斯·库亚斯塔米与另一位伊朗在伊朗电影新浪潮的主将演慕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af)被称为是第二代。与库亚斯塔米同时代出现的新浪潮导演还有巴赫拉姆·贝赛(Bahram Bayzai,代表作《一个叫巴书的陌生人》)、帕尔维滋·沙亚德(Parviz Sayyad,代表作《任务》)等。而拍摄了《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又名《小鞋子》)的马基德·麦迪吉(Majid Majidi)与贾法·帕纳西则被看作是伊朗第三代电影导演中的代表人物。慕森·马克马巴夫的大女儿萨米拉·马克马巴夫与拍摄了2000年度在伊朗本土及国际影坛上名声赫赫的电影《醉马时刻》的青年导演巴赫曼·哥巴迪则被称为第四代伊朗导演。1)
与这四代导演中的大部分人不同,贾法·帕纳西拥有良好的电影学院的教育背景。2) 贾法·帕纳西1960年出生于伊朗的Mianeh,80年代中期毕业于德黑兰电影与电视学院。毕业后他曾经独立执导过四部短片,不久由于仰慕电影大师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开始追随大师担任助导。1994年,他作为剧组主创之一,参与制作了阿巴斯的名作《橄榄树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其间他表现出来的才华使阿巴斯非常欣赏,于是在影片拍摄结束后痛快的将自己创作的剧本《白气球》(White Ballon)给当时尚且还算是新人的贾法·帕纳西来执导。也是机缘巧合,1994年,一贯喜欢特立独行的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信,信里一方面婉言谢绝该协会给自己颁电影奖,另一方面则严词谴责了美国人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阿巴斯之上的做法。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贾法·帕纳西执导的《白气球》来到了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结果美国上下一片好评如潮不说,而且还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3)可是,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虽然《白气球》造就了阿巴斯在欧美国家如日中天的名声,却也使得贾法·帕纳西被阿巴斯的光环笼罩而失去了第一个可以一炮走红国际影坛的机会。只有当年的戛纳影展小心翼翼的给了他一个鼓励导演首部作品的"金摄影机奖"。两年后,贾法·帕纳西自编自导了在影像和结构方面都十分大胆而带有实验色彩的《谁能带我回家》(The Mirror ),不但大胆的表明了自己与老师阿巴斯迥然相异的兴趣风格,而且首次突破了"儿童题材"的限制,借儿童题材探讨成人世界的问题,为今后的创作做出了"投石问路"式的尝试。《谁能带我回家》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一次,纽约影评人协会终于将"最佳外语片"的奖杯交到了他的手上。随着接连两部儿童题材的电影的问世,很多人已经准备将他与马基德·麦迪吉放在同一个"儿童题材电影导演"的名号下来讨论,后者由于拍摄了《天堂的孩子》与《天堂的颜色》被认为是"儿童电影"这一类型片中最成功的一位导演。但是,恰恰与大家想的不一样,贾法·帕纳西在1997年底就开始构想一部成人题材的电影。到了1998年冬天,影片剧本的初稿完成了,它被编剧甘柏基亚帕多维命名为《生命的圆圈》。正是这部电影,为贾法·帕纳西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国际级导演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