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元宵糊话
[打印本页]
作者:
乐笑子
时间:
2007-8-4 13:04
标题:
元宵糊话
元宵糊话
凡节日与我都是好的,因为节日即是热闹。热闹即是好吃好玩。而元宵是热闹得不得了的节日,连名字也别致,是节日是食物是女孩儿名字,这样的三位一体!
只是我们家乡不吃那元宵姑娘的好手艺,我们与众不同。我们吃糊。糊若究其原料,称作山粉糊。山粉即是番薯粉,因了这糊对番薯也添了好感。明明是做糊吃却不叫做,一口一口一个熘,熘糊,熘山粉糊,波俏伶俐得让人欢喜。
节日里爱吃其实也不光是嘴谗,更爱的恐怕还是节日里吃得有来历,一口下去细嚼出点历史来。
这糊也很有点历史,追溯起来,版本至少有两个。一为唐尉迟敬德逐鹿修城。修城大难,修完已是正月半。又逢大雪,民工返乡,乡中竟无好吃之物犒劳亲人。亏得有聪明人将家中所有吃食拌以薯粉共煮,御寒充饥,味道竟是大佳。人相效仿,流传至今。这个版本,仅见于方志。大概因为不讨人喜欢。元宵佳节自是喜气盈门哪有凄惶到这田地的?遂遭人驳斥,非但吃糊与修城关联大不可靠,就连黑脸门神修台州城也是子虚乌有。哈哈,真破得彻底好玩。
民间流传妇孺皆知的是戚继光戚大将军于台州大败倭寇事。时也恰逢元宵,本是双喜临门。无奈吃食已被小日本掠空,大概连做一顿元宵都不够本的。于是大将军无以劳军老百姓无以过节,就这样又欢喜又无奈。但大将军毕竟是大将军,灵机一动将残留的乱七八糟一锅煮了,其中就有小日本瞧不上眼的番薯粉。天可怜见,居然是好味道!于是大军山呼海吃,百姓奔走相告。因取乱七八糟之物,故名曰糟羹。小时侯故事听到这,有点不乐。当年老戚在江南平荡倭寇,端的是英勇神武,才华横溢,则则让人叹服,只这名字让人叹气,什么不好取偏取作糟羹!后读老戚怕老婆故事数则,始解。老人家天不怕地不怕也就怕个把老婆。老婆若说叫糟羹吧,糟羹糟羹糟糠之羹,老戚必得唯唯诺诺跟着糟糠叫糟羹。这当然是我杜撰瞎猜的,不过根据还是有点的。根据在于因为老戚老婆取名,所以大伙不卖帐,很多地方早就不叫糟羹,改称糊,我家乡即是。糊者和也。家和万事兴,是个好名字。不过我外婆的版本是因为你们小孩子家家的贪吃,所以从正月半开始就把你们的嘴巴给糊了。呵呵,这个说法我也喜欢,用糊来糊嘴多点也不怕。当然更喜欢戚老人家的。有道是口吃山粉糊心怀壮士先烈,吃得自是气壮。想这老戚在我们那也真招人喜欢,喜欢到贪嘴必打老戚的名号。吃光饼是纪念戚大将军吃食饼筒也是纪念戚大将军……要是喜欢一个人到老把他挂在嘴上,不单挂在嘴上念叨还得挂在嘴上吃,那真是喜欢到骨子里了。
糊从正月十四开吃,十四吃咸十五吃甜,家家户户必是如此。许是取先苦后甜之意,可苦与咸毕竟是两码事。大人只说老祖宗传下即是如此,不问究竟的。虽是这样不知个所以然地吃,也是喜滋滋的,因为吃的有根基。
更有根基的地方从正月十四吃到二月二。番薯芋艿豆面凡家中有的都放入熘,一熘就是一稻桶,人客来了也吃稻桶里的糊,象是慰劳戚家军。大人向我比划稻桶的大小,是有点吓人。十多年前卢家月萍阿姨就嫁到那极有根基的地方,过了正月半回家省亲,有妇人巴巴地问月萍,阿勇家是不是也熘一稻桶的糊。月萍光笑不答。我也好奇,可我妈不许我问。原来是那地方穷,熘糊够分量图个饱,至少正月里不会饿肚子。这样即便穷也让人敬服的,只是有人当笑话刻薄。我们那也不富,只是熘糊不图饱而已。
熘糊不图饱那就图个好景致。由来正月十五吃山粉糊是个兴师动众的事。我妈小时侯外婆从正月初三开始准备。首先得发翠豆芽,翠豆也就是罗汉豆。上上下下铺上稻秆一遍遍地淋水直至翠豆发芽,十四那天剥皮取肉,这样人家才能发。可这才只开了个头。熘糊那得够一日忙乎!取水浸年糕切成丁,取年年高升之意;荸荠去皮切成丁,糊在里面爽爽声;冬笋切丁;火腿腊肉咸肉香肠凡家中有的肉均切成丁;海鲜也颇能凑热闹的,干贝鳗干一早发下,虾米虾干也得剁成丁,鲭肉鲡肉这时价钱贼贵每家也必备;豆腐干蘑菇这些且不论,香菇木耳各种干货也早就准备下……这丁那丁的各盛小碗里一排排,象是开大会。老姐照例是负责削荸荠,我负责吃荸荠兼巡视。其实是偷削的好荸荠兼跑左邻右舍探头探脑打听这家有什么,那家有什么,有点攀比好胜心。现在的小孩吃糊也只是一家一户冷冷清清吃,不象我小时侯家家户户比着吃。别家没有的是乐家咸肉和乐家风豆腐,我家绝对没有的是翠豆芽。到我小时侯翠豆芽街上已有发好了卖的,但因为我对这东西深恶痛绝,早将其开除糊籍。直至今日我家尚无发的迹象大概是遭我祸害的。
准备这些东西真是丁丁当当热热闹闹。还有更热闹的。常有糊涂人家临熘糊了才发觉山粉忘发了。山粉是得用水泡至少半天。想起为时已晚矣。只听得那家小孩哇哇大哭,大人又哄又喝,不可开交。而我这样惟恐天下不乱的探子笑得捂不拢嘴马不停蹄回家汇报。哪用得着汇报?左邻右舍早端出自家熘的热腾腾的糊,大人不好意思口称糊涂谢谢小孩应接不暇早就破涕为笑了。儿时的元宵正沾了这样的热闹喜气,教人好生怀念。
熘糊其实也简单。将准备好的原料下锅煮一锅好汤。有人家用大油炒下,我家素净,只是用带精肉的肥肉丁熬油,再将原料下锅炒,放调料,不过是盐与酒,再加水,待滚,取中火,至熟。汤好没熘前我就巴巴地站灶台上尝个鲜。我妈问好吃吗?我抿抿嘴点点头。开始下山粉。放了半天的山粉早就淀在底下,先得把水搅混了,费力气!更费力气的是一边倒入水山粉一边在锅里使劲地搅,需得搅匀,真正力气活!我们家四口人的分量我都搅不动,很难想象熘一稻桶得要多大的力气。世上大师级的厨师都是男的,我每每不服气也是没法子,谁叫女的没力气。
糊熘的有干有稀,这得看山粉和汤的比例。我们家偏稀,晶莹剔透。清淡自是乐家菜的风格。此时才将荸荠丁撒入点上葱花,加味精,拌匀起锅。
此日虽是十四,咸糊早已将节日熘得火杂杂了。反倒是十五甜糊有点寂寥,不只是原料不同,铺张讲究也远不如咸糊。大概此时家家户户忙着看花灯打炮仗猜灯谜兴致不在这上头。因乐家菜的一捧雪即从甜糊中脱胎而来,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既是糊,所有的原料都糊在一起,吃也要糊着吃。出锅的糊要乘热吃,沿着碗一圈圈划来吃。也有小孩专挑自己喜欢的作料下肚,吃到最后剩下一滩汤,跟猪食好有一比,很让人笑话。既然糊在一起也就不要事事分明得好,有大人会这样感慨,我们只笑话他书雾腾腾凡事要打比方。
糊好吃,但吃不多。年年夸海口年年穿帮的。易饱又易饥。往往撒泡尿就饿,所以乡人又称吃糊为拉尿吃。小孩家吃完糊放下碗举着灯呼啸而去,肚子饿回转吃点,抹抹嘴又野去。节日里也大人乐得睁只眼闭只眼,是小孩子的天堂。此时的天堂已是万家灯火,万家必是间间点灯。旧例是点蜡烛,意为间间亮。这也是纪念老戚。老戚帅军离去,百姓恐倭寇再犯,得老戚妙计,家家点灯防寇,象是点火防狼。
而现在点灯,小孩问为什么?大人说点发财灯飞金元宝;吃山粉糊,又为的是什么?吃发财羹捧聚宝盆。
……
我很是有点感慨,又不敢感慨,怕被人听了笑话,就象我小时笑话大人的书雾腾腾。
作者:
乐笑子
时间:
2007-8-4 13:04
这个发这里好象不大合适,不管它.大家元宵节快乐!这糊也没熘好,大家凑合着吃吧.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