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读书笔记——认识尼采 [打印本页]

作者: 石留    时间: 2007-8-4 13:04
标题: 读书笔记——认识尼采
每个人都知道,不可从传闻中去认识尼采,然而就我所见,大多数对尼采的随意评说都源于随意的印象。尼采三位一体的核心论题:“强力意志”、“永恒复返”和“超人”无不遭到最严重的误解,“上帝死了”这句名言的真意也与那些一知半解的浅见大相径庭,他的学说被奉为”诗化哲学“的一支,乃是更不可原谅或别有用心的曲解。我计划写一点半年来读尼采及解读尼采之著作的读后感,澄清尼采哲学中最易出于表面印象而被误解的几个概念,拟作以下几部分:

一.“诗化哲学”?
二.怨恨、内疚和禁欲主义
三.哪一个“上帝”死了?
四.“权力意志”还是“强力意志”?
五.“永恒轮回”还是“永恒复返”?
六.“超人”是谁?
七.纳粹主义还是反德意志?
八. 宗教何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4 17:06:23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4
凌丁我发现你一天到晚几乎不睡觉,唔?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8-4 13:0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门兴格拉德巴赫    时间: 2007-8-4 13:04
哦,呵呵,巨惊讶
作者: 疯人院逃犯    时间: 2007-8-4 13:04
有时候我想,“评论或解释尼采”本身是不是就是个错误?
作者: 罗倮    时间: 2007-8-4 13: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7 9:33:13编辑过]

作者: 罗倮    时间: 2007-8-4 13: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2-27 9:32:47编辑过]

作者: 休泊    时间: 2007-8-4 13:05
我觉得尼采挺不容易的。
真的啊!
作者: 易寒    时间: 2007-8-4 13:22
“强力意志”、“永恒复返”和“超人”

期待……

一直想问一个低级问题,“上帝死了”这个学说,不知道算是从尼采哲学中归导出的,还是它们的fundamant?或者只是当作弹簧,在上帝这个概念上借力?
作者: 黑米    时间: 2007-8-4 13:22
谁都知道尼采了
作者: 剑象    时间: 2007-8-4 13:22
期待着……
作者: 杀丑    时间: 2007-8-4 13:22
尼采曾因向自己的意中人求婚受挫而对女性放弃了任何希望,于是他就开始拼命攻击女性,与此同时,为自己大唱赞歌。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他的自吹自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多的好书?”,竟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章目。

啊,伟大的尼采呀,就是伟大,就是伟大.
作者: 优雅少年    时间: 2007-8-4 13:22
以下是引用杀丑在2004-11-4 17:07:20的发言:
尼采曾因向自己的意中人求婚受挫而对女性放弃了任何希望,于是他就开始拼命攻击女性,与此同时,为自己大唱赞歌。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他的自吹自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多的好书?”,竟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章目。

啊,伟大的尼采呀,就是伟大,就是伟大.
尼采攻击女性决不是在求爱受挫之后才开始的!
请你不要小看了他。另外他的才华,足以让他这样自吹自擂。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过人之处也是他极度聪明的一方面。
作者: 无语    时间: 2007-8-4 13:22
尼采更深一层的狂妄在题目上已经表现出来了
瞧,这个人,是下令钉死耶稣的罗马总督彼拉多在耶稣头戴荆冠被钉上十字架时对他的从人所说的而当尼采以这个题目来作为这部自传性质的小书的题目实际上已经将自身放置在嘲笑他的那些读者之上了。尼采与基督,超人与群畜,在尼采的著作中无时无刻不表现着一种对于基督式道德的反感,而尼采的意图本身就是令人类抛弃软弱的基督式的道德而转向丰盈的扎拉图斯特拉的超人之中。
作者: 吕日日    时间: 2007-8-4 13:22
一、“诗化哲学”?

石留

吉尔·德勒兹的阐释和修正赋予尼采哲学一种不动声色的威严感觉,他将《道德的谱系》一书视为尼采全部哲学的基石,从中提炼和剖析了尼采哲学中最基本的元素:能动力、反动力、强力意志及永恒复返,也使此书成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关键注解。《道德的谱系》一书为福柯等后现代主义者推崇备至,不只因为其中秉持着的严格、残酷和不渝的决心,对人类现存全部道德的坚决讨伐和反叛,还因为后现代主义者本人从中发掘出的方法论意义:一种谱系学的手法,一种对分类学的反动,一种使历史科学、进而使一切人文科学显现出其错综复杂的混沌本质的方法。
尼采揭露出黑格尔辩证法在历史科学中的欺骗性,以及一切语言工具所造成的对真相的扭曲和迷惑。在以往的情感哲学及心理学分析中,大量使用的描述性术语被视为蒙蔽与欺骗的源头,譬如我们的“欢乐”一词,已经涵盖了数以亿计的不同情感,每一种情感中都充满了微妙的区分,其中众多的情感与我们语言赋为他类情感的亲缘关系更紧密。但“欢乐”这样一个小小的词语,即将对人类对情感世界的认识带入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中——带有痛苦的欢乐、纵情愉悦的欢乐、稍纵即逝的欢乐、余味悠长的欢乐……(即使这些描述仍然被语言的骗局所控制),各种各样的异质因素被“欢乐”一词突然抹平,人类的情感在语言的支配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抽象化,由于语言的强暴,每一种情感都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丧失了在经验世界中的本真品质,人类不可避免地走向情感的趋同和麻木,以至于他们发展出这样一种能力:可以对未来和远处的情感作出预测和估量,一切在场感和鲜活的品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能力和与之俱来的短视与浅薄——尤其是在这种描述中无法区分伟大的和低贱的快乐,亦不能使人体会到高尚的痛苦与庸俗的痛苦,“快乐”和“痛苦”这两个小小的词将我们导向它们并无区别的共识——这是一切语言的悲剧、抽象化的悲剧和分类学的悲剧,它们对人类精神面貌的改变何其巨大!而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它。
我们说“快乐是什么?”,这本身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情感被人类称之为(即被歪曲和简化为)快乐?首先清除掉这样的诉说方式,快乐不再是一种当然的情感,在分析之前必须对它作出剖析——请注意是剖析而不是界定,将情感归于某种特定的范畴是荒谬的,我们只须表达:它们是什么。在这里我们碰到巨大的问题:以何种方式表达它们本原的属性?须知语言在随时随地玩弄着人类……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意在使人类认识镣铐本身,我们在描述情感的时候也许不妨作这样的尝试:既然事实已经如此,那么就让我们来研究在语言控制之下的人类情感如何?这样的懒惰和纵容将把人类进一步引向抽象的麻痹症:我们必须肢解一切情感,将它们送回本原,否则人类的恶疮将溃烂。“本原”不存在性质,只有对状态的描述,本原的情感只能是如此:与当时当场情境相联系的,可无限区分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借用物理学的术语,被归结为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情感都是在交叉往复之中产生的合力,它们的微妙之处只能由经验和直观的洞见达到,尼采自信,他是最能达到此洞见的一人。
力之间如何达到相互的作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错误的,没有“如何”(将怎样),只有“怎样”,必须注意,在此处尼采对问题的阐释都是基于必然性而生发的描述,而不是将一种预期强加于事物本身。既然“力”之间在相互作用,那么它们必然有量的不同,较强的力和较弱的力之间必定存在着量性的区分,虽然每一种力都是不同的。进而,量就是质,没有质变,只有量变,只有力的强弱不同、远近位置的变化、相互关联方式的区别,这一切就是“质”本身,质就是当场的量,质不是二元对立,而是无限或者无。在这里,力的科学将为尼采的全部哲学置基。
只有我们了解了尼采的力之观念,才能明白《道德的谱系》一书所运用的分析手法源出于何,这就是“谱系学”,与演绎或归纳无关,这是“挖地洞”的艰苦工作,它意在探察各种力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关联、相对位置、相互关系,是谁支配了谁,是谁吞噬了谁,将它们袒露出来如同家族的谱系。这是具体的、基于直观洞见的工作,而由人类情感的真相看来,不管有多少风险,这只能是情感科学唯一可行的路径。在这条路上,休谟、康德、黑格尔都将归于无用,因为他们在分类、定义和推理上干劲十足,即使有史以来最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也还不认识真正的经验主义……正如《曙光》的前言所言: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个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如果你有一双足以洞察这项作业的眼睛,你就会看到,他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苦恼的迹象,而这种苦恼本来是任何长期见不到天空和阳光的人所不可避免的。”
在尼采那里,哲学与诗最终将成为一体,但和刘小枫所谓的“诗化哲学”并无关联,哲学不是要外在地被“诗化”,它与诗的汇合是一种结果,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必然。哲学的诗性基于“理性的良知”——止步于理性是良心的懒惰,是缺乏自我良知的表现——唯有在“挖地洞”的艰辛历程中,不断的自我拷问与强大的生命本能一起,方能逼出哲学的狄奥尼索斯本性,而不仅仅是哲学,最终的一切价值都将走向酒神。那个时候:
“他将返回到人间,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要问他在那遥远的地下寻找的是什么,一俟他‘重新变成一个人’,这位似乎喑哑无声的居民就会开口讲述他自己。谁要是和他一样,像只鼹鼠似的在地下孤独地生活了这么长时间,谁就会完全不知道什么叫保持沉默——”
作者: 吕日日    时间: 2007-8-4 13:22
二 怨恨、内疚和禁欲主义

石留

第一部分:

谱系的方法使我们将各种道德追溯到远古的人类,我们惊讶地发现从我们的祖先到我们这里的价值转变。价值的转变不是一个观念变化的问题,古代人和现代人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观念乃是尽人皆知的基本常识,然而一种价值的完全颠倒及这种颠倒所产生的意义却被隐藏在深处。作为离人类最可靠的精神遗产最近的人,语言学家将第一个揭示这个问题——在“学术”意义上尼采是个语言学者,这也是他在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在词语的源头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将重生,尼采的未来之人来自远古——对一切价值重估也就是人类的复生。
价值的问题在根本上是选择的问题,选择意味着伦理上的态度,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将归结到伦理学——道德的谱系,伦理学归结到心理学,心理学归结到生理学——尼采的道德哲学最后变成了关于血液和胆汁的学问。每一个种族的语言将暗示他们的生理状况:强壮还是虚弱,精力充盈还是苍白贫血。且看道德价值的基本问题:“好”与“坏”的问题,这里面埋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种深沉的道德,在起初是可能是为了遮掩一种令人羞于启齿的身体状态:谁说阳痿患者会拒绝一篇庄重的辩护词呢?
尼采在古人那里探询“好”与“坏”的词源之自,在德文单词“坏”(schlecht)的词根意义并没有“邪恶”的影子,相反,它曾经和“朴素的”(schlicht)通用,另一些词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直截了当”(schlechtweg)、“实在”(schlechterdings)。“坏”就是平凡、俗气、粗陋,在今天看来这只具有审美的意义而非道德意义,不过当时的“坏”却只能是此意味——一切高贵的对立面。
拉丁文的“坏”(malus)同时有“平庸”之意,它也用来表示深肤色的人,而在拉丁文起源时肤色正是区分统治者与平民的标志,金发浅肤的雅利安人统治着黑发深肤的土著。还有“好”(bonus)这个多义词,它同时还是“优越的”、“勇敢的”、“忠诚的”,假如我们进一步追溯,就可以找到制造纷争的意思,也就是说:“好人”是掀起争端的人,他们不是别人,而是武士。无论雅利安人、斯拉夫人或者伊朗人,那里的贵族并不像今天一样用“博爱”或者“宽恕”来称道自己,他们叫自己“占有者”,其它的品性也被他们引以为自豪,比如自称为“真诚的人”,这一切显露着人类如朝日般初升之时的爱憎。
现代人通常对古代,尤其是神话产生严重的误解,这是因为基督教式的德性已经如此之深地渗入每一个人的骨髓。这是我们对希腊诸神的现代评价:希腊的神是更近人情、通人性的,所以希腊人可以允许他们的神犯错误和有不道德的行为:譬如暴戾、急躁、嫉妒、冲动,以及无休止的通奸和战争……这句话说对了一半,然而在最关键的那一半上却错了。希腊每一个城的神殿都是庄严无匹的圣地,甚至没有人能够进入神殿去捉拿躲藏于此的仇敌和罪人;国家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必须求神问卜;击退波斯人以后,全部的希腊城邦做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倾尽国力重建巴特农神庙;在荷马史诗所描述的特洛伊之战中,我们早已经知道了城邦守护神的无上权威;我们也知道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罪名正是“不敬神”——希腊人怎么会容忍这样的集一切尊荣者存在着德行上的过失?唯有如下的解释才合理:希腊人并不是在“宽容”和“理解”神的过失,以致把神贬低到与顽皮的孩子等同,相反地,我们今日视为道德之缺陷的,在当日正是道德之标竿。在输掉音乐和纺织比赛时,阿波罗为何要将玛西亚斯剥皮,雅典娜为何要讲阿拉克涅变为蜘蛛,也就有了一个新的答案——这不是猥琐的妒火,而是意在证明神的威权足以扫清一切障碍,这些故事对世人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至于宙斯为了篡夺奥林匹斯主神之位而将自己的父亲打入地心深处——他的父亲也是个篡权者,以及化身为公牛诱拐良家少女,都必然有一种值得神话时代的希腊人所尊崇的意义。阿瑞斯与雅典娜的通奸以及赫斯淮托斯的捆绑,诸神间不计其数的阴谋、混乱与纷争……创造这些神话的人决非是为了谴责这些“不道德”的劣行,而是尽情欣赏、尊崇和全身心沉浸于这种酒神诱惑敌人的母亲撕碎儿子的残酷游戏,它们甚至引起顶礼膜拜。这一切造就了希腊的黄金时代,因为所有这些行为及道德上的选择都有一种共性:全力以赴地为自己的权能、尊严和欲望战斗,只有一个强健而精力弥满的民族才拥有这种德行,才配拥有这种德行。
作者: 无语    时间: 2007-8-4 13:22
阿瑞斯好象是与阿芙洛蒂忒的通奸...................................
个人认为在这件事里雅典娜是无辜的
作者: Black_Ren    时间: 2007-8-4 13:23
尼采对女性的攻击太厉害了 什么不相信女人怀孕 呵呵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