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午饭时间】被打“0”分的小说翻译
[打印本页]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7-10-10 14:11
标题:
【午饭时间】被打“0”分的小说翻译
<p> 《挪威的森林》的风格有这样三个版本:<br /> 林译大陆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br /> 叶惠译香港版:玲子……慢慢弹起巴哈的赋格曲来。细腻的部分故意慢慢弹、或快快弹、或粗野地弹……<br /> 赖明珠译台湾版:玲子姐……慢慢地弹起巴哈的赋格曲。细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弹、或快速地弹、或尽情挥洒地弹、或敏感用情地弹……<br /> 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系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藤井省三写了一本书,其中给林少华的版本打了“0”分。它提到风格的问题——他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惟有最大限度传达这一文体或风格的翻译才是“良质”翻译。而林译用的却是“文语体、书面语体”。<br /> 我也不喜欢林翻译的调调,如果翻译成第二种,我可能会喜欢上村上春树的长一些的小说(新闻更偏爱第三种调调)。大概每个人喜欢的调调都不一样,和个人审美有关,和时代、潮流也有关系。这种情况下,“忠实”原作者、原文、甚至原有环境会更好。译者至少应和原著、原作者产生共鸣,或者干脆像科学家般严谨精确地对待原著的语言,才具备翻译(二次创作)出好作品的可能,不至于糟蹋一个作品的第一次(如果后来还有其他译者的话)。去追逐名气,或随便拿出本什么就来译,对艺术性强的作品的损害就太大了。<br /> 翻译的风格能够决定一部作品的“优劣”,影响读者群。喜欢林翻译的风格的人一定也有很多。如果让安妮宝贝来翻译村上春树那就惨了,如果她也是一个只按自己喜好来翻译作品的人。这种人当然也不少。每个译者都有个人爱好,哪怕再严谨,也会有各种偏爱,这是他们二次创作的权利,他们也是作者。如果翻译之前有一个原作者和译者之间交流,达成协议的过程就好了,没死的话,他们至少得话多点儿,能聊得起点儿劲。<br /> 翻译问题也反映了同样的作品在不同人那里产生的效果可能根本是完全不同的。<br /> 我最早读到的好的翻译作品是施咸荣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应该是很内行的,如果是另一个人译的,谁知道它在我的印象里还会不会这么深。</p>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7-10-10 14:23
村上的作品我居然读完过一本,《且听风吟》,而且居然是跟zhaosong、heitiancai等人打台球时候读完的。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7-10-10 14:26
这个好:<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5&id=23842">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5&id=23842</a>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7-10-10 19:54
<p>林译大陆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br /></p><p>译得真烂。。</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10-11 07:16
<p>70年代以来,西方的“翻译研究”中有一种新的理论:一种以译文为中心(而不是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观,把翻译从作为单纯的对原文的复制中解脱出来,赋予翻译自身的价值。它认为文学翻译研究的路向应该是描述性的、功能性的、译文中心的,主要探究影响翻译产生和接受的准则及限制、翻译和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翻译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的角色及位置。(参见王宏志《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p><p>“林译大陆版: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br />这个翻译我也不喜欢,套话太多,“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并不知道确切表达什么含义。不过依“译本中心”的理论来看,得0分的问题倒并不在于没有忠实于原著的口语体而用了文言体,也就是说,用文言体未必不能成就优秀的译文(典型的例子是林纾的翻译),只是林没有做到而已。</p><p>我个人是比较矛盾的,从理论上我更愿意接受这种新的翻译理论,从阅读上我更倾向于选择据称是忠于原著(或相比较更忠于原著)的译作,尽管对我来说,大部分原作实际是没有意义的(我不懂那种语言,或者我懂一点那种语言,但不足以理解那种语言在作品中的妙处),唯一可以依赖的文本只是译作,但是“原著中心”的观念还是存在的,“原初的”、“第一次的”、“起源的”、“本根的”,对这些的崇拜都跟处女膜崇拜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它若有若无地存在着。</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10-11 08:59
林少华是个big bad egg。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7-10-12 20:44
<p>我阅读一般很少关注译者,看来我疏忽了。但是译者再如何努力接近原著,也是避免不了曲解原意的,译者可能是无限的趋近于原著。这是翻译的前提。另外,林少华的翻译和香港和台湾的一对比,确实很绕口和故作姿态。</p>
作者:
室外蟑螂
时间:
2007-10-12 21:23
随便回忆下火星翻译大师:<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6&replyid=148249&id=21612&skin=0&page=9&star=1">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6&replyid=148249&id=21612&skin=0&page=9&star=1</a>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10-13 16:5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亢蒙</i>在2007-10-12 20:44:16的发言:</b><br /><p>但是译者再如何努力接近原著,也是避免不了曲解原意的</p></div><p>这也正是由“原著中心”转向“译本中心”的理由之一。</p>
作者:
猫头鹰
时间:
2007-11-2 11:1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7-10-11 07:16:51的发言:</b><br /><p>我个人是比较矛盾的,从理论上我更愿意接受这种新的翻译理论,从阅读上我更倾向于选择据称是忠于原著(或相比较更忠于原著)的译作,尽管对我来说,大部分原作实际是没有意义的(我不懂那种语言,或者我懂一点那种语言,但不足以理解那种语言在作品中的妙处),唯一可以依赖的文本只是译作,但是“原著中心”的观念还是存在的,“原初的”、“第一次的”、“起源的”、“本根的”,对这些的崇拜都跟处女膜崇拜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它若有若无地存在着。</p></div><p>啊! "语言",非要探究尊重起它本身的"魅力"的话.面对无数的外文除了"无力"还有什么呢.这让"新的翻译理论"显得多么"阿Q".</p>[em22][em22][em22][em22][em22]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7-11-30 22:1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猫头鹰</i>在2007-11-02 11:18:34的发言:</b><br /><p>啊! "语言",非要探究尊重起它本身的"魅力"的话.面对无数的外文除了"无力"还有什么呢.这让"新的翻译理论"显得多么"阿Q".</p>[em22][em22][em22][em22][em22]</div><p></p>不是阿q,新的译本中心的翻译理论确实有其研究价值的,能解释很多文化现象。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