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上海夜梦——看《茉莉花开》
[打印本页]
作者:
vandean
时间:
2007-10-31 08:45
标题:
[原创]上海夜梦——看《茉莉花开》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size="7"><strong>上海夜梦</strong></font><br /></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3">——看《茉莉花开》</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片名:茉莉花开<br />英文名:Jasmine Women<br />导演:侯咏<br />编剧:张献<br />主演:章子怡 饰 茉/莉/花<br /> 陈冲 饰 茉的母亲<br /> 姜文 饰 孟老板<br /> 陆毅 饰 邹杰<br />类型:剧情<br />上映时间:2006年4月26日</p><p><br />一片青翠的开场,很生活的场面:满是爬墙虎的“汇隆照相馆”墙壁上,赫然开了扇窗,有一个可以驻足俯瞰的小阳台,很细巧、隽秀的女性情怀油然而生……谁能想到,三代的女性都曾在这扇窗子里面经历了人生的喜乐悲痛,这恍若发生在上海的梦,拖着逗号似的尾巴,没有句点,能够读懂上海或者迷恋上海的人,多少能从这三位女子身上看到上海人的品质和特色,那个王琦瑶时代的飘逝埋葬也埋葬不了,旧的不去,而新的又在遭罪,反反复复,竟成了一场混乱的上海梦魇。</p><p><br />故事分为三个章节,分别为“茉”、“莉”、“花”,换句话说,便是“花开三瓣”,每一瓣都有每一瓣的娇艳动人。故事围绕着这个照相馆展开,三代女性的爱情故事缓缓打开,尤如导演把一个套娃拿起来,一个套着一个,三个面目相似,只不过在整体架构上有大有小之别。</p><p><br />30年代:茉被孟导演相中拍电影,堕入孟导演精心设计的“金丝笼”内,虽然拍了几部电影,上过时尚报刊的封面,但怀了孕的她不久便被导演抛弃。战争爆发。茉的母亲因与人相好,被骗走金器,跳黄浦江自杀,遗言中将外孙女的名字取为“莉”。</p><p><br />60年代:茉仍活在她的世界里,当莉与邹杰相爱之后,在饭桌上,茉竟然把邹杰叫成电影明星的名字。邹杰是工人家庭出身,对莉的爱情建立在与“资本主义”划清界线的立场上,婚姻显然更成其为一种图腾式的革命象征,爱情沾染上革命色彩,难免有些可笑。不能过惯工产阶级生活的茉跑回母亲家,不久邹杰也跟过来,但两人无生育,便领养了一名女孩。茉神经过敏,怀疑邹杰与养女有染,横加指责,导致邹卧轨自尽。失魂落魄的茉精神崩溃,离家出走。</p><p><br />80年代:养女“花”与外祖母相依为命,她与同窗男生小杜谈恋爱,并各自领取了结婚证。小杜出国深造,不久变心。顺道回国时,他提出与花离婚,花已怀孕,坚绝不肯离。外祖母死去,孤苦一人的花在大雨倾盆的午夜打不到出租车,竟在半路生产。最后,她带着自己的女儿坚强的生活着。</p><p><br />这部戏,本身并无什么特色,导演用“茉”、“莉”、“花”这个字将一朵花的含义分担到三位中国女性身上,也许正是想说明,她们身上的那些过错与美德都是统一而谐调的,她们象征的是中国女性,有传统的仪态、有坚韧的意志、有叛逆的个性、有执着的爱情观……无论怎样,导演的用意不点自明。他悄然无声的躲在镜头后面,给我们讲了三个俗不可耐的故事,这种故事如若发生在当今,会引得茶余饭后引发讨论,是一种世俗的市井故事,但放在了镜头前,毕竟要考虑到大众喜好,演员必须是美的,故事也应当讲得委婉润泽。于是我们看到三个女主角都由章子怡来扮演,两个母亲则由陈冲来出演,故事讲得有点闭塞,除了另两位男演员出现外,其他都是陪衬,完全靠章子怡来撑场面,这就要在人物上面做足功夫。章子怡的表演可圈可点,但也正是从这部片子中可以看出她的那点底子,在《英雄》、《卧虎藏龙》中我们都似曾相似的地方,便是柔中带刚,有点中性的美感。在她那张并不美艳,却不乏坚韧与反叛的脸上,我们从来都是忘记了主人公叫什么,而只忘得她叫章子怡而已。这不知道是做演员的失败还是成功。在描摹这三朵花的时候,导演显然把“莉”和“花”的故事讲得比较完整,“茉”三言两语就交代过去了,把一个浮华的上海滩抛在了旧梦里、一个花露水瓶子里,一个女性的灵魂难道仅仅被那股雅致而令人萎靡的香味所摄取吗?茉,至死也握着那个瓶子,魂归之后,花露水瓶在地板上滴溜溜转几圈,静下来,横躺着,跟人一样,把几十年凝固成几秒钟,更快而已。人的生命之于宇宙也不过一瞬而已,微渺的令人惊惧不已,更何况女性的爱情?三个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尤如闪电火花,一瞬即逝。如果人的心性由此而遭受破损的话,只能说爱情主宰了她,而非世界主宰了她。悲惨的爱情往往是一剂强心针,令你兴奋的同时也加快了你的死亡进度。我更同情“茉”的遭遇,她从年轻人普遍拥有的虚荣感中从天而坠,完全没有充分享受青春和爱情便如腹中夭亡的胎儿,只能活在梦魇之中,守着那份报纸和花露水瓶过日,回忆是她的全部。她代表很多上海人,一直活在“百乐门”的情结之中,那种十里洋场的虚荣情怀,使得上海这个城市本身也显出浓重的怀旧气息来。</p><p><br />“莉”是私生子,性格带点偏执,她对母亲的不满表现在她的任性上面。同样,她遭遇了社会的调侃,工人阶级并不抛弃她,可是她却无法融入他们。她身上植根着资本主义本身的情调与色彩,无法完全脱离本质上的血源联系。她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源于她的怀旧情绪,也许她深受其母影响,表面上她与母亲争执,要脱离关系,喊着叫着,然而最终她发现不是自己想脱离就脱离得了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是那个社会的不幸者,不能成为普通人那样过上幸福生活,因为她的输卵管阻塞,无法怀孕。在这里,导演没有加入社会性的偏见、歧视等环境因素,显得人物的发疯不够力度,好像人物胡思乱想,像一台短路的电脑一样出了故障,处理得过于简单了。看完全片,我能感觉到导演是在用一种浓缩的镜头做整部电影,在他的镜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化为一种符号式的象征,比如茉时常拿着那个花露水瓶,比如莉的发疯、花生孩子的过程,他在描述她们,同时在交代一些女性身上所带有的特点,从一种“以偏概全”出发的技巧讲述了整个故事。但或许他还可以处理得再过简洁,将一些镜头都虚化,突显主体的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加艺术化。</p><p><br />可喜的是,花很坚强,她也是怀旧的,最后在搬新房时,在花园里看到自己小时候与父母玩耍的场景,她流着泪笑了。但她的怀旧是建立在对新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她的步调是轻松飞扬的,是前进、进取的。然而这位领养来的女儿却并出莉所出,她的坚强、自信,是否是导演在隐喻当今的上海要发展,就必须斩断与过去的纠葛,要投身于未来,只有不成为躺在襁褓中继续喝奶拒绝长大的婴儿,才能迈开步子向前奔去。大概是我多想,不过,怀旧对人对事都不太好,那是对虚荣心的一种贪恋与追逐,如果彻底放弃、重新开始,故事就会有另一个结局。因此花没有像莉那样精神崩溃、一蹶不振,也没有像茉那样守旧活在梦里。</p><p><br />三种女性的爱情观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而这三种爱情观又与这个奔流不息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导演刻意将时代虚化了。侯咏在其博客中如是说道:“在影片中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事件本身不被作为改变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br />他将三个不同时期的女性比作女性意识自觉形成的三个阶段,茉是纯情少女期,莉是成长期,花是成熟期,可谓言之确凿,茉停留在少女时代的纯情向往与缅怀当中,莉则在痛苦中挣扎着,花却靠自己孕育了生命与希望。前两者依赖情绪重,而后者脱离男权控制,依靠自我成长,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纵观三者,因为也是由一位演员来出演,的确可以将茉看作是莉的前身,而花是莉的延伸……</p><p><br />这部片子和陈逸飞的《理发师》相比,我更喜欢此片,《理发师》虽然在基调上更主张怀旧情绪,但人物性格刻画过于古板,更像是油画上的人,是一个平面或者充满隐喻,人物在时代遭遇的情境下衍生而出心理上的诗情,总归是消沉的,但此片虽然套路有些模式化,但在表现人物个性化与整体化的统一却很完整,对于观众耳熟能详的时代只稍作点缀,铺张故事情节的同时又缀以象征意象,使得表现手段凝炼、从俭,没有冗篇累赘感。</p><p><br />看完这部电影,宛若自己做了个绵长的梦,梦境里有死有生……悲悲喜喜繁复的人间,只有那一片爬墙虎是自由的,飘飞着,却紧紧的植根在那爿墙上。<br /></p><p> </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