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原创]说谎的女人其实很美——观《太太万岁》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vandean
时间:
2007-10-31 09:40
标题:
[原创]说谎的女人其实很美——观《太太万岁》有感
<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font size="7">说谎的女人其实很美<br /></font></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观《太太万岁》有感</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 </p><p> </p><p><br />原著:张爱玲<br />编剧:张爱玲<br />导演:桑弧<br />片长:107分钟<br />色彩:黑白 <br />主演:蒋天流 饰 陈思珍<br /> 张 伐 饰 唐志远<br /> 上官云珠 饰 施咪咪<br /> 路 珊 饰 婆婆<br /> 石 挥 饰 岳父<br /> 韩 非 饰 思瑞</p><p><br /><em>中国观众最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不幸,《太太万岁》里的太太没有一个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身世。她的事迹平淡得像木头的心里涟漪的花纹。无论怎样想方设法给添出戏来,恐怕也仍旧难于弥补这缺陷,在观众的眼光中。但我总觉得,冀图用技巧来代替传奇,逐渐冲淡观众对于传奇戏的无魇的欲望,这一点苦心,应当可以被谅解的罢?——张爱玲《太太万岁》序言</em></p><p><br /> 看这部片子,只觉得睿智,当初买碟完全是冲着张爱玲编剧的名头去的。昨晚拣出这张碟,忽然想看看久违的张爱玲,她是如何叙述故事的,看看她的水平——结果看完后,又有泪又有笑,的确是不凡的功力。最重要的是,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且又带着生活的智慧在里面,感觉亲切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张从生活砺炼中透析的犀利。</p><p><br /> 蒋天流饰演的陈思珍是一名银行小职员(唐志远)的太太,镇日在家陪伴老太太,可是当这样的家庭主妇并不好当,老太太脾气古怪得很,她又要讨好这位长辈,又要搞好佣人关系,又要帮扶自己丈夫在事业上有成,又要骗自己父亲……然而她为了身边人撒尽了谎,却没得到体谅,也没得到好的回报——丈夫在老丈人的投资下发了迹,却另找姨太太,弃她于不顾,老太太也嫌她经常扯谎,她在这样一个小家庭中却感受着社会变迁、人情冷暖的风云起落。</p><p><br /> 但影片绝不执著于表现中国媳妇的苦命,也并非揭示中国婆媳之间的宿怨,而是把触角延升,展现了上海小市民那种唯钱是图的市侩形象,将处于这种境遇之下的主妇形象刻画得异常圆润。陈思珍身上有着某些男人无法达到的聪慧,她的处世手段圆滑而又照顾到别人的道义廉耻,她身上存留着作为女性最起码的温柔与美德,而迫于传统家庭出身,深知相夫教子的职责,虽肚子不争气,这一个丈夫的脾性还是摸得了如指掌,她虽知他在为人处事上不及自己,却从无有过要立足于他之上,显露颐指气使的态度,在对于丈夫出轨这一节,她除了用手巾捂住鼻子饮泣外,并未有过激举动,这是她的聪明之处,作为女人,对丈夫出轨能忍受得住的又有几人?可惜了陈思珍的一番隐瞒的心思,她越是撒谎,谎就越容易被揭穿,就像那只在婆婆寿辰打破的碗,越想隐藏,便越是被无情的揭露;她的细微处,是替婆婆着想、替丈夫着想、替小姨子着想、也替佣人着想,可她的细心经营只不过是不按规则出棋的社会棋盘上的经纬线,看似规整、暗藏玄机,却脱不了被人荒置的命运。</p><p><br />她看似走到尽头的婚姻却在最后一念之中扭转头,真正是应了张爱玲那种对男人既爱又嗔的态度:“如果你不调戏女人,她会说你不是男人,如果你调戏了她,她又说你不是个上等的人。”唐志远处心积虑买来的那根别针别到了姨太太施咪咪的襟口上,等他事业衰落,重回到起点,才想到太太的好,不惜与姨太太大打出手抢夺那枚别针,最后用手表换得了它——这样回心转意的男人,牺牲掉礼仪廉耻去夺回最初的承诺,是给自己太太的一个交代,也是他给自己良心的一帖慰藉药,可女人偏偏是感性极了的动物,即使一直保持冷静头脑的唐太太——陈思珍也彻底被打击得支离破碎,她抱定要离婚的决心彻底瓦解。</p><p><br />只有这一处,还有点张爱玲的风格,既决绝坚定又是矛盾脆弱的。从整部片子看,似乎反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经营的方式,而缺了几分时代背景,咖啡馆、小公馆、家庭环境,统统比较简略(以表现人物为主的近景、特写镜头居多),不像张爱玲小说中那些光华繁复,甚至带上某些巧妙的形容,透出丝丝缕缕的灵气与通透感来;而电影显得更加直白,卸掉了很多精美与华丽,让观众只觉得,他们在看这样一种人生,这样一个俗世,然后感觉这样的处世哲学。<br />但我也有对张爱玲不满的地方,她似乎把故事极尽讲得圆满,每个情节的起落都有很明显的交代,线索是一清二楚的,但她过于轻视观众的智商,把角角落落都照顾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隔了半个多世纪(影片摄于1947年),我的头脑比以前的观众聪明许多——施咪咪的角色过于刻板,前后一对比,倒少了层次感,唯一觉得妙的地方,是她蒙住扇子装羞地向嫖客说自己身世的开场白,以此结尾,落下了一笔很重的讽刺。说到讽刺,当然对每一个人物都或多或少添了一笔,而陈思珍父亲那个角色特别有意思,近乎夸张、变形的表演使得这一人物具有漫画式的写照。当时的石挥刚三十出头,却十分传神地刻画了一位唯钱是图的小老头形象,他常把“前途”二字挂在嘴边,听起来让人觉得更像是“钱途”,这种有别于全剧现实主义的风格有所突破的表演,使得该片具备了喜剧特色。</p><p><br />小人物梦幻的破灭,也直接促使情感的回归,这种情感是患难时节换来的,是一起吃苦时候堆积起来的,陈思珍和唐志远的感情仅仅是用一点点红药水便可以增值的,不是施咪咪们一插足所能分割的,而社会处境的变迁教会人懂得分辨,唐志远虽然失足过,却及时回头,可谓是社会成就了他。电影终归是电影,可以用喜剧结尾,很多时候,现实却要残酷得多,张爱玲心知肚明,偏要制造出这一出让人悲喜交加的结尾,也许带给观众一丝幻想以外,更多的是,一抹嘲讽的笑意。<br /></p><p> </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