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王佳芝:每个人都生无可恋 [打印本页]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8 05:03
标题: 王佳芝:每个人都生无可恋
<p>活着真没意思啊。。。</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5537500[/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猫头鹰 时间: 2007-11-8 12:39
先沙发。<br />王佳芝倒可能生有可恋得太多,她可成全或者说想成全自己的路太多。她可以是完全的学生,完全的暗杀者,完全的爱国者,可以是平常生活的小市民,麻将太太,当然她也可以成全了她的“爱”。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7-11-8 12:44
还没看!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7-11-8 12:44
电影还没看!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0 23:3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猫头鹰</i>在2007-11-08 12:39:12的发言:</b><br />先沙发。<br />王佳芝倒可能生有可恋得太多,她可成全或者说想成全自己的路太多。她可以是完全的学生,完全的暗杀者,完全的爱国者,可以是平常生活的小市民,麻将太太,当然她也可以成全了她的“爱”。</div><p>我看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情绪特殊看所以崩溃得一塌糊涂。。。 </p><p>你们好像都很把持得住555。</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11-11 23:03
<p>在香港看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老子难过的要死。</p><p>但是在深圳看的时候演到这一场,那些人看到易先生抹眼泪居然笑了。</p><p></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2 08:50
<p>你们都好感性啊……</p><p>我看的时候镇静的很,比较反常,自己都很奇怪。</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4828788[/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2 09:35
<p>后来我想,大概因为张氏写原著的时候始终以一个局外人身份讲述故事,这故事被她改来改去改了好多次,结尾的议论简直是咬牙切齿。写一个胸怀壮志的女人怎么样栽在了感情上,她是两头都不袒护,两头都刻薄了。像她这么聪明,不会看不出像易先生这样表面风光的男人背后的虚弱与恐惧。她看出来了,也写出来了,李安感觉到了,也表达了。套用张氏被用烂了的名言:每一段感情都是千疮百孔。她,他们这么尽心尽力,我断也披不上这席爬满了蚤子的华美的袍。</p><p>也是年龄到了。你们能够难过的要死,说明正年轻呀。</p>
作者: 童末 时间: 2007-11-12 09:47
<div class="content">印象最深的是《色戒》结尾,王桂芝让易逃脱之后,独自坐在黄包车上回去,封路了,一个老太婆跑上前去乞求放行,说要赶着回家做晚饭,警察说,看病可以过,烧晚饭这种事是不会让过的,行人都笑了。<br /><br />这里,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种小情节完完全全是张爱玲的味道——坐在黄包车上仿佛赶着回家的王桂芝(之前车夫问她“回家?”她回答“嗳。”)当然清楚死期将至,这时的她大概已经是用“已死”的视角在看这人世了,却恰巧在她赴死的路上停了一停,便看见了凡世俗尘中家庭主妇的烦恼——着急赶着回家烧晚饭。凄凉吗?好像挺凄凉的,却又不,它还有种轻盈甚至轻松的意味:即便我就快死了,我还是有空看看这惹人发笑又温暖的充满柴火气的世界。张爱玲真的是懂得“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的,荒唐也好,荒凉也好,却还是寻常、有趣、值得留恋的。所以,不妨看看;所以,王桂芝轻轻笑了。我以为这个细节是张爱玲小说里原有的,去翻《色·戒》,却并没有。也许张的其他小说里有类似的片段,李安借过来用了。李安真是挺不错的嘿。 </div>
作者: 房东太太 时间: 2007-11-12 09:51
<p>我只是想配合一下骑虎同学的稀里哗啦......不过我承认汤维唱天涯歌女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我完蛋了[em04]。然后出了电影院,满脑子都是这歌的调子,一路哼。但是李安让易先生呆在王佳芝在他家住的房子里难过,我觉得很煽情,不能这样,不要这样!话说回来这若是虱子袍,我也不要。</p>
作者: 房东太太 时间: 2007-11-12 09:57
张爱玲还是挺浪漫的,风车呼啦啦,末了的王佳芝那模样,好像突然一下成熟的不行,那样子可以鄙视掉麻将桌上所有的官太太了,李安瞬间的捕捉挺到位。没有把调子压下来,而是托了上去,便成了不可承受的轻,风车呼啦啦......
作者: 冯稀饭 时间: 2007-11-12 10:2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童末</i>在2007-11-12 09:47:18的发言:</b><br /><div class="content">也许张的其他小说里有类似的片段,李安借过来用了。李安真是挺不错的嘿。 </div></div><p>好象是《封锁》里的片段挪过来用的,也可能是散文里头。有空再去翻翻。肯定是张氏另外文字里的原话。</p>
作者: 冯稀饭 时间: 2007-11-12 10:2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房东太太</i>在2007-11-12 09:51:21的发言:</b><br /><p>我只是想配合一下骑虎同学的稀里哗啦......不过我承认汤维唱天涯歌女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我完蛋了[em04]。然后出了电影院,满脑子都是这歌的调子,一路哼。但是李安让易先生呆在王佳芝在他家住的房子里难过,我觉得很煽情,不能这样,不要这样!话说回来这若是虱子袍,我也不要。</p></div><p>为配合房太特地换了稀饭! </p><p>天涯歌女我这几天也老在哼!哈哈,努力地想练到唱“天涯海角”的时候不跑调~~~~</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2 12:0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1-11 23:03:50的发言:</b><br /><p>在香港看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时老子难过的要死。</p><p>但是在深圳看的时候演到这一场,那些人看到易先生抹眼泪居然笑了。</p><p></p></div><p>我最难过的两段,一是王佳芝一个人走出钻石店铺,神情恍惚,步子发飘,连跳带走,但却是无处可去。车夫陪着笑问:“是要回家吗?” </p><p>另一段是王佳芝他们在法场上的最后一幕,镜头上推,前面似是悬崖断壁,夜色浩瀚,河山壮阔。</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2 12:1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11-12 09:35:42的发言:</b><br /><p>后来我想,大概因为张氏写原著的时候始终以一个局外人身份讲述故事,这故事被她改来改去改了好多次,结尾的议论简直是咬牙切齿。写一个胸怀壮志的女人怎么样栽在了感情上,她是两头都不袒护,两头都刻薄了。像她这么聪明,不会看不出像易先生这样表面风光的男人背后的虚弱与恐惧。她看出来了,也写出来了,李安感觉到了,也表达了。套用张氏被用烂了的名言:每一段感情都是千疮百孔。她,他们这么尽心尽力,我断也披不上这席爬满了蚤子的华美的袍。</p><p>也是年龄到了。你们能够难过的要死,说明正年轻呀。</p></div><p>我怎么觉得李安电影只是借用张氏小说的骨架,所说的东西好像完全不同。</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2 12:2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骑老虎上天</i>在2007-11-12 12:17:31的发言:</b><br /><p>我怎么觉得李安电影只是借用张氏小说的骨架,所说的东西好像完全不同。</p></div><p>到底同不同每个人观感都不一样。但在李安,他认为是参透了张氏原著精髓的,有访谈为证嘛。一年前,李安采访时说,这故事讲了一个女人在演戏中如何找到自我的事;一年后电影拍成,这话他已不说了。他说该片表现的是色。是欲。还说易先生(包括他自己)都是中年危机。这是他对本片的诠释。估摸着若是八成观众告诉他,这片看得他们掉泪,也或许是他始料未及吧。</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2 12:2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童末</i>在2007-11-12 09:47:18的发言:</b><br /><div class="content">印象最深的是《色戒》结尾,王桂芝让易逃脱之后,独自坐在黄包车上回去,封路了,一个老太婆跑上前去乞求放行,说要赶着回家做晚饭,警察说,看病可以过,烧晚饭这种事是不会让过的,行人都笑了。<br /><br />这里,当时看的时候觉得这种小情节完完全全是张爱玲的味道——坐在黄包车上仿佛赶着回家的王桂芝(之前车夫问她“回家?”她回答“嗳。”)当然清楚死期将至,这时的她大概已经是用“已死”的视角在看这人世了,却恰巧在她赴死的路上停了一停,便看见了凡世俗尘中家庭主妇的烦恼——着急赶着回家烧晚饭。凄凉吗?好像挺凄凉的,却又不,它还有种轻盈甚至轻松的意味:即便我就快死了,我还是有空看看这惹人发笑又温暖的充满柴火气的世界。张爱玲真的是懂得“人生”是怎么一回事的,荒唐也好,荒凉也好,却还是寻常、有趣、值得留恋的。所以,不妨看看;所以,王桂芝轻轻笑了。我以为这个细节是张爱玲小说里原有的,去翻《色·戒》,却并没有。也许张的其他小说里有类似的片段,李安借过来用了。李安真是挺不错的嘿。 </div></div><p>这时的她大概已经是用“已死”的视角在看这人世了。对,就是这样。 </p><p>老太婆乞求放行的事,可能也不一定是张氏小说里的,李安的电影挺喜欢用这种故意跳一下的小细节。</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2 12:3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11-12 12:25:02的发言:</b><br /><p>到底同不同每个人观感都不一样。但在李安,他认为是参透了张氏原著精髓的,有访谈为证嘛。一年前,李安采访时说,这故事讲了一个女人在演戏中如何找到自我的事;一年后电影拍成,这话他已不说了。他说该片表现的是色。是欲。还说易先生(包括他自己)都是中年危机。这是他对本片的诠释。估摸着若是八成观众告诉他,这片看得他们掉泪,也或许是他始料未及吧。</p></div><p>我觉得李安的电影,有一贯之处,真要拍张爱玲那种调子的电影可能他拍不出来。 </p><p>至于李安做人嘛,挺推手的。哈哈。他说的和他想的,他做的未必对得上嘛。</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7-11-12 13:34
<p>邝裕民不能算伪君子,算是个热血青年。</p><p>其实自古而今,人类史抖是弱肉强食,没有哪个国家、群体例外。这出戏的大环境是日本侵华。日本强,中国弱。小环境是易先生和王佳芝,易强,王弱。</p><p>邝裕民(挖,我总是会念成周渝民),在当时他一个人的力量,既没有能力挽救国家,也没有能力挽救王佳芝。基本上他是相当悲剧。他身上有我们许多男青年抖有的那种企图单枪匹马改变世界的拯救冲动。那种冲动从某种意义上是英雄主义的,也是满足道德需求的,更是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的。</p><p>实现个人价值,总得要牺牲,总是不安全。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你造导弹,你白了少年头,搞不好心肌梗塞;你做化学,你烧了一双手,炸得跟烤鸭一样;你经商你可能亏本,四处挨白眼生不如死;你炒股你可能被套,站在高楼直想往下跳;你上战场赢得功名,你可能就是无名烈士。就是过马路图个比别人快的价值,你抖有可能被车撞死。在实现个人价值问题上的危险几率,抗日英雄与投日汉奸没多大区别,都是刀头舔血。</p><p>问题是汉奸为何明知危险还要做汉奸呢?因为汉奸是依赖强权作为个人力量的保护伞的,事实上易先生本身是个严重缺乏安全感(从生理到心理上)的人,内心越脆弱,往往有时候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反而越匪夷所思地暴力。而邝裕民则是典型的锄强扶弱心态,他几乎没有保护伞,而且他本身与暴力是冲突的。这个时候他企图用个人化、小团体化的暴力去对抗强权的暴力,自然是做无本的买卖。</p><p>追溯到荆轲,你几乎看见邝裕民的影子。至多是荆轲比邝裕民更早接触暴力,但他们毫无疑问抖站在了弱势的一方。这就可以判断了,荆轲、邝裕民抖属于自信乃至自负的人,而易先生不是。假定邝裕民和王佳芝做爱,那种场面恐怕是给爱式的,而易先生则笃定是索爱式的。也许是某种先天的条件,决定了邝裕民会靠以弱斗强的方式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比如救一个国),易先生会靠恃强凌弱的方式实现个人存在的价值(比如卖一个国)。</p><p>这是两种极端,两种道德。中间的呢?恐怕就是明哲保身的沉默大多数了,他们实现个人存在价值的方法就是观望、犹疑、等待。从清朝灭亡明朝的历史,就可以看到众多的观望者。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抖有观望者。观望者,只有沦落到被奴役、被欺凌的时候,才会被迫发出反抗的吼声。</p><p>说完三种不严格的存在方式,话题扯回邝裕民。他不能算伪君子,他的天性与受到的教育,以及由此派生的所谓骑士精神(那肯定是优越感),决定了他会不惜抛弃生命,去当弱者心目中的英雄,当一个小团队的英雄,当一个国家的英雄。这不是伪,这是他本身生命所需求的,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他生不如死。</p><p>而易先生,当然不是伪君子,他似乎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似乎开始标榜的真小人,但是那的确是“真”吗?事实是,他从根性就是个懦弱的人,只是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狠。他谙熟人性,甚至憎恨人群,他无所谓哪朝哪代,只要能够给予他力量(保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势力,他愿意投靠。这种投靠不具有任何的信用度,只是相互的利用。一旦实力对比发生转折,他会用他的手腕转而再次投靠新的强权,在这个意义上他会毫不犹豫地“伪”。吕布,对了,吕布就是一种典型,看看《三国志》吕布这个人所有的军事行动和政治部署,你就可以发现他内心的软弱和行动的暴戾。</p><p>所谓小人,就不存在“真”,小人比英雄更倾向虚无。他的所谓“真”,是瞬间的,不可靠的,而且仅仅对他本人有效的。他的悲剧性比英雄更强烈,因为他出卖的其实是整体人群(中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那么他甚至比邝裕民之流更孤独,连理论上的支持者抖没有(王佳芝也不支持他,只是在孤独的问题上与之惺惺相惜而已)。在死的问题上,英雄不是不畏惧,而是更畏惧活着的折磨,所以宁可死不愿意屈服;小人更畏惧死,但是他能可选择活受罪也不甘心死,因为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脆弱的现实,他需要挣扎,屈服只是一种手段。</p><p>大千世界,千人千面,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死方式,其实和人们先天的以及后天的生理、心理方式都是相关的。</p><p>最后提一下王佳芝,她本来不属于“英雄”、“小人”、“观望者”之类的男性政治词汇,她的而且确是与政治最不该发生联系的女人,但是时代,时代的洪流把没有多少政治头脑的她卷了进去,她代表着最典型而普遍的妇人之仁。</p><p>那种仁,是简单的,是民间的,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不要跟我谈武则天或者慈禧太后,那其实就是个政治男人。</p><p>每个男人都可以有机会选择王佳芝,英雄需要征服她的灵魂,解决正义感;小人需要征服她的肉体,解决虚无感;观望者则需要她充当一个判断政治力量对比的视角;更多的庸庸碌碌者需要她,在比如一个电影院里看她表演床戏,满足一下在无聊而充满争吵的人生里寻求刺激的心理,如果连这点刺激都没有,那几乎剥夺了他们活着的意义。</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4845930[/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2 16:59
<p><u><font color="#800080">戴锦华谈色戒:身体、政治、国族——从张爱玲到李安</font></u></p><p><u><font color="#800080">音频:</font></u></p><p><a href="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K5sagVFAlE/">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K5sagVFAlE/</a><a href="http://paowang.com/cgi-bin/forum/viewpost.cgi?which=paowang&id=697474"></a></p>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7-11-12 18:55
<p>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两个戏子,一个演婊子,一个演嫖客。最终结束注定的无情无义的虚妄人生。</p><p>烟云啊烟云。</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2 21:21
我觉得八,这片子扯到政治,就变得很没意思——虽然易先生的政治身份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人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是不可缺少的——听着像个悖论。我觉得张氏和李安关注的只是大背景下的个体而已,政治只是个幌子,归根结底还是男女问题——一个很特别的男女问题,征服和被征服,恐惧和变态救赎。和骑老虎的意见不同的是,我觉得结尾好极了,梁坐在王生前住的房间的床上,一束光线打过去,时钟敲响,毙命的时刻到了,梁的眼中有泪。难道只是依依不舍的眼泪么?我看到的还有恐惧,一种侥幸逃生的后怕,幸好幸好,不然不然,他一直最最怕的差一点点就发生了。易先生能听出日本人歌声中的害怕,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么。王佳芝的一阕天涯海角觅知音,把他的眼泪唱了出来。这眼泪里,第一层是感情,第二层是感激,无非就是,患难知交,彼此(在他看来就是)寻求慰藉。
作者: 猫头鹰 时间: 2007-11-12 22:4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11-12 21:21:47的发言:</b><br />我觉得八,这片子扯到政治,就变得很没意思——虽然易先生的政治身份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人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是不可缺少的——听着像个悖论。我觉得张氏和李安关注的只是大背景下的个体而已,政治只是个幌子,归根结底还是男女问题——一个很特别的男女问题,征服和被征服,恐惧和变态救赎。和骑老虎的意见不同的是,我觉得结尾好极了,梁坐在王生前住的房间的床上,一束光线打过去,时钟敲响,毙命的时刻到了,梁的眼中有泪。难道只是依依不舍的眼泪么?我看到的还有恐惧,一种侥幸逃生的后怕,幸好幸好,不然不然,他一直最最怕的差一点点就发生了。易先生能听出日本人歌声中的害怕,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么。王佳芝的一阕天涯海角觅知音,把他的眼泪唱了出来。这眼泪里,第一层是感情,第二层是感激,无非就是,患难知交,彼此(在他看来就是)寻求慰藉。</div><p>顶! 寻求慰藉!彼此!</p>
作者: 黑蓝抱抱团老大 时间: 2007-11-12 23:57
<p>坚决等完整无剪辑版。</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7-11-13 00:5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11-12 21:21:47的发言:</b><br />我觉得八,这片子扯到政治,就变得很没意思——虽然易先生的政治身份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人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是不可缺少的——听着像个悖论。我觉得张氏和李安关注的只是大背景下的个体而已,政治只是个幌子,归根结底还是男女问题——一个很特别的男女问题,征服和被征服,恐惧和变态救赎。和骑老虎的意见不同的是,我觉得结尾好极了,梁坐在王生前住的房间的床上,一束光线打过去,时钟敲响,毙命的时刻到了,梁的眼中有泪。难道只是依依不舍的眼泪么?我看到的还有恐惧,一种侥幸逃生的后怕,幸好幸好,不然不然,他一直最最怕的差一点点就发生了。易先生能听出日本人歌声中的害怕,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么。王佳芝的一阕天涯海角觅知音,把他的眼泪唱了出来。这眼泪里,第一层是感情,第二层是感激,无非就是,患难知交,彼此(在他看来就是)寻求慰藉。</div><p>没有人群,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政治;没有政治,亚当和夏娃还在伊甸园玩呢,又谈什么恐惧和孤独呢? </p><p>社会的人,是活在政治中的,甚至家庭、婚姻都与政治相关(请不必把人际间的政治等同国家大事),这是相互联系的。 </p><p>把男女关系孤立地拿出来说(很多女性最喜欢这样),那就像是在说神话。 </p><p>—————————————————— 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p><p></p>至于性,人对于性的感受,也是与他(她)对政治的感受相关的,不同的政治感受,影响了不同的性感受。这一点,李安做得很好,剪掉的片子,甚至没剪掉的片子都暗含了这种理解。[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4886637[/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7-11-13 00:59
哪位来解析下易先生独特的性行为方式(按时间顺序,前后略有不同)与其政治感受的隐喻关系,王敖兄?哈哈开个玩笑。
作者: 用月光取暖 时间: 2007-11-13 02:38
<p>王桂芝没有在被捕以前吃下毒药大概是为了再见易先生一面</p><p>最后的表情是真的绝望吧</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7-11-13 08:54
<p>王佳(是佳,不是桂)芝,不服毒药,那么她有机会见到两个人。一个是有性关系的易先生,一个是没有性关系的邝裕民,但也有可能只见到其中之一,也有可能一个也见不到。最后的结局是——她见到了邝裕民。</p><p>邝裕民没有怨恨的眼神,两个人好像沟通好了一样地对视,表情迥异于其他人。这些镜头摆在那里,不一定非要说明什么,但它们摆在那里。</p>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7-11-13 10:23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b>以下是引用<i>笑笑逍遥派</i>在2007-11-13 08:54:49的发言:</b><br /><p>王佳(是佳,不是桂)芝,不服毒药,那么她有机会见到两个人。一个是有性关系的易先生,一个是没有性关系的邝裕民,但也有可能只见到其中之一,也有可能一个也见不到。最后的结局是——她见到了邝裕民。</p><p>邝裕民没有怨恨的眼神,两个人好像沟通好了一样地对视,表情迥异于其他人。这些镜头摆在那里,不一定非要说明什么,但它们摆在那里。</p></div><p></p><p>this is your imagination!</p><p> </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3 10:4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7-11-12 21:21:47的发言:</b><br />我觉得八,这片子扯到政治,就变得很没意思——虽然易先生的政治身份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人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是不可缺少的——听着像个悖论。我觉得张氏和李安关注的只是大背景下的个体而已,政治只是个幌子,归根结底还是男女问题——一个很特别的男女问题,征服和被征服,恐惧和变态救赎。和骑老虎的意见不同的是,我觉得结尾好极了,梁坐在王生前住的房间的床上,一束光线打过去,时钟敲响,毙命的时刻到了,梁的眼中有泪。难道只是依依不舍的眼泪么?我看到的还有恐惧,一种侥幸逃生的后怕,幸好幸好,不然不然,他一直最最怕的差一点点就发生了。易先生能听出日本人歌声中的害怕,这难道不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么。王佳芝的一阕天涯海角觅知音,把他的眼泪唱了出来。这眼泪里,第一层是感情,第二层是感激,无非就是,患难知交,彼此(在他看来就是)寻求慰藉。</div><p></p><p>戴锦华讲的不是狭义上的政治,是广义上的政治。比如她用了一句名言,“个人是历史的人质”,是挺有道理的。</p><p>不过戴讲话太夸张了,“空前”、“空前”、“空前”!哈哈。</p><p>人与人之间有互相理解和互相寄怀的需求,我想这就是感情了。</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3 10:54
<p>王蕙玲(《色戒》编剧):是啊,李安是试图从床戏中说一点人生哲学。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一开始的强横凌虐,是在展示老易雄性主宰优势的心情;后来的体位变化,则兼具了男性情绪扭曲以及女性身心变化。主客易位的复杂关系,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情欲人生因而有了对照与对话。</p><p>——但不管怎样切入,不管用什么样的视角,都显得单薄,还是就看电影算了。喜欢电影的人不能做一个理论爱好者。</p><p>这电影真的做到了即简单又充满各种可能。</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4922543[/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7-11-13 11:0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边河</i>在2007-11-13 10:23:40的发言:</b><br /><div class="quote" twffan="done">this is your imagination!</div><p> </p></div><p>Everyone is assuming</p>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3 21:1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用月光取暖</i>在2007-11-13 02:38:42的发言:</b><br /><p>王桂芝没有在被捕以前吃下毒药大概是为了再见易先生一面</p><p>最后的表情是真的绝望吧</p></div><p>几乎可以肯定是想再见一面。她是在场所有观众、电影里所有人物中,最有理由巴望再见易先生一面的人。 </p><p>最后的表情……个人以为不是绝望……对同僚的歉疚倒是不可避免的吧</p>
作者: 何兮 时间: 2007-11-13 23:46
<p>讨论很热烈啊。我终于忍不住好奇心看了删节版的电影,在电影院。</p><p>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片子。除了一贯喜欢的演员梁某某。汤某的演技还行,但位置被导演安排错了。</p><p>王力宏等人的表演仿佛在过家家。</p><p>陈冲是老道,但还是在她的技术范围之内的。</p><p>感叹:很多很好的演员,但导演不行,再好的演员都无法独立撑起电影。</p><p>李安就是做了一个他技术范围内的东西,很稳妥,但我不感兴趣。</p><p></p><p></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4969134[/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7-11-14 21:20
抱歉,这次讨论我出局,个人关系至今未能看色戒,其实是想看一足本。但我的观点和何兮一样,这部电影李安能运筹自如把握妥贴全在他能力之内,相对威尼斯我认为姜文的太阳实验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更大。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4 21:2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1-14 21:20:50的发言:</b><br />抱歉,这次讨论我出局,个人关系至今未能看色戒,其实是想看一足本。但我的观点和何兮一样,这部电影李安能运筹自如把握妥贴全在他能力之内,相对威尼斯我认为姜文的太阳实验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更大。</div><p>我觉得,看了再说八。</p>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11-14 22:1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1-14 21:20:50的发言:</b><br />抱歉,这次讨论我出局,个人关系至今未能看色戒,其实是想看一足本。但我的观点和何兮一样,这部电影李安能运筹自如把握妥贴全在他能力之内,相对威尼斯我认为姜文的太阳实验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更大。</div><p>昨天我看了半价的色戒。也就值个半价了。据说碟版的也是喀嚓过的了…… </p><p> </p><p>说实话,李安拍成这样,也的确是他的正常发挥的作品。和断背比,甚至还稍微退步了。这哥们儿太爱为故事而讲故事了</p>
作者: 骑老虎上天 时间: 2007-11-14 22:31
<p>我倒是越来越喜欢看这种“四平八稳”的东西,可惜这种“四平八稳”也只有李安拍得出来。</p><p>姜文拍东西是提一口气,起一个调子,然后顺着拍下去。</p><p>越来越觉得很多形式太强的电影,都是一种幻想中的电影。他们没有表达过什么真实的,值得表达和探讨的东西。</p>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11-15 12:25
这倒还不是什么四平八稳的问题,关键在于,没有形式感的艺术不会是什么高级的艺术。我还是喜欢像赫佐格或者格林纳威的那种“形式”逻辑的叙事。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7-11-15 16:4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二十月</i>在2007-11-15 12:25:32的发言:</b><br />没有形式感的艺术不会是什么高级的艺术。</div><p>艺术分高级低级么?有形式感就是艺术么?</p><p>楼上此话一出,已经没什么可以交流的了。</p>
作者: 二十月 时间: 2007-11-15 22:50
您老人家看清楚我表述的意思:我说的是有形式感的是高级的艺术,至于你前面的问题我好象也没什么回答的必要。您老话一出,我也认同没什么可交流的了。
作者: 小翳 时间: 2007-11-19 16:32
<p> 还没有看到完整的电影,连咔嚓掉的残片也未曾完整目睹,看得是网络电视上的凤凰卫视评论版。断续的片段。大概6年前看的小说。</p><p> 结尾事情败露,佳芝稍显跌撞仓皇于街头,直至上了一辆人力车,于乱世的街头去往不是家的所在,音乐响起,风车呼啦拉转动,有点偏暗黄的色调,黄昏将至,骑车小伙(乱世中)没心没肺的快活笑脸,那一刻,车子加速起来的时候,画面流动,帽子阴影遮挡住的佳芝的脸庞,最醒目的那一张红唇,刚刚绽放的花苞一般,却涂上那不搭调的艳红,欲望和隐抑并存,不能心安理得的欲说还休,一切已到终结的高潮,这场戏里戏外的演出即将落幕,前方熟悉的封锁和市声,她笑笑,带点无奈嘲讽和苦,却也轻松随意,她爱或者留恋,都将很快失去。。。有东西悄无声息袭上心头,悄悄湮没过往。“深如海。” </p><p> 等到看了完整电影之后,想写一篇东西出来,电影的奇妙在于声色光之中,能勾起太多除去表面的感官世界之外更多的东西。</p>
作者: 鱼灰灰 时间: 2007-11-19 16:54
先不要急着看,看完了不要急着写感受。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