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杜,和你聊聊你的东西吧,算我采访你吧(苏也进来啊) [打印本页]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标题: 杜,和你聊聊你的东西吧,算我采访你吧(苏也进来啊)
1,你在做的时候觉得行为的成分比较多还是最后的画面才是最终目标,或者有其他的什么考虑?
2,能不能聊聊假人在的运用是出于什么样考虑,如果使用玩具或纸板制的人或者男性假人回怎么样?
3,能谈谈你在摆拍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让你感兴趣的偶发的因素?
4,你有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摄影的模试,比如偶发的,或摆拍的,或者具体到内容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7-8-4 13:05
先支持!!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1.在做的时候觉得行为的成分比较多还是最后的画面才是最终目标,或者有其他的什么考虑?
这个问题我也正在想。
在做之前我没有过多考虑这两方面——作为“行为的事件”和“最终定格的画面”。实际上,“我”只是以元素的概念参与到“整体事件”,或者说是充当“假人”的配角(最后两组很明显)。对于这一系列我自始至终都是以摄影在做,我关心的是摄影在我这儿怎样能更有意思。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只承认那些照片是我所为,而不会介意那个“我”是谁。一切都是在我的安排下完成,包括对画面的布局与设想。最终呈现在我眼中的只有图象,所以,我更偏向于后者。我完全可以漠视画面中的“我”不是真的自己。其实,是谁做的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只充当了一回自己的模特儿而已,仍然是“局外人”。虽然是通过别人的眼光来摄取画面,但最终的挑选还是遵循我原先的设想。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现在来谈这些创作的动机我总觉得无意中会往“现有”的画面中靠,谈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我原先想要的。所以,我仍然将其视为我的一个忆象。照片最终使自己的方向清晰,同时又将使自己跌入到下一个未知的清晰中。
其它形式暂未作考虑。若要做,我肯定还得考虑更多。

2.能不能聊聊假人在的运用是出于什么样考虑,如果使用玩具或纸板制的人或者男性假人回怎么样?
我的选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或者说,运用“假人”对于我自身而言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在我喜欢的时候,我决不会去问我还讨厌什么。而且喜欢的原因我完全不知道,我根本也不想知道。“玩具或纸板制的人或者男性假人”不在我的兴趣之列。其实,运用“假人”是一次偶然,然,也是必然。可以说,这和我这一整段时间内的思考以及身体状况吻合。因为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坚持拍,到处找东西拍,恰好遇到了“假人”,也算是一次偶遇吧。可能正是遭遇地点的不同才给了我很多我从未经历过的事实。我发现“假人”时,“她们”全都像被活人丢弃了的“活人”,匍匐在垃圾场的空草地上;其中一个则离路面非常接近,可我却从来都没有发现到(我每天必经此路);给我的第一印象,我觉得那些“假人”很可怜。最初,我并不想移动她们的位置,甚至不允许自己碰她们,一定要完全保持原状。试拍了几张,感觉还好,但仍不是我最想要的效果。后来,就忍不住要调整想法了,当然已有新的一整套方案。
改变之后的第一个方案:有“仪式感的现场”——以“人的姿势”成就仪式感,并有意回避习惯性的怪异场景(例如,用血浆泼溅“假人”等,我仍认为这些属于正常的怪异,在我看来已构成不了怪异。怪异的可能性在这里显得尤为正常且狭隘。),并要抵达另一种新鲜的怪异,即完全回避“模特儿”的质感以及对肉体的欲望,任由“她们”自己去活动,我尽可能冷静地记录她们在草丛中的“形体和表情”(似乎存在某种“情节”性)。只要存在于一个大环境下,至于如何去安排组织元素就容易的多。接着,我又想让她们“消失”,借助火的温度成全其消逝,这其实仍是拘泥于两种原生的仪式中。之后,我停了一天,没去看她们。第三天,是她们欢快的日子。本来想去拍“洗澡”那一组,小羊因病起不了床。(最后两组摄影都是小羊拍的。)我只得拿着相机重又回到原地。我刚把她们放至路面,就有几个小孩子跑过来围着“假人”,场景非常奇异而欢快,我一下子觉得非常的惊奇。我没想到小孩子能和“假人”会如此亲近默契。随后,在附近一工厂的绿草坪上任由小孩子和“假人”嬉戏,这种自然性的怪异给了我很大触动。在三组“仪式”中我最喜欢这组。拍完这些,我又想丢弃她们了,拍了“水”那组,作为“仪式”的完结,她们又被“我”弄“死”了。至此,我对接下来的拍摄方向已非常清晰。但,一些更加具体的细节想的还不是非常到位;在拍“洗澡”那组时,本来是想拍一个“洗澡”的大场景——有很多人和“假人”在水中,但原计划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只有我亲自出马。拍摄当天还算暖和,只是衣服刚脱,风就刮起来了,下水之前喝了点酒,我知道这时的水肯定很冷,何况叫别人来做,谁愿意呢。可能正是由于水冷,“我”才狠命的把她们的头往水里摁,这确实是一个偶发。

3.能谈谈你在摆拍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让你感兴趣的偶发的因素?
上面刚刚说到。大多时候我都是抓拍,但,摆拍在“仪式”三组中用的比较多,其结果也是为了想要做到自然。正是有不断变化的偶发因素我才持续的拍下去。在拍“小孩”那组时,是“假人”吸引了小孩子们,这是很出乎我意料的;小孩子完全没有拒绝和恐惧意识,就和“她们”一样,我让他们随意在草地上玩耍,有意思的是,他们竟然会为同一个“假人”争抢,他们完全有他们的独立喜好了,当时我非常激动。可一旦要求其中一位小孩站出来和“假人”合影时,刚才脸上的顽皮表情一下子全没了,调整的非常严肃。在这些拍摄过程中确是给了我很大触动和启发,使我有继续拍下去的动力,且使我知道还会有很多偶然性在吸引着我。在拍“火”的那组时,风向的不断变化导致火势到处蔓延,到后来,我去充当救火者了,哈哈。在“公车上”那组时,“假人”占一个座位,我突然发现“她”似乎也拥有某种“权利”一样,而且,我觉得“她”和其坐在一起的活人之间呈现出非常真实和自然的图象——这组也是我的临时安排,正印证了由关系和情境的改变而生成全新的画面。“水”那组中,我把“她”放到有树阴的水面上,拍的过程中,发现“她”会渐渐往水里沉,我就突然想到把“她”头部浸在水中的效果,使其和水的关系以及水和周围树阴的关系更加贴合,且在视觉效果上更加具内里的张力。“洗澡”那组中,我把“假人”使劲往水底按,并拍打,结果水底的淤泥被引上来了,把本来比较清的水面浑浊了,这让我突然想到沼泽地的感觉,使我想把水面搅的更加浑浊……

4.你有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摄影的模试,比如偶发的,或摆拍的,或者具体到内容
理想中的摄影模式尚未开启,但也有令我比较满意的几次吧。偶发和摆拍的都有过。一般情境下,在瞄准对象之前我是不会多思考的,总是在突然之间发现到一个打动我的影象,或者说是好玩的影象,总之,是在我不知不觉间给予我感触的部分,不管是什么。但大多时候我的相机不争气,很难达到我的拍摄愿望。为了使自己真正发现新鲜的怪异,我必须使预设的想象尽可能清晰而准确。这种清晰后的自然和怪异的图象都是我在发现之前就早已熟悉的,这样我才能在拍摄中控制得当。该偶发的或者摆拍的都应在我的操控之下。是偶发的就去观察偶发的属性,做好多次拍摄的准备。我想接下来的拍摄,应该会更加贴近摆拍,使图象更趋向于精美的叙事艺术。这段时间拍的照片,只是在外观上形似而已,到后来的几组中我并没有强制自己非要往一个“组”的感觉上做。
对业已熟练把握的部分,要有意避让,只能作为自己的一个长处,而不要过多炫耀。光光手有力量还不够,还要锻造其它部位的力量,这才是均衡和全面打开的扩张思维,且做到本能和自然的张合。
事物之间的关系。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05
靠``这么多啊!,固顶先~。慢慢看!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5,你提到“(例如,用血浆泼溅“假人”等,我仍认为这些属于正常的怪异,在我看来已构成不了怪异。怪异的可能性在这里显得尤为正常且狭隘。),”我觉得是在你的作品中似乎正在追求的东西,中国现在诡异之类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毕竟这种语言方式是非常能激起人的神经的。只是做到言之有物才是最困难的,如果能在这一点上有突破我觉得就很有价值。从母题到布景。都是非常有推敲的,在电影,dvd发展的如此普及,也许定格的图片才显得更加的困难。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标题: 5555555555。。。。。。。
兄弟啊```我容易嘛我~~~~~~~~~~你是想把我整死还是咋地``````[em20][em20][em37][em37][em03][em03]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为了上面的文字我已经```已经[em05]```瘦了15公斤了[em09]``````惨啊[em25]。。。。
不过``[em04][em26]我会努力的!!![em12]努力~!奋斗~![em16][em16]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KAKA在2004-2-13 17:02:58的发言:
5,你提到“(例如,用血浆泼溅“假人”等,我仍认为这些属于正常的怪异,在我看来已构成不了怪异。怪异的可能性在这里显得尤为正常且狭隘。),”我觉得是在你的作品中似乎正在追求的东西,中国现在诡异之类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毕竟这种语言方式是非常能激起人的神经的。只是做到言之有物才是最困难的,如果能在这一点上有突破我觉得就很有价值。从母题到布景。都是非常有推敲的,在电影,dvd发展的如此普及,也许定格的图片才显得更加的困难。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KAKA,我说说我的看法

对作为艺术作品的多个材料进行叠加拼贴,或是删减、抽离、分割等方法的运用,对作为作品材料的原形态陌生化处理以期达到一种新的暗示或是指涉并产生新的语境可能,这是当代艺术创作最经久不衰的宝典之一。有点类似达利的超现实主义。

一个语词或句子未必对应一个具体的指涉物才有意义。其实,要真的做到:所有的语言都“言之有物”——才是最困难的,这样的追求也太牵强,因为这只是一种可能,为什么一定要“言之有物”呢?关键是看,新的作品的实验能否给观众带来不同思考的可能及今后艺术创作中有无借鉴和贡献的可能。我们要看现场,要看效果,要看气氛;即便是一张照片。有一些我们会站在一个共同的理解和认识的层面上(常说的看懂),有些则是我们无法言表的,各有体会而不会获得统一。艺术创作不能落入传统的指物定义的语言“游戏规则”的窠臼,理解一个作品也应是这样。不要期望所有列出的题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电影、DVD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那样到了“普及”的程度,它们的诞生较之摄影更晚,可以说在中国它们只能算的上刚刚起步。但和照片一样他们都使得多少艺术家穷尽一生,因此他们都充满了可能。只不过是在今天照片好象显得不象以往那么被关注而已。其实,无论是动态的影像还是定格的照片要把它们做成好作品都很难。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5.你提到“(例如,用血浆泼溅“假人”等,我仍认为这些属于正常的怪异,在我看来已构成不了怪异。怪异的可能性在这里显得尤为正常且狭隘。),”我觉得是在你的作品中似乎正在追求的东西,中国现在诡异之类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毕竟这种语言方式是非常能激起人的神经的。只是做到言之有物才是最困难的,如果能在这一点上有突破我觉得就很有价值。从母题到布景。都是非常有推敲的,在电影,dvd发展的如此普及,也许定格的图片才显得更加的困难。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不同的艺术家对“怪异”或“诡异”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个很正常。我所说的“正常的怪异”仅仅是针对“用血浆泼溅‘假人’”这一方案,可能我心里比较抵触这个手法。我总觉得动不动就“见血”啊什么的就太有针对性了,容易使作品过于顺滑了,而且有时会流露出“小残忍”“小暴力”之嫌,所以我不想以这个方式来实施这个作品,哪怕这和我要达到的目标对应。对这种较为“经典”性的材料,我十分慎重。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完全可以利用“血浆”把现场气氛渲染的更加富有暴力,但,这对于我来而言已太熟悉了,几乎不会给我新鲜感觉,但也不排除作为今后尝试的可能性,我并没有绝对的拒绝这些。我现在对自己的一个要求是:我对自己最想要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停一停,看看有没有其它更好的途径。我轻易能想到的别人照样也会想到,那我就不会轻易去尝试。所以,在一点上此方式和材质于我就显得浅显且正常了。“用血浆泼溅‘假人’”也许真的可以刺激人的神经,但也真的不是我最想要的。其次,我觉得在艺术里找答案不应该是艺术家关心的事,很多时候只有“果”而 无“因”。这东西很难表述,除非作品会开口说话。
“在电影,dvd发展的如此普及,也许定格的图片才显得更加的困难。”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我相信摄影肯定还有探寻的可能性和价值,且它有自身的发展节律。外部环境的变化只会使其更加丰富,而且电影的普及始终取代不了摄影的地位;两者有交叉的部分,但各自独立之处都非常精彩,谁也取代不了谁,只会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我想,无论是做什么,若将其视为事业时都要穷尽一生,因为是要做最好的一个。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哈哈,越说越有意思了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苏提到的“陌生化”的处理已成为一种经典方式,显然我同意这种说法,事实上西方的所谓超现实主义的根据地是在文学方面(这方面要请教陈卫兄了),超现实是以现实作为比对目标从而达到陌生化的生效。在西方行而上的主流思辩方式的背景下,超现实当然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在“现代主义”的批评模试下面,叙事或戏剧化是被回避的东西。但在今天西方一些看似直接的表述推翻了经典的现代派观念,但事实上不是回到达达或者传统的有文学性因素作品,不知苏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谈“陌生化”因为我觉得他是个毒药,我觉得杜的作品有一个冒险,因为营造某种“诡异”什么的是一件太常规的事,搞不好就是有一个模式,有意无意去套用。但同时我又敬佩杜,正如我前面说的,这方面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不够。
  所谓的“言之有物”我想是的是如果纯粹的制造视觉效果不就等于在做布景或设计了吗?自己无意识成了自己的客户。
作者: 马骥    时间: 2007-8-4 13:05
kaka要求的"言之有物"和小苏说的"看效果"在理论上都有道理,但从实践效果上看,阿杜的作品仍然是较平常的,我以为。问题可能就是事前的愿望太少了,材料的触动和理解都不够。如果作者天才性的光源不够强大,并不是随意一晃就能照亮所有幽暗的角落。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5
[em03]这个这个```我想的不多,不过今天你们提出来了,以后我肯定会多想的。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d杜,还能回答吗,哈哈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5
看你 那幸灾乐祸的样儿,我可不是老实人哦,今天特闲,请看题:

1.什么叫“在西方行而上的主流思辩方式的背景下”

看了半天没明白 呵呵  你一点儿都不认真 话都没说清楚 你很不会玩哦

2.“事实上西方的所谓超现实主义的根据地是在文学方面”

这个这个不明白,请举例说明,你说的话都没一句是整的,刚要感觉你说什么,又断了,想交流就认真一点嘛,对不?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我打字不行,是用一个手指打的,打得很痛苦,所以我表达不清,有机会我们见面聊吧,你在南京吗,我经常去南京的。
我也不是要问倒杜啊,因为过去和他聊得不多,所以希望借这个机会多谈些,只是完全用文字来谈问题比我想得要难多了。
至于西方的思辩方式,不知道你看过那本《中世纪的衰落》吗,对西方的思辩方式谈的比较多,让我打字来谈这个问题真的说不清。
  超现实主义首先是文学运动,这应该是常识,我只是顺带提一句,我不是不认真,我觉得在这个话题里涉及到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并不多。
  最好有机会见面聊
作者: 罗倮    时间: 2007-8-4 13:05
哈哈,思辩的气氛很好啊!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05
见面聊也好。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苏,你认识那个人吗
作者: 苏文祥    时间: 2007-8-4 13:05
哪个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作者: 朽瓣    时间: 2007-8-4 13:05
他是说那个客人,挺刻薄那位~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5
以下是引用KAKA在2004-2-18 12:03:53的发言:
我打字不行,是用一个手指打的,打得很痛苦,所以我表达不清,有机会我们见面聊吧,你在南京吗,我经常去南京的。
  我也不是要问倒杜啊,因为过去和他聊得不多,所以希望借这个机会多谈些,只是完全用文字来谈问题比我想得要难多了。
  至于西方的思辩方式,不知道你看过那本《中世纪的衰落》吗,对西方的思辩方式谈的比较多,让我打字来谈这个问题真的说不清。
   超现实主义首先是文学运动,这应该是常识,我只是顺带提一句,我不是不认真,我觉得在这个话题里涉及到超现实主义的因素并不多。
   最好有机会见面聊

明白了
作者: bronze_axe    时间: 2007-8-4 13:05
大受教育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5
哈哈,
作者: 罗倮    时间: 2007-8-4 13:06
还可以继续吗?[em10]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6
当然可以,你说呢
作者: 罗倮    时间: 2007-8-4 13:06
是啊!继续说了,为什么非要面谈啊[em13]
作者: KAKA    时间: 2007-8-4 13:06
因为我打字不行啊,我是一个手指打的,打一句话就算了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6
以下是引用罗倮在2004-4-8 10:58:32的发言:
是啊!继续说了,为什么非要面谈啊[em13]


这其中有两个“为什么”,那为什么非要在这谈呢?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谈到最后估计还是没什么道道,没意思啊。

你不觉得这样的谈话很干燥吗,还是见面谈各自的具体作品吧,这样没有方向的谈下去势必很容易把话题偏向了。想交流肯定是有时间的。我也爱叫真地。
如果真想谈,你开主题贴。再来。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