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个人报道)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ZT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大富    时间: 2008-6-12 09:03
标题: (个人报道)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ZT
<div class="EntryTitle"><img alt="telephone" src="http://pic.yupoo.com/ctb.my/840165b38c41/medium.jpg" /><br /></div><div class="EntryBody"><div class="entry"><p>(马达 摄影)</p><p>【白板报报道】</p><p>几名志愿者在灾区支起一口卫星锅。从此,电话通了,每天从早到晚排队来打电话的人络绎不绝;互联网通了,政府和志愿者靠它现场办公,指挥协调救灾。连军方和武警都借用他们搭建的通讯网络,并派哨兵为这口锅站岗执勤。</p><p>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p><p>他们做的事为什么对灾区那么重要?</p><p>请听马达为你讲述《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p><p>一 </p><p>马达返回杭州后,一位军医给他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br /><em><br />你们走后三江人民非常想念你们,他们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谈论着你们:他们背后一定有秘密财团支持……,否则哪来这么大的气势和高级技术。<br /></em><br />5月14日,汶川大地震过后两天,马达飞到成都。</p><p>作为一名越野车手,他此行的目的是到灾区帮忙。路都断了,该是四驱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吧。到了之后他才知道,那里的道路,甭说四轮驱动,坦克都没用,废墟压在路上,有三层楼那么高。</p><p>在灾区的头一个礼拜里,他做了不少事,比如参加志愿者的车队,运送各种救灾物资等,但是比起他之后做的事,这些可以略去不提。</p><p>5月21日,他通过朋友得知,汶川有个叫三江的小镇,军队一直没有开进去,通讯一直中断,当地居民不得不跋涉两天赶到都江堰来打电话。</p><p>马达一下子想起,朋友在成都有一套卫星IP电话设备,是北京一家公司赞助的,这下可算派上用场了。</p><p>他们带上设备,赶赴灾区。在距离三江4公里的地方,堰塞湖挡住了去路。他们不得不背上器材徒步翻山绕道前往。</p><p><img alt="跋山涉水" src="http://pic.yupoo.com/ctb.my/278175b38f24/medium.jpg" /></p><p>二</p><p>三江是个神奇的地方!走南闯北的马达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烁着神采。</p><p>那里的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伤亡。大地一晃,老师就带着学生疏散到操场,人人蹲下,双手抱头。没有长期的演练,做不到这么整齐。</p><p>在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家书抵万金,在互联网时代,电话价值几何呢?当地人派出代表,带着写满电话号码和留言纸条,赶往都江堰。</p><p>当马达、老蒋、小马等人把卫星锅给支好,三江的神经中枢恢复了。</p><p>这套系统不但可以打每分钟只要8分钱的IP电话,还可以接驳无线路由器,让政府部门、救灾人员的电脑上网。</p><p>第一位打电话的是从汶川县城赶来就在的女干部,她兴奋而羞怯地用这套系统说:老公,我爱你!</p><p>第二位是位向阿坝的亲戚报告自己孩子死讯的藏族妇女。</p><p>三江人排队来打电话,帐篷内50度的温度,但是三江人没有一个打赤膊,也没有人插队,这让马达很惊讶。</p><p>他对镇长说,看来您治镇有方啊。镇长秘而不宣地一笑。</p><p>三</p><p>马达跟镇政府商量,让铁军来打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军人们不肯,经过再三邀请,首长答应了。</p><p>天开了口子,大雨倾盆。铁军战士8个一组,来到通讯站。</p><p>这是开赴前线以来,他们第一次跟家人通话。</p><p>四</p><p>卫星搭建的局域网,让几十台笔记本开始工作,镇政府还用一台线路接上了传真机。救灾材料,统计报表,乃至直升机的空投地点,都用互联网来传输。</p><p><img alt="空投" src="http://pic.yupoo.com/ctb.my/841045b38db4/medium.jpg" /></p><p>夜深人静,蜡烛点燃,这里成了一个烛光网吧。</p><p>IP帐户没钱了,马达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帖子,顿时4000块钱充了进去,而200元,就可以打一天了。</p><p>等移动的救援车到达的时候,这里的灾民已经不再用电话报平安,而是用它来联系生意了。</p><p>卫星锅不小心被碰了一下,信号中断,抢修6个小时才恢复,此时,所有在三江的人们才意识到通讯的重要。</p><p>五</p><p>当中国移动的车驶入三江,马达他们知道,告别的时候到了。</p><p>他们在自己还没有变成鸡肋的时候,选择了撤离。</p><p>留下的是少数人的猜测与多数人的怀念。</p><p>当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人们是否还记得马达和那一口锅。</p><p>六</p><p><img alt="hostel" src="http://pic.yupoo.com/ctb.my/290035b38c40/medium.jpg" /></p><p>马达回到杭州,赶上梅雨季节,在灾区都没有沦陷的汽车,陷到烂泥里。</p><p>家里断网断水。</p><p>一个救灾回来的志愿者,在自己的家门口成为了灾民。</p><p>截至白板报发稿为止,马达还把自己临时安置在一家青年旅社里。</p></div></div>
作者: 海大富    时间: 2008-6-12 09:14
2007年马来西亚雨林赛遭遇特大洪水,此人以记者身份回程参加救援。
作者: 海大富    时间: 2008-6-12 09:15
<p>网络ID一脚刹车和程序马达</p><p>雨林归来不畏难!(简述07年雨林赛) <br />&nbsp;一脚刹车 </p><p><br />2007年马来西亚雨林挑战赛是RFC的十周年,比赛地段在丁家奴和吉兰丹州境内。赛事日期是12月1日——10日。共有30多个国家的近50个车组参赛,中国车队有152和153号2辆车参赛.来自全世界的媒体人员近200人。前2天是6个SS的场地赛,之后进入丛林进行了11个SS。 </p><p>大自然以特有的方式送给我们一个灾难性的礼物,从比赛开始的第四天开始下大雨,第六天就变成了洪水,我们遇到了几十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赛段被洪水包围,人员被洪水切割成7个部分,在比赛的前5天活动由人控制,在比赛的后5天活动被天控制。通讯中断,食品殆尽,洪水继续上涨,组委会决定弃车逃生。在20几公里的雨林中,到处都是被弃的车辆和个人物品,参赛者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与洪水顽强拼搏,各级赛事主管都失去了联系,赛事到此已经失去了组织,处于无政府状态。结局是人性占胜了自然灾害,我们400多人参赛者无一死亡,除绝大部分轻伤外,在马来西亚军方、警察、991紧急救援中心的协助下全部安全撤出。但是所有比赛车辆全部遗弃在20多公里长的丛林中。 </p><p>在撤离中,我和中国车手朱涛以最大的热情和顽强,驾驶工作车沿路对撤离车辆和人员进行最大限度的帮助,如果单纯以撤离为目的的话,以我们的技术和强大的车辆性能,我们可以在最早一批就到达安全区域,但是我们顽强地与XMEN团队一起坚持到撤离的最后一刻,当晚上十点,一路顽强与泥坡和河流抗争载着我们的“大发ROCKY”坏在一条河中的时候,我们被迫放弃这辆忠实顽强的工作车,用了5个小时徒步3。5公里到达安全区域——新村。 </p><p>四驱志的摄影师于永钢,在撤离时拼命保全图片资料,不惜背着电脑和照相器材徒步10几公里,最终被赛车搭载成功脱困。老于精彩的图片受到主办当局和其他国际媒体专业人员的高度赞扬并有很多图片被主办当局收入今年的赛事记录。成为老于十多年摄影生涯中最惊险难忘的一次经历。 </p><p>无忌网友RINO加盟152号车组做为丽江无手车王和跃林的副驾,RINO在赛事中坏车后,尽了最大努力坚守赛车1天1夜等待救援,在救援无望情况下徒步10公里返回营地,在华人老林的帮助下,涉过急流重返丛林去修车,零件不能用只好返回,返回途中从山上翻滚下来,腰部受伤,但他坚持徒步回到营地,对伙伴和赛车不丢不弃,顽强坚持到最后一刻。 </p><p>3天后,我加入XMEN的10人拯救分队重返丛林,对遗弃在里面的车辆和路况进行探查并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实施拯救。由于我们在撤离时顽强无私的表现,在全世界参加雨林赛报道的200名媒体人员中,只有我是唯一被XMEN批准以队员和记者的特殊身份吸收到XMEN拯救分队的。很多记者和车主都在四方打听拯救队出发的时间,积极地联系加入或尾随进入丛林,XMAN为减少添乱,因此我们的行踪在出发前是保密的,我从12月14日起就被通知随时处于出发的预备状态,07年12月15日夜12点整我们8人开3部越野车,带了2辆越野摩托车和一艘冲锋艇从KL悄悄出发,直奔400公里外的丛林。 </p><p>由于洪水断桥断路,我们边架桥修路边向村庄靠近,用了4天时间才重新进入村庄。村庄里停了39辆车,主要是赛车,其余车辆由于通过性能差被遗弃在赛段内。随后我和4名XMEN队员加上马来西亚军方的4名通讯兵共8人徒步20公里进入弃车地带探查,里面被水淹过最深的地方达到5米,中间有2米深的河流3条,断路四处,大于40度布满深沟的泥坡4个,共有39辆车被弃在这一带。我们甚至从一辆被淹过的车中捞出了一条被搁浅的鱼。被记者遗弃的很多重要器材和个人物品被我们取出,整理成10个大提包,对路况和我们的能力进行评估后,我们8人开了8辆车在11公里长的距离内我们拼尽全力,使用了所有的装备、器材以及全部的体能,经过60个小时的拼死抗争,终于完整地将8辆车开回了村庄,那天正是2007年的圣诞节。 </p><p>目前第三阶段的拯救工作已经开始,政府派出施工机械重新修路,然后把车辆开出。 </p><p>回来后休整、接受采访、写稿忙得乱七八糟,马上又要出发去东北采访,照片和故事稍后再发,在此向老友抱歉! <br />四驱志将在07年12月、08年1月、2月分三次连载我们在雨林中的经历,体育画报已经率先做了专访,今天已经登出,杭州网也做了1个多小时的专题叙述录像和10分钟的MV节目,请大家可以去看看。 </p><p><br />《色影无忌论坛》报道: </p><p>主题:向一脚刹车致敬 </p><p>无忌网友一脚刹车作为《四驱誌》记者在采访马来西亚雨林赛时遭遇特大洪水,马来西亚政府用军队将各国参赛人员和记者救出。一脚刹车自愿留下并参加雨林赛负责探路和救援工作的X-MAN车队,留在被洪水包围的比赛区域,一路救人,运用高超的驾驶技术将工作车辆开到距安全地带5公里处,成为本次比赛的所有车辆中开得最远的车。所有人员都钦佩中国人的驾驶技术和无私的救援精神。 </p><p>目前一脚刹车已经重组X-MAN,并成为X-MAN的领军人物,将再次返回灾区救援,在国际救援中为中国争光。 </p><p>这是中国人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汽车比赛中第一次有如此强的表现,特别是在可以撤退的时候自愿留下来救人。一脚刹车在雨林的车技超过了所有的顶级赛手,很多人认为中国记者(一脚刹车)才是本届比赛真正的冠军。 </p><p>[2007-12-14 11:41 补充如下] </p><p>回来的《四驱誌》摄影记者大头于只带了相机和存有照片的笔记本电脑,坐着马来西亚军队的冲锋舟脱困的。由于是救援,所以除了与采访比赛有关的东西,其他装备都在雨林里。他是前天穿着短裤和T-Shirt回到北京的。他说和一脚刹车以及所有人员在受困时没有饮用水,只能喝雨水。 <br />俺对他们是由衷的敬佩。一脚刹车将危险留给自己,主动参加救援,并继续采访。大头于在照片和私人装备发生冲突时,毅然选择了照片,体现了严肃的摄影记者的素质。 </p><p>一脚刹车在1月5日提交了《雨林归来不畏难》一文,以个人视角回顾了整个事件: </p><p>2007年马来西亚雨林挑战赛是RFC的十周年,比赛地段在丁家奴和吉兰丹州境内。赛事日期是12月1日——10日。共有30多个国家的近50个车组参赛,中国车队有152和153号2辆车参赛.来自全世界的媒体人员近200人。前2天是6个SS的场地赛,之后进入丛林进行了11个SS。 </p><p>大自然以特有的方式送给我们一个灾难性的礼物,从比赛开始的第四天开始下大雨,第六天就变成了洪水,我们遇到了几十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赛段被洪水包围,人员被洪水切割成7个部分,在比赛的前5天活动由人控制,在比赛的后5天活动被天控制。通讯中断,食品殆尽,洪水继续上涨,组委会决定弃车逃生。在 20几公里的雨林中,到处都是被弃的车辆和个人物品,参赛者扶老携幼,跋山涉水与洪水顽强拼搏,各级赛事主管都失去了联系,赛事到此已经失去了组织,处于无政府状态。结局是人性占胜了自然灾害,我们400多人参赛者无一死亡,除绝大部分轻伤外,在马来西亚军方、警察、991紧急救援中心的协助下全部安全撤出。但是所有比赛车辆全部遗弃在20多公里长的丛林中。 </p><p>在撤离中,我和中国车手朱涛以最大的热情和顽强,驾驶工作车沿路对撤离车辆和人员进行最大限度的帮助,如果单纯以撤离为目的的话,以我们的技术和强大的车辆性能,我们可以在最早一批就到达安全区域,但是我们顽强地与XMEN团队一起坚持到撤离的最后一刻,当晚上十点,一路顽强与泥坡和河流抗争载着我们的“大发ROCKY”坏在一条河中的时候,我们被迫放弃这辆忠实顽强的工作车,用了5个小时徒步3。5公里到达安全区域——新村。 </p><p>四驱志的摄影师于永钢,在撤离时拼命保全图片资料,不惜背着电脑和照相器材徒步10几公里,最终被赛车搭载成功脱困。老于精彩的图片受到主办当局和其他国际媒体专业人员的高度赞扬并有很多图片被主办当局收入今年的赛事记录。成为老于十多年摄影生涯中最惊险难忘的一次经历。 </p><p>无忌网友RINO加盟152号车组做为丽江无手车王和跃林的副驾,RINO在赛事中坏车后,尽了最大努力坚守赛车1天1夜等待救援,在救援无望情况下徒步10公里返回营地,在华人老林的帮助下,涉过急流重返丛林去修车,零件不能用只好返回,返回途中从山上翻滚下来,腰部受伤,但他坚持徒步回到营地,对伙伴和赛车不丢不弃,顽强坚持到最后一刻。 </p><p>3天后,我加入XMEN的10人拯救分队重返丛林,对遗弃在里面的车辆和路况进行探查并尽最大限度的可能实施拯救。由于我们在撤离时顽强无私的表现,在全世界参加雨林赛报道的200名媒体人员中,只有我是唯一被XMEN批准以队员和记者的特殊身份吸收到XMEN拯救分队的。很多记者和车主都在四方打听拯救队出发的时间,积极地联系加入或尾随进入丛林,XMAN为减少添乱,因此我们的行踪在出发前是保密的,我从12月14日起就被通知随时处于出发的预备状态,07年12月15日夜12点整我们8人开3部越野车,带了2辆越野摩托车和一艘冲锋艇从KL悄悄出发,直奔400公里外的丛林。 </p><p>由于洪水断桥断路,我们边架桥修路边向村庄靠近,用了4天时间才重新进入村庄。村庄里停了39辆车,主要是赛车,其余车辆由于通过性能差被遗弃在赛段内。随后我和4名XMEN队员加上马来西亚军方的4名通讯兵共8人徒步20公里进入弃车地带探查,里面被水淹过最深的地方达到5米,中间有2米深的河流3条,断路四处,大于40度布满深沟的泥坡4个,共有39辆车被弃在这一带。我们甚至从一辆被淹过的车中捞出了一条被搁浅的鱼。被记者遗弃的很多重要器材和个人物品被我们取出,整理成10个大提包,对路况和我们的能力进行评估后,我们8人开了8辆车在11公里长的距离内我们拼尽全力,使用了所有的装备、器材以及全部的体能,经过60个小时的拼死抗争,终于完整地将8辆车开回了村庄,那天正是2007年的圣诞节。 </p><p>目前第三阶段的拯救工作已经开始,政府派出施工机械重新修路,然后把车辆开出。 </p><p>1月5日,雨林挑战赛当局向《四驱车》杂志致信: </p><p>致4×4杂志社 </p><p>主题:一脚刹车在2008雨林赛 </p><p>尊敬的先生, </p><p>贵社记者一脚刹车是所有56个媒体代表中唯一一个在比赛后留在现场的中国记者,他如此热情高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的确非常令人鼓舞。在比赛后留下来并且和我们的X-men一起重新进入雨林去面对重重的困难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这已经超越了专业的范围。 </p><p>因此我们特此对一先生为了尽可能得到最深度的报道而采取的行动提出表扬。 </p><p>我们也想对他的探险精神和对赛事报道的专业性表示感激。如您所知,今年的雨林赛事是到目前为止雨水最多,时间最长也是最艰苦的一届雨林赛。所有参加今年赛事的人都是英雄,他们勇敢地面对雨水,山洪,山体滑坡,在大自然的狂暴面前毫不退缩。 </p><p>雨林赛组委会 </p><p>黄仁安 <br />Luis J.A.Wee <br /></p>
作者: 海大富    时间: 2008-6-12 09:44
<p>对牛人的关注总是很少。对怂人的关注总是很多。</p><p>怕显自己小,又喜自己高。</p><p></p>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08-6-12 09:51
<p>牛人之所以牛,是因为他的行为不需要关注,是自觉地牛。牛人得到太多关注,牛人往往就被捧成了怂人。</p><p>怂人之所以怂,是因为他的行为是需要关注的,是不自觉地怂。对怂人的关注,能让人们理性而勇敢地面对人性中的怂。</p>
作者: 海大富    时间: 2008-6-12 09:5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笑笑逍遥派</i>在2008-06-12 09:51:21的发言:</b><br /><p>牛人之所以牛,是因为他的行为不需要关注,是自觉地牛。牛人得到太多关注,牛人往往就被捧成了怂人。</p><p>怂人之所以怂,是因为他的行为是需要关注的,是不自觉地怂。<strong>对怂人的关注,能让人们<u>理性而勇敢地</u>面对人性中的怂。</strong></p></div><p>ORZ。 </p><p>&nbsp;</p>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