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两只空气同时落球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 16:47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9-2 17:24
<p>有“活人味儿”的小说。最近论坛里那些热闹的小说,反倒没这个味儿。</p><p>小说名字还未明白。</p><p></p><p>大概改了什么地方?增补了独白?还是修剪了无关的枝蔓?</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 21:26
<p>名字现在也不知道有什么明确的指向,就是这几个词组合所产生的感觉。</p><p>“序”也是虚构的。</p>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08-9-3 09:49
<p>它拥有必须一口气读完的质地,事实上这样的语感总能令每个尝试的写作者找到致力的方向。</p><p>而小说的名字,是否有通过特殊的物理现象而表达比较庞大的思考的意思呢?小说里面通过对话表达思考的比例很重。</p>
作者: 花黄夏天香如 时间: 2008-9-3 10:11
<p>大概是想通过物理学弄到哲学上去。人活在地球上就要接受重力(阻力),推出合力为零(平衡状态)、绝对不自由之类的。亮点是模仿翻译体写?没有带着重量飞起来,挺没意思的,我只想说景色描写不错。。如果景色描写是有意识地对前面那些自嘲的话。。</p>
作者: 花样 时间: 2008-9-3 20:11
题目挺好。只表达混乱,有点恶搞。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3 21:1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花黄夏天香如</i>在2008-09-03 10:11:07的发言:</b><br /><p>大概是想通过物理学弄到哲学上去。人活在地球上就要接受重力(阻力),推出合力为零(平衡状态)、绝对不自由之类的。亮点是模仿翻译体写?没有带着重量飞起来,挺没意思的,我只想说景色描写不错。。如果景色描写是有意识地对前面那些自嘲的话。。</p></div><p></p>这篇没有对物理、哲学的兴趣。我只对艺术有兴趣。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不可能模仿翻译体,我模仿的是活生生的、自然的、我设想的人物、场景和动物。另外,全文是统一的,景色描写并不独立于外,也不自嘲。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3 21:1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花样</i>在2008-09-03 20:11:45的发言:</b><br />题目挺好。只表达混乱,有点恶搞。</div><p></p>一点都不混乱不恶搞啊,人物和背景都有事实根据,我所做的只是虚构了这篇日记和所有的细节。并且我感到这样做、做到这份上,能表达我对艺术的感悟。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8-9-4 00:51
花样说的表达混乱有点恶搞,是针对这个题目来说的……吧?[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0461583[/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8-9-4 01:05
<p>这篇小说啊,从标题开始,到那个“序”,再到后面,都是很统一的。</p>
作者: 花样 时间: 2008-9-4 12:2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伊洛</i>在2008-09-04 00:51:58的发言:</b><br />花样说的表达混乱有点恶搞,是针对这个题目来说的……吧?</div><p></p>是的。是针对题目而言的。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8-9-4 13:57
<p>写得好有贵族气..</p><p>牵强附会一下:倒不妨说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题目暗示出来的那种似有若无、空失无有,就像里边的人物突然会想到“星星到底为什么会闪”一样,是意不在此,是“没有能力讨论”的那种问题,如果真要为它和文本之间寻找到一点联系(例如文中也提到重力实验),似乎倒是舍近求远了。</p><p>景色在这篇小说里占据的篇幅说明它的重要,然而作者也是在一开始就下了一个定论,似乎,对景色的注视“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仿佛杯下的桌布一下子被抽空,剩下的是某种空落落的期待。</p>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8-9-4 16:41
<p>陈卫短暂的停顿后又变化了。与上一篇一样,连命名都新奇得令人印象深刻。</p>
作者: 邱雷 时间: 2008-9-4 16:51
<p>森格兰离开帕斯卡家、也就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对于整个结构的平衡,以及由于平衡而得到的提升,对我挺有启发的。结尾落笔在一只小猫身上,表面上看似乎偏离了小说的“主题”,实际上回过头一想:在小说结束之前,哪里谈得上什么“主题”呢,而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许压根儿就是千钧之力所系之处——不特指这个小说,随便说说。</p><p>挂起来再看看。</p>
作者: 司屠 时间: 2008-9-4 20:49
非常之好,可说的很多,也正因此不打算具体说了。是一个看了之后刺激你非常想写上一个的那种作品,它像是一个翻译得太过出色以至于反而让人以为原作不可能如此精彩的外国小说,并且是法国小说(就我而言,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于很大的佩服的表达,呵)。关于结尾的维系,邱雷说得很对。最后一段的拉回或者说拉开,有如另启了一大段,但确实必须放在一起,也正因为放在一起,才给人那种仿佛另启了一段或者说垫了一下的感觉。雾中鸽飞一段令人如历其境。
作者: mjeco 时间: 2008-9-4 21:47
<p>这又是一次借助艺术名义的滥用,一次对于自己做艺术这个事情的无意识,一次简简单单的表露细节深处的略微动人的回旋。题目不是有根据和背景就可以说明你的所谓高超的艺术水准,而作者所说的根据和背景才是支撑这篇东西的柱子,那么还要内容做什么,显然形式本身以及题目已经朝向一种打乱习惯性语序的另类目的性跑去。</p><p>这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描述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走向,也是来试图告诉读者进行一次默默的探究,探究在细微的触觉和精细的思维之间插入的可以是已经可以洋洋自得的文字。</p><p>如果计较细节,那么“哗哗两下拉开窗帘”是败笔。“洞穿的外景出乎意料地没有让我吃上一惊:比起刚才在窗帘里对天色的预料,天空并不很亮,甚至可以说天并没有完全亮,早晨或黎明最多只是刚刚开始,天色也是灰远远大于蓝,我再仔细看去,原来有雾。”是极端混乱的思绪的无调和状态,而且是应该被删去的。从这里开始,已经处于一种难以挽救的自恋叙述。</p>
作者: 雅罗帕米尔 时间: 2008-9-4 23:23
[em04]非常喜欢。最后去看猫那段叫我想起托尔斯泰写列文去看生小牛的场景。[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0621145[/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9-5 01:26
<p>我想就小说里的一些细节——甚至有些细节可能陈卫在写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有意识地去把握,当然这情况我认为比较少——来问陈卫一些问题。主要是我觉得,这个小说、或者他的其他小说,宏观面上的东西在聊的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p><p>谈细节,也是有意识地扩大这些细节本身的技术性思维,好象是把一架精巧的战斗机拆装,嗯,这就方便我们偷师学艺了~~~</p><p>1.在他摔倒的那一大段落中有这样一句:“我拿了一个<strong>鹅绒垫子</strong>垫在他背后,”随后又一次写道“又把<strong>鹅绒垫子</strong>移到他后脑勺下”。由此可见此处的“鹅绒垫子”并不是信手写来的。为什么这里要把垫子描述得这么精细,而不仅仅是用“我拿了一个<strong>垫子</strong>垫在他身后”?——即使这样写,也不损伤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p><p>2.在鹅绒垫子的同一段,写到了“他”的哭,原文是:“但同时他嘴角抽动,闭着的眼皮也在抖动,不久,一行眼泪顺着眼角度滚落而下。皮奈尔立即递给我手帕,我把手帕按在他眼泪流过的太阳穴上。他抖动着,轻声地、压抑着在哭。”这里他的哭带有一种模糊的意味,即,既有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不由自主地哭,又似乎还因为别的原因而哭。是故意处理得比较模糊吗?还是在写的时候自己心里带有着指向的?</p><p>3.倒数第二段对奥拉尔和他老婆的描写,对于整个小说来说起的是“饰品”作用(我这样认为),但无疑这样的“闲笔”非常棒,构成了亮点,我想知道,写到这里的时候,是很顺畅地就顺手写了这个关于眼睛的情节,还是停下来想了想去“找”了这个情节写的?</p><p>4.开头的时候出现一句“熟句”:“为什么说‘又’呢?”我个人觉得这个熟句不是非常好。有了周星弛在先,你在写这个熟句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到它的无厘头,那么,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就图它的“好玩”?</p><p>先提这几个,盼望回答,在这过程中我可能会根据回答而提出更多的问题来呢……</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8-9-5 10:08
<font face="宋体"><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景色的描写很动人,用身心在触摸着世界的感觉。。</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人物的“述而不著的”的思考,也特别让人感动</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所以我没有面对他,而仍旧看着窗外,至少这样声音传到他那里会显得轻柔一点</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b><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人,真的如此渺小吗。</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说实在的,有时候我非常盼望亲身经历一场大浩劫,</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是那种宇宙抛给我们的浩劫</span></b><span lang="EN-U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b><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人是不可教化的,也是无法积累的。人类的进步是人在自我努力过程中的幻觉。人生唯一的乐趣和意义似乎只能是思考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幻觉。</span><span lang="EN-US">”<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line-break" /><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line-break" /><p></p></span></b></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b><span lang="EN-US"><p></p></span></b></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b><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不知道为什么,我说这些的时候,似乎感到这一切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在说</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人</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人类</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似乎不包括我自己。</span><span lang="EN-US">” <p></p></span></b></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b><span lang="EN-US"><p></p></span></b></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b><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我觉得我有这样的感觉是有罪的。我在假冒上帝谈论一切。</span><span lang="EN-US">”</span></b><span lang="EN-US"><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line-break" /><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line-break" /></span></p><p class="MsoNormal"><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这些感动之前是这一句“</span><span lang="EN-US">“</span></b><b><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星星到底为什么会闪呢?</span><span lang="EN-US">”<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line-break" /><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line-break" /></span></b></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这篇小说现在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感动,就像小说里的时间是发生在清晨和黄昏。</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白天和黑夜不是像按个开关一样白变成黑,黑又变成白。</span></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5pt;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size:12.0pt;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宇宙为什么要让“黑、白”这两个坚定、对立的状态之间,还存在着“清晨和黄昏”这两个不坚定、浑浊着的暧昧的状态?人在这样的状态里会想很多,会想到人自己,会有无数个永远不知所以然的为什么。</span></font>[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0599119[/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8-9-5 15:17
<p>2.在鹅绒垫子的同一段,写到了“他”的哭,原文是:“但同时他嘴角抽动,闭着的眼皮也在抖动,不久,一行眼泪顺着眼角度滚落而下。皮奈尔立即递给我手帕,我把手帕按在他眼泪流过的太阳穴上。他抖动着,轻声地、压抑着在哭。”这里他的哭带有一种模糊的意味,即,既有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不由自主地哭,又似乎还因为别的原因而哭。是故意处理得比较模糊吗?还是在写的时候自己心里带有着指向的?</p><p></p><p><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pt;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我是这么理解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times:;quot:">帕斯卡的哭主要是内心因素,是因为内心世界的痛苦而哭,</span><span style="color:black;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pt;mso-ascii-font-family:tahoma;mso-hansi-font-family:tahoma;mso-bidi-font-family:tahoma">身体不舒服是碰巧的一个小小的诱因。小说里他内心里的问题决定了他会哭的,跌倒后身体不舒服是一个自然的时机。</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lang="EN-U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times:;quot:">这和接下来的“我”回家后的“<b>痛苦</b>”,(辗转反侧了好几个小时,脑壳胀得要命,非常痛苦。)很像。“我”的痛苦来自那些无望的思考——“人,到底算什么,人所有的努力,到底起到了什么意义。”</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times:;quot:">“这样的力量又如何与宇宙的浩劫去抗衡呢?”;也来自帕斯卡的跌倒和哭。身体上的疲乏——<b>“脑壳胀得要命</b>”其实和“我”的痛苦没什么关系。</span></p><p class="Mso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times:;quot:">“我”的痛苦和<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mso-hansi-font-family:';times:;quot:">帕斯卡的哭也是相互对应的。</span></span></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0599231[/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蝶刺鱼 时间: 2008-9-5 20:36
不拘一格降人才,怪异的组合激发出玄妙,定会超越那些伟大的毁灭的艺术!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8-9-9 13:46
<p>帕斯卡摔倒的那个动作也很难写,而且位置又那么关键,起着分水岭的作用,印象中小说几乎可以沿着这个发力点对折起来,而不失某些方面的对称。它的出其不意,和动作的剧烈程度,在小说中是唯一的,即使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说,也觉得安排起来很费思量。</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9 15:26
<p>前两天看展览,有点忙。非常感激大家的赞誉。在小说越来越没什么人看的今天,我觉得别人的赞誉比起往昔更值得珍惜,因为只有富足的人才能这么慷慨。<br />现在回答顾的提问。</p><p><strong><font color="#108a10">1.在他摔倒的那一大段落中有这样一句:“我拿了一个鹅绒垫子垫在他背后,”随后又一次写道“又把鹅绒垫子移到他后脑勺下”。由此可见此处的“鹅绒垫子”并不是信手写来的。为什么这里要把垫子描述得这么精细,而不仅仅是用“我拿了一个垫子垫在他身后”?——即使这样写,也不损伤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font></strong></p><p>因为“我”(森格兰)不可能跳出来专门介绍他们的环境、习惯和背景,而小说每个细节都处于他们的环境、习惯、背景以及他们的性格之中,每个细节都需要包含着结果和原因,否则句子就只是小说里一个带着狭窄目的的句子,而不是他们的生活。这里的“垫子”也包含着结果和原因,就像茶盅和山楂茶一样。如果仅仅是“垫子”,你也说到,不损伤句子,但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物件,它没有生活,没有结果和原因。考虑到①帕斯卡长年有病;②尽管有的资料显示帕斯卡已于1655年(一说是1660年)变卖了“家中马车、马匹、上好家具、贵重银器,甚至藏书(只留下圣经奥古斯丁等宗教类)”,但毕竟帕父曾长年出任诺曼底省总监察官,而且家道一向尚算殷实,他眼下的变卖是由于父亲1651年去世之后,一来他与妹妹雅克琳分了财产,二来他处理家务的能力很低,三是他献身宗教之心日盛,也许这些财产在他眼中未免徒增混乱之感,总之,这里不是想掉书袋,只是想说,这些变故并没有使帕斯卡的物质生活脱离了“富有阶层”,而况根据几处资料了解,到1655年,他家里至少还雇着包括本小说中出现的皮奈尔夫人等三位以上的佣人;③以及:根据资料能感到,这些佣人对他非常好;④小说发生的时间是四月,巴黎气温又比我们这里稍低,所以冬物还在使用;——综合起来,这个垫子就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软垫子,比如是个羽绒垫子,但是是什么绒呢?当我准备写上我习惯中的“鸭绒”时,我发现这个词太“熟”了,它是我的垫子而不是帕斯卡的垫子,我有必要换一个比“鸭绒”稍微生、但又不跳的绒,于是我继续了解一下,得知鹅绒是最好的,于是就选择了“鹅绒垫子”。至于为什么连续两次都提到,我想在这里造一个他们很小的生活习惯,我设想“鹅绒垫子”在森格兰他们当时的生活中的称呼,就类似于我们说:“玻璃杯子”。把这些原因和结果藏在小词里,既可以丰富细节,也不让细节跳出来,读者可以忽略它们,但他会通过它们不自觉地感受到小说里的生活。</p><p><strong><font color="#108a10">2.在鹅绒垫子的同一段,写到了“他”的哭,原文是:“但同时他嘴角抽动,闭着的眼皮也在抖动,不久,一行眼泪顺着眼角滚落而下。皮奈尔立即递给我手帕,我把手帕按在他眼泪流过的太阳穴上。他抖动着,轻声地、压抑着在哭。”这里他的哭带有一种模糊的意味,即,既有因为身体不舒服而不由自主地哭,又似乎还因为别的原因而哭。是故意处理得比较模糊吗?还是在写的时候自己心里带有着指向的?</font></strong></p><p>他摔(昏)倒之后的“哭”,最初不是这样的设计。我在写前面写了很久都没把这里想好,但一直在一边写一边时不时地想这里。昏倒醒来可以有很多种情况,其中有个想法我觉得是最差的:他醒来之后还要接着聊之前的话题……我怎么想觉得怎么傻,把思想家搞得太英雄主义了,而且90%都要这样写,能不能有个更真实的情况?带着这样的忐忑一直写到这里,我想到我十几年前有一次昏倒,醒来就是不能控制地哭。那完全是无法控制的,我觉得首先是一种恐惧,一种从刚刚不断地坠入的黑暗的无底洞里又被不知什么力量送上来之后的懵懂,就像瞎子突然复明之后的惊恐失措。我觉得这个个人经验挪用到这里具有合理的陌生,真实而不落俗,因为这里对读者来说是重要段落,大家都在等着败笔,需要做到既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而在小说里,这个昏倒醒来的感觉只有帕斯卡知道,而且也必须是事后很久才能想清楚这感觉,这哭在森格兰这个长者那里,又有其符合情理之处,所以他不可能过分吃惊乃至对这哭发问,因此它在小说里只能是“表面现象”,只能是没有理由的“模糊的哭”。它出于小说的需要而削减了原型的理由,同时也把它的理由交给了读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理由或没有理由,这样可以拓宽而不是约束了小说的空间。</p><p><strong><font color="#108a10">3.倒数第二段对奥拉尔和他老婆的描写,对于整个小说来说起的是“饰品”作用(我这样认为),但无疑这样的“闲笔”非常棒,构成了亮点,我想知道,写到这里的时候,是很顺畅地就顺手写了这个关于眼睛的情节,还是停下来想了想去“找”了这个情节写的?</font></strong></p><p>洗脚和眼疾,基本上都是很顺畅地就来的。但是这个顺畅有个前提:因为自从森格兰起床,我的思维就放开来了——这里也要求放开来,心情也是打开的、甚至是掠取的,所以好的东西容易进来。那时森格兰已进了门,而奥拉尔是虚构的切斯奈小学校的看门人。“小学校”是一个专有名词,并不是“小学”校,是当时冉森派(波罗雅尔修道院是其主要代表领地)教育改革的创举:他们反对耶稣会学校对儿童横加压制和滥用惩罚,要求以同情的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张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亲切的谈话进行教育,因此,他们主张每个教师只教 5、6 个学生,以免照顾不周,学校规模不大,条件也不是很好,而且始终受到耶稣会的迫害,总共也就办了20多年,最终被耶稣会封闭。不过这个改革在教育史上是很重要的能够查得到的事件。第一所冉森派小学校就由这所波罗雅尔修道院于1637年创办。切斯奈小学校(Petites Écoles de Chesnay)并非虚构,确实是冉森派隐遁者们自1642年惨淡经营颇有成绩的小学校,1660年3月政府封闭它的时候,帕斯卡的妹妹、已于1652年入波罗雅尔修道院当了修女的雅克琳还帮助尽力收拾残局。奥拉尔就是设想中这所小学校的看门人,上述众多背景和条件、包括我自己那时的思维状态都影响着对他的设想,于是洗脚和眼疾这些细节也就自然地出现了。在大家都在近乎急切地等一个结果出现之前,这层必须深陷其中才能感受的真实的膜,让读者感觉不到地再次确保甚至推进了结果的真实性。</p><p><strong><font color="#108a10">4.开头的时候出现一句“熟句”:“为什么说‘又’呢?”我个人觉得这个熟句不是非常好。有了周星弛在先,你在写这个熟句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到它的无厘头,那么,为什么还要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就图它的“好玩”?</font></strong></p><p>本来,最初写开头的时候,我是考虑他们已经谈了两天两夜的,所以就写出了“‘怎么又亮了……’”的句子,但后来发现这不太现实,一是帕斯卡的身体历来多病,二是即便他自己“奋不顾身”,佣人也不是很允许,三是根据森格兰的身份判断他基本上属于理智型人物,而况他(1607—64)那时已经50岁,所以综合起来,不能让他们熬这么久。但是已写好的开头我一般不大改,因为那是我还不太知道这小说有哪些具体内容的时候写下的段落,我需要多次从它们出发往下面拓展,所以它们必须固定不动,于是就将错就错,把这弄成帕斯卡的一个错觉,以及随后让他道出自己的一个习惯。但森格兰质疑他的“为什么说‘又’呢?”又是一个熟句,到底能不能用呢?想了几下我觉得用一下无所谓。因为从道理上来说,森格兰说这话时,比我们这些读者也比周星弛早3、400年,他不可能感到无厘头,也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我更需要顺着他的感觉来,而不能带着我这个“当代人”的顾忌。甚至,这个“熟句”在一定层面上还能侧面地让读者拉远距离,重新想到整个小说正在进行的是一件“很多年以前的事”。或者,读者还会节外生枝地感慨:“原来,任何话都被人说过了”。有这些效果,冒一点点险也不管了,当然首要的是它不影响大局。</p>
作者: pagan 时间: 2008-9-11 19:27
这篇小说没有达到耐人寻味或是“深刻”的程度。它差不多没有迷,真希望它是《局外人》那样的小说。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0 21:17
<p>我很明确地感觉到陈卫一直在追求一种自己满意的小说语言。但我站在作者立场以外看,这种语言更象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想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其中,不必要的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p><p></p><p>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 </p><p>--加()是多余的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可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 </p><p>鲁迅的小说语言很高级,也不是绝对完美,相对现代文学的其他作家,以及黑蓝小说大部分的语言,鲁要精练得多。但也有一些多余的字: </p><p><font face="宋体">(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在酒楼上》 ()里就是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在我的眼中,当代中国小说,几乎找不到小说语言很精练的作者。相反,明朝人的通俗小说《水浒》语言就相当简洁,与故事内容极度协调。他甚至在相当长的描写中,看不到一个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10.5pt;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size:12.0pt;mso-ascii-font-family:&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mso-bidi-font-family:&quot:;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times:">--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font></p><p><font face="宋体">语言是小说的基础,没有好的小说语言,会有很好的小说吗?</font></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1988649[/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8-9-20 22:56
<strong><font color="#ff0000">【特邀评论】</font></strong><p align="center"><span class="unnamed1"><font color="#006600"><strong>鳜膛弃∣<font color="#000000">布莱斯</font><br /><br /></strong></font></span></p><p class="unnamed1"> “布莱斯·帕斯卡,<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3年6月19</font>日出生在法国奥弗涅的克莱蒙,比他伟大的同时代人笛卡儿年轻二十七岁,卒年比笛卡儿晚十二年。”<br /> 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E·T·Bell</font>所著的《数学精英》(我去年曾有段时间把这本书当短篇小说集来读)第五章,也就是专写帕斯卡的一章里,开篇就这样写道。这正暗示着两代数学天才之间离奇的关系。事实上,生活在这一时代这一国度里的数学天才还有费马——最杰出的业余爱好者。笛卡儿和费马都比帕斯卡大二十好几岁。但帕斯卡更重视笛卡儿,这从他嫉妒笛卡儿这点可以看出,他简直无法忍受这位比他更具智慧的长者。他跟费马关系则好多了,他俩一道在相互通信中发明了概率理论。在数学上,也许帕斯卡正处于尴尬的地位。笛卡儿发明了解析几何,而概率论只是费马比较次要的工作,他更卓越的是在算术中的无与伦比的精致发挥,他留下的<b>最后定理</b>(猜想)让后世忙活了三百多年仍无从证明。我想,帕斯卡并无法轻松起来,特别考虑到他是一个会产生嫉妒心理的人。在海峡的那一边,大不列颠岛上,比他小十来岁的牛顿怎么看都将比他更有成就:微积分的发明,在力学上一系列革命性的发现(而这些对自然界最强大、最普遍规律的揭晓将对世界产生的实用性的深远影响简直是在当时就可以马上预见的)。然而如果可以不作比较,如果一个人只对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负责的话,帕斯卡的一生仍然是完全可以充满骄傲的。在《数学精英》第五章里,<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ell</font>写道:“在数学方面,帕斯卡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可能最伟大的人。”也就是说,在那些本有可能(资格)跻身于最伟大的数学家行列而最终没能成为的人里面,他是最伟大的。帕斯卡在十六岁以前,就已经证明出了整个几何领域里面最美妙的定理之一,这个定理只用一把直尺就可以画出来:</p><p class="unnamed1"><img height="355"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69/image/psk.jpg" width="815" alt="" /><br /><br />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L和L’</font>是相交的两条直线,<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C和A’、B’、C’</font>分别是两条直线上任意取的三个点。连接<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A’B</font>,这两条线会产生一个交点;同样,<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C’和A’C</font>相交于另一个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C’和B’C</font>相交于第三个点。帕斯卡发现的这条定理是:这三个点必在同一直线上。<br /> 对于一个已决定献身于数学的少年来说,这样的发现所带来的幸福应该不亚于一次甜蜜的初恋。<br /> 另外,这条定理远不止定理所揭示的诡秘的秘密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注意到:整个定理里面根本不涉及到“量度”的问题,唯一的条件就是<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L和L’</font>相交。它不考虑线段的长短,不考虑内角的度数。事实上,它已经在本质上不同于希腊几何了,它不再是量度的几何。而是画法几何。这个定理本身就可以废除把数学作为“量”的科学的愚蠢定义。在帕斯卡的几何里,没有数量,或刻度。 <br /> 必须得对帕斯卡所处的历史的坐标有个大致的概念。如果你像我一样对历史环境和历史年份容易搞混淆的话,我只有像对我自己那样,在文学史的坐标里找准这个点。帕斯卡生于<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3年,卒于1662年,只活了39</font>岁。他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晚出生<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font>个半世纪,他出生时《巨人传》的第一部已经出版<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91</font>年了。他比蒙田小<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90</font>岁。他又比伏尔泰大<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1</font>岁,考虑到他压根就没活<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1</font>岁,所以这两条生命的线段并没有在历史上相交过。法国的启蒙思潮大约是他去世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如果你熟悉文学史尤其是法国文学史的话,扑了这两次空之后,自然会想到古典主义那帮老家伙:高乃依、莫里哀。而莫里哀(<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2~1673</font>),则是帕斯卡名副其实的同时代人,他只比帕斯卡大一岁,比他多活了<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2</font>岁。帕斯卡的一生都是与莫里哀重叠的。<br /> 帕斯卡的悲剧也许正产生于他对宗教的偏执。《数学精英》的作者是这样写的:“很难让一个现代人在强烈的宗教热情中得到休养。这种热情使整个十七世纪动荡不安,使家庭分裂,使各基督教国家和教派相互攻击。”帕斯卡简直是轻信地加入了冉森派,这个由荷兰人创建的教派,“它的动人的精神首先是,最后是,并且始终是对那些反对其教义偏执性的人们的狂热仇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46</font>年,帕斯卡一家都加入了这个派。他的悲剧的一个根源(家庭,尤其是妹妹雅克琳)交叉在了另一个根源(冉森派)上。根据这种说法,他当然仇视笛卡儿,因为笛卡儿曾用几何方法动人地证明出上帝(当然是基督教的上帝)的存在。这种仇视(也许更大地还是嫉妒)使得他忽视,简直是带着厌恶忽视了笛卡儿对他提出的不少完全出由友好和爱护的忠告,包括对他身体方面的忠告。<br /> 他身体向来欠安,消化道的疾病伴随他多年。除了这个,同时出现在他的二十三岁里的还有麻痹症。<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58</font>年,失眠症、牙痛。同一年,“像暴裂似的不断的头痛”。<br /> 帕斯卡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完全是妹妹雅克琳努力说服的结果,正如当初雅克琳进入波罗雅尔修道院当修女是帕斯卡不断鼓励的结果。<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ell</font>评论道,帕斯卡在1654年避开尘世,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是“从此把他的天才完全埋葬在了‘关于人的伟大与不幸’的沉思中。”不过,至此,三十一岁的他已经完成了他对数学的最大贡献,即和费马一道创造了概率的数学理论。在这个修道院里,他研究摆线问题;他写著名的《致外省人书》,为冉森派的某著名人物开脱异端的罪指。他在摆线问题上的一些发现,是他在修道院期间对科学的唯一贡献,也是他一生中数学能力的最后一次闪现。《致外省人书》则与他的《思想录》一道,成为人们在文学史上记住他的两条理由。<br /> 我没读过《思想录》,但《数学精英》的作者重点指出这部著作里面的一句话,是一个“彻底不可知论的疑问”。帕斯卡问道:“可能性是可能的吗?”而他在另一个地方则写道:“一味地干这样的琐事是令人生厌的,但是有时候就得做琐事。”对于帕斯卡自己透露出来的这条宝贵的、带有不太严肃的总结性的话,《数学精英》的作者评论道:“帕斯卡的困难在于,他并不总是看得很清楚,什么时候(就像他在跟上帝打赌中那样)他在做无意义的琐事,或者什么时候(就像在解决谢瓦利埃·德·梅雷的赌博难题*那样)他正在做意义深远的事情。”<br />*注:正是在解决梅雷的赌博难题时,他发现了数学中的概率理论。</p><p class="unnamed1"> 我这就来聊聊陈卫的这篇精彩的小说。令人吃惊的是,Bell的这句中肯的评语几乎是直接地、以另一种更简洁有效的形式出现了这篇小说中,并通过帕斯卡自己的口中说了出来:</p><p class="unnamed1"> <font face="仿宋_GB2312">“……我没法分出主次和轻重。一旦感到有个问题是我需要去解决的,那我就会过于潜心。这难道不会成为一生中最主要的问题吗?”</font></p><p class="unnamed1"> 这正成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问题。对不起,我还是在谈历史中的帕斯卡,而不是在谈小说人物帕斯卡。其实根本没有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的必要,但是也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得那么清楚的必要。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帕斯卡,这篇小说不可能以将“帕斯卡”的名字换成另一个人名而存在。<br /> 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57年的4</font>月,这时他已经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三年了,一年前他写了《致外省人书》,一年后他失眠和牙痛开始研究摆线,<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5</font>年后,他在一次惊厥中死去。<br /> 这篇小说的虚拟作者是修道院的神父森格兰先生。他以记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文字。有一个问题:帕斯卡说森格兰是一个“连笔录都不记的人”,有述而不著的作派,这样一个人,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我觉得,一篇小说如果能多隐藏几个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不但魅力丝毫不减,反而会更加迷人。<br /> 又一个隐藏的疑问:小说开头时,他们在干嘛?关于这个疑问的信息十分稀少。所以在重读时,我就非常珍惜这个句子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相反,我不希望停止刚才的工作”。但我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干嘛。这工作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作?是森格兰单方面来讲的工作(比如说,他工作的对象就是帕斯卡),还是两人齐心合力来完成的某项研究?这样的猜测,我相信即使在我们内心中进行一百次,也不会得到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答案。<br /> (有一次我曾在快睡着了的时候问自己:你为什么如此痴情于小说?没想到,我得到的一个迷迷糊糊的答案竟然是:因为小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我没去想为什么,但我心里立即肯定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我觉得它比我以往任何回答都更准确。我很快安心地睡着了。)<br /> 希望我没跑题。你想知道的,并不是小说有义务要告诉你的——你必须要理解这一点(写到这里,我又开始感到了那种恐怖),否则你最好只读十九世纪以前的名著。难道现代小说就应该作弄玄虚吗?想到竟然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这样的事情(指偏不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事情)并不是作者自己绞尽脑汁找出来的。他并没有设置机关。这种不告诉之所以能成为小说中的亮点,正是因为它们一开始总是给作者带来无穷无尽的苦恼。我相信,帕斯帕和神父一出场时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在作者还没下笔的时候,便已经存在了,而且是一个简直没办法绕过去的阻碍。假若要一开始就交代清楚这个问题,这个作者还需要一定的鲁莽。而且,更要命的还是:你一旦告诉你的读者们,森格兰或者森格兰和帕斯卡当时工作的性质甚至工作的具体情况,他们想要知道的就不再是这个了。而且他们自始至终还不会觉得他们想要知道这个(你还多嘴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虽然有瞒而不报的克制之嫌,但如果考虑到艺术的真实性的需要,客观地考虑了事件本身,你不但不会产生这种怪罪,反而会认为小说这样一来更加可信,也更接近事件的核心。<br /> 因为,这时说话的已经不是小说作者,也不是虚拟作者森格兰了,而是事件在说话。这个事件先对几分钟前的情况稍作回顾(小说的第一个句子),接着便按正常的时间顺序一分钟一分钟地往后推移。当然,你也许会认为把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大段的对白(这些对白本身并不推动情节发展)看作一个事件,是不是太唬人了。我对事件有着特别的理解,我认为事件就是指(能感觉到)时间在场地中穿过所引起的变化和带来的结果。在这篇小说中,森格兰眼中的景物最让人强烈感受到的就是:时间在流逝,多么伤感。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读这些精彩的对白时,心里总惦记着时间。就好像在跟一位知心的朋友兴奋地交谈时,又总未免担心会聊得太晚。我总在想:他们聊了这么久,外面天应该早已大亮了吧。这个事件按着自己的步伐在时间的河流里走过,想要回头都已经晚了。两个人在不停地交谈,这种交谈并不算十分地尽兴(可能在森格兰这方面来讲,是尽兴的),也不算非常情投意合。我对第二人称非常敏感,当森格兰说:“从你们物理的角度来讲……”“你们”一词让我察觉到一丝敌意,也许这种敌意连森格兰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总会有一些奇怪的羁绊出现在对话里(有时你会感觉到帕斯卡敷衍了事),像是在阻挠一种感情过于亲密。但不管怎么样,这事件很有可能一直正常地、不出意外地发展下去,他们的对话(本来就天马行空,跳跃很大)也可能最终会回到他们工作的话题上来。他们会言归正传:总结一下熬夜工作的进展,并计划一下下一步将要如何安排。然而,帕斯卡昏倒了。事件本身拒绝了你的好奇心,当然也就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作者)出来告诉你事件没法告诉你的东西。因为他无权这样做。</p><p class="unnamed1"> 陈卫的这篇小说,是一篇带着恰到好处的野心的作品,而且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者准确地预感到了艺术这一次特别想要干什么。所以他才能像镜子一样地映出这些精彩纷呈的画面来。这面镜子,不管是在十七世纪,还是摆到今天来,它仍然是那面忠实的镜子。<br /> 对于一个我本人非常感兴趣的伟人,这篇小说为我提供了更多更独特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对历史资料更生动细腻的延伸和拓展。我像喜爱我所知道的帕斯卡一样地喜爱小说中的帕斯卡。森格兰作为生活在伟人身边的一个特殊角色,他同时也是连接伟人和普通及不普通的百姓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小说的第二个部分会引起我们更大的赞赏的原因。他从伟人的房间里走出来,看到了、回想到了一些更为普通但仍然生动的(或者说同伟人一样也在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有他们的幸福、烦恼、愚蠢的过错,或麻木的期待。这种强烈对比所带来的真实,几乎可以立即拂去那些不时萦绕在我们脑际的关于大人物的所有不着边际的传说,把我们带到一个不用相信诸多传说而更可靠的真实世界中。森格兰刚从一个头上带着光环(这个光环应该有点黯淡)的人物身边离开,看到了带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才没有光环呢)玩彩色皮球的珀勒夫人,以及更多的人。同样,小说已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推想空间:珀勒夫人这会儿正活动在天才数学家帕斯卡的密友森格兰先生的视野范围,而也许她过一会儿在她去另一个地方散步的时候,将遇到她的一位命运悲惨的姐妹(那人离帕斯卡的影响更远)……以此类推,就能揭示出一幅十七世纪或者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全貎图。而生活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注定要住在卑微百姓的隔壁或天边,那像宇宙一样无限和无法全部抱在怀中的,是人与人之间所有有形与无形的连线。而人类那杰出的心灵所能带来的影响与感染,却在这种逐级的传递中渐渐消减。可以想象,森格兰从帕斯卡房间出来时,他像是捧着帕斯卡的一颗心回到家里的,或者他已经成了帕斯卡的化身,因为这时他也“脑壳胀得要命,非常痛苦”。他用的是帕斯卡的目光在观看刚修剪过的冬青树。这目光像火炬一样传递着:珀勒夫人(不感兴趣,避免寒暄)——讲课的牧师(颇有厌恶)——博罗缪、阿尔迪(不可原谅)。这种火炬的传递最终在奥拉尔夫妇那里遇到了致命的阻碍,这奥拉尔夫妇给我感觉就像是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眼疾是一个多么好的象征),无论怎样的烈火蔓延到他们身上,都会熄灭。于是紧接着,他用这杰出的、受了冷遇的目光温柔地触摸起一只动物来。</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9-21 10:35
<p></p><p><font face="仿宋_GB2312">这是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朋友森格兰先生(M.Singlin)1657年4月的一篇日记,由于记得详细,我读后觉得就是一篇小说,因此仅对几个必需的地方稍作修改,直接移用如下。森格兰先生是波罗雅尔修道院的神父,但当时因为宗教斗争,波罗雅尔修道院内的神职人员一反常规,不称神父,彼此只称先生,以示平等;他曾多次对帕斯卡作过精神指导,以使后者获得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安宁。感谢在巴黎高等国家音乐舞蹈学院修学的王晔小姐此前将这些日记译成中文,她特有的机敏和深藏不露的严谨使我对她的艺术充满信任。</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我确实被这段作为“类文本”的小序的魔术给骗了,真的以为是“稍作修改”呢。这个作者与读者的“信任契约”订立得好!像观众和魔术师的关系。</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一个不解的问题,“两只空气同时落球”,为什么要起这样的题目,个人目前看来,觉得题目的效果不是很好。</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其他很精彩。</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font></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9-21 10:3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袁群</i>在2008-09-20 22:56:21的发言:</b><br /><strong><font color="#ff0000">【特邀评论】</font></strong> <p align="center"><span class="unnamed1"><font color="#006600"><strong>鳜膛弃∣<font color="#000000">布莱斯</font><br /><br /></strong></font></span></p><p class="unnamed1"> “布莱斯·帕斯卡,<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3年6月19</font>日出生在法国奥弗涅的克莱蒙,比他伟大的同时代人笛卡儿年轻二十七岁,卒年比笛卡儿晚十二年。”<br /> 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E·T·Bell</font>所著的《数学精英》(我去年曾有段时间把这本书当短篇小说集来读)第五章,也就是专写帕斯卡的一章里,开篇就这样写道。这正暗示着两代数学天才之间离奇的关系。事实上,生活在这一时代这一国度里的数学天才还有费马——最杰出的业余爱好者。笛卡儿和费马都比帕斯卡大二十好几岁。但帕斯卡更重视笛卡儿,这从他嫉妒笛卡儿这点可以看出,他简直无法忍受这位比他更具智慧的长者。他跟费马关系则好多了,他俩一道在相互通信中发明了概率理论。在数学上,也许帕斯卡正处于尴尬的地位。笛卡儿发明了解析几何,而概率论只是费马比较次要的工作,他更卓越的是在算术中的无与伦比的精致发挥,他留下的<b>最后定理</b>(猜想)让后世忙活了三百多年仍无从证明。我想,帕斯卡并无法轻松起来,特别考虑到他是一个会产生嫉妒心理的人。在海峡的那一边,大不列颠岛上,比他小十来岁的牛顿怎么看都将比他更有成就:微积分的发明,在力学上一系列革命性的发现(而这些对自然界最强大、最普遍规律的揭晓将对世界产生的实用性的深远影响简直是在当时就可以马上预见的)。然而如果可以不作比较,如果一个人只对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负责的话,帕斯卡的一生仍然是完全可以充满骄傲的。在《数学精英》第五章里,<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ell</font>写道:“在数学方面,帕斯卡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可能最伟大的人。”也就是说,在那些本有可能(资格)跻身于最伟大的数学家行列而最终没能成为的人里面,他是最伟大的。帕斯卡在十六岁以前,就已经证明出了整个几何领域里面最美妙的定理之一,这个定理只用一把直尺就可以画出来:</p><p class="unnamed1"><img height="355" alt=""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69/image/psk.jpg" width="815" /><br /><br />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L和L’</font>是相交的两条直线,<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C和A’、B’、C’</font>分别是两条直线上任意取的三个点。连接<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A’B</font>,这两条线会产生一个交点;同样,<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C’和A’C</font>相交于另一个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C’和B’C</font>相交于第三个点。帕斯卡发现的这条定理是:这三个点必在同一直线上。<br /> 对于一个已决定献身于数学的少年来说,这样的发现所带来的幸福应该不亚于一次甜蜜的初恋。<br /> 另外,这条定理远不止定理所揭示的诡秘的秘密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注意到:整个定理里面根本不涉及到“量度”的问题,唯一的条件就是<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L和L’</font>相交。它不考虑线段的长短,不考虑内角的度数。事实上,它已经在本质上不同于希腊几何了,它不再是量度的几何。而是画法几何。这个定理本身就可以废除把数学作为“量”的科学的愚蠢定义。在帕斯卡的几何里,没有数量,或刻度。 <br /> 必须得对帕斯卡所处的历史的坐标有个大致的概念。如果你像我一样对历史环境和历史年份容易搞混淆的话,我只有像对我自己那样,在文学史的坐标里找准这个点。帕斯卡生于<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3年,卒于1662年,只活了39</font>岁。他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晚出生<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font>个半世纪,他出生时《巨人传》的第一部已经出版<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91</font>年了。他比蒙田小<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90</font>岁。他又比伏尔泰大<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1</font>岁,考虑到他压根就没活<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1</font>岁,所以这两条生命的线段并没有在历史上相交过。法国的启蒙思潮大约是他去世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如果你熟悉文学史尤其是法国文学史的话,扑了这两次空之后,自然会想到古典主义那帮老家伙:高乃依、莫里哀。而莫里哀(<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2~1673</font>),则是帕斯卡名副其实的同时代人,他只比帕斯卡大一岁,比他多活了<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2</font>岁。帕斯卡的一生都是与莫里哀重叠的。<br /> 帕斯卡的悲剧也许正产生于他对宗教的偏执。《数学精英》的作者是这样写的:“很难让一个现代人在强烈的宗教热情中得到休养。这种热情使整个十七世纪动荡不安,使家庭分裂,使各基督教国家和教派相互攻击。”帕斯卡简直是轻信地加入了冉森派,这个由荷兰人创建的教派,“它的动人的精神首先是,最后是,并且始终是对那些反对其教义偏执性的人们的狂热仇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46</font>年,帕斯卡一家都加入了这个派。他的悲剧的一个根源(家庭,尤其是妹妹雅克琳)交叉在了另一个根源(冉森派)上。根据这种说法,他当然仇视笛卡儿,因为笛卡儿曾用几何方法动人地证明出上帝(当然是基督教的上帝)的存在。这种仇视(也许更大地还是嫉妒)使得他忽视,简直是带着厌恶忽视了笛卡儿对他提出的不少完全出由友好和爱护的忠告,包括对他身体方面的忠告。<br /> 他身体向来欠安,消化道的疾病伴随他多年。除了这个,同时出现在他的二十三岁里的还有麻痹症。<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58</font>年,失眠症、牙痛。同一年,“像暴裂似的不断的头痛”。<br /> 帕斯卡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完全是妹妹雅克琳努力说服的结果,正如当初雅克琳进入波罗雅尔修道院当修女是帕斯卡不断鼓励的结果。<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ell</font>评论道,帕斯卡在1654年避开尘世,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是“从此把他的天才完全埋葬在了‘关于人的伟大与不幸’的沉思中。”不过,至此,三十一岁的他已经完成了他对数学的最大贡献,即和费马一道创造了概率的数学理论。在这个修道院里,他研究摆线问题;他写著名的《致外省人书》,为冉森派的某著名人物开脱异端的罪指。他在摆线问题上的一些发现,是他在修道院期间对科学的唯一贡献,也是他一生中数学能力的最后一次闪现。《致外省人书》则与他的《思想录》一道,成为人们在文学史上记住他的两条理由。<br /> 我没读过《思想录》,但《数学精英》的作者重点指出这部著作里面的一句话,是一个“彻底不可知论的疑问”。帕斯卡问道:“可能性是可能的吗?”而他在另一个地方则写道:“一味地干这样的琐事是令人生厌的,但是有时候就得做琐事。”对于帕斯卡自己透露出来的这条宝贵的、带有不太严肃的总结性的话,《数学精英》的作者评论道:“帕斯卡的困难在于,他并不总是看得很清楚,什么时候(就像他在跟上帝打赌中那样)他在做无意义的琐事,或者什么时候(就像在解决谢瓦利埃·德·梅雷的赌博难题*那样)他正在做意义深远的事情。”<br />*注:正是在解决梅雷的赌博难题时,他发现了数学中的概率理论。</p><p class="unnamed1"> 我这就来聊聊陈卫的这篇精彩的小说。令人吃惊的是,Bell的这句中肯的评语几乎是直接地、以另一种更简洁有效的形式出现了这篇小说中,并通过帕斯卡自己的口中说了出来:</p><p class="unnamed1"> <font face="仿宋_GB2312">“……我没法分出主次和轻重。一旦感到有个问题是我需要去解决的,那我就会过于潜心。这难道不会成为一生中最主要的问题吗?”</font></p><p class="unnamed1"> 这正成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问题。对不起,我还是在谈历史中的帕斯卡,而不是在谈小说人物帕斯卡。其实根本没有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的必要,但是也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得那么清楚的必要。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帕斯卡,这篇小说不可能以将“帕斯卡”的名字换成另一个人名而存在。<br /> 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57年的4</font>月,这时他已经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三年了,一年前他写了《致外省人书》,一年后他失眠和牙痛开始研究摆线,<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5</font>年后,他在一次惊厥中死去。<br /> 这篇小说的虚拟作者是修道院的神父森格兰先生。他以记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文字。有一个问题:帕斯卡说森格兰是一个“连笔录都不记的人”,有述而不著的作派,这样一个人,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我觉得,一篇小说如果能多隐藏几个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不但魅力丝毫不减,反而会更加迷人。<br /> 又一个隐藏的疑问:小说开头时,他们在干嘛?关于这个疑问的信息十分稀少。所以在重读时,我就非常珍惜这个句子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相反,我不希望停止刚才的工作”。但我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干嘛。这工作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作?是森格兰单方面来讲的工作(比如说,他工作的对象就是帕斯卡),还是两人齐心合力来完成的某项研究?这样的猜测,我相信即使在我们内心中进行一百次,也不会得到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答案。<br /> (有一次我曾在快睡着了的时候问自己:你为什么如此痴情于小说?没想到,我得到的一个迷迷糊糊的答案竟然是:因为小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我没去想为什么,但我心里立即肯定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我觉得它比我以往任何回答都更准确。我很快安心地睡着了。)<br /> 希望我没跑题。你想知道的,并不是小说有义务要告诉你的——你必须要理解这一点(写到这里,我又开始感到了那种恐怖),否则你最好只读十九世纪以前的名著。难道现代小说就应该作弄玄虚吗?想到竟然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这样的事情(指偏不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事情)并不是作者自己绞尽脑汁找出来的。他并没有设置机关。这种不告诉之所以能成为小说中的亮点,正是因为它们一开始总是给作者带来无穷无尽的苦恼。我相信,帕斯帕和神父一出场时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在作者还没下笔的时候,便已经存在了,而且是一个简直没办法绕过去的阻碍。假若要一开始就交代清楚这个问题,这个作者还需要一定的鲁莽。而且,更要命的还是:你一旦告诉你的读者们,森格兰或者森格兰和帕斯卡当时工作的性质甚至工作的具体情况,他们想要知道的就不再是这个了。而且他们自始至终还不会觉得他们想要知道这个(你还多嘴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虽然有瞒而不报的克制之嫌,但如果考虑到艺术的真实性的需要,客观地考虑了事件本身,你不但不会产生这种怪罪,反而会认为小说这样一来更加可信,也更接近事件的核心。<br /> 因为,这时说话的已经不是小说作者,也不是虚拟作者森格兰了,而是事件在说话。这个事件先对几分钟前的情况稍作回顾(小说的第一个句子),接着便按正常的时间顺序一分钟一分钟地往后推移。当然,你也许会认为把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大段的对白(这些对白本身并不推动情节发展)看作一个事件,是不是太唬人了。我对事件有着特别的理解,我认为事件就是指(能感觉到)时间在场地中穿过所引起的变化和带来的结果。在这篇小说中,森格兰眼中的景物最让人强烈感受到的就是:时间在流逝,多么伤感。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读这些精彩的对白时,心里总惦记着时间。就好像在跟一位知心的朋友兴奋地交谈时,又总未免担心会聊得太晚。我总在想:他们聊了这么久,外面天应该早已大亮了吧。这个事件按着自己的步伐在时间的河流里走过,想要回头都已经晚了。两个人在不停地交谈,这种交谈并不算十分地尽兴(可能在森格兰这方面来讲,是尽兴的),也不算非常情投意合。我对第二人称非常敏感,当森格兰说:“从你们物理的角度来讲……”“你们”一词让我察觉到一丝敌意,也许这种敌意连森格兰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总会有一些奇怪的羁绊出现在对话里(有时你会感觉到帕斯卡敷衍了事),像是在阻挠一种感情过于亲密。但不管怎么样,这事件很有可能一直正常地、不出意外地发展下去,他们的对话(本来就天马行空,跳跃很大)也可能最终会回到他们工作的话题上来。他们会言归正传:总结一下熬夜工作的进展,并计划一下下一步将要如何安排。然而,帕斯卡昏倒了。事件本身拒绝了你的好奇心,当然也就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作者)出来告诉你事件没法告诉你的东西。因为他无权这样做。</p><p class="unnamed1"> 陈卫的这篇小说,是一篇带着恰到好处的野心的作品,而且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者准确地预感到了艺术这一次特别想要干什么。所以他才能像镜子一样地映出这些精彩纷呈的画面来。这面镜子,不管是在十七世纪,还是摆到今天来,它仍然是那面忠实的镜子。<br /> 对于一个我本人非常感兴趣的伟人,这篇小说为我提供了更多更独特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对历史资料更生动细腻的延伸和拓展。我像喜爱我所知道的帕斯卡一样地喜爱小说中的帕斯卡。森格兰作为生活在伟人身边的一个特殊角色,他同时也是连接伟人和普通及不普通的百姓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小说的第二个部分会引起我们更大的赞赏的原因。他从伟人的房间里走出来,看到了、回想到了一些更为普通但仍然生动的(或者说同伟人一样也在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有他们的幸福、烦恼、愚蠢的过错,或麻木的期待。这种强烈对比所带来的真实,几乎可以立即拂去那些不时萦绕在我们脑际的关于大人物的所有不着边际的传说,把我们带到一个不用相信诸多传说而更可靠的真实世界中。森格兰刚从一个头上带着光环(这个光环应该有点黯淡)的人物身边离开,看到了带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才没有光环呢)玩彩色皮球的珀勒夫人,以及更多的人。同样,小说已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推想空间:珀勒夫人这会儿正活动在天才数学家帕斯卡的密友森格兰先生的视野范围,而也许她过一会儿在她去另一个地方散步的时候,将遇到她的一位命运悲惨的姐妹(那人离帕斯卡的影响更远)……以此类推,就能揭示出一幅十七世纪或者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全貎图。而生活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注定要住在卑微百姓的隔壁或天边,那像宇宙一样无限和无法全部抱在怀中的,是人与人之间所有有形与无形的连线。而人类那杰出的心灵所能带来的影响与感染,却在这种逐级的传递中渐渐消减。可以想象,森格兰从帕斯卡房间出来时,他像是捧着帕斯卡的一颗心回到家里的,或者他已经成了帕斯卡的化身,因为这时他也“脑壳胀得要命,非常痛苦”。他用的是帕斯卡的目光在观看刚修剪过的冬青树。这目光像火炬一样传递着:珀勒夫人(不感兴趣,避免寒暄)——讲课的牧师(颇有厌恶)——博罗缪、阿尔迪(不可原谅)。这种火炬的传递最终在奥拉尔夫妇那里遇到了致命的阻碍,这奥拉尔夫妇给我感觉就像是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眼疾是一个多么好的象征),无论怎样的烈火蔓延到他们身上,都会熄灭。于是紧接着,他用这杰出的、受了冷遇的目光温柔地触摸起一只动物来。</p></div><p><span class="unnamed1"><font color="#006600"><strong>鳜膛弃,来吧,来黑蓝评论吧!召唤术ing……</strong></font></span></p>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8-9-21 11:47
<p>鳜膛弃的这篇评论写得好精彩。</p><p><em>“而生活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注定要住在卑微百姓的隔壁或天边,那像宇宙一样无限和无法全部抱在怀中的,是人与人之间所有有形与无形的连线。而人类那杰出的心灵所能带来的影响与感染,却在这种逐级的传递中渐渐消减。”</em></p><p><em>“这目光像火炬一样传递着:珀勒夫人(不感兴趣,避免寒暄)——讲课的牧师(颇有厌恶)——博罗缪、阿尔迪(不可原谅)。这种火炬的传递最终在奥拉尔夫妇那里遇到了致命的阻碍,这奥拉尔夫妇给我感觉就像是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眼疾是一个多么好的象征),无论怎样的烈火蔓延到他们身上,都会熄灭。于是紧接着,他用这杰出的、受了冷遇的目光温柔地触摸起一只动物来。”</em></p><p>这个解读很有趣也很让人感动。如果说一个文学作品到达了非常真实的程度后,会自然赋予不同读者各种各样解读和感受,那鳜膛弃这里的读后感给另外的读者(比如我)带来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新奇感。</p><p>然后,也有些摩擦感:)。比如这里:可以想象,森格兰从帕斯卡房间出来时,他像是捧着帕斯卡的一颗心回到家里的,或者他已经成了帕斯卡的化身,他用的是帕斯卡的目光在观看刚修剪过的冬青树。我的感受是森格兰始终很独立,有独立,同样了不起的思想。离开帕斯卡后是携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目光在黄昏时“散步”,并没成为帕斯卡的化身(我把这里鳜膛弃用的“化身”理解为“附体”)。</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1969178[/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1 20:4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袁群</i>在2008-09-20 22:56:21的发言:</b><br /><strong><font color="#ff0000">【特邀评论】</font></strong> <p align="center"><span class="unnamed1"><font color="#006600"><strong>鳜膛弃∣<font color="#000000">布莱斯</font><br /><br /></strong></font></span></p><p class="unnamed1"> “布莱斯·帕斯卡,<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3年6月19</font>日出生在法国奥弗涅的克莱蒙,比他伟大的同时代人笛卡儿年轻二十七岁,卒年比笛卡儿晚十二年。”<br /> 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E·T·Bell</font>所著的《数学精英》(我去年曾有段时间把这本书当短篇小说集来读)第五章,也就是专写帕斯卡的一章里,开篇就这样写道。这正暗示着两代数学天才之间离奇的关系。事实上,生活在这一时代这一国度里的数学天才还有费马——最杰出的业余爱好者。笛卡儿和费马都比帕斯卡大二十好几岁。但帕斯卡更重视笛卡儿,这从他嫉妒笛卡儿这点可以看出,他简直无法忍受这位比他更具智慧的长者。他跟费马关系则好多了,他俩一道在相互通信中发明了概率理论。在数学上,也许帕斯卡正处于尴尬的地位。笛卡儿发明了解析几何,而概率论只是费马比较次要的工作,他更卓越的是在算术中的无与伦比的精致发挥,他留下的<b>最后定理</b>(猜想)让后世忙活了三百多年仍无从证明。我想,帕斯卡并无法轻松起来,特别考虑到他是一个会产生嫉妒心理的人。在海峡的那一边,大不列颠岛上,比他小十来岁的牛顿怎么看都将比他更有成就:微积分的发明,在力学上一系列革命性的发现(而这些对自然界最强大、最普遍规律的揭晓将对世界产生的实用性的深远影响简直是在当时就可以马上预见的)。然而如果可以不作比较,如果一个人只对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负责的话,帕斯卡的一生仍然是完全可以充满骄傲的。在《数学精英》第五章里,<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ell</font>写道:“在数学方面,帕斯卡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可能最伟大的人。”也就是说,在那些本有可能(资格)跻身于最伟大的数学家行列而最终没能成为的人里面,他是最伟大的。帕斯卡在十六岁以前,就已经证明出了整个几何领域里面最美妙的定理之一,这个定理只用一把直尺就可以画出来:</p><p class="unnamed1"><img height="355" alt=""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69/image/psk.jpg" width="815" /><br /><br />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L和L’</font>是相交的两条直线,<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C和A’、B’、C’</font>分别是两条直线上任意取的三个点。连接<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B’、A’B</font>,这两条线会产生一个交点;同样,<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AC’和A’C</font>相交于另一个点,<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C’和B’C</font>相交于第三个点。帕斯卡发现的这条定理是:这三个点必在同一直线上。<br /> 对于一个已决定献身于数学的少年来说,这样的发现所带来的幸福应该不亚于一次甜蜜的初恋。<br /> 另外,这条定理远不止定理所揭示的诡秘的秘密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注意到:整个定理里面根本不涉及到“量度”的问题,唯一的条件就是<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L和L’</font>相交。它不考虑线段的长短,不考虑内角的度数。事实上,它已经在本质上不同于希腊几何了,它不再是量度的几何。而是画法几何。这个定理本身就可以废除把数学作为“量”的科学的愚蠢定义。在帕斯卡的几何里,没有数量,或刻度。 <br /> 必须得对帕斯卡所处的历史的坐标有个大致的概念。如果你像我一样对历史环境和历史年份容易搞混淆的话,我只有像对我自己那样,在文学史的坐标里找准这个点。帕斯卡生于<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3年,卒于1662年,只活了39</font>岁。他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伯雷晚出生<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font>个半世纪,他出生时《巨人传》的第一部已经出版<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91</font>年了。他比蒙田小<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90</font>岁。他又比伏尔泰大<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1</font>岁,考虑到他压根就没活<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71</font>岁,所以这两条生命的线段并没有在历史上相交过。法国的启蒙思潮大约是他去世近一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如果你熟悉文学史尤其是法国文学史的话,扑了这两次空之后,自然会想到古典主义那帮老家伙:高乃依、莫里哀。而莫里哀(<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22~1673</font>),则是帕斯卡名副其实的同时代人,他只比帕斯卡大一岁,比他多活了<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2</font>岁。帕斯卡的一生都是与莫里哀重叠的。<br /> 帕斯卡的悲剧也许正产生于他对宗教的偏执。《数学精英》的作者是这样写的:“很难让一个现代人在强烈的宗教热情中得到休养。这种热情使整个十七世纪动荡不安,使家庭分裂,使各基督教国家和教派相互攻击。”帕斯卡简直是轻信地加入了冉森派,这个由荷兰人创建的教派,“它的动人的精神首先是,最后是,并且始终是对那些反对其教义偏执性的人们的狂热仇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46</font>年,帕斯卡一家都加入了这个派。他的悲剧的一个根源(家庭,尤其是妹妹雅克琳)交叉在了另一个根源(冉森派)上。根据这种说法,他当然仇视笛卡儿,因为笛卡儿曾用几何方法动人地证明出上帝(当然是基督教的上帝)的存在。这种仇视(也许更大地还是嫉妒)使得他忽视,简直是带着厌恶忽视了笛卡儿对他提出的不少完全出由友好和爱护的忠告,包括对他身体方面的忠告。<br /> 他身体向来欠安,消化道的疾病伴随他多年。除了这个,同时出现在他的二十三岁里的还有麻痹症。<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58</font>年,失眠症、牙痛。同一年,“像暴裂似的不断的头痛”。<br /> 帕斯卡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完全是妹妹雅克琳努力说服的结果,正如当初雅克琳进入波罗雅尔修道院当修女是帕斯卡不断鼓励的结果。<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ell</font>评论道,帕斯卡在1654年避开尘世,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是“从此把他的天才完全埋葬在了‘关于人的伟大与不幸’的沉思中。”不过,至此,三十一岁的他已经完成了他对数学的最大贡献,即和费马一道创造了概率的数学理论。在这个修道院里,他研究摆线问题;他写著名的《致外省人书》,为冉森派的某著名人物开脱异端的罪指。他在摆线问题上的一些发现,是他在修道院期间对科学的唯一贡献,也是他一生中数学能力的最后一次闪现。《致外省人书》则与他的《思想录》一道,成为人们在文学史上记住他的两条理由。<br /> 我没读过《思想录》,但《数学精英》的作者重点指出这部著作里面的一句话,是一个“彻底不可知论的疑问”。帕斯卡问道:“可能性是可能的吗?”而他在另一个地方则写道:“一味地干这样的琐事是令人生厌的,但是有时候就得做琐事。”对于帕斯卡自己透露出来的这条宝贵的、带有不太严肃的总结性的话,《数学精英》的作者评论道:“帕斯卡的困难在于,他并不总是看得很清楚,什么时候(就像他在跟上帝打赌中那样)他在做无意义的琐事,或者什么时候(就像在解决谢瓦利埃·德·梅雷的赌博难题*那样)他正在做意义深远的事情。”<br />*注:正是在解决梅雷的赌博难题时,他发现了数学中的概率理论。</p><p class="unnamed1"> 我这就来聊聊陈卫的这篇精彩的小说。令人吃惊的是,Bell的这句中肯的评语几乎是直接地、以另一种更简洁有效的形式出现了这篇小说中,并通过帕斯卡自己的口中说了出来:</p><p class="unnamed1"> <font face="仿宋_GB2312">“……我没法分出主次和轻重。一旦感到有个问题是我需要去解决的,那我就会过于潜心。这难道不会成为一生中最主要的问题吗?”</font></p><p class="unnamed1"> 这正成了他一生中最主要的问题。对不起,我还是在谈历史中的帕斯卡,而不是在谈小说人物帕斯卡。其实根本没有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的必要,但是也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得那么清楚的必要。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帕斯卡,这篇小说不可能以将“帕斯卡”的名字换成另一个人名而存在。<br /> 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657年的4</font>月,这时他已经住进波罗雅尔修道院三年了,一年前他写了《致外省人书》,一年后他失眠和牙痛开始研究摆线,<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5</font>年后,他在一次惊厥中死去。<br /> 这篇小说的虚拟作者是修道院的神父森格兰先生。他以记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文字。有一个问题:帕斯卡说森格兰是一个“连笔录都不记的人”,有述而不著的作派,这样一个人,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我觉得,一篇小说如果能多隐藏几个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不但魅力丝毫不减,反而会更加迷人。<br /> 又一个隐藏的疑问:小说开头时,他们在干嘛?关于这个疑问的信息十分稀少。所以在重读时,我就非常珍惜这个句子所透露出来的信息:“相反,我不希望停止刚才的工作”。但我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干嘛。这工作指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作?是森格兰单方面来讲的工作(比如说,他工作的对象就是帕斯卡),还是两人齐心合力来完成的某项研究?这样的猜测,我相信即使在我们内心中进行一百次,也不会得到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的答案。<br /> (有一次我曾在快睡着了的时候问自己:你为什么如此痴情于小说?没想到,我得到的一个迷迷糊糊的答案竟然是:因为小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我没去想为什么,但我心里立即肯定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我觉得它比我以往任何回答都更准确。我很快安心地睡着了。)<br /> 希望我没跑题。你想知道的,并不是小说有义务要告诉你的——你必须要理解这一点(写到这里,我又开始感到了那种恐怖),否则你最好只读十九世纪以前的名著。难道现代小说就应该作弄玄虚吗?想到竟然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这样的事情(指偏不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事情)并不是作者自己绞尽脑汁找出来的。他并没有设置机关。这种不告诉之所以能成为小说中的亮点,正是因为它们一开始总是给作者带来无穷无尽的苦恼。我相信,帕斯帕和神父一出场时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在作者还没下笔的时候,便已经存在了,而且是一个简直没办法绕过去的阻碍。假若要一开始就交代清楚这个问题,这个作者还需要一定的鲁莽。而且,更要命的还是:你一旦告诉你的读者们,森格兰或者森格兰和帕斯卡当时工作的性质甚至工作的具体情况,他们想要知道的就不再是这个了。而且他们自始至终还不会觉得他们想要知道这个(你还多嘴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虽然有瞒而不报的克制之嫌,但如果考虑到艺术的真实性的需要,客观地考虑了事件本身,你不但不会产生这种怪罪,反而会认为小说这样一来更加可信,也更接近事件的核心。<br /> 因为,这时说话的已经不是小说作者,也不是虚拟作者森格兰了,而是事件在说话。这个事件先对几分钟前的情况稍作回顾(小说的第一个句子),接着便按正常的时间顺序一分钟一分钟地往后推移。当然,你也许会认为把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大段的对白(这些对白本身并不推动情节发展)看作一个事件,是不是太唬人了。我对事件有着特别的理解,我认为事件就是指(能感觉到)时间在场地中穿过所引起的变化和带来的结果。在这篇小说中,森格兰眼中的景物最让人强烈感受到的就是:时间在流逝,多么伤感。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读这些精彩的对白时,心里总惦记着时间。就好像在跟一位知心的朋友兴奋地交谈时,又总未免担心会聊得太晚。我总在想:他们聊了这么久,外面天应该早已大亮了吧。这个事件按着自己的步伐在时间的河流里走过,想要回头都已经晚了。两个人在不停地交谈,这种交谈并不算十分地尽兴(可能在森格兰这方面来讲,是尽兴的),也不算非常情投意合。我对第二人称非常敏感,当森格兰说:“从你们物理的角度来讲……”“你们”一词让我察觉到一丝敌意,也许这种敌意连森格兰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总会有一些奇怪的羁绊出现在对话里(有时你会感觉到帕斯卡敷衍了事),像是在阻挠一种感情过于亲密。但不管怎么样,这事件很有可能一直正常地、不出意外地发展下去,他们的对话(本来就天马行空,跳跃很大)也可能最终会回到他们工作的话题上来。他们会言归正传:总结一下熬夜工作的进展,并计划一下下一步将要如何安排。然而,帕斯卡昏倒了。事件本身拒绝了你的好奇心,当然也就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作者)出来告诉你事件没法告诉你的东西。因为他无权这样做。</p><p class="unnamed1"> 陈卫的这篇小说,是一篇带着恰到好处的野心的作品,而且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者准确地预感到了艺术这一次特别想要干什么。所以他才能像镜子一样地映出这些精彩纷呈的画面来。这面镜子,不管是在十七世纪,还是摆到今天来,它仍然是那面忠实的镜子。<br /> 对于一个我本人非常感兴趣的伟人,这篇小说为我提供了更多更独特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对历史资料更生动细腻的延伸和拓展。我像喜爱我所知道的帕斯卡一样地喜爱小说中的帕斯卡。森格兰作为生活在伟人身边的一个特殊角色,他同时也是连接伟人和普通及不普通的百姓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小说的第二个部分会引起我们更大的赞赏的原因。他从伟人的房间里走出来,看到了、回想到了一些更为普通但仍然生动的(或者说同伟人一样也在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有他们的幸福、烦恼、愚蠢的过错,或麻木的期待。这种强烈对比所带来的真实,几乎可以立即拂去那些不时萦绕在我们脑际的关于大人物的所有不着边际的传说,把我们带到一个不用相信诸多传说而更可靠的真实世界中。森格兰刚从一个头上带着光环(这个光环应该有点黯淡)的人物身边离开,看到了带着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才没有光环呢)玩彩色皮球的珀勒夫人,以及更多的人。同样,小说已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推想空间:珀勒夫人这会儿正活动在天才数学家帕斯卡的密友森格兰先生的视野范围,而也许她过一会儿在她去另一个地方散步的时候,将遇到她的一位命运悲惨的姐妹(那人离帕斯卡的影响更远)……以此类推,就能揭示出一幅十七世纪或者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全貎图。而生活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注定要住在卑微百姓的隔壁或天边,那像宇宙一样无限和无法全部抱在怀中的,是人与人之间所有有形与无形的连线。而人类那杰出的心灵所能带来的影响与感染,却在这种逐级的传递中渐渐消减。可以想象,森格兰从帕斯卡房间出来时,他像是捧着帕斯卡的一颗心回到家里的,或者他已经成了帕斯卡的化身,因为这时他也“脑壳胀得要命,非常痛苦”。他用的是帕斯卡的目光在观看刚修剪过的冬青树。这目光像火炬一样传递着:珀勒夫人(不感兴趣,避免寒暄)——讲课的牧师(颇有厌恶)——博罗缪、阿尔迪(不可原谅)。这种火炬的传递最终在奥拉尔夫妇那里遇到了致命的阻碍,这奥拉尔夫妇给我感觉就像是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眼疾是一个多么好的象征),无论怎样的烈火蔓延到他们身上,都会熄灭。于是紧接着,他用这杰出的、受了冷遇的目光温柔地触摸起一只动物来。</p></div><p>这个评论看得我既激动又震撼。我感到你这完全是一篇再创作,看起来是一篇评论,实际上和写一篇小说的快感一模一样。因为《数学精英》我没看过,所以你提供的一些资料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对我的呈现放心。</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1 22:3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0 21:17:45的发言:</b><br /><p>我很明确地感觉到陈卫一直在追求一种自己满意的小说语言。但我站在作者立场以外看,这种语言更象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想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其中,不必要的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p><p></p><p>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 </p><p>--加()是多余的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可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 </p><p>鲁迅的小说语言很高级,也不是绝对完美,相对现代文学的其他作家,以及黑蓝小说大部分的语言,鲁要精练得多。但也有一些多余的字: </p><p><font face="宋体">(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在酒楼上》 ()里就是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在我的眼中,当代中国小说,几乎找不到小说语言很精练的作者。相反,明朝人的通俗小说《水浒》语言就相当简洁,与故事内容极度协调。他甚至在相当长的描写中,看不到一个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10.5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mso-bidi-font-size:12.0pt;mso-bidi-font-family:&quot:;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times:">--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font></p><p><font face="宋体">语言是小说的基础,没有好的小说语言,会有很好的小说吗?</font></p></div><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对“黑蓝小说”或我个人的小说不止一次提出问题了,你质疑的这些问题,论坛以前很多讨论应该都涉及过,甚至有好几次和你正面的讨论也涉及过,但你只偶尔来一下,而每次来了仍旧带着你固有的观念和姿态东敲敲西打打,不仅以前所有的讨论都无效,而且让我觉得你就像得了某种隔一段时间就犯一下的病症,一犯就想到了黑蓝,但显然你并不想获得治疗,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病症,反而还一向带着某种不断变化的优越感:一会以所谓的“生存”责难,一会以所谓的“翻译体”责难,一会以所谓的“传统”责难,偏偏不顾小说面向它自身的精神要求。</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记得以前好像就对你说过: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总要花更多的精力先告诉你:你的表达一直有一定的逻辑上的混乱和模糊,你想提出某个问题,但总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或者带出其他错误。</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比如这次你问题的一开始说:“<font color="#4c8328">这种语言更象是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font>”,然后紧接着说:“<font color="#4c8328">其中,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font>”那么,先不论你“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究竟何意,我是否可以认为:</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水分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也就是不简洁),就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就不像“汉语”、“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如果答案是“不是”,那你前后这两句话的连接词就不能用“其中”。如果答案是“是”,那你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水分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也就是不简洁),应该不仅“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而且也不应该是好的“汉语翻译体”出现的情况。简单地说:不可能“汉语”就一定简洁,“汉语翻译体”就不简洁。</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所以,你实际上把你想提的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了。你既想说我的小说语言“不简洁”,又想说我的小说语言“更像是汉语翻译体”。应该是这样吧。那我就来说说你提的这两个问题。</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首先我以前在一个跟帖里就说过:简洁,可以是好小说的标准之一,但不是、也不可能是衡量一个小说是否是好小说的唯一甚至是最高标准。把“简洁”认为是“好小说的唯一或者是最高标准”,正是中国很多读者在长年的阅读(尤其是错误地认识所谓“翻译体”)、写作以及受教育(尤其是简化地认识鲁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草率观念。</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而且尤其重要的是:什么是简洁,什么是不简洁?——连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都不去追究和解决,麻烦就太多了。非常粗浅的观点就是认为“字越少越简洁”,于是也就“字越少越好”。而且这样的观点大行其道,搞得很多人的小说语言都不太像说话,都有意要舌头短一截,也搞得很多人对所谓的“字用得少”推崇备至。这种骄傲完全是个误区。</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我没有否定简洁。简洁,肯定是非常好的品质,正如“朴素”也是好的品质一样。问题不在于这个肯定句,问题就在于刚才所说的:什么是简洁,我们要怎样的简洁,怎样的简洁在我们这里是好的。</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问题解释到这一步,我们才能够来讨论你拎出我这篇小说第一小节以证明我“不简洁”的问题。首先我的结论是:你的结论是错误的,你的“分析”是粗浅的。因为:</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1、简洁,只有当它构成对<strong>整个</strong>小说、对这篇小说的<strong>整体</strong>的评价时,才有价值。而在这一点上,我有信心说:我几乎每个小说都是简洁的,我整体的小说写作都是简洁的。</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2、而且,我不“为简洁而简洁”。我基本上会有意识地把“简洁”做得看不出来。这一点越往现在接近,做得越好些。</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3、当然,整体的简洁是由所有局部汇总而得,但局部并非必须简洁、尤其不一定是以字少所体现的简洁。这些局部可以简洁,也可以不简洁,它们有两个比“简洁”更重要的要求要遵守:①对整体负责;而简洁只是“整体”的一部分;②对该局部所发生的细节负责。所以,抠出局部来谈“简洁”,甚至抠出字、词、句来苛求“简洁”,可以看作是处理局部的好的工作方法,但如果脱离了整篇小说这个整体来谈这些,那无异于用两块板子夹直驼背而不管病人的死活。</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4、来看你单独拎出的这一节:</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 face="楷体_GB2312">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ff0000">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strong><u>实际上</u></strong>刚才<strong><font color="#ff0000">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516c3f">--加()是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先把你认为“有水分”的词删掉,我们看一下:</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 face="楷体_GB2312">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ff0000">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strong><u>实际上</u></strong>刚才<strong><font color="#ff0000">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span> </p></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看出少了什么了吗?它失去了节奏。不仅减弱了句子本身动听的节奏,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这个叙述者带入观察、思考、通宵工作之后的疲惫、(少量的)恍惚、回想、不确定、甚至这个叙述者隐约但不明显的(观察、思考、表达)个性,以及不让读者感到、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让读者逐渐适应”的——所需要的这一切节奏。如实地说:你现在标出来认为“有水分”的字词,都是我写的时候反复停留过的地方,而且确实出现过数次删掉它们的尝试,但尝试之后反复读,都不是我要的感觉,才边写边改最终确定为现在的样子。</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尽管我并不特别喜欢鲁迅的小说,但你后面指出的他《在酒楼上》结尾处“多余”的字,我倒觉得一点都不多余。第一个“见”字,也正是一个恍然抬眼的动作、及其所产生的节奏,一字带出我们对诸多独特人格下的动作、表情的感知和想象,如果删掉,就仅成了一句对天气直白而狭窄的平铺直叙,少了诸多正是小说艺术所需要的韵味和字外内容;而后面的“和”字若删了,那你就代他把这个句子的意思都改了,他原本说的就是“天色、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天色、屋宇、街道都是主语,你为了追求“简洁”,把你认为“多余的”“和”一删,主语就只剩下了“屋宇和街道”,那这作品不是鲁迅写的了,而是你写的了。为了追求“简洁”到了草率改变别人句子意思的地步,也真成了削足适履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大家如今都会以“视线转移的需要”、“孤独心境的写照”、“缓慢节奏的需要”为理由,不仅认可甚而盛赞鲁迅的“在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果按你的“删字”标准,这个“烂句子”早就应该写成:“院里有两棵枣树。”就全结了,字已经最少了,肯定是最简洁了,也最好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以上回答的是关于你提出的“简洁”。</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关于你所说的“翻译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1、你能不能给出一些特点?一个文体,到了什么状态的时候,它就成了“翻译体”?</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2、你标出的<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font color="#ff0000">非常明显的</font>、<u><em>使</em>我</u>、<strong><u>实际上</u></strong>、<strong><font color="#ff0000">我</font></strong></font>,这些是不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一些标志?</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3、因为我不知道你所说的“翻译体”的标志,所以我不能像删去你提出不简洁的地方来修改这部分以作比较,但我很想看看你不用你所说的“翻译体”、而用你推崇的“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帮我把你认为有问题的这部分改一下,我们一起来感觉感觉,好让我更了解你说的这两种文体的区别。</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至于你最后说“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每当我看到有人这样说话的时候,我真的替他在心里捏一把汗。这个说话的人真的知道他在说什么吗?比如“语言民族化”,是什么意思呢?把一些自己很难把握的词和“永远”结合在一起,是很容易概念化、口号化的,这很难使思考和写作得以推进。当然,随便喊喊是可以的。</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另外,请不要在针对我一个人的小说评论时,模糊不清地带出“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的说法,如果有大部分,你少不了要一一举例,否则这样的话谁都可以毫不负责任地随口一说。因为我记得有一次,你又曾经这么说过:“(黑蓝)挂起的小说,除了少数我不认同外,其他我都觉得在文字与小说本质的探寻上有可观之处。显然不是为了故事而写小说,而是在探究小说非传统、非常态的可行性,极有启发意义和探索意义。”(<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2&id=17135&replyid=116980&skin=1">原帖</a>)</span></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1 22: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0 21:17:45的发言:</b><br /><p>我很明确地感觉到陈卫一直在追求一种自己满意的小说语言。但我站在作者立场以外看,这种语言更象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想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其中,不必要的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p><p></p><p>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 </p><p>--加()是多余的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可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 </p><p>鲁迅的小说语言很高级,也不是绝对完美,相对现代文学的其他作家,以及黑蓝小说大部分的语言,鲁要精练得多。但也有一些多余的字: </p><p><font face="宋体">(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在酒楼上》 ()里就是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在我的眼中,当代中国小说,几乎找不到小说语言很精练的作者。相反,明朝人的通俗小说《水浒》语言就相当简洁,与故事内容极度协调。他甚至在相当长的描写中,看不到一个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10.5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mso-bidi-font-size:12.0pt;mso-bidi-font-family:&quot:;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times:">--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font></p><p><font face="宋体">语言是小说的基础,没有好的小说语言,会有很好的小说吗?</font></p></div><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对“黑蓝小说”或我个人的小说不止一次提出问题了,你质疑的这些问题,论坛以前很多讨论应该都涉及过,甚至有好几次和你正面的讨论也涉及过,但你只偶尔来一下,而每次来了仍旧带着你固有的观念和姿态东敲敲西打打,不仅以前所有的讨论都无效,而且让我觉得你就像得了某种隔一段时间就犯一下的病症,一犯就想到了黑蓝,但显然你并不想获得治疗,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病症,反而还一向带着某种不断变化的优越感:一会以所谓的“生存”责难,一会以所谓的“翻译体”责难,一会以所谓的“传统”责难,偏偏不顾小说面向它自身的精神要求。</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记得以前好像就对你说过: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总要花更多的精力先告诉你:你的表达一直有一定的逻辑上的混乱和模糊,你想提出某个问题,但总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或者带出其他错误。</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比如这次你问题的一开始说:“<span style="color:green">这种语言更象是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span>”,然后紧接着说:“<span style="color:green">其中,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span>”那么,先不论你“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究竟何意,我是否可以认为:</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水分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也就是不简洁),就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就不像“汉语”、“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如果答案是“不是”,那你前后这两句话的连接词就不能用“其中”。如果答案是“是”,那你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水分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也就是不简洁),应该不仅“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而且也不应该是好的“汉语翻译体”出现的情况。简单地说:不可能“汉语”就一定简洁,“汉语翻译体”就不简洁。</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所以,你实际上把你想提的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了。你既想说我的小说语言“不简洁”,又想说我的小说语言“更像是汉语翻译体”。应该是这样吧。那我就来说说你提的这两个问题。</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首先我以前在一个跟帖里就说过:简洁,可以是好小说的标准之一,但不是、也不可能是衡量一个小说是否是好小说的唯一甚至是最高标准。把“简洁”认为是“好小说的唯一或者是最高标准”,正是中国很多读者在长年的阅读(尤其是错误地认识所谓“翻译体”)、写作以及受教育(尤其是简化地认识鲁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草率观念。</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而且尤其重要的是:什么是简洁,什么是不简洁?——连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都不去追究和解决,麻烦就太多了。非常粗浅的观点就是认为“字越少越简洁”,于是也就“字越少越好”。而且这样的观点大行其道,搞得很多人的小说语言都不太像说话,都有意要舌头短一截,也搞得很多人对所谓的“字用得少”推崇备至。这种骄傲完全是个误区。</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我没有否定简洁。简洁,肯定是非常好的品质,正如“朴素”也是好的品质一样。问题不在于这个肯定句,问题就在于刚才所说的:什么是简洁,我们要怎样的简洁,怎样的简洁在我们这里是好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问题解释到这一步,我们才能够来讨论你拎出我这篇小说第一小节以证明我“不简洁”的问题。首先我的结论是:你的结论是错误的,你的“分析”是粗浅的。因为:</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简洁,只有当它构成对<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整个</span></strong>小说、对这篇小说的<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整体</span></strong>的评价时,才有价值。而在这一点上,我有信心说:我几乎每个小说都是简洁的,我整体的小说写作都是简洁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而且,我不“为简洁而简洁”。我基本上会有意识地把“简洁”做得看不出来。这一点越往现在接近,做得越好些。</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当然,整体的简洁是由所有局部汇总而得,但局部并非必须简洁、尤其不一定是以字少所体现的简洁。这些局部可以简洁,也可以不简洁,它们有两个比“简洁”更重要的要求要遵守:①对整体负责;而简洁只是“整体”的一部分;②对该局部所发生的细节负责。所以,抠出局部来谈“简洁”,甚至抠出字、词、句来苛求“简洁”,可以看作是处理局部的好的工作方法,但如果脱离了整篇小说这个整体来谈这些,那无异于用两块板子夹直驼背而不管病人的死活。</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来看你单独拎出的这一节:</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楷体_gb2312">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span style="color:red">其实是</span>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span style="color:red">非常明显的</span>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em><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使</span></em><u>我</u>想起<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实际上</span></strong>刚才<strong><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楷体_gb2312">我</span></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color:green;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加()是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color:green"><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先把你认为“有水分”的词删掉,我们看一下:</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楷体_gb2312">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span style="color:red">其实是</span>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span style="color:red">非常明显的</span>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em><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使</span></em><u>我</u>想起<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实际上</span></strong>刚才<strong><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楷体_gb2312">我</span></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看出少了什么了吗?它失去了节奏。不仅减弱了句子本身动听的节奏,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这个叙述者带入观察、思考、通宵工作之后的疲惫、(少量的)恍惚、回想、不确定、甚至这个叙述者隐约但不明显的(观察、思考、表达)个性,以及不让读者感到、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让读者逐渐适应”的——所需要的这一切节奏。如实地说:你现在标出来认为“有水分”的字词,都是我写的时候反复停留过的地方,而且确实出现过数次删掉它们的尝试,但尝试之后反复读,都不是我要的感觉,才边写边改最终确定为现在的样子。</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尽管我并不特别喜欢鲁迅的小说,但你后面指出的他《在酒楼上》结尾处“多余”的字,我倒觉得一点都不多余。第一个“见”字,也正是一个恍然抬眼的动作、及其所产生的节奏,一字带出我们对诸多独特人格下的动作、表情的感知和想象,如果删掉,就仅成了一句对天气直白而狭窄的平铺直叙,少了诸多正是小说艺术所需要的韵味和字外内容;而后面的“和”字若删了,那你就代他把这个句子的意思都改了,他原本说的就是“天色、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天色、屋宇、街道都是主语,你为了追求“简洁”,把你认为“多余的”“和”一删,主语就只剩下了“屋宇和街道”,那这作品不是鲁迅写的了,而是你写的了。为了追求“简洁”到了草率改变别人句子意思的地步,也真成了削足适履了。</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大家如今都会以“视线转移的需要”、“孤独心境的写照”、“缓慢节奏的需要”为理由,不仅认可甚而盛赞鲁迅的“在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果按你的“删字”标准,这个“烂句子”早就应该写成:“院里有两棵枣树。”就全结了,字已经最少了,肯定是最简洁了,也最好了。</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以上回答的是关于你提出的“简洁”。</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关于你所说的“翻译体”:</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能不能给出一些特点?一个文体,到了什么状态的时候,它就成了“翻译体”?</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你标出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color:red;font-family:楷体_gb2312">其实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楷体_gb2312">、<span style="color:red">非常明显的</span>、<em><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使</span></em><u>我</u>、<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实际上</span></strong>、<strong><span style="color:red;font-family:楷体_gb2312">我</span></strong></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这些是不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一些标志?</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因为我不知道你所说的“翻译体”的标志,所以我不能像删去你提出不简洁的地方来修改这部分以作比较,但我很想看看你不用你所说的“翻译体”、而用你推崇的“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帮我把你认为有问题的这部分改一下,我们一起来感觉感觉,好让我更了解你说的这两种文体的区别。</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至于你最后说“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每当我看到有人这样说话的时候,我真的替他在心里捏一把汗。这个说话的人真的知道他在说什么吗?比如“语言民族化”,是什么意思呢?把一些自己很难把握的词和“永远”结合在一起,是很容易概念化、口号化的,这很难使思考和写作得以推进。当然,随便喊喊是可以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另外,请不要在针对我一个人的小说评论时,模糊不清地带出“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的说法,如果有大部分,你少不了要一一举例,否则这样的话谁都可以毫不负责任地随口一说。因为我记得有一次,你又曾经这么说过:“(黑蓝)挂起的小说,除了少数我不认同外,其他我都觉得在文字与小说本质的探寻上有可观之处。显然不是为了故事而写小说,而是在探究小说非传统、非常态的可行性,极有启发意义和探索意义。”(</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2&id=17135&replyid=116980&skin=1"><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lang="EN-US">原帖</span></span></a></span><span style="font-size:1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0pt"><p></p></span><p></p><p></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200826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1 22:56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0 21:17:45的发言:</b><br /><p>我很明确地感觉到陈卫一直在追求一种自己满意的小说语言。但我站在作者立场以外看,这种语言更象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想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其中,不必要的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p><p></p><p>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 </p><p>--加()是多余的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可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 </p><p>鲁迅的小说语言很高级,也不是绝对完美,相对现代文学的其他作家,以及黑蓝小说大部分的语言,鲁要精练得多。但也有一些多余的字: </p><p><font face="宋体">(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在酒楼上》 ()里就是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在我的眼中,当代中国小说,几乎找不到小说语言很精练的作者。相反,明朝人的通俗小说《水浒》语言就相当简洁,与故事内容极度协调。他甚至在相当长的描写中,看不到一个多余“的”字:</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10.5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quot:;quot:;mso-hansi-font-family:&quot:;mso-bidi-font-size:12.0pt;mso-bidi-font-family:&quot:;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times:">--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font></p><p><font face="宋体">语言是小说的基础,没有好的小说语言,会有很好的小说吗?</font></p></div><p>你对“黑蓝小说”或我个人的小说不止一次提出问题了,你质疑的这些问题,论坛以前很多讨论应该都涉及过,甚至有好几次和你正面的讨论也涉及过,但你只偶尔来一下,而每次来了仍旧带着你固有的观念和姿态东敲敲西打打,不仅以前所有的讨论都无效,而且让我觉得你就像得了某种隔一段时间就犯一下的病症,一犯就想到了黑蓝,但显然你并不想获得治疗,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病症,反而还一向带着某种不断变化的优越感:一会以所谓的“生存”责难,一会以所谓的“翻译体”责难,一会以所谓的“传统”责难,偏偏不顾小说面向它自身的精神要求。 </p><p>记得以前好像就对你说过: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总要花更多的精力先告诉你:你的表达一直有一定的逻辑上的混乱和模糊,你想提出某个问题,但总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或者带出其他错误。 </p><p>比如这次你问题的一开始说:“这种语言更象是汉语翻译体,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然后紧接着说:“其中,水份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有很多不必要的‘实际上’‘其实’等等。”那么,先不论你“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究竟何意,我是否可以认为: </p><p>“水分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也就是不简洁),就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就不像“汉语”、“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 </p><p>如果答案是“不是”,那你前后这两句话的连接词就不能用“其中”。如果答案是“是”,那你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水分较多,有很多完全可以删除的字”(也就是不简洁),应该不仅“不是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状态”,而且也不应该是好的“汉语翻译体”出现的情况。简单地说:不可能“汉语”就一定简洁,“汉语翻译体”就不简洁。 </p><p>所以,你实际上把你想提的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了。你既想说我的小说语言“不简洁”,又想说我的小说语言“更像是汉语翻译体”。应该是这样吧。那我就来说说你提的这两个问题。 </p><p>首先我以前在一个跟帖里就说过:简洁,可以是好小说的标准之一,但不是、也不可能是衡量一个小说是否是好小说的唯一甚至是最高标准。把“简洁”认为是“好小说的唯一或者是最高标准”,正是中国很多读者在长年的阅读(尤其是错误地认识所谓“翻译体”)、写作以及受教育(尤其是简化地认识鲁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草率观念。 </p><p>而且尤其重要的是:什么是简洁,什么是不简洁?——连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都不去追究和解决,麻烦就太多了。非常粗浅的观点就是认为“字越少越简洁”,于是也就“字越少越好”。而且这样的观点大行其道,搞得很多人的小说语言都不太像说话,都有意要舌头短一截,也搞得很多人对所谓的“字用得少”推崇备至。这种骄傲完全是个误区。 </p><p>我没有否定简洁。简洁,肯定是非常好的品质,正如“朴素”也是好的品质一样。问题不在于这个肯定句,问题就在于刚才所说的:什么是简洁,我们要怎样的简洁,怎样的简洁在我们这里是好的。 </p><p>问题解释到这一步,我们才能够来讨论你拎出我这篇小说第一小节以证明我“不简洁”的问题。首先我的结论是:你的结论是错误的,你的“分析”是粗浅的。因为: </p><p>1、简洁,只有当它构成对<strong>整个</strong>小说、对这篇小说的<strong>整体</strong>的评价时,才有价值。而在这一点上,我有信心说:我几乎每个小说都是简洁的,我整体的小说写作都是简洁的。 </p><p>2、而且,我不“为简洁而简洁”。我基本上会有意识地把“简洁”做得看不出来。这一点越往现在接近,做得越好些。 </p><p>3、当然,整体的简洁是由所有局部汇总而得,但局部并非必须简洁、尤其不一定是以字少所体现的简洁。这些局部可以简洁,也可以不简洁,它们有两个比“简洁”更重要的要求要遵守:①对整体负责;而简洁只是“整体”的一部分;②对该局部所发生的细节负责。所以,抠出局部来谈“简洁”,甚至抠出字、词、句来苛求“简洁”,可以看作是处理局部的好的工作方法,但如果脱离了整篇小说这个整体来谈这些,那无异于用两块板子夹直驼背而不管病人的死活。 </p><p>4、来看你单独拎出的这一节: </p><p><font face="楷体_GB2312">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font> </p><p><font face="楷体_GB2312">--加()是语言水份,下划线和红字涉嫌汉语翻译体。我只是初步做了这些,细致一点,水份还会更多。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font> </p><p>先把你认为“有水分”的词删掉,我们看一下: </p><p>几分钟前,我看过一次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 </p><p>你看出少了什么了吗?它失去了节奏。不仅减弱了句子本身动听的节奏,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这个叙述者带入观察、思考、通宵工作之后的疲惫、(少量的)恍惚、回想、不确定、甚至这个叙述者隐约但不明显的(观察、思考、表达)个性,以及不让读者感到、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让读者逐渐适应”的——所需要的这一切节奏。如实地说:你现在标出来认为“有水分”的字词,都是我写的时候反复停留过的地方,而且确实出现过数次删掉它们的尝试,但尝试之后反复读,都不是我要的感觉,才边写边改最终确定为现在的样子。 </p><p>尽管我并不特别喜欢鲁迅的小说,但你后面指出的他《在酒楼上》结尾处“多余”的字,我倒觉得一点都不多余。第一个“见”字,也正是一个恍然抬眼的动作、及其所产生的节奏,一字带出我们对诸多独特人格下的动作、表情的感知和想象,如果删掉,就仅成了一句对天气直白而狭窄的平铺直叙,少了诸多正是小说艺术所需要的韵味和字外内容;而后面的“和”字若删了,那你就代他把这个句子的意思都改了,他原本说的就是“天色、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天色、屋宇、街道都是主语,你为了追求“简洁”,把你认为“多余的”“和”一删,主语就只剩下了“屋宇和街道”,那这作品不是鲁迅写的了,而是你写的了。为了追求“简洁”到了草率改变别人句子意思的地步,也真成了削足适履了。 </p><p>大家如今都会以“视线转移的需要”、“孤独心境的写照”、“缓慢节奏的需要”为理由,不仅认可甚而盛赞鲁迅的“在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果按你的“删字”标准,这个“烂句子”早就应该写成:“院里有两棵枣树。”就全结了,字已经最少了,肯定是最简洁了,也最好了。 </p><p>以上回答的是关于你提出的“简洁”。 </p><p>关于你所说的“翻译体”: </p><p>1、你能不能给出一些特点?一个文体,到了什么状态的时候,它就成了“翻译体”? </p><p>2、你标出的<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u><em>使</em>我</u>、<strong><u>实际上</u></strong>、<font color="#f73809"><strong>我</strong></font>,这些是不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一些标志? </p><p>3、因为我不知道你所说的“翻译体”的标志,所以我不能像删去你提出不简洁的地方来修改这部分以作比较,但我很想看看你不用你所说的“翻译体”、而用你推崇的“最理解的中国人小说语言”帮我把你认为有问题的这部分改一下,我们一起来感觉感觉,好让我更了解你说的这两种文体的区别。 </p><p>至于你最后说“不管现代人如何追求小说语言风格,简练,和语言民族化,永远是重要的。”,每当我看到有人这样说话的时候,我真的替他在心里捏一把汗。这个说话的人真的知道他在说什么吗?比如“语言民族化”,是什么意思呢?把一些自己很难把握的词和“永远”结合在一起,是很容易概念化、口号化的,这很难使思考和写作得以推进。当然,随便喊喊是可以的。 </p><p>另外,请不要在针对我一个人的小说评论时,模糊不清地带出“这是黑蓝小说大部分的通病(有少数不错)”的说法,如果有大部分,你少不了要一一举例,否则这样的话谁都可以毫不负责任地随口一说。因为我记得有一次,你又曾经这么说过:“(黑蓝)挂起的小说,除了少数我不认同外,其他我都觉得在文字与小说本质的探寻上有可观之处。显然不是为了故事而写小说,而是在探究小说非传统、非常态的可行性,极有启发意义和探索意义。”(<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2&id=17135&replyid=116980&skin=1">原帖</a>) </p><p> </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1 23:28
<p>因为近日对写小说有兴趣,到处转转,又回到黑蓝看看,有时一年多不来呢。</p><p>感谢你的回复。我不能说,你的回复没有一点道理。</p><p>但是,按我的经验,--我看了你的照片,你很年轻。我无端猜测一下,如果你再过二十年,还坚持你目前的语言观和小说观念(可以微调),我会很惊讶。但我认为,你完全有可能放弃你目前你坚持的许多理念--有关语言和小说的。</p><p>年轻有资本,有激情,有失败重来的余地。如果你到了中年,你的思考角度可能会完全改变。圣人说过,四十而不惑。没有经过40的人,理解的可能不多。</p><p>我对你和论坛发表的意见,可能让你和其他人感觉不悦耳。但我只是想表达一种思想,与小说有关的思想。我想,你也不希望黑蓝是一个思想高度统一,气氛极度“和谐”的论坛吧。呵呵。</p><p>你的小说也好,人的个性也好,锋芒太甚。这不是小说和人的最好的状态。需要磨。而磨需要时间。</p><p></p><p></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1 23:41
<p>“在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p><p>--稍微有阅读鉴赏能力的人就会发现,这是作者在写一种不容易表达的孤单和寂寞。这与表达的意图有关,跟简洁也有关。这一句话,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水分。</p><p>简洁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准确的意思。</p><p>虚字有和没有,会让语感不同,但是不是合理呢?象饭里有沙和无沙,口感是不同的。除了有人喜欢饭里有点沙外,通常,没有人会喜欢。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但这种语感对小说里有什么正面作用呢?就象玩hifi一样,换一条音频线,声音可能有“改变”,但不一定是“改善”。</p><p><u> 如果按你的“删字”标准,这个“烂句子”早就应该写成:“院里有两棵枣树。”就全结了,字已经最少了,肯定是最简洁了,也最好了。</u> </p><p></p><p>--这已经删节完全改变了表达的意图,而删除“其实”“实际上”带来的语感的变化不至于改变表达的基本意图。鲁迅小说语言精微之处也于此可见。而你的小说里这种无谓的虚词过多,过密,结构过于西化了。</p><p>从你的标题“两只空气”来组合看,你的观念中在追求一种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如果大家都这么玩,小说已经没有标准了,谁都是语言大师。下回我能玩《七吨气候在跳舞》吗?</p><p></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2 00:3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1 23:28:47的发言:</b><br /><p>因为近日对写小说有兴趣,到处转转,又回到黑蓝看看,有时一年多不来呢。</p><p>感谢你的回复。我不能说,你的回复没有一点道理。</p><p>但是,按我的经验,--我看了你的照片,你很年轻。我无端猜测一下,如果你再过二十年,还坚持你目前的语言观和小说观念(可以微调),我会很惊讶。但我认为,你完全有可能放弃你目前你坚持的许多理念--有关语言和小说的。</p><p>年轻有资本,有激情,有失败重来的余地。如果你到了中年,你的思考角度可能会完全改变。圣人说过,四十而不惑。没有经过40的人,理解的可能不多。</p><p>我对你和论坛发表的意见,可能让你和其他人感觉不悦耳。但我只是想表达一种思想,与小说有关的思想。我想,你也不希望黑蓝是一个思想高度统一,气氛极度“和谐”的论坛吧。呵呵。</p><p>你的小说也好,人的个性也好,锋芒太甚。这不是小说和人的最好的状态。需要磨。而磨需要时间。</p><p></p><p></p></div><p>谢谢你说我年轻,邱雷在第一时间激动地告诉我他对此比我更高兴,虽然我其实(不知道是不是“翻译体”)已经奔四了,也就是你说的中年了。 </p><p>因为我年轻,所以其实(……)我还是很想知道我的回复那“一点道理”之外更多点没道理的地方。 </p><p>正因为你看我的回复只能看到其中的某“一点道理”,所以你会觉得我“和其他人感觉不悦耳”才对你作出回复,所以,你和我们之间的问题不是你对我们太不了解,而是你根本就<strong>不想</strong>了解我们。在你眼里,我们就是一伙闷着头往死胡同里钻、对任何“劝告”充耳不闻、对任何“意见”一棍子打死、“追求思想高度统一、气氛极度‘和谐’”的“年轻有资本、有激情、有失败重来的余地”的小伙子小姑娘。我们对正确意见的诚恳接受、始终存在的本分、耐心的讨论、在准确的小说方向下竭力推崇个性、反对一团和气、鼓励争论,等等这一切,长年不来偶尔只来一次的你当然不可能看见也不想看见。同样你也不可能看出,我们对你的回复,更多的不仅是因为你对小说的理解实在是太落后、太有害,最重要的是你从来不是为了来探讨、来交流,相反还带着相当的、错误的、同样也是虚弱的优越感。若置你不理,对你有害其实无所谓——因为你已经难以改变,但对其他读者有害是我们重视的,所以我们的回复是出于我们固有的认真,而毫无情绪上的不爽,甚至情绪上很爽——这估计你也很难理解。</p><p>你同样不能理解的是:我们的差别不在年龄。即便你比我年轻,或者即便再过二十年,我们仍旧不会是同类,至少最表面的差别就是你只是“因为近日对写小说有兴趣,到处转转”。你把原因归结到年龄、时间,是对你自己的一个虚弱的安慰。就拿似乎你很推崇的鲁迅来说吧,我想我的“锋芒”比即便他晚年也弱多了(而我觉得是好事)吧,他的晚年应该如你所愿地“过了二十年”、“四十不惑”了吧,当然,为了说服你自己,你肯定又会拿另一个标准下的说词先把鲁迅的锋芒维护好,而继续把我固定在“锋芒太甚”并且“不是小说和人的最好的状态”的想象上,因为这个想象是你提前固定并且需要永久固定下去;但它只是你的想象。</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2 00:5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1 23:41:11的发言:</b><br /><p>“在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p><p>--稍微有阅读鉴赏能力的人就会发现,这是作者在写一种不容易表达的孤单和寂寞。这与表达的意图有关,跟简洁也有关。这一句话,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水分。</p><p>简洁的意思是什么?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准确的意思。</p><p>虚字有和没有,会让语感不同,但是不是合理呢?象饭里有沙和无沙,口感是不同的。除了有人喜欢饭里有点沙外,通常,没有人会喜欢。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但这种语感对小说里有什么正面作用呢?就象玩hifi一样,换一条音频线,声音可能有“改变”,但不一定是“改善”。</p><p><u> 如果按你的“删字”标准,这个“烂句子”早就应该写成:“院里有两棵枣树。”就全结了,字已经最少了,肯定是最简洁了,也最好了。</u> </p><p></p><p>--这已经删节完全改变了表达的意图,而删除“其实”“实际上”带来的语感的变化不至于改变表达的基本意图。鲁迅小说语言精微之处也于此可见。而你的小说里这种无谓的虚词过多,过密,结构过于西化了。</p><p>从你的标题“两只空气”来组合看,你的观念中在追求一种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如果大家都这么玩,小说已经没有标准了,谁都是语言大师。下回我能玩《七吨气候在跳舞》吗?</p><p></p></div><p>为什么“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前面那么多的解释如果对你是无效的,那么你就应该停止讨论,因为好歹这个小说的作者是我而不是你,而你对作者的解释置若罔闻,那你只能跟你自己讨论了。 </p><p>既然你一再强调“西化”,那我不妨说说:我今年三十六岁了,写了二十年小说,“中国小说”、“西方小说”,除了表达两个地区的不同,只要都是好小说,我从来没觉得它们还有什么必要加以隔离和阻止的区别。在写出好小说的意义上,如果月球有好小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被同化。我写小说,又不是为了证明我是个中国人。如果我要证明自己是个中国人、“流着中国传统的血”,我为什么非要写小说。 </p><p>你对我这么不了解,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对我的小说题目是“在追求一种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呢?我说“名字现在也不知道有什么明确的指向”,你就认为我在追求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就认为我是在玩?你也太好骗了。不过你如果受其启发想要随便玩,至少我没意见。</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9-22 01:01
去年我50,如今进入奔6啦。无论写作还是生活,我喜欢年轻的脑瓜子:)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2 12:2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陈卫</i>在2008-09-22 00:59:20的发言:</b><br /><p>为什么“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前面那么多的解释如果对你是无效的,那么你就应该停止讨论,因为好歹这个小说的作者是我而不是你,而你对作者的解释置若罔闻,那你只能跟你自己讨论了。 </p><p>既然你一再强调“西化”,那我不妨说说:我今年三十六岁了,写了二十年小说,“中国小说”、“西方小说”,除了表达两个地区的不同,只要都是好小说,我从来没觉得它们还有什么必要加以隔离和阻止的区别。在写出好小说的意义上,如果月球有好小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被同化。我写小说,又不是为了证明我是个中国人。如果我要证明自己是个中国人、“流着中国传统的血”,我为什么非要写小说。 </p><p>你对我这么不了解,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对我的小说题目是“在追求一种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呢?我说“名字现在也不知道有什么明确的指向”,你就认为我在追求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就认为我是在玩?你也太好骗了。不过你如果受其启发想要随便玩,至少我没意见。</p></div><p>你的解释我基本上是明白的,但我认为,“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我说过,有“改善”和“改变”之别。删除这些词,影响你的坚持的语感,并没有改变你想说的基础意思,与鲁迅的两株树是完全不同的。 </p><p>36岁,还是算较年轻的,至少比我年轻。但按我的经历,这个年纪已经到的极度困惑又极力寻找解困的年纪边缘了。大概就是四十岁左右吧。孔子的感觉,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人的感觉,但古今的人性基本特点没有变,两千年时间里的生理上进化是极细微的。到了四十以后,以前迷惑的渐渐更明白了。我看照片以为你只有28-30左右。按你现在的年纪,也许五年到八年左右,你会反思你在小说方面所坚持的。 </p><p>我对你的写作内心精神理解是极少,我们之间有关小说的交流,只能要你的文本。不管你怎么解释,你都无法让你之外的更多的人的信服你“两只空气同时落球”的意义,因为大家遵守的语言规则,没有“空气”用“只”来称呼。 </p><p>你要坚持这么写,而且认定是有理的,那么,大家都可以玩,完全让小说标题除了自己,谁都不理解。但是,没有更多的人会这么玩,小说写出来的,大家发在论坛上,还是期待有人阅读和理解的。</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2 12:35
<p>我看照片以为你只有28-30左右。按你现在的年纪,也许五年到八年左右,你会反思你在小说方面所坚持的。 </p><p>据我所知,当年中国所谓先锋写作后来都改变了风格。画大半生油画并极度误解中国画的画家,在晚年,竟然喜欢中国水墨了。你不管在小说方面借鉴了什么风格,翻译体也好,外国人最先发明的小说技法也好,但灵魂深处,大家都是一个中国人。这个“中国灵魂”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改变观看文学和艺术世界的立场。</p><p>我不能说在你这里没有例外。</p><p>--本来没有这次争论的前提,被小袁同学一句话引发了。争论中促进我们一起思考各自的立场,虽然不一定马上改变,应当也算是收获吧。</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2 12:49
<p>什么是翻译体,我也未能定议,在这一段文字里,我认为是传统的中国口语写作:</p><p><font face="宋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font></p><p>这个时代的语言,应当极少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p><p>你标出的<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u><em>使</em>我</u>、<strong><u>实际上</u></strong>、<font color="#f73809"><strong>我</strong></font>,这些是不是你所说的“翻译体”的一些标志? </p><p>这只是翻译体的一种表现。而具体看你的文字:</p><p>几分钟前,我看过<u><strong>一次</strong></u>阳台和房间之间的落地窗帘,(我)隐约觉得它的颜色有一点变化,(隐约觉得)它底下的地板有一点发亮;但这个发现是现在才能肯定的,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专注这件事,我只是出于思考的需要,习惯性地把视线移开桌子,(使)目光随意地落在那里,<font color="#ff0000">其实是</font>幻想看到别的东西唤起新的思路。现在,<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u><em>使</em>我</u>想起<u><strong>实际上</strong></u>刚才<strong><font color="#f73809">我</font></strong>已经看见了晨色。</p><p><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的</font>灰蓝色映透布帘,--这一句,我就感觉是外文结构。但我对外国水平不高,无法用原文来作例子。通常的写法:灰蓝色映透布帘,<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或者,</font><font color="#000000">灰蓝色</font><font color="#ee3d11">非常明显,从</font><font color="#000000">布帘映透出来。</font></p><p>你要坚持这么写,是写作自由;但作为中国作者,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想的写作状态。极端个人化的写作,与你极力扩大你坚持的小说风格的影响(办网站,开座谈会,印宣传袋,应当是一种扩大影响的态度吧?)是矛盾的。</p><p></p><p></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9-22 13:23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2 12:49:30的发言:</b><br /><p></p><p><font color="#000000"></font></p>你要坚持这么写,是写作自由;但作为中国作者,至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想的写作状态。极端个人化的写作,与你极力扩大你坚持的小说风格的影响(办网站,开座谈会,印宣传袋,应当是一种扩大影响的态度吧?)是矛盾的。<p></p><p></p><p></p></div><p>第一,作者前面没有必要时时加上“中国”作定语,除了某些特别的必要的场合。加上“中国”并不能使作者的作品生辉,也不会使其暗淡。 </p><p>第二,坚持写作的自由,而且坚持自由地写作,是很理想的写作状态,而不是相反。 </p><p>第三,真正“个人化”的写作,恰恰是当下中国所缺少的而不是泛滥的。何况这篇小说并不“极端”,除题目之外,其他作者和评论者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它无疑是“可理解的”,并且是规划中的“有序”的叙述。 </p><p>第四,需要扩大影响的并不是某种小说的风格,而是某种写作小说、对待小说的态度。风格当然是可以多样的,即便本文作者本人的写作风格,也是不断变化中的。本届小说奖得主shep的小说也是不断变化中的。 </p><p></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9-22 13:3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2 12:49:30的发言:</b><br /><p>什么是翻译体,我也未能定议,在这一段文字里,我认为是传统的中国口语写作:</p><p><font face="宋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font></p><p>这个时代的语言,应当极少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p><p></p><p></p></div><p>这一段话是不尊重现实的。现实的语言状况就是:现代汉语受到外国语言的深度影响,从语法到语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p><p>与其让小说作家承担“写作传统口语化”的使命,不如先建议国家主席的讲话传统口语化,影响要大得多。 </p><p>作为写作者个体,你当然有权传统口语化地进行写作,这是写作者的自由,但倘若把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对语言使用的喜好加于别人的写作自由之上、指导别人应当怎样使用语言,是要不得的。 </p><p>“这个时代的语言,应当极少受到外国语言的影响。”这是一个愿望而已,枪炮轰开中国大门之前,也许还可以勉强这么说。(事实上,也不能,“胡语”对“汉语”的影响,历史上一直都作为事实而存在着。)</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2 14:12
<p>这个时代,我指引文创作的时代(明朝)。古时胡语的影响,已经被汉语接纳并成为传统,象佛经的语言。</p><p>我并没有说小说要象明朝小说才是传统,至少,现在中国人通常用的、写的话,都是有汉民族特色,外文“从语法到语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程度极为有限,并没有让现代汉语写作都象书面翻译体。现代汉语仍然是按本民族语言发展规则在进化。</p><p>翻译体应当是1840年以后的事吧。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还没有用上翻译体(有大量现代小说为证,民国的报纸某些时候相当程度有点文言化),好象当代有不少人喜欢翻译体。</p>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8-9-22 14:30
<p>你讲的这个很有趣。我很感兴趣。我读不进去许多翻译小说。</p><p>但是,你觉得这段话</p><p>“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p><p>读着爽吗?……</p>
作者: 花黄夏天香如 时间: 2008-9-22 15:23
<p>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作者了。</p><p>如果那个序是虚构的,那么为了整体的逻辑,接下来的内容肯定是要模仿翻译体写才对啊,所以我开始说这是亮点。因为我把这理解成了一个类似行为艺术的行为。看了作者的回复,原来不是这样。在这一篇当中,只有翻译体才是最合适的啊,是我理解错误?</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2 16:56
<p>丁丁的天空,我写小说每一天都很“惑”,这个“惑”跟年龄没有太多关系。而“四十”之后所获得的“不惑”,也不能消除我写小说该有的“惑”。人和人的区别,不在“惑”的转变,而在于他们“惑”什么。</p><p>“灰蓝色映透布帘,非常明显。”这样一改,“非常明显”修饰的对象模糊了,也就是又把句子意思改掉了;“灰蓝色非常明显,从布帘映透出来。”这句有了停顿,在上下文显得语气重了,而且“出来”跟在“映透”后面,是有问题的。而原句“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顺理成章、既重又快,表示眼神一扫而过,因为“想起另一件事”比它更重要。而且我看不出来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非常明显的灰蓝色”这么正常的组合在哪里不像汉语。</p><p>“空气”不能用“只”来称呼,那应该用什么呢?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专属于物理学,但这里期盼的是文学或艺术的思维。不仅“只”和“空气”之间,“空气”和“落球”之间,“落”和“球”之间,它们都渴盼文学思维而不是物理或语法要求,既需要这八个字一起出现之后迅速留给读者坠落、消散、轻逸、空无、悬浮、捕捉不住、又有某种不明的重量的混合感觉,又短暂地与小时候学过的课文“两只铁球同时落地”产生错觉。这些感觉(导致印象)和错觉(导致停留和反思),可能促成某种进入和把握“伟大人物”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尝试。此外应该还有些什么不是我们能说清楚的,而且我认为那也是一个题目所需要的振荡。</p><p>我们有机会通通电话吧。声音交流应该会少些强硬和固执,除了眼前的这些问题,还可以聊点其他的事。[em38]</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2 17:1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花黄夏天香如</i>在2008-09-22 15:23:31的发言:</b><br /><p>说实话,我有点看不懂作者了。</p><p>如果那个序是虚构的,那么为了整体的逻辑,接下来的内容肯定是要模仿翻译体写才对啊,所以我开始说这是亮点。因为我把这理解成了一个类似行为艺术的行为。看了作者的回复,原来不是这样。在这一篇当中,只有翻译体才是最合适的啊,是我理解错误?</p></div><p>按你的理解,如果那个序不是虚构的,那接下来的内容更应该是“翻译体”。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虚构,而在于1、什么是“翻译体”?或者说什么是不好的、我们应该警惕的“翻译体”?2、你觉得这小说是像翻译过来的还是像我写的?——关于这一点,司屠前面跟帖说的“它像是一个翻译得太过出色以至于反而让人以为原作不可能如此精彩的外国小说,并且是法国小说”,我觉得真的是非常准确的,这句话除了对我很大的鼓励,还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写得好、也翻译得好的外国小说,我们读的时候并不需要去想这是一个外国人写的,这个问题不会存在脑子里;而一旦它不好(不管是翻译得不好还是原本就写得不好),我们实际上也不会管它是哪国人写的、以及是不是“翻译体”的问题了。</p><p>如果是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人的小说,比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难道它必须模仿“古文体”?这么一比就清楚了,实际上这并不涉及到文体或语言,只涉及到如何把握所写对象的思维。而文体和语言还是都沿袭着作者自己的经验。</p><p><br /> </p>
作者: 花黄夏天香如 时间: 2008-9-22 17:33
<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p>当然,翻译过来的也有好东西,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的那个盗版的《百年孤独》,有点再创作的意思。</p><p></p><p></p><p>如果是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人的小说,比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难道它必须模仿“古文体”?</p><p></p><p>不是必须。而是如果各方面交代清楚的话,模仿“古文体”?有可能会形成有意思的东西。</p><p></p>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08-9-22 17:49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花黄夏天香如</i>在2008-09-22 17:33:49的发言:</b><br /><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p>当然,翻译过来的也有好东西,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的那个盗版的《百年孤独》,有点再创作的意思。</p><p></p><p></p><p>如果是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人的小说,比如《你以为你能走多远?》,难道它必须模仿“古文体”?</p><p></p><p>不是必须。而是如果各方面交代清楚的话,模仿“古文体”?有可能会形成有意思的东西。</p><p></p></div><p>这个观念挺危险的…… </p><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有没有语言问题跟是不是原文摘抄有什么关系呢?理应没有关系的,有问题的语言不管是不是原文摘抄它就是有问题,反之亦然。翻译也是如此,其实所有的汉语翻译,它取悦的都是汉语读者。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所以说一看到有小说写得像翻译过来的东西就来气,这心态狭隘而极端。——当然这是泛谈,不是针对你。 </p><p>“不是必须。而是如果各方面交代清楚的话,模仿“古文体”?有可能会形成有意思的东西。”这一点估计就是很多人一写到国外就会冒充假洋鬼子、一写到古人就会掉书袋的心理动因吧?模仿不模仿古文体,也理应是对“为什么用它、用它后可能会出现什么效果”有了思考之后所做的选择,其选择要件应来自于小说本身,而不是小说中涉及到的年代和国度。假如以小说中涉及到的年代为一个选择标准的话,那么写神话题材、写南极洲的该用什么“体”为好呢?我想,你说这些话也并不是要走这个极端,但这样的思考方向确实蛮危险的,容易进入歧途。</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2 17:52
<p>如果不是虚构的,那么接下来的正文就只是原文的摘抄,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p>这些摘抄也要经过翻译才变成小说里的中文啊,一经翻译,少不了“再创作”。那么也就是说,你说的“翻译体”并不需要经过翻译?那么这个“‘翻译’体”是怎么来的呢,它只是原文(体)罢了,而如果它是原文,不仅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内容,而且我们也会看不懂。再者,如果这个原文的语言有问题的话,那也不能说“就没有语言问题了”。</p>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8-9-22 17:54
哦,我在写帖子的时候上面已有人说了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2 18:1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伊洛</i>在2008-09-22 14:30:13的发言:</b><br /><p>你讲的这个很有趣。我很感兴趣。我读不进去许多翻译小说。</p><p>但是,你觉得这段话</p><p>“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p><p>读着爽吗?……</p></div><p>爽。 </p><p>至少我认为极度高明。 </p><p>第一,水浒就是说故事,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长篇小说。施先生可能没有类似现代人玩文学的意识。至多也许想在一个故事里寄托一些思想。 </p><p>第二,这种语言就是与故事风格极度协调的,小说中人多是“一刀一枪”的勾当。 </p><p>好的作品,形式与内容一定要协调。黑蓝的小说里有一些外国人名,用某些特别的体裁也不是没有道理,主要是要用得贴切才是。用水浒的语言写当代农民的故事,就不再是形式与内容统一了。 </p><p>你如果觉得不爽,也是客观的,诚恳的。因为,这种明朝白话流传到四百年左右的今天,通俗文字开始出现了陌生感。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古典白话小说的爱好者,在阅读上习惯了,就会鉴赏到这种十分高级的说故事的文字。--他毕竟是书面文言时代写白话小说的人,简洁,可能是当时的学问基础带来的优点吧? </p><p>--我不知道你理解我这些话没有,但黑蓝的朋友肯定明白我表达的这些意思。</p>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9-22 18:2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陈卫</i>在2008-09-22 16:56:44的发言:</b><br /><p>丁丁的天空,我写小说每一天都很“惑”,这个“惑”跟年龄没有太多关系。而“四十”之后所获得的“不惑”,也不能消除我写小说该有的“惑”。人和人的区别,不在“惑”的转变,而在于他们“惑”什么。</p><p>“灰蓝色映透布帘,非常明显。”这样一改,“非常明显”修饰的对象模糊了,也就是又把句子意思改掉了;而原句“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顺理成章、既重又快,表示眼神一扫而过,因为“想起另一件事”比它更重要。而且我看不出来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非常明显的灰蓝色”这么正常的组合在哪里不像汉语。</p><p>“空气”不能用“只”来称呼,那应该用什么呢?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应该专属于物理学,但这里期盼的是文学或艺术的思维。不仅“只”和“空气”之间,“空气”和“落球”之间,“落”和“球”之间,它们都渴盼文学思维而不是物理或语法要求,既需要这八个字一起出现之后迅速留给读者坠落、消散、轻逸、空无、悬浮、捕捉不住、又有某种不明的重量的混合感觉,又短暂地与小时候学过的课文“两只铁球同时落地”产生错觉。这些感觉(导致印象)和错觉(导致停留和反思),可能促成某种进入和把握“伟大人物”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尝试。此外应该还有些什么不是我们能说清楚的,而且我认为那也是一个题目所需要的振荡。</p><p>我们有机会通通电话吧。声音交流应该会少些强硬和固执,除了眼前的这些问题,还可以聊点其他的事。[em38]</p></div><p>是的,语言中,一个字的改动,都可能会对语感和意思有不同程度改变。非常明显 </p><p>“灰蓝色非常明显,从布帘映透出来。”这句有了停顿,在上下文显得语气重了,而且“出来”跟在“映透”后面,是有问题的。 </p><p>--我认为,这更象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将小说语言变成翻译后的英语论文,小说要准确地表达小说的细节,而不要过于强调“说理”(比如,象哲学翻译文本)。你的原文好象是想将多种意思一次在一句中表达出来,让人阅读时,是着重于“非常明显”,还是着重于“灰蓝色”呢?你无意中设置了不必要的阅读障碍。 </p><p> 而“灰蓝色非常明显,从布帘映透出来。”主次似乎要清楚一些,而且是很中国化的现代汉语风格。在阅读时,也不会被语言中无谓的干扰影响愉快的阅读,一句话,减少语言中的障碍!--这些只是我个人观点,不是真理。小说写作,好象没有人敢说自己掌握了真理。自己认可的,就算真理吧。 </p><p>我有一个“谈艺群”,极度自由,有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等玩家。我也经常在,如果方便,晚上可以就一些小说问题交流一下:14935938 </p><p>一切热爱小说写作的朋友,都欢迎来玩。 </p><p>经常写小说的朋友,打字速度应当不慢。 </p><p></p>
作者: 花黄夏天香如 时间: 2008-9-22 21:46
<p>我想“翻译体”大概是指不成功的翻译特点吧?比如长式句、拗口。就我个人而言,印象里很少有看得舒畅的翻译。总觉得太死板了,不灵活。特别是哲学书,看得都想骂人。当然,我看得很少。</p><p>前面我说如果是摘抄的话,就没有语言问题了。这个语言问题这是针对创作者来说的,因为如果是摘抄(用好的话,它也可以是创作的一种方式)的,语言的好与坏当然不是创作者控制的,而是你摘抄的真正的原文翻译决定的。如果是虚构的(怎么理解这个虚构?回复里说这是虚构的。但是文本里显然没有提到。那么正文是否应该通过假戏真做来体现小说的逻辑?),那么有点不好说,因为谁也不知道原文的翻译风格怎么样。就是说反过来了,原文的翻译风格(我改一下,不一定是翻译体)似乎由创作者来决定了。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合乎整体的逻辑。好象是这样,有点乱。嗯,个人意见。</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8-9-25 16:57
<p>整篇小说的气息从开始到最后完全没有漏掉,一直保持着小说最开始的气氛和环境感。那段摔倒的描写很“熟”,一些场景环境的刻画完全的表现出了另外一个地方的独特的临场感。最后结尾出现的小猫我自己觉得稍稍和前面的重量有些不平衡,但是举重若轻可能也是这篇小说要表达的意思之一。</p>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9-26 14:46
<p>好几天,才发现这里在探讨。</p><p>我昨天特别忧虑自己的一个状况,就是越来越能根据某个人的一言、一行、或者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来对这个人做出“明确”的判断了。但这个判断,往往可能是错误的,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状况”是好是坏。</p><p></p><p>“丁丁的天空”先生在这次探讨中,就是有这么几个点,让我对他立刻下了某种判断:</p><p>1、丁先生对“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使我想起实际上刚才我已经看见了晨色。”这句的提出的两种修改意见。我觉得这种直接拿出一句来改的做法,是在创作者之间是极少这样做的。这使我立刻有一种丁先生是不太懂创作的“外行”的印象。</p><p>艺术创作者的“内行”知道自己应只能对他人作品的整体提出看法。至于作品的语言、色彩等细节构成是不适于提出批评的。就好象你可以批评一个画家的作品做作、生硬,但你不能说他画的女人眼睛应该大些,他用的绿色太多等等,这就有点荒诞了(如果这个画家尚且是你的学徒,那另当别论)。而且所改之生硬,还立刻使我联想到“外行领导内行”的那种常见情景。</p><p>2、谈到水浒的语言时时,丁先生提到:“施先生可能没有类似现代人玩文学的意识。”</p><p>这一个“玩”字,又是使我自觉一下就摸清了你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方向。“现代人在玩文学”这一耙子下去,九个窟窿,不知让我该哭哪一个、堵哪一个。如果这个“玩”如果也包括这篇小说的话,那只能说对话是无法继续下去的。两种不同的针对艺术本身的认识,口径完全对不上了。这一个字, 甚至让我很为这种讨论而灰心。<br />而且这一句话很明显进一步引申出——您评判艺术的高下时,是以“我堂堂中华文化”与“外国的洋玩意儿”为好坏的标尺的。</p><p>但什么又是您认为适合中国语言的作品呢?答案是您从小所看到和接触到并且接受了的。当人们严肃地谈起所谓“传统”时,说的不过是他从小接触过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个笼统的概念,已经变化过好多茬儿了。文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看到西餐是分餐制的,但其实中国古代也曾一度分餐。我们现在的发型,正派人的发型,都是希腊文化的遗传。我们本也应愤而慨之的。我们的衣服、房间、等等的一切,无不如此——都已不是中国的了。</p><p>3、丁先生说:“我有一个“谈艺群”,极度自由,有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等玩家。我也经常在,如果方便,晚上可以就一些小说问题交流一下”</p><p>一看到这个“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全招呼的所谓谈艺,也立刻使我知道了您的艺术境界。</p><p>当然,这第3点似乎有点人身攻击了。我所说的似乎都有些人身攻击。但我也确实想不出更恰当的方式,表达我的这种种“偏见”印象。</p><p></p><p>跳出来谈谈彼此间的鸿沟,或许也是停止讨论的建议。</p><p>最后要说的是,我说这些也并不是因为觉得这个小说已经好到不能批评的地步了。我对它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是和您一个角度的。</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2411665[/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8-9-26 22:2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丁丁的天空</i>在2008-09-22 12:28:46的发言:</b><br /><p>你的解释我基本上是明白的,但我认为,“一句话中,‘我’接着又‘我’,‘其实’,‘实际上’,加上句子里,肯定会影响语感”,我说过,有“改善”和“改变”之别。删除这些词,影响你的坚持的语感,并没有改变你想说的基础意思,与鲁迅的两株树是完全不同的。 </p><p>36岁,还是算较年轻的,至少比我年轻。但按我的经历,这个年纪已经到的极度困惑又极力寻找解困的年纪边缘了。大概就是四十岁左右吧。孔子的感觉,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人的感觉,但古今的人性基本特点没有变,两千年时间里的生理上进化是极细微的。到了四十以后,以前迷惑的渐渐更明白了。我看照片以为你只有28-30左右。按你现在的年纪,也许五年到八年左右,你会反思你在小说方面所坚持的。 </p><p>我对你的写作内心精神理解是极少,我们之间有关小说的交流,只能要你的文本。不管你怎么解释,你都无法让你之外的更多的人的信服你“两只空气同时落球”的意义,因为大家遵守的语言规则,没有“空气”用“只”来称呼。 </p><p>你要坚持这么写,而且认定是有理的,那么,大家都可以玩,完全让小说标题除了自己,谁都不理解。但是,没有更多的人会这么玩,小说写出来的,大家发在论坛上,还是期待有人阅读和理解的。</p></div><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f3f3f3">我觉得天空说得有道理,这个标题确实太特独特了,不必这样,太拼智力了。</font>
作者: 1883 时间: 2008-9-27 02:09
不拼智力,拼实力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0-4 22:58
<p>一开头我觉得有点博尔赫斯的味道,好像是小径分叉的花园,就没有再读下去。看帖至此,就读完吧》</p>[em06][em06][em06]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8-10-5 00:43
<p>看完了,收益颇多。虽然热闹已经过去,还是想再说点。好的翻译体还是有的。巫宁坤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施咸荣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都不错。我建议英文原著和译文先一起对照读,再分别读,这样才能体会出英文是不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怪物。外国人的肺活量比中国人大不了多少,他也不可能一口气念多长。仔细听老外说话,就会发现比如that,which等一些虚词往往都是他们做轻微停顿的地方,用以调整节奏,表达语气。一些译者往往是懒省事才会出现那种翻译体。</p><p>我的意思就是大部分英文原著并不像翻译体那么难读。</p>[em05][em05][em05]
作者: 丁丁的天空 时间: 2008-10-5 20:38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div><p>几天没有来了,还有人在继续,我回复生铁先生,交流一下: </p><p>“丁丁的天空”先生在这次探讨中,就是有这么几个点,让我对他立刻下了某种判断: </p><p>1、丁先生对“非常明显的灰蓝色映透布帘,一下子就使我想起实际上刚才我已经看见了晨色。”这句的提出的两种修改意见。我觉得这种直接拿出一句来改的做法,是在创作者之间是极少这样做的。这使我立刻有一种丁先生是不太懂创作的“外行”的印象。 </p><p>艺术创作者的“内行”知道自己应只能对他人作品的整体提出看法。至于作品的语言、色彩等细节构成是不适于提出批评的。就好象你可以批评一个画家的作品做作、生硬,但你不能说他画的女人眼睛应该大些,他用的绿色太多等等,这就有点荒诞了(如果这个画家尚且是你的学徒,那另当别论)。而且所改之生硬,还立刻使我联想到“外行领导内行”的那种常见情景。 </p><p> </p><p>--说实话,论坛上来了一个读者,对一个写小说很多年的人的文字,谈了意见,居然还要动笔修改,如果不是读者感觉到文字有明显的问题的话(在通常的现代汉语标准下),我想他不会试着修改供作者参考,促进启发。 </p><p>我不认为小说发表了,写多了,或者成名了,就是内行。中国作协不是有很多外行小说家吗?一切由作品说话。我因为发现陈卫先生的小说文字并不成熟,过于随意。修改,与老师的批改不同,我只是平等地提供给作者一个文字样本,让他思考,或者选择。他即使坚定认为自己的文字好,我也没有白费功夫。因为,我表达了我认为是正确的语言观念。 </p><p> </p><p>2、谈到水浒的语言时时,丁先生提到:“施先生可能没有类似现代人玩文学的意识。” </p><p>这一个“玩”字,又是使我自觉一下就摸清了你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方向。“现代人在玩文学”这一耙子下去,九个窟窿,不知让我该哭哪一个、堵哪一个。如果这个“玩”如果也包括这篇小说的话,那只能说对话是无法继续下去的。两种不同的针对艺术本身的认识,口径完全对不上了。这一个字, 甚至让我很为这种讨论而灰心。<br />而且这一句话很明显进一步引申出——您评判艺术的高下时,是以“我堂堂中华文化”与“外国的洋玩意儿”为好坏的标尺的。 </p><p>但什么又是您认为适合中国语言的作品呢?答案是您从小所看到和接触到并且接受了的。当人们严肃地谈起所谓“传统”时,说的不过是他从小接触过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个笼统的概念,已经变化过好多茬儿了。文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看到西餐是分餐制的,但其实中国古代也曾一度分餐。我们现在的发型,正派人的发型,都是希腊文化的遗传。我们本也应愤而慨之的。我们的衣服、房间、等等的一切,无不如此——都已不是中国的了。 </p><p>--不要灰心。不知其他人写小说是什么心态,我认为,太将写作当一回事,往往写不好。王国维都说过,文学,游戏的事业也。玩,也就是抱着娱乐的态度,当一切写作都不让作者感觉快乐的时候,可能作者也写不出让读者愉悦的小说。王小波就是将写作当代游戏,很多人也喜欢看他的游戏文字。</p><p> </p><p> </p><p>3、丁先生说:“我有一个“谈艺群”,极度自由,有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等玩家。我也经常在,如果方便,晚上可以就一些小说问题交流一下” </p><p>一看到这个“诗、文、书、画、娱乐、音乐、小说”全招呼的所谓谈艺,也立刻使我知道了您的艺术境界。 </p><p>当然,这第3点似乎有点人身攻击了。我所说的似乎都有些人身攻击。但我也确实想不出更恰当的方式,表达我的这种种“偏见”印象。 </p><p><br />跳出来谈谈彼此间的鸿沟,或许也是停止讨论的建议。 </p><p>最后要说的是,我说这些也并不是因为觉得这个小说已经好到不能批评的地步了。我对它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是和您一个角度的。<br /></p><p> </p><p>--莫将人身攻击看得那么狭窄。不然,鲁迅人身攻击的文字也不会成为中国大陆学生的课本呢。呵呵。 </p><p>其实,争论的起点是很简单的,就是我认为陈卫先生的那一段小说语言不太好,有问题。 </p><p>从某一种行为上也可以证明,假若他的小说语言非常好的,他的内心是有相当的自信,以至于对任何批评都有自己的优越感,可能会说几句,感谢,欢迎经常来玩。不加多言。</p><p>但从他发表了很长的回复文字来看,他的行为无意识地流露了一个概念--他自己也对那一段语言没有十分的把握。 </p><p>从其他参与辩论的朋友的话来看,不说有些慌乱,但多少有点生气,好象。为什么呢?是不是我指出的语言问题,在我们大家的心的深处,还都在思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更简洁的更令人信服的写法呢? </p><p>:)</p>[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3210680[/lastedittime]编辑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