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自毁长城的中国批评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11-5 11:08
标题: 自毁长城的中国批评家

德国汉学家、诗人、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因放言“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而在中国广为人知,不久前,他来中国时又因为批评中国作家太注重市场、创作态度太成问题而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因而招致了许多中国本土作家、批评家强烈的反击和辩解。


凭心而论,顾彬所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言之有理。中国作家、中国当代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态势,无论身处“文坛”——如果现在还有“文坛”的话——之中的人,还是只对文学保持初步了解者,基本上都能从顾彬的话中找到可以反驳或可以支持的东西。


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作家或批评家在对中国文学的客观评论中缺席,极端一点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质疑中国许多当代作家的创作态度有问题、太关注市场之类的话,在顾彬之前也有过许多,然而,这些话都像是小石子扔进了太平洋,连个水花都没起一个,更不用说引起大批人的反对或支持了。


果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因此,同样的言论从“家里人”和“外人”口中说出才招致了不同的结果?当然有一点这方面的原因。一个不怎么来中国的“汉学家”,远在欧洲却如此中气十足地批评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很容易引起本土作家批评家的同仇敌忾——“我家再怎么有问题也轮不到你来批评啊。”民族情绪加上本土自卫情绪,加速推进了顾彬言论所引起的反响。反过来,也因为他不在中国本土,因此话说得再怎么尖锐,也由于他远离了中国的是非场、名利场,远离着中国的“人情”、“人际”旋涡,所以,其客观性,也比较容易得到支持者的认同。


但问题是在,为什么中国作家批评家的类似的言论,没有得到重视和反响?显然,这不能简简单单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可忽悠过去的了。这实际上已经折射出中国批评家们的态度和言论缺乏“权威性”、缺乏“重量”的一种现状。


中国的批评家确实是没有“重量”。近10年来,可以掰着手指算算,有没有哪个批评家可以使我们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几乎没有。一些老杆子批评家逐渐隐退,一些青年批评家刚出道的时候,似乎锐不可挡、公正得不可一世,但过不了多久,立刻被“美男作家”之类的名词包围,安安心心地躺倒在“功劳薄”中去享受“功成名就”的清福了。


一个健康的艺术(文学)市场和行业,包括着几个要件:健康的艺术家(作家)、健康的市场规则、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健康的艺术家,那么其艺术作品的质量值得怀疑;没有健康的市场规则,其作品估值就不可能得到物质的体现。要是没有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那么,外界对作品的评价也就会出现偏差。在这三者之间,关乎作品被人们所清晰认知的,以艺术(文学)批评最为重要,一个健康、优秀的批评家,他可以挖掘出之前不为人所知的优秀作品;或者清洗掉原先被高估的伪优秀作品。法国、德国这些文学艺术大国,他们的批评力量之强大,并不完全在于他们的眼光比中国人来得多厉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的批评立场是独立而且真的是“凭良心”的。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批评的重要:为什么那么多艺术家、作家在有新作或者刚出道的时候,都盼望有个“名流批评家”给予他们作品以好评?由此可见,批评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中国的批评家之缺乏“权威性”和“重量”,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立场的偏差。我不能说他们一定是为名所困为利所累,但他们并不完全是从作品出发、从事实出发来谈论属于艺术、属于文学的观念,已是事实。有太多的所谓学术批评,是出于人情而给人脸上贴金;有太多的所谓学术批评,是因憎恨某人而加以攻击;更有太多的批评家,只因对方与己非亲非故没有交集,因而故意缺席……这凡此种种,就都构成了中国批评家的整体缺席和落魄。中国批评家的自毁长城由来已久,那又怎么挡得住顾彬(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事实也正是如此,就算目前中国的作家、批评家们对顾彬的言论反驳一哄而上,顾彬的声音也仍然最为响亮。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在对待学术上,你们比起顾彬(们)的严肃态度,要差得远了!

[ 本帖最后由 顾耀峰 于 2008-11-5 11:11 编辑 ]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11-5 11:10
这是一篇专栏稿。文字上比较粗糙,但观点没有任何违心之处,因此也贴出来。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8-11-5 12:19
健康的艺术家(作家)、健康的市场规则、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

“空穴来风”这个词很难用,按词典里解释: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依照后半部分的解释(没有看过《风赋》),此文中的“顾彬所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言之有理”中的“空穴来风”用得就不太恰当了。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11-5 14:59
原帖由 X 于 2008-11-5 12:19 发表
健康的艺术家(作家)、健康的市场规则、健康的艺术(文学)批评.!

“空穴来风”这个词很难用,按词典里解释: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依照后半部分的解释( ...

嗯,你说的意思我明白的。
估计你也是查的在线汉典:【解释】: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显然此处我用的是第二个解释,也显然,这第二个解释与古义不太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常常会用错成语的原义,以致于错误的意思流传得很广而原义却被当作是“错误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七月流火”。但是在当错误的意思流传、运用之广已经远远超过原义的时候,错误的东西有部分也就被接纳了。空穴来风、七月流火、明日黄花……都有这个倾向。

谢谢X!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8-11-5 15:21
哦,我是随手翻了97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可能后来的词典有所更新吧。确实有很多成语因为错用而流传得更广啊,不过,此处指出空穴来风却是因为高考题目中常常对这个(些)词做出质疑,所以记得特别清楚,哈。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11-5 15:48
可气的是他妈的中国现在老在变!

呆(AI)板可以念成(DAI)板了

叶(SHE)公好龙也可以念成(YE)公好龙了.

现在他妈的"空穴来风"也要改成误解后的意思了.

我简直乱了套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8-11-5 16:16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8-11-5 15:48 发表
可气的是他妈的中国现在老在变!
.....

叶(SHE)公好龙也可以念成(YE)公好龙了.

.....

我简直乱了套了^


惭愧死了,这几个我也常读错。
字典里叶字找不到she的读音,只有ye(ye公好龙)跟xie(xie韵)。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词典从小学用到现在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麻烦生铁兄指出she的出处。

[ 本帖最后由 X 于 2008-11-5 16:17 编辑 ]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8-11-5 18:27
这个要查古汉语词典。

你那个是现代汉语字典。

这是初中还是高中时学的古文啊,难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文章了?我记得当时还配了图的。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08-11-5 20:41
标题: 残雪说德国汉学家蠢里蠢气 (2006-12-24 11:15:27)
残雪访谈

记者  彭晓芸
南都周刊: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评价是怎样的?
残雪:整体来说希望很小吧。倒是先前有过一点希望,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时候,但很快就失落了。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大开眼界,向西方学到了很多好东西,并运用到创作中,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步步地退化,再也没有向前发展了。
南都周刊:您认为没有向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残雪:因为积弱已久,当时的那种对西方的摄取也是浅层次的,我们的文坛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气魄真心接受外来的东西,更谈不上将其变成自身营养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作家写过两三部东西之后就空掉了,江郎才尽,转行、用劣质品来蒙骗读者的比比皆是。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是因为绝大多数作家一开始就没有诚心诚意地去向人家学,只想从人家那里捞点技术过来就算了,只有自己家里的东西使起来才有把握。可说是心里发虚,投机取巧。学习西方经典是一件要命的事,每天要去解剖自己,谁受得了啊。吃错了药才会去做这种事呢。所以呀,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作家都愿意在写作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都对西方的那种搞法既不理解又害怕。
南都周刊:您认为,在写作中,决定创作的激情和写作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残雪:首先是天资的高低的因素。即看你对精神事物是否有极大的敏感。但是这个因素也不是绝对的,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所以创作又同时与吸取哪种文化的营养有很大关系。我个人主张向欧洲的文化传统学习,毕竟文学是从那里流传开的。虽然说中国过去也有像章回小说之类的文学,但那些不是作为人的文学,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欧洲的文学那样的传统。
南都周刊:您认为作为人的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文学?
残雪:有自我分析能力的,有精神层次的文学就具备那样的特性。将追求人性的完美当作一个理想,而不是像中国文学那样搞虚无主义。中国文学包括像《红楼梦》里面的人物的精神层次都是儿童式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是没有矛盾的,没有自我分析的,看上去很好玩。但是我们过了这么几十年还是死抓住那个东西,老作家都来出一本红楼梦研究。没有什么发展,还是依靠老本。缺乏的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张力。
南都周刊:德国汉学家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张爱玲、林语堂、胡适,他们都能够用外语写作。有些作家两种外语都没问题,比方说鲁迅。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所以他不能够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您认为外语能力是否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您自己怎么看待外语水平的问题?
残雪:不能这么说。我印象中,大部分汉学家都没有搞文学的天分。一般是搞不好其他专业就来搞文学了,这里好混。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汉学家里面真正有搞文学能力的比较少。有的文字水平比较好,懂文言文,但就是不懂文学。外语能力与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之间哪有什么关系,哪一种文字不能搞出最好的东西呢,通过翻译,一样地可以吸收西方的文化。我没看到他的谈话,莫名其妙,那个人!虽然我自己可以翻译英文作品,我也要这样说他,蠢里蠢气。他根本就不懂文学。

南都周刊:您刚才说吸收欧洲的文学,您看欧洲作品的时候是看原著还是看翻译的呢?
残雪:我都看。因为我之前写过5本关于西方经典作品的评论集的。国外包括美国、日本都出版了或即将出版我的评论集。我都看的,并不是原著,是英语的,对照。像我搞研究,懂点英语就够了。不搞研究的作家,不学外语也没关系。那个人他懂什么原著,懂几国的,那有很多国家的。按他的逻辑文学就不是相通的了。交流不一定就非得懂那国语言,按照原汁原味的来理解。有迷惑,有歧义,这才是希望。他这根本就是不懂文学的说法嘛。文学都是人类的文学,我们看西方的作品看什么东西?就是看里面的可以相通的共同的东西嘛。西方看我们的文学也是一样的。虽然说文化的差异可能造成很多误解,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损失一些原汁原味,但是通过共同的东西可以很意外地得到一些收获。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这就是交流。比如说东方的民族看西方的东西,可能又有另外一种体验。这些都是好事情。不一定非得把别国的语言学了才来看作品,他的那些观念都落后得要死。我没看他的文章,什么鬼汉学家。那些人没几个像样子,真正懂文学的。我只相信那些懂文学的汉学家。
南都周刊:你说很多汉学家不喜欢您的作品,原因是什么?
残雪:他们的想法都很幼稚。同国内差不多,要他们想象的原汁原味。他们本来也不是搞文学的。很多汉学家都这样,喜欢指手画脚的。我的作品在国外一般不是通过圈子里的汉学家来翻译的。圈子里的人多半不喜欢我的作品。我的作品都是西方爱好文学的高级读者和研究者在传播的。很少有汉学家肯定我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是持抵触态度。他们不懂我的作品。这些汉学家之所以不懂文学,是因为他们没有天分。外国人学中文不像我们学外文那样容易,他们自幼的环境远远没有我们严酷,所以他们都学不会,他们只能学同他们相近的语种。唯一学会的少量人就成了汉学家。大部分都是“文字”学家,文学天赋缺少。
南都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当代作家的中文水平是不是也不如五四之后的那批作家,比如鲁迅、林语堂、张爱玲、萧红等等?
残雪:这些事没什么要紧。都是蠢里蠢气,要吊什么俗段子。现在的人语感又回去了。什么文字能力,什么古典文学的能力都是非常次要的。人性的深度,创造力的大小才是体现一部作品到底成功还是失败的根本。追求技巧、文字的这些人说话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什么先把字写好啊之类的规矩。
南都周刊:您觉得中国当代作家写作上真正的障碍是什么?
残雪:主要是得突破传统的束缚,承认人性的文学。那些说什么西方标准的人,都是找借口的表现。从根本来说,对人性的把握才是最重要的。先得看有没有自我分析的习惯。要使作品达到一个人性的高度,就必须先从自己的灵魂、精神通道开始,去挖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达到人类共同人性的王国。作家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他的心灵,其大小是由挖掘的深度来决定的。假如一个人真的很诚恳地进行创作,就会每天都在进行挖掘。我提倡鼓吹使自己成为一个艺术的人,不仅是作家,就连读者也一样,在搞文学时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都会高一些。
南都周刊:您认为中国作家在世界上有没有自己的声音?
残雪:自己的声音比较小。相信以后慢慢会多一些。西方的作家和读者在接受中国作品时还远远做得不够。但我们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好的作品不是太多。所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声音还不大。
南都周刊:诗歌、小说等等文学形式,在中国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么引人注目了,文学的地位已经渐渐边缘化,顾彬却说诗歌在中国死了没有关系,会在德国“活着”,您认为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与西方国家相比,是高还是低了?
残雪:我听说在德国像我这一门类的小说没有什么市场。德国这几年的文学都是衰落。在日本根本都没人看文学书。日本的青年读者相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读者群来说,差得远。出版商一般都出版通俗文学,民族文学,外国翻译过去的西方纯文学都没有销路。读者只会关注娱乐的东西,导致纯文学市场越来越狭隘。有一次我问几个研究生,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他们一本都没有看过,一提起动画就眉飞色舞。日本的文化根基比较浅。现在每个国家搞文学的还是有一部分人,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多。相对来说,中国的情况还可以。我认为希望就在还没有出名的那些青年里头。

南都周刊:顾彬认为“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问题就在中国本身,中国人根本不给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什么地位。”您同意他的看法吗?
残雪:对本国文学我是持批判态度的。批判才会有希望。90年代以后,文学的水平下降得不成样子了。我认为应该从文化上来反思。中国文化本来就不能搞纯文学,搞大众娱乐文学可以有点经济效益,搞纯文学是不行的,没有根基,它不是一种人性的文化。
南都周刊:您觉得突破这种困境,作家学者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残雪:不能光做样子,要老老实实向别人学习。
南都周刊:您认为当代中国的环境,有没有条件产生伟大的作家?为什么?
残雪:这种事情很难说。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家,文学这种东西不好说。讨论有没有条件产生作家,其实也没什么意义。搞出好作品才是当务之急。

南都周刊:您认为对于中国作家来说,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什么?您会看重这个奖项吗?
残雪:不意味什么。我不会看重这个奖项。我们国家一些人总是抱有“看险”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奖项,小市民心理最严重,明明跟自身没关系,还非得去凑热闹。大概自己活得不顺畅,要看别人落水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这也是典型的国粹。诺贝尔文学奖并不能代表作家的水平,它只是一个奖项,完全没有什么意义。我更看重作品在读者当中的影响力。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8-11-5 21:17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8-11-5 18:27 发表
这个要查古汉语词典。

你那个是现代汉语字典。

这是初中还是高中时学的古文啊,难道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文章了?我记得当时还配了图的。



这篇中学没有学了,谢了生铁兄,有空去图书馆翻翻古汉语词典。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11-5 22:23
原帖由 半天锈 于 2008-11-5 20:41 发表
残雪访谈

记者  彭晓芸
南都周刊: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总体评价是怎样的?
残雪:整体来说希望很小吧。倒是先前有过一点希望,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时候,但很快就失落了。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大开眼界,向西方 ...


不知道残雪这个访谈是什么时候的,不过,这个访谈恰恰说明了这么几点:
1、她很容易地从顾彬的话里找到了反驳点。同时她还反驳地津津有味、甚至有点生气和情绪,这表明顾彬的话在她那里是具有分量的。
2、那么她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家的话会具有分量呢?她也在说中国的当代文学不行,许多东西需要批判。可是就算在中国本土,她的这个访谈,影响也不大。这又是为什么?同样是成名人物,人家为什么不听她的。
3、当她说“希望就在那些还没出名的青年里头”的时候,不知道反思过2个问题没有,一是她自己看小说、看人的眼光准不准;二是她为这些“有希望的青年”做了些什么。中国文学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可以指手画脚的老爷子老妈子,而是有了看法要去实践要去踏实做的人。
4、诺贝尔文学奖。以前我也觉得诺奖真无所谓,不就是一个奖而已嘛,但现在我的看法变了。我觉得诺奖对中国作家来说很重要,我们完全应该重视这个奖。但重视这个奖不意味着唯其马首是瞻,变为它的奴隶。而是要一种不带情绪的认可,比如说这个奖百多年来授予的作家,95%都是牛人,这一点有几个奖能做到?比如说他评选的严肃性、比如说它带动的出版产业(甚至带动了国家荣誉)……这些力量,不单单是一个奖的本身。残雪的看法说实话代表着一批很狭隘的人的观点,非常小农而自闭。关于诺奖,我确实也准备写点东西整理一下我的看法,另文赘述。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08-11-5 22:58
标题: 哈哈,好
残雪的小说我没怎么读过,但散文和评论倒经常有读到,记得以前顾湘就有不屑残雪,我倒想看看如何反驳的,老看如今在老顾这里得到一些批判了。
残雪自信得过人,批判意识也很强。
老顾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现在缺少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这点我认为分析得是蛮正确的,之前我认为是官方在做这些事情,并通过主流文学杂志来实现。现在的确鱼龙混杂严重,也是与多元的文学观有很大的影响吧,比如相隔的文学流派,互相瞧不起对方。这样做评价显示更难了。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8-11-5 23:07
看残雪说话无比痛苦,浑身肚子痛。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8-11-5 23:34
原帖由 半天锈 于 2008-11-5 22:58 发表
残雪的小说我没怎么读过,但散文和评论倒经常有读到,记得以前顾湘就有不屑残雪,我倒想看看如何反驳的,老看如今在老顾这里得到一些批判了。
残雪自信得过人,批判意识也很强。
老顾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现在缺少一 ...

文学观可以多元啊,这毫无问题,但是独立性不能丢。那么,这个独立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复杂了,眼界、观念、分寸、占什么位说什么话看什么层面的问题……等等等等,都是构筑独立性的重要基础。眼下中国批评缺失的首先是独立性,而在建筑过程中对基础性东西的修炼又反过来受着“没有独立性”的现实的制约,并且很多人也从中找到了借口。这有点像打了个死连环。这个环并非不可解,但是需要付出代价。于是这时候又在考验理想的力量、个人的素质、能力的修补、责任感、宽容度、关怀心……看起来很复杂吧?
但也正因为复杂,所以这些名流们就应该来充当解结过程中的一分子,他们所做的积极一分,别人就可以少使力10分,反过来,他们消极一分,别人却要多使力20分。但是他们现在在积极的这一头缺位了。非但缺位,而且还占着茅坑不拉屎……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11-6 00:05
标题: .
写叶,咱就念YE ,没错的.
作者: 一步拉稀莫为奇    时间: 2008-11-6 10:33
有一句不好听的话叫作:骂你那是看得起你
作者: shep    时间: 2008-11-6 21:34
我还是太宅了,为什么我看的书,好多都没有拿“那个奖”呢?
作者: 潦草    时间: 2009-1-26 18:11
不知道这个残雪女士有没有和顾彬先生打过交道。
很多中国作家诗人到德国来的时候,都是顾彬先生做的翻译。包括顾城的诗歌。
我的哲学教授,也是一个中国哲学研究专家,在瑞士和德国同时也是研究胡塞尔的代表人物。
残雪女士在文字中那样评价一个在汉语上有很大建树的人,口气是如此的轻佻,我真的怀疑这个作家的基本人性和做人的原则。

另外,残雪女士在整个访问文字中,掩耳盗铃,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的言论时常出现。

还想说的是,在德国在瑞士甚至在欧洲,很多的严肃地文化都还有很多的市场。残雪女士您太片断非常狭隘。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6 18:23
“残雪女士您太片断非常狭隘。”
残雪女士不在这个论坛混,别人引用她的访谈而已,您这是对谁说话呢。
作者: 潦草    时间: 2009-1-26 23:04
我对这个访谈说话呢。

呵呵,您这是上的哪股邪火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6 23:25
标题: 呵呵,许您到处跟贴,就不许我跟在您后面跟贴来着?
我跟的句句都是实在话,没一句脏的哦.
作者: 潦草    时间: 2009-1-27 00:56
呵呵
没有限制您啊。

我是跟贴党。难道您也是。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