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打印本页]

作者: 鳜膛弃    时间: 2009-2-4 02:26
标题: 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
本帖最后由 鳜膛弃 于 2011-10-10 01:48 编辑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2-4 09:26
某方面来说,非常喜爱这篇小说,有种通达的质感,很生活。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2-4 09:32
和以前的比,什么都有些变化?
很喜欢这篇,很喜欢.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2-4 14:13
最后的结尾“老公”和“我用刀子都打不开它”让我觉得惊艳。前面大幅度的铺垫到了床戏部分却波澜不惊,这篇显得不那么厚实,但是却依然有夯实的质感。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2-4 16:54
题目,为什么是这个呢?
哦。小弃。目前常来黑蓝贴作品的,最喜欢你的了。
作者: 铁胆火车侠    时间: 2009-2-4 17:29
标题: 非常之好!
令人折服。
别的什么都不想说了,就感觉像这样的才是小说的正道。
且,读完这个小说有让人想掐死作者的冲动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2-4 18:23
真高兴2天里读到了2篇截然是2种风格的好小说。竟然。这么喜形于色未免有点2了吧唧但2就2吧。

最吸引我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把话说尽说透的“狠”劲,一种既单纯又露骨的气息。知道么,那些热衷于写日常琐碎又刻意用漫不经心的语气把男女之事写得肮脏猥琐的人真应该都来看看这篇。我坚持认为作品是作者内心的投射,尽管作者并不一定认为添加了无数虚构调料的作品就能代表心声,而且很多时候,他们躲在文字后,刻意避免作品成为表现自己内心的工具。但实际上,大到整体框架,小到一个词语的选择、一个意象的展现,都无不与作者的喜好、经历、思考、内在成长有关。躲是躲不掉的。在这个作品中我嗅到了作者内心的柔软、对情感无微不至的体恤与几乎是不能更深入体会的绝望,虽则如此,但因文字中隐隐透露的善意而令全文整体趋向于(甚至可说是)喜剧色彩的明亮。如同我读井回小说时的感觉,我再一次回想到了若干年前的自己。谢谢你们啦。

挂一下。

[ 本帖最后由 冯与蓝 于 2009-2-4 18:31 编辑 ]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2-4 18:31
冯老师对小说的感觉越来越贴近我啦或者说我贴近你啦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2-4 18:33
标题: :)
啊,我无比愿意主动贴近成熟年长之男性。


作者: 马耳    时间: 2009-2-4 18:54
的确很好,连我这个喜欢给别人的作品说坏话的人都找不出坏话来了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09-2-4 20:25
[quote]原帖由 冯与蓝 于 2009-2-4 18:23 发表
真高兴2天里读到了2篇截然是2种风格的好小说。竟然。这么喜形于色未免有点2了吧唧但2就2吧。

认真拜读了!这篇写的是熟男但攻的是少男心;我那篇写少男心,但没准老男人有感触。。啊,,我掩面离去。。。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2-4 23:00
很棒的小说。你的幽默(可能用诙谐要更近似我要表达的东西)在你的小说里真的有那种通达的感觉。即使是标点、断句都很爽,很过瘾。而且我觉得除了一些转折词之外,你的老练几乎是被隐藏起来的。
我这几天在想一些视觉作品的概念问题,比如比较熟悉的达利和在我们厕所里那个《读者》里介绍的拼贴照片的大师等等。我在想小说除了一些表面噱头的文章外,好作品里是否也有这种独特的个别现象,它既是个人造就的作品,也似乎即将要脱离作品之外成为一个非常独立罕见自己都有点惊讶的好东西。我想了好几种方式,但要写到这种类型的小说,这种貌似平实的东西确实还是最好的切入方法,而且很难写成。
整个小说真的很广东啊,我觉得句子的使用也带着那种味道,讨厌而又快捷带着感情又是冷冷、模糊又他妈充满着萎靡不振,又残酷。如果可以我建议把此作为《佛山文艺》等打工类文学的顶礼之作,每年过年要上香。这个结尾我还不知道它好不好,可能我一直对与梦有太大关联的东西有着绝对的排斥。可它一点也不影响这篇小说的质量,一点也不。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9-2-5 20:12
好像在真正插进去的那段(就是“够了,让我自己来。”这句替代掉的内容)省不得,倒不是说省了这段,卢淑玲就变得更加的不可思议——事实上谁都不可思议,不不可思议才不可思议,尤其是这个小说语境下的这个女孩子的一些不可思议,已经是非常引人入胜的特点;而是,正因为她的不可思议、有些让人费解的特性,到她终于真正接受做爱的那段,应该有很多很重要的细节值得勾勒几笔,这样能使卢淑玲更加饱满、突出,而且这部分也会写得很有意思。

一些比喻真是好得不得了。

有人问到这个题目,它是作者引作题记的那首诗的第一句。这首诗是写一个已经过世的老妪回述她平淡、温和以及应该算幸福甜美的一生,直到最后,她突然有了微微责怪的口吻,针对的是她的儿女们:

我所听到的那些悲伤和疲倦
愤怒、不满、无望是什么?
堕落的孩子们,
人生对你们委实照顾——
它给你们带来恋爱的生活。

似乎她通过回想自己的一生而告诫孩子们:所有的哀号、厌世都是懦弱的堕落者,因为他们不懂得珍惜有爱的生活。
鳜膛弃把这首诗最后责难的几句引作题记,又愣头愣脑地把这首诗的首句作为这个小说的题目,可能有责怪小说里那些人物(包括“我”)的意味。责怪“当年的我们”是那样的不懂得珍惜有爱的生活,还总是怨天尤人。我是大概这么猜测的……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2-6 00:53
“头一次我接了,因为酒吧里很吵,听不到她说什么,我对着手机喊:“太吵了,改天再说吧。”就挂断了。”


这是,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啊,一种“在没人的地方(比如蹲坑),自个儿使劲骨碌眼珠子”的境界啊,啊,牛啊,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2-6 01:07
原帖由 井井回 于 2009-2-4 20:25 发表
[quote]原帖由 冯与蓝 于 2009-2-4 18:23 发表
真高兴2天里读到了2篇截然是2种风格的好小说。竟然。这么喜形于色未免有点2了吧唧但2就2吧。

认真拜读了!这篇写 ...


跟你这么说吧,我一直在想这2篇小说到底打动了我记忆的何处,它们真的像是有人在几百里远的地方拨了几下吉他,然后我这边的三弦莫名其妙的也响了起来。很显然我必定不是以生活中最直面公开的身份在阅读它们,否则以性别论我倒该替文中“不幸”承蒙暧昧与错位的诸女性隐隐抱屈。但实际上没有。我完全站在男主人公们这边,我完全理解他们的心态。这太奇怪也太正常了,对我来说,我想明白了我是以隐藏的男性子人格在阅读它们。至少有两个男性,正如你说的,一个老些,一个年少。所以井回,我以为你在艺术领域应该趟得更远更深些,以你天赋异秉的敏锐,你能捕捉到更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很遗憾不能交流更多,单位的一堆破事儿还没干完,明天又要上班了,真烦啊。还好在放假的最后几天能看到好东西。像狂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2-6 12:06
这小说真让人嫉妒。细节的描写与叙述的推动完全溶为了一体;语言是最纯正的汉语,虽然,肯定的,接受了翻译过来的西方小说的影响。忍不住要说:看到这样的小说,隐约看到小说在中国的希望。
说这些,完全没有捧杀作者意思啊……
尤其喜欢这里:
我把已经捏在手里的一张灰色纸巾又放了回去。她打开手提包(稳重的半月形包,奶白色),从里面取出一包绿色开合式薄膜包装的纸巾,我接过来,包装上印着“康师傅”三个字。她冲我得意地笑了笑。我吃完了,等着她。我转着脑袋,望见隔壁桌上坐着一个男中学生的背影,十分宽大。他对面,站着两个女学生,其中一个正在用手指甲剔牙,剔完,粉红色的舌头朝上翻过来,覆在牙龈上。“快点吃,猪!”那两个女学生凑在一块嘀咕后,一致决定冲着那男生的头顶喊这么一句。
——这就是传说中的闲笔哇!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2-6 12:14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9-2-6 12:06 发表
这小说真让人嫉妒。细节的描写与叙述的推动完全溶为了一体;语言是最纯正的汉语,虽然,肯定的,接受了翻译过来的西方小说的影响。忍不住要说:看到这样的小说,隐约看到小说在中国的希望。
说这些,完全没有捧杀作 ...



我也很嫉妒,强烈。

越看到后面,心就越柔软,生疼。几个比喻很奇妙,她的热度还没退,仍然滚烫,可是她容光焕发,她的脸像一朵傍晚的云彩。
她坐在我身上。脸上带着泪痕和笑。她的身子坚硬,像一幢房子。



很真诚的一个小说。太棒了,鳜膛弃。

[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09-2-6 15:22 编辑 ]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2-6 12:27
唉小鳜,你你你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9-2-6 13:03
真是又从容又敏捷啊;一口气看了下来,常常碰到灵光一闪的句子,又准确又新鲜。
很久没有这么信任过一篇小说了。作者抓得那么准,使我无比相信小说中的人物了,读到说分手那段,感觉他们的对话是他们直接在我脑子里讲出来似的,而不是我看到句子后默念出来的。感觉这背后藏着的自信和敏捷,读者很难学得来,不过那些场景转换的干脆而果断的处理,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喜欢。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2-6 15:20
谢谢陈卫。初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小气又要弄个《两只空气同时落球》这样的“虚拟实境”技术,开头的那一句
“经过两次徒劳的躲避,似乎那是最差的选择,等到最后才会考虑。我在车站认识了她,”多契合这个题目;“为了给手机充电,”哦!我心里一惊,新的篇章开始了。。。。。。。建议现在就定16届黑蓝奖吧,不会有人超过了。

[ 本帖最后由 阿呆 于 2009-2-6 15:21 编辑 ]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2-6 21:16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9-2-6 12:06 发表
这小说真让人嫉妒。细节的描写与叙述的推动完全溶为了一体;语言是最纯正的汉语,虽然,肯定的,接受了翻译过来的西方小说的影响。忍不住要说:看到这样的小说,隐约看到小说在中国的希望。
说这些,完全没有捧杀作者意思啊……
尤其喜欢这里:
我把已经捏在手里的一张灰色纸巾又放了回去。她打开手提包(稳重的半月形包,奶白色),从里面取出一包绿色开合式薄膜包装的纸巾,我接过来,包装上印着“康师傅”三个字。她冲我得意地笑了笑。我吃完了,等着她。我转着脑袋,望见隔壁桌上坐着一个男中学生的背影,十分宽大。他对面,站着两个女学生,其中一个正在用手指甲剔牙,剔完,粉红色的舌头朝上翻过来,覆在牙龈上。“快点吃,猪!”那两个女学生凑在一块嘀咕后,一致决定冲着那男生的头顶喊这么一句。
——这就是传说中的闲笔哇!


作者: 鳜膛弃    时间: 2009-2-7 03:47
有些夸奖严重了,实在不敢当,虽然我一点也不怀疑大家的诚意。针对大家的回贴我说几点,因为很难一一回复。标题的来历正如陈卫所言,是那首诗的首句,我很惊讶陈卫刚好读过这首诗!原诗中女主人公对一生的回忆由这句开始,正是去钱德勒威尔参加了那个舞会,决定了她一生的经历和基调。采用它作标题,是因为它多么像一个已知条件,同时它又多么带有未知气息,正因为已知(或者已知的仅有那么一点点),所以才未知。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就是,“我去了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那么然后呢,再然后呢,发生了什么?我希望读者能体会到,小说中的每一步都是由事件中内在的力所推动的,必须这样发展下去,就骨牌反应一样,第一张骨牌倒下去之后,第二张也只能按照同一个方向那么倒下去。而“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这么一个对第一事件的隐喻的句子就代表了那第一张骨牌。所以取这个题目主要还是从艺术效果上考虑的,而没有代表作者对小说中人物和故事的感想或评价,更没有道德因素。倒是题记多少有点大发感概的意思。
过去的两年里在我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心里老是舔到一种苦的滋味。凭良心说,不止一次想到过要借我那支写小说的笔替自己说些诉苦的话,说些故作凄凉的话。也曾作过这种幼稚的尝试,但那必然会遭遇失败。对于我这种情况(我老觉得自己是活在一种特殊情况里,比如说我过的生活完全不像生活,而像是小说,有时甚至是烂俗的肥皂剧),我觉得只有先把心里的话忘了,达到一种心里无话可说的状态,才能不受干扰地把一个干净的自我写出来。所以冯与蓝说能看出我的内心,又能回想起自己的事情,我是相信的,因为我写的既是我,又已经不是我了。
场景的转换是我在这篇小说里特别留意,特别下功夫去处理过的一个环节。X能看出效果来我很高兴。比如这里:
  那天下午,她用摩托车载着我满城跑。可是我们在哪都没有停下来。我双腿轻轻地夹着她的屁股——我试探的是我自己。
  这里全是学生,穿着在全国都可以看到的校服,背后印着学校的名称。
我既可以“自讨苦吃”地让摩托车在哪都没停下来,又可以花0个字就让它停了下来。因为既然是我的小说里,这辆摩托车就是我的摩托车,我完全可以这么做。
当然这也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它已经成了一个反复出现无法躲避的问题,所以才会去想办法解决它。因为像这么一个小说,情节要发展,场景就必须不停地转换。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达到自然好看的效果,就只有多想些办法了。
刚过完春节,从无法上网的老家来到可以上网的城里,显得亢奋了点,话也有点多……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09-2-7 09:55
“我觉得只有先把心里的话忘了,达到一种心里无话可说的状态,才能不受干扰地把一个干净的自我写出来。”这句话对我很有启示作用,我常常因为心里有个太强的声音强制得太紧了以至写出来的东西紧绷绷毛躁躁的,无法很放松,在小说里,有时常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而无法举重若轻呀。
作者: 硬硬的还在    时间: 2009-2-8 19:27
标题:
觉得你的小说总是那么实打实~
作者: 李耕夫%    时间: 2009-2-11 09:11
老登不上去,注了个号。很想回一下。
“我要这一切发生,我将来还要回忆它的。我希望它发生过。”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它也许不是原声的复制。这个句子也反映出整篇小说的一个问题:媚俗的现实是需要转化的。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09-2-11 09:38
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它也许不是原声的复制。这个句子也反映出整篇小说的一个问题:媚俗的现实是需要转化的。
===================
这句很同意。完全的照搬毕竟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
作者: 老残    时间: 2009-2-13 11:17
把第一句去掉是不是感觉舒服点?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2-13 11:54
原帖由 老残 于 2009-2-13 11:17 发表
把第一句去掉是不是感觉舒服点?

这样更干净直接。但小弃为什么要有这么一句呢?我的看法是,这个先果后因的句子一上来就压住了阅读速度,而且在微妙答应着题目。再者,是无助的宿命感。第一句就戴上了。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09-2-15 12:42
每次看到这样的作品 对我的信心都是一个打击 看来暂时还是不要动笔了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2-15 14:58
原帖由 阿呆 于 2009-2-13 11:54 发表

这样更干净直接。但小弃为什么要有这么一句呢?我的看法是,这个先果后因的句子一上来就压住了阅读速度,而且在微妙答应着题目。再者,是无助的宿命感。第一句就戴上了。


这个句子应该是给整篇文章的气息戴了个订婚戒指,它不一定要有很明确的意义和交代,而是定一个基调。也是给自己一个定心丸。因为有时候气息这个东西会不小心散掉或忘掉,如果手上写的这篇并不是自己熟悉的写法,那不如一开始就落个定还舒服点。而且尽管象是即时发生的,这篇小说充满了若干处的在回忆中提取的因素。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9-2-16 00:32
强迫自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不错,看到最后,则是挺好的。
这也许是一个缺点,文章的或者是我自己的。
那些幽默的地方象流水一样闪光,只是太少了。还是多一点好,讽刺比悲剧更有力量。
有些地方说明性的文字太多了,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读者。有些地方描述性的文字有太抽象了。只是个人爱好,喜欢电影剧本那种简练生动的语言,
作者: x77    时间: 2009-2-16 11:05
比喻确实不错,接近昆德拉的对比喻的品位。这是一个垂直的小说,很难写。它是内心的小说,内心的现实。
如果这篇小说加进一些时代特点,是不是更好。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2-16 11:29
说到品位,如果小鳜把题选择成“我去钱柜参加舞会”,会怎样呢?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9-2-28 18:47
“别用那些纸巾,我带了有。”她为了及时制止我,一闭嘴,塞在口里的粉线被她齐齐咬断,舌头搅着断的米粉在口腔里弄出这句话来。我把已经捏在手里的一张灰色纸巾又放了回去。她打开手提包(稳重的半月形包,奶白色),从里面取出一包绿色开合式薄膜包装的纸巾,我接过来,包装上印着“康师傅”三个字。

这个非常喜欢。
不过好像没有“我带了有”这种说法啊?
作者: 安东    时间: 2009-4-7 13:24
不错的小说。有几个比喻在我看来疑似舌尖失语,比如兔子,房子,二十三岁,呵呵。对这个小说的一半好感是因为题目和内容的关系,还以为是鲜明的感伤比喻,看了解释才知道误会了。想起韩东一篇小说,有相似的生活,人,和比喻。那篇更开阔和直接些,有吐气的释放,这篇就有些古怪和压抑,虽然也有如实的诗感,但意识上还是西方文学衍生物。字句也磕绊,不象成品。
作者: 安东    时间: 2009-4-7 13:37
还是觉得,这样的小说,足以自存,但还是缺少自性。也许,能有一整套完整视感触觉就是好的,但不能容纳更多和有更强的唤醒效力。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4-7 13:44
标题: 请问楼上
何谓自性?
作者: 目目连    时间: 2009-4-7 13:59
原帖由 伊洛 于 2009-2-28 18:47 发表
“别用那些纸巾,我带了有。”她为了及时制止我,一闭嘴,塞在口里的粉线被她齐齐咬断,舌头搅着断的米粉在口腔里弄出这句话来。我把已经捏在手里的一张灰色纸巾又放了回去。她打开手提包(稳重的半月形包,奶白色) ...


广东这边这说法还挺多的
作者: 段林    时间: 2009-4-8 10:53
不错,这是我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华语小说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9-4-8 15:44
我也有类似“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读者”的感觉。
作者: 深蓝水蓝    时间: 2009-4-12 19:49
很认真很细致的看了一遍
我不怎么会评价
只说说看完后的感觉
有一点麻木
有一点不甘
有一点想放弃
又有那么一点渴望
很平实的话语去叙述这件对你来说很不平常的事情
可能这就是现实版的爱情吧
我很迷茫
我们的心究竟在何处
作者: 陈鱼    时间: 2009-4-25 16:35
充满私人、生活的气味,充满作者的警觉和统治力却又那么随波逐流的坦诚的小说。赞~
作者: 小螃蟹    时间: 2009-5-22 22:58
俗,很生活。有点慕容雪村的意思,而且挺细致的。不过……还是不说了。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5-27 16:21
过节前又读一遍。
作者: 飞来石猪    时间: 2009-6-3 21:32
标题: 这个看了三遍
仍是赞叹.无愧于年度奖.
作者: gaogeng1927    时间: 2009-6-5 10:58
这个题目蹊跷的很哦,看完小说我愣是没发察它和内容的关系何在…… ~(@^_^@)~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0-10-16 12:53
本帖最后由 死因里 于 2010-10-16 12:54 编辑
这个句子应该是给整篇文章的气息戴了个订婚戒指,它不一定要有很明确的意义和交代,而是定一个基调。也是给自己一个定心丸。因为有时候气息这个东西会不小心散掉或忘掉,如果手上写的这篇并不是自己熟悉的写法, ...
黑天才 发表于 2009-2-15 14:58


个人觉得鳜膛弃在这个小说中的第一个句子,不仅定了一个基调,还是有着明确的意义和指代的。
这个小说是一年多以前看的了,脑袋有时候会突然闪过这个小说,因为之前没有仔细思考过,也没有看后面的回帖,所以到昨天我还不是很明晰作者取这个题目的目的,只有自己肆意的揣测。偶然间想起的时候,大体就只想到三个句子:1: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2:经过两次徒劳的躲避,似乎那是最差的选择,等到最后才会考虑。3:老公!我打不开它,我用刀子都打不开它。这是让我觉得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我之前从没有过这样的阅读经验,而且更奇怪的是第二句话我从来就没有准确地想起来过,它似乎变成了一道下面布满了选项的填空题:经过两次徒劳的__,似乎那是最差的__,等到最后才会__。昨天我再重看这个小说的时候,我还特意记了下这个句子,早晨起来打开电脑前我还回忆了一遍,欣喜地想这回自己肯定不会再记错了,但最后发现还是错了。“选择”“决定”“考虑”等等,甚至冒出来“打算”这样的词。其实当我们把一些这样的词语填进去的时候,发现还是挺值得玩味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句型,鳜膛弃也特意说了这个句型。
好了,说一下个人的看法。采用这句诗作为题目——原诗中女主人公对一生的回忆由这句开始,正是去钱德勒威尔参加了那个舞会,决定了她一生的经历和基调。同时这之后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并且只能如此发生的,她一生的经历也是在事件中的内在推动力中发展下去的,这个小说也是一样。而我想到的后两个句子正是对于小说整个故事的诠释,小说第一句话定下一个选择题,而最后一句话作为结尾。故事正是第一句话的选项,其实还是蕴含着丰富的选择性。
经过两次“徒劳”的躲避——一切在这种内推力中行进下去,开始“我”就感觉会和卢淑玲上床。然而不管是主人公还是我们,似乎都在试图反抗挣脱,“我”“两次”地去找其他女孩,第一个发短信挑逗却...第二个其实并没有男朋友,但是我也不欢而散。我们好像只能顺应它,一切似乎那么无法抗拒。
似乎那是最差的选择,等到最后才会考虑——最后还是和卢淑玲上了床。卢淑玲开始的姿态的抗拒,和他们做爱前的抗拒。两个人存在着那种互动关系,包括也是卢淑玲促使了“我”去找那两个姑娘,一切似乎都在她的掌控当中,而其实这一切也都不是她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是在那股强大的东西在作祟,一切必须这样行进下去。
作者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比如:我仍“坚持”每天和她做爱——坚持与懈怠的推搡当中。我说:“现在房子真的那么贵了?”等等。
我必须要出差,我和卢淑玲又必须分手,“成熟”“不成熟”不过是“我”小男式的慌乱托词。
最后一句——老公!我打不开它,我用刀子都打不开它。就把这种东西推向了高潮,骨牌到了最后一块,颤动了一下,但最后还是倒下了。有时候有些东西我们就是显得那样无力,用刀子也没有用。
陈老师提到的:够了,让我自己来。那一部分,我个人觉得作者这样写也很精妙呀,透露出一种不一样的意味。后面她说的一些话:“开灯!快开灯!”“你刚才射进去了?”“可能什么呀,你懂不懂啊!”“我大半夜要去蹲厕所了,你干的好事。”“早知道你这么没良心……”可以看出她的很可爱的一面。把“我”当作一个无知的小男孩,然后我又带着那种羞怯——“我、我不知道,好像在被子上,可能——”很可爱的。前几天还和朋友聊到说,有一些女人没有太多的经历,但又不想被别人瞧不起,于是会把自己装成那种历经世间百态的样子,其实这种女人是很可爱的。如果是一只野鸡的话应该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我猜她可能至多抱怨一句然后爬起来去蹲厕所或者干脆反正射进去就接着再做第二天再吃药就是了。不用说,你懂不懂啊,大惊小怪地要“开灯!快开灯!”第二次还拿了衣服说射在衣服上。个人觉得鳜膛弃这部分已经写得很传神了。
学习了啊!包括闲笔啊,场景的转换啊等等,冯与蓝的那个场景转换的句子要没特别提出来我还真忽略了,细看真是感叹其精妙。打算打印下来再看一遍。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10-16 20:55
真期待看到他之后的小说。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10-17 00:11
初读就喜欢上,曾为本文深深折服,对人物处境和心态的揣摩和捕捉,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敏锐领悟力,使我十分惊讶,竟有人这么年轻便把生活看得这么透彻。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7-17 13:24
读完 !我就呆在那里了 尤其是在最后!实在是太好了!
作者: zhouyan    时间: 2011-8-8 23:05
本帖最后由 zhouyan 于 2011-8-8 23:06 编辑

好啊,一步步逼到绝路的感觉。学习了,好久不写小说了。
作者: 温书    时间: 2011-8-11 09:24
“她起码有三十岁了吧,保养得嘛,还可以。”“她的年纪并不大,23岁,只比我大一岁。”描述的都是刘淑玲,却前后不一致,不知道是我看错了,还是作者的疏忽。。。。。。。。。
作者: 温书    时间: 2011-8-11 09:31
我看到了语言对于一个成功的小说,是多么的重要。
作者: 一层    时间: 2011-8-11 20:31
温书 发表于 2011-8-11 09:24
“她起码有三十岁了吧,保养得嘛,还可以。”“她的年纪并不大,23岁,只比我大一岁。”描述的都是刘淑玲, ...

前面的这句话是“我”初见刘淑玲时对她年龄的模糊估计,可以看出“我”对她的初次印象并不好,甚至有些反感。后面这句话是在他们熟识之后,“我”得知了准确的信息,是对“我”初次判断的一种否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对刘淑玲的态度,随着几次的接触,而渐渐产生出了细微的变化。而这仅仅“一岁”的实际年龄差距,又可以凸显出两个人心理年龄的差距(显然就不止一岁了),这也是“我”一开始把刘淑玲的实际年龄估计得很大的原因。
如果将这篇小说读出来,后一句的“并”是要重读的。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将它们轻轻念出声来,这篇小说的语言真是出色。

作者: 温书    时间: 2011-8-11 21:39
一层 发表于 2011-8-11 20:31
前面的这句话是“我”初见刘淑玲时对她年龄的模糊估计,可以看出“我”对她的初次印象并不好,甚至有些反 ...

我想这也行就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句子吧,没有实际感受就不会这样写,当然版主的分析也是很值得称赞的。
作者: 天堂鸟啊天堂    时间: 2011-8-14 14:56
语言密实。
语言幽默,有想象力。
对人物身份和心理把握到位。
我是这么看待这篇小说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