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又看了《女人香》 [打印本页]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2 00:11
标题: 又看了《女人香》
帕西诺的表演好得无话可说,很完美了。这部电影似乎就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叫做“主角”。

塑造一个个性人物能否成功,肯定不是去罗列他种种的“不一样”的性情,那些体现在人物身上的“不一样”只是一个个窗口,沿着这些窗口望过去能看到什么,这很重要。能看到的恰恰是种非个性的,一种很宽阔很共性的东西,如果是这样,这个个性的人物(事物)就塑造的很成功,抵达了坚硬的真实。

也就是因为在帕西诺饰演的这个角色身上,他的乖戾、粗暴、绝望等种种个性象一杆杆旗子插向男人心中一片共性的广阔的领域上,这种个性的塑造才能体现出了一种显露本质的震撼效果。所以这位怪异的美国的风流盲军官能让一个性情温和,打心里就并不风流且专情的中国宅男非常感动(会有各种个样的人为之感动),因为那种共性和本质。——这种效果主要是通过帕西诺的表演完成的,这个剧本给他的表演很多的空间,并且这个个性的角色能否成功就是很依赖表演的。

和这个鲜活又深刻的个性角色相比,现在那种“莫名其妙的个性”“表面的个性”太多了,能非常抓人眼球,可是这种个性需要诠释才能着陆,这种个性不是在读者的中自然而然地存活着,只是在作者一厢情愿的定义下活着。

所以我觉得象肯恩兄弟的那些个性角色真是很生硬,那种生硬会硬帮帮地在观众心里留下印象,会被热烈议论。可那些角色体现出的,是导演渴望对这种个性进行主观诠释的欲望,而不是导演去追求一种真实追求一种客观本质的欲望。所以我觉得肯恩兄弟用一种挺文化的态度拍电影,,而女人香里,有很艺术的态度。

明天接着写正题。。

[ 本帖最后由 秋生 于 2009-3-2 00:18 编辑 ]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9-3-2 01:36
写得好牛!我以为已是正题了,没想到才是你一个引子。期待你继续说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9-3-2 18:30
这个好看。
今天已经是明天了,来正题撒……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2 18:31
其实也没什么正题

————————————————————————————————————

又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无意中看到女演员汤唯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正是这部《女人香》,章子怡、赵薇们不会说她们最爱女人香。汤唯,这个看上去如此脱俗的女人最爱《女人香》,我觉得非常合适,彼此都很般配。

我想除了同为演员她对帕西诺的表演无比欣赏外,这部片子里感动男人的东西也在感动她,所谓本质和共性嘛,如果有男人能在帕西诺的表演里看到自己,也会有美好的女人在这个男人的诉求里同样看到自己——在向日葵的眼里,她知道自己是片阳光。希望这不是我的自作多情,可(男)人总爱自作多情,就像弗兰克中校那样,人老了眼瞎了,还只有在“多情”的时刻才能感到一丝阳光,一点骄傲和唤起那哀婉的激情,尽管阳光根本不属于他,尽管阳光只是从他身上滑过,他还是要被留在泥泞里。

还是回到电影,抛开汤唯身上属于电影人士的那些专业的东西,能塑造出让某个身上带着浓厚自然气息的(女)人欣赏的角色,作为作者应当感到很满足。我认为就是在艺术、文学最惨淡的年景里,能够分辨优劣的读者,能够给人以启发、激励的读者也是大有人在,而且他们最初的数量应该是固定的,只是在某个环境里他们会慢慢地被大面积地俘虏、扼杀,人在环境里很容易被改变。

很多读者、影迷,他们本质上都是豌豆上的公主,就是铺了十层褥子,他们也会因为床板上一颗豌豆而觉得不舒服,他们没办法知道不舒服的原因,但他们的确能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同样床板上的豌豆被拿走,他们也不能明白地知晓睡了个好觉的原因,有时只能含糊地说这个电影好,这个小说好。就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含糊,和不清晰、不明确,他们很容易被指引被灌输,有人会说一张破床是按摩床,正流行,他们会上钩,会相信是这么回事,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按摩,最初敏感的身体不可恢复地麻木了,回头再躺在能给他身心带来滋养能真正休息的一张好床上时,他反倒觉不出舒服了,甚至觉得难受。这一切,都是把破床说是按摩床的人搞坏的。

那些真正好的作品恰恰又较难让人说清楚,甚至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它的好是总体上的好,你说了这方面,就意味着有可能忽视同样优秀的另外很多个方面,真是让人为难。就比如帕西诺的表演,要是夸赞他模仿一个盲人的神态真是惟妙惟肖,那些小动作真是浑然天成,那个说话时附和了太多个性的两声“哈!哈!”真是让人难忘——这些夸赞好像都难以另对他演技折服的人完全释放心中对他表演的欣赏,因为他的好是全部的好,从某个方面出发总是难以概括总体。所以好的塑造、作品,会因为它是全部的好而难以被一时传颂,因为它难以被完全捕捉,但它一定会被长久地记忆下去。同样赵本山演得瞎子会被一时传颂,因为他的简陋和献媚。

谈帕西诺演得这个美国盲军官就不能不提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去日留痕》(长日将尽)里演得英国管家,他们演得这两个人物真是好得难分上下,都是男人的情感戏,都令人感动。虽然都是西装笔挺梳着油亮的背头,一个乖戾放肆、在女人面前直白又多情,另一个内敛城府,面对女人隐藏自己的感情很多年,结果还真巧,到头来同是老光棍。其实都不是什么夺人眼球的故事,也不是什么伟大的题材,但被他们演得很艺术,有一层艺术的光环围绕。

摘录一下这张碟片封套上的幕后花絮:

阿尔·帕西诺准备这个角色时得到了盲人学校学员的帮助,他还透露了自己表演盲人的方法:看任何东西时眼睛都不聚焦。

训导会上校长对弗兰克说:“You are out of order!”,这是阿尔·帕西诺在1979年的电影《And justice for All》中的一句著名台词。

导演马丁·贝斯特不承认在飞机上和电视上播放的版本。(我这张碟片有2个半小时)

弗兰克在街上跌进垃圾箱一幕其实是个意外。(我想这时的跌倒可能不是剧本上的安排,但帕西诺在那种投入的即兴的状态下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垃圾箱,他被扶起来抬头的瞬间,两个眼睛依然是无焦的)

那个经典的探戈场景的音乐是由Carlos Gardel作曲,于1935年发表的《Por Una Cabeza》(只差一步)。


这下子说完了。。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3-2 19:31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3-2 19:32
<闻香识女人>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9-3-2 19:58
领悟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9-3-2 20:16
谈帕西诺演得这个美国盲军官就不能不提安东尼·霍普金斯在《去日留痕》(长日将尽)里演得英国管家,他们演得这两个人物真是好得难分上下,都是男人的情感戏,都令人感动。虽然都是西装笔挺梳着油亮的背头,一个乖戾放肆、在女人面前直白又多情,另一个内敛城府,面对女人隐藏自己的感情很多年,结果还真巧,到头来同是老光棍。其实都不是什么夺人眼球的故事,也不是什么伟大的题材,但被他们演得很艺术,有一层艺术的光环围绕。
——恰好,这部片子我也看过,而且印象非常深,非常牛的一部电影。我还记得霍普金斯的主人叫“威灵顿公爵”。

我想除了同为演员她对帕西诺的表演无比欣赏外,这部片子里感动男人的东西也在感动她,所谓本质和共性嘛,如果有男人能在帕西诺的表演里看到自己,也会有美好的女人在这个男人的诉求里同样看到自己——在向日葵的眼里,她知道自己是片阳光。希望这不是我的自作多情,可(男)人总爱自作多情,就像弗兰克中校那样,人老了眼瞎了,还只有在“多情”的时刻才能感到一丝阳光,一点骄傲和唤起那哀婉的激情,尽管阳光根本不属于他,尽管阳光只是从他身上滑过,他还是要被留在泥泞里。

还是回到电影,抛开汤唯身上属于电影人士的那些专业的东西,能塑造出让某个身上带着浓厚自然气息的(女)人欣赏的角色,作为作者应当感到很满足。我认为就是在艺术、文学最惨淡的年景里,能够分辨优劣的读者,能够给人以启发、激励的读者也是大有人在,而且他们最初的数量应该是固定的,只是在某个环境里他们会慢慢地被大面积地俘虏、扼杀,人在环境里很容易被改变。
——这两段,在江南倒春寒的雨水中让我有些感动的。

这个帖子算不算“影评”?我也不知道。相比之下,那些所谓著名的影评人写的东西真是烂屎一堆。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时代,时代也不是以对错来论定的,可是艺术、和坦然地面对艺术的眼睛,它会像钉在木头上的钉子一样纹丝不动,这是无比之美好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3-3 03:02
我倒觉得作者这篇,有点“托物言情”的味道了。

拿《女人香》的情感戏作为标杆来衡量肯恩兄弟的电影,其实是说合适它就合适,说不合适也就不合适的。

《女人香》我很早看的,也并没有激起我男性的共鸣。
一个人恰好喜欢上一部好莱坞模式的电影,说起来也是有私人情感的因素的。就好象我对《英国病人》难以忘怀似的。

以上是争鸣。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3-3 10:40
《女人香》很男人,《病人》有讨女人眼泪的嫌疑(主要是怀着这种目的电影太多,比如泰坦尼克)————以上是胡说。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3-3 16:49
哈哈。《英国病人》触动我的原因,是它讲述了一个男人为了追求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付出全部的代价包括良心,而最终仍是一无所获。

它对我的触动是非常私人化的。

但是我想,在自己评判一部影片的价值时,“自己真的很喜欢”和“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感觉”一定应是分开来的。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09-3-3 18:33
标题: 也来鸣一下
什么样的人和喜欢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喜欢”,它们一定是存在着被我们喜欢的理由,动到了内心的某个点——尽管,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是非常清楚那个点来自何方,只是,有的人,在隔了一段时间后,能够看到这个点并且说得清楚,而有的人未必能说得清楚。
这是我觉得可以参与争鸣的一个前提:即,我认为“喜欢”一定是有理由的——无论是不是知道理由来自哪里。
都承认了这个前提的存在,争鸣才有了意义。
鲁迅说“贾府的焦大,不会喜欢林妹妹”,这意思便是说,大家对于喜欢的“点”,各不相同。我不同意生铁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在自己评判一部影片的价值时,“自己真的很喜欢”和“这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感觉”一定应是分开来的。可能有的片子所吸引人的点确实不在“艺术上的感觉”,但并不能说所有的片子它都不能以“艺术上的感觉”使人喜欢。我当然明白生铁的所指,是说谈艺术上的感觉,往往是带着一种理性的分析,用自己非情感的东西去面对,因而它跟“喜欢”这种带有极强的个人情绪的东西有隔阂。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人,会用“身外的眼睛”去看待“艺术”,比如凡是看到摇滚就喜欢、凡是看到实验就是好……然而这些情况,在我们这里,首先是应该得到厘清和被分离出来的,这些情况的档次太低,根本没有资格来上我这个版面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艺术”这个玄而又玄的词身上,它真的不是可以通过一些机械的工具来加以甄别的实在之物,因此它就很容易被造假,以及被说得文不对题。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一种常态:有的人(在有时候),他就是被“艺术”这种东西所笼罩的,把他打动、或者使他喜欢,首当其冲的要件就是“艺术的感觉”,或者说,是之前仅是喜欢,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是“艺术的感觉”。这是一种常态,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是常态。有时候我就喜欢得很庸俗,有时候我也喜欢得很……艺术 。我在看秋生这个东西时,发现他说出了许多我原本感觉到、却没有说到的东西,比如说我当时就知道喜欢弗兰克上校绝不是因为他会“呼哇呼哇”地乱叫以及他其他的一些行为怪癖,而是有其他原因的,现在这个帖子把我心头的原因给说出来了。还有是霍普金斯的那个英国管家,96年看到片子,这10几年来提的人很少,但我记得是非常清楚的。——顺便说一句,想了解老男人的小姑娘都应该去看看那部片子,看看老男人的世界和老男人的内敛。
但问题还是在于,无论《女人香》还是《长日将尽》,对于导演、最初的观众、票房来说,卖点却是明星……以及其他,绝不是艺术。因为艺术的确是很难被准确传播的一种信息和内容,而在当今这个世界,传播,是可以导致许多可能性发生的推动工具。正因为此,我们一方面既要承认在传播方面别人会曲解着某些东西,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自己还承认有“艺术”、我们自己也在为“艺术”而做着一些事的话,就要使艺术的价值首先在我们自己这里得到承认,否则,别人又有什么理由来承认艺术的价值呢?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9-3-3 21:22
原帖由 生铁 于 2009-3-3 03:02 发表
我倒觉得作者这篇,有点“托物言情”的味道了。

拿《女人香》的情感戏作为标杆来衡量肯恩兄弟的电影,其实是说合适它就合适,说不合适也就不合适的。

《女人香》我很早看的,也并没有激起我男性的共鸣。
一个 ...


这个特别能理解,也特别说不清。我自己也看不下去绝大部分好莱坞电影,但有几个比如这里说的《女人香》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还是经常想着拿出来看一遍。以前小时候也百看不厌的《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后来在千看之后终于厌了。还有一个伍迪·艾伦的《百老汇上空的子弹》也是好莱坞得一塌糊涂,但前两年总有那么一二刻想找出来重看。
这些电影里的什么东西激起谁的好感确实很私人的。相比之下,《英国病人》我就看过一遍,实在看不下去。而拉尔夫·费因斯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演的阿蒙·歌德,那角色多好啊,简直就和莱姆·尼森之于辛德勒一样是绝配。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9-3-3 21:32
原帖由 秋生 于 2009-3-2 18:31 发表
弗兰克在街上跌进垃圾箱一幕其实是个意外。(我想这时的跌倒可能不是剧本上的安排,但帕西诺在那种投入的即兴的状态下肯定不会错过这个垃圾箱,他被扶起来抬头的瞬间,两个眼睛依然是无焦的)


这个花絮有意思。
我还盼望那个课外做裁缝的大学生索菲亚(好像是叫这个)不小心用针刺疼弗兰克对电影也是个真意外。那样的话阿尔·帕西诺的即兴回答“没关系,我就喜欢被你弄疼。”可真是表明他演技太牛了。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3 21:39
无论《女人香》还是《长日将尽》,对于导演、最初的观众、票房来说,卖点却是明星……以及其他,绝不是艺术。

是的,卖点肯定不是艺术。帕西诺那么帅,霍普金斯和他比只能算风度平平了,从这一点出发,关注帕西诺的女人香肯定多于霍普金斯的长日将尽,但他们表演的艺术水平上都差不多。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3 21:42
正在土豆上看《英国病人》,到了晚上网络有点慢,看了下剧情后有点怀疑这部片子是不是会很对胃口。剧情跌宕的有点让人担心,有点像个造型奇特的瓶子虽然能刺激人的想象,但其实有可能装不了多少水,倒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圆杯能装进很多水,很多好片子都是这样,剧情质朴的不得了,剧情简介也就100字,但片子里却装了很多东西。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3 22:03
生铁说到好莱坞模式

想想美国有那么牛的文学和艺术,但艺术电影的确干不过欧洲,我看就是好莱坞起的坏作用。但是这些文学艺术的好营养拗不过大方向但还是有可能释放出一些火花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3-5 11:49
怎么说呢,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我对艺术的感受。

还是夸张地讲,我第一次看《英国病人》,那时还在上高中,偶然借到的录象带,听说是奥斯卡的,就和家人一起看,看到后半部分,我离开座位,去到另一个房间,因为我特别想哭。按捺不住。

后来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渐渐又发生过一些事,使我对这部影片(实际上灵魂在它的原著)常看常新。每看都要流泪。
我本身也有这样一种情结,即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但又都是残缺的扭曲的人,他们因特定的环境而走到了一起,和睦了几分钟。那种和睦在我看来是一种终极境地的仪式。
这个电影也是这样。主角为了得到爱情,出卖情报给德国人,因此害了许多人。而最后在弥留时,在大雨中抬着他在院子里开心的人里,就有因他的情报而最终导致被德国人用刑切掉手指的盟军的斥候。
命运的不定和交错,以及因此而短暂的不记前嫌,使我喜欢的一个艺术命题。
这是个欧洲电影。
-----------------------------
另外,美国电影,我特别喜欢看。因为毕竟,从小是深为之浸淫的。
----------------------------
但是,你要让我给这个电影写影评,我不会把它抬到特别高的位置。尽管我每次都为它流泪,但我不会把它抬高到和塔尔科夫斯基那么高,尽管后者的电影我一次看不完一部。但它在我心里,绝不仅是个附庸风雅或受别人影响而有的一个商标、一个名号。

当然,秋生的这篇,也没有拿女人香和电影界的煌煌巨作相比的意思。

可是,我想说什么呢?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9-3-5 22:33
科恩兄弟本来也不过是边缘人物,一部老无所依进入了好莱坞主流社会。好莱坞模式的最大力量就在于此,吸纳那些非主流元素,为己所用。我还是喜欢好莱坞模式,喜欢那种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的叙述模式。白日梦,白日梦,人人都有权偶尔做做白日梦。
欧洲电影也就那么回事,大体上一个路子,吭哧吭哧的叨叨半天,最后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在这个信息和事实被大量批露的时代,单纯的个人经验和经历已经不具有形而上的艺术性了。
此一时,彼一时也。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5 22:34
这是在说帕西诺的演技……
跟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面的人物设计比对却忽略掉电影故事的结构性以及电影自身语言的特点来来谈一部电影,只能是观后感。表演的艺术性是否能够支撑一整部电影的艺术性,这个艺术性来的很轻易。
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设计是在处于脱轨的状态中,这个是完全毋庸置疑的,反好莱坞的完整性,从中获取一种反讽的共性,这同女人香里的人物设计是完全两个界面的,一句话没有可比性。
艺术——这个词真大——如果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对帕西诺个人演技的叹服上,反而又再一次应对好莱坞体制功能性的强大。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5 23:52
你小看了演技,小看了我所说的演技。

帕西诺演得这个军官,和霍普金斯演得英国管家,他们首要展现的不是某种个性的东西,他们首要展现的是一个很“合理的人”,他们在这个陌生的角色身上首先是要找到这个角色作为一个人的合理性,就像罗丹在行走的模特身上找到人的“合理的模样”,再着手雕刻那些有个性的人体一样,只有得到这种“合理性”,他们这和角色性格不同的演员才能完全复活在这个角色里,活生生地展示着这个角色的个性。从没有个性的、普遍性的“人”出发,然后才塑造有个性的人,这种演技里传达的艺术观念,抓住了艺术中核心的部分,并不是所有的演员,导演,小说家,都能在每个作品中抓住的这种东西,能像他们做得这么好,我除了叹服之外,还有学习。现在时下的电影里,有多少是有个性的,却根本缺少一种普遍的人
的合理性的角色。

“跟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面的人物设计比对却忽略掉电影故事的结构性以及电影自身语言的特点来来谈一部电影,只能是观后感。”——我最开始想说的正是肯恩兄弟的一些角色往往只能活在他那“电影故事的结构性以及电影自身语言的特点”之中——如果不进行阐述,被阐述,是难以走出来的。能看得出你对他们很感兴趣,但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们。

“电影故事的结构性以及电影自身语言的特点”在这个对形式感有些盲目崇拜的时代,这两样东西很多的时候都是建立一种很主观的傲气上,看似是很有创造性的东西,其实很多是没有创造的,甚至是非常机械的。

现在的世风很需要一些朴素的东西来滋润读者、影迷的身心,别看帕西诺演得军官又喊又叫,但他的表演其实很有一种质朴的态度,尽管那是在“强大”的好莱坞。艺术,这个很大的词,我希望自己也在朴素地谈论它,不想在谈论这个词时变大。

[ 本帖最后由 秋生 于 2009-3-6 00:06 编辑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6 00:54
电影和写作是两种东西。你已经把电影撇开了。我无话可说。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6 09:14
我在说那个真大的词,说那个真大的词下的电影,什么叫把电影撇进来谈,谈“电影故事结构,电影叙事语言”吗,如果我这里谈得是电影里演员出色的表演,就是把电影撇开?或者只要不去谈“电影故事的结构性以及电影自身语言的特点”就是把电影撇开?

只要看看那些一流的导演们几乎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写剧本,就能知道电影和写作是怎样一种关系的两种东西了。

[ 本帖最后由 秋生 于 2009-3-6 09:17 编辑 ]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3-6 16:19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6 17:21
"只要看看那些一流的导演们几乎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写剧本,就能知道电影和写作是怎样一种关系的两种东西了。"
我最推崇和尊敬的导演奥逊威尔斯就是自己写剧本的。但是你的前句和后句前后的关系一点都不严密,电影和写作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伟大的唯物论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存在着各种联系的。然后如果要区别两者,我们自然要找电影其自身的特性。我才疏学浅,但是我以为就从摄影机代替人眼,这一层面上就能显示出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方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带着工业革命巫术的神秘色彩来表现不真实的真实。而你所说的导演写剧本,他通过文字来写下人物对白,故事发展,场景布置,机位摆放,诸如此类,但是最后他必须要通过机械物摄影机来作为其最终的表达,电影不是写出来的,是拍出来的,荧幕上记录的是运动和相对运动(静止),这些运动在各式各样的故事中产生,并最终要以影像来征服观众,无论娱乐也好,无论文艺也好,无论独立也好,无论艺术也好,它不是以文字来完成。你没看见不能代表那些令人惊叹和绝决的东西就不存在。电影会令人产生很多错觉,然后再混入自我经历和其他类型的知识,一个大杂锅就蕴育而生了。杂锅料好有营养自然读者受益匪浅,但是如果杂锅只是多的辣椒籽,锅料又没口味,就算里面有鱼翅,我也吃不进——话说回来我也只能说自己的口味。
谈从观影中出发产生的各种与电影可能有干系又或者没有干系的联想和discover,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3-6 17:31
与此同时,我还倾心于司陶特型纯生黑啤,既浓又烈,绝对够劲.爽啊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3-6 17:33
那一罐5升,没个三几百入不了嘴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3-6 17:34
这类酒就能品出焦麦味,啧啧,香啊
作者: 鲟苗    时间: 2009-3-6 20:54
说到“艺术”了……连带“应该要有怎样的艺术”了,就要谈到“怎样的创作观跟怎样的创作手法”,因为是电影,可能就应该谈谈对“电影语言”的看法跟运用了……
所以,身为一个消费电影的观众,人家还是很好奇导演,灯光师,摄影师,剪辑等等的“阴谋诡计”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6 22:27
你在用你的一加一等于2质疑我的3*6等于18。我没不把电影有其自身的特性放在眼里,请你在仔细看看我的帖子。我是站在写作的角度看待电影,或者我从电影的角度看待写作,或者我从电影、写作这两个门类谈到那个很大的词。

谈电影自身特性这个概念,我担心这个场面太像一个写诗歌的大谈什么是语感,什么叫修辞,我的经验是,这种问题最适合放在心里自己梳理,拿出来和别人谈,往往难有结论,还会着急上火,和别人谈这个问题,我对对方是有要求的。我宁愿在这里,去谈些我自以为是的发现,谈些我微不足道的感想,不去碰概念,这个帖子里就在说这些。电影自身特性,这个问题倒不是从来没想过,但现在没什么可以拿来说道。你谈的这些,尽管没有给我一点新鲜感,但你说的对。

我认为的写作和电影的关系:

写作和电影可以都是叙事,电影和写作都可以不叙事,写作和电影都可以是塑造一个人物,写作和电影都可以是作者的回忆,,写作和电影都有艺术上的诉求,还要继续说吗,这些都没有作践、质疑那个“电影其自身的特性”吧。我说一些导演是要写剧本的,可以理解为,他是先把电影写出来再拍出来,“人物对白,故事发展,场景布置,机位摆放,诸如此类,”这里一定有很多工作副导演都可以干,希望你理解的剧本不只是一个应用文,我强调文学对电影的重要,在于强调关系,没有说在独立性上文学可以替代电影,这种歧义我没想到会发生。所以,“。。。。。它不是以文字来完成。”你这么说,就是要表达这句话的本意?

“电影会令人产生很多错觉,然后再混入自我经历和其他类型的知识,一个大杂锅就蕴育而生了。。。。。就算里面有鱼翅,我也吃不进——话说回来我也只能说自己的口味。”

那些讨观众口味的好导演们就喜欢听这样的话,这话让他们觉得自己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导演,那些照顾胃口的垃圾食品就是这样摆在路边的。有营养的最终一定都是可口的,那些没有营养的,会变得恶心难吃,所以你的口味,无非一时之快。我也曾经给土家烧饼们捧过场,直到现在还后悔,吃了2次后就觉得很难吃,自己的口味被这种乱放一齐香料的烧饼糟蹋过。
我想喜欢吸收点营养的爱好,看见鱼翅会吃掉的人,应该没有什么理由让一个“就算里面有鱼翅,我也吃不进”的人不理解。你没胃口吃的东西,别人吃,而且别人没骗你,真有胃口吃。“有营养的最终一定是可口的”,这一点,科学也可以证明。

[ 本帖最后由 秋生 于 2009-3-6 23:10 编辑 ]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6 22:29
原帖由 酒童 于 2009-3-6 17:31 发表
与此同时,我还倾心于司陶特型纯生黑啤,既浓又烈,绝对够劲.爽啊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6 22:40
“所以,身为一个消费电影的观众,人家还是很好奇导演,灯光师,摄影师,剪辑等等的“阴谋诡计””

面对电影里的一些“阴谋诡计”,包括什么什么镜头,如何如何剪辑啊,有两种人,一种人很熟练地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操作,另一种人清楚这些东西需不需要,他要的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秋生 于 2009-3-6 22:42 编辑 ]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6 23:37
“电影会令人产生很多错觉,然后再混入自我经历和其他类型的知识,一个大杂锅就蕴育而生了。杂锅料好有营养自然读者受益匪浅,但是如果杂锅只是多的辣椒籽,锅料又没口味,就算里面有鱼翅,我也吃不进——话说回来我也只能说自己的口味。”
这里是我没有表述清楚。我是想说电影会令看电影的人产生很多错觉,比如你写出来的又看女人香,你混入自己的一些经历作为佐料,并配上其他类型的知识,于是就有了一篇这样的混淆概念还无量发挥最后言无一物的文字。你对故事更感兴趣,你一定要遵从万事万物都是有着XX联系,好吧,我们知道自身的特性也是在从另外一方面佐证联系,但是我以为那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表现。我说的杂锅,是说你的文章就是一盘敗胃口的东西,而且我敢肯定里面是绝对没有鱼翅的。
当然这都是我的错。我没有表述清楚。造成了误解。
什么叫有营养的最终一定是可口,你的科学根据在哪。良药还有苦口的。那仅仅是你个人的毫无根据的不可以得到证明却可以用文字瞎掰的科学。
我再次向所有看贴的人道歉,我没有把话说清楚。我造成了莫大的歧义。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6 23:41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拉乌尔鲁兹就说了电影里面能将其他所有艺术含纳于其中——的确可以尽情戏弄很多以为掌握进出之法的人。

另补:我非常赞同胫骨的看法——
文学经验和我关注的视觉经验是两种经验,根本就没有交集,是两个独立的体系,所谓的交集不是强迫式的。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6 23:45
于是就有了一篇这样的混淆概念还无量发挥最后言无一物的文字。
我说的杂锅,是说你的文章就是一盘敗胃口的东西,

这些话你应该早说,直说。

你对故事更感兴趣,你一定要遵从万事万物都是有着XX联系,

你一点也不了解我。
作者: 鲟苗    时间: 2009-3-6 23:49
标题: 你一点也不了解我。
天啊……人家好HIGH……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6 23:51
你一点也不了解你在谈论的东西。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6 23:56
哈,只同意拉乌尔鲁兹所说。

文学经验和我关注的视觉经验是两种经验——你想说明什么呢,我有点好奇你是怎么无比赞同这句话的,依赖你的文学经验和视觉经验,来赞同。。凭你对我这个电影门外汉的不屑,你不该跟我学啊。
作者: 边河    时间: 2009-3-7 00:02
那是胫骨的话。你非要依靠你的“有营养的最终一定是可口”的语言逻辑方式来幻想一夫当关的美妙场景吗。
我没有对电影门外汉不屑,我是对你没有基础的比对和联想不屑。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7 00:07
另补:我非常赞同胫骨的看法——
文学经验和我关注的视觉经验是两种经验,根本就没有 ... [/quote]
当你这么说时其实已经承认了文学与电影经验的一致性。
电影啊文学啊,这几天也在想这个。我想问诸位你们是在接触了一定的文学以后,才发现电影的魅力么?

[ 本帖最后由 和底 于 2009-3-7 00:14 编辑 ]
作者: 秋生    时间: 2009-3-7 00:15
“有营养的最终一定是可口”
这是我认为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没什么逻辑,是你脑子转得太快。

“那是胫骨的话”——我有点好奇你是怎么无比赞同这句话的, 依赖你的文学经验和视觉经验?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7 00:17
感觉主义者你好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7 00:31
对于我这种打工者,看书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不够用,我也不想费劲心思去挤,电影对我乃是现实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