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转) 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
[打印本页]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25 13:03
标题:
(转) 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
海因里希·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
一部进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是一味地捞取和享用
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
的
代价连想也没去想。搀和在这种忘恩负
义之中的还有愚矗、无知以及理论家、知识分子通常所具有
的
蔑视。
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这样
的
词语甚至使人连哈欠也打不起来:人们几
乎不知道,这些词语意味着什么,只是想象,这大概是某种红的左
的
东西,因而这已足够令人怀疑
的
了。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
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
的
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
五的人口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
的
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
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
的
。西方世界理应感谢卡尔·马克思,尽管东方世界宣布信奉卡尔·马
克思,不过,似乎有一种远比争取如下的远景更为复杂
的
想法:维护
卡尔·马克思,不要让我们的子孙认为他是可怕
的
幽灵。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似乎马克思都在被论证为是荒唐
的
。
打着他的旗号的为数众多的派别,对其学说的数不清
的
篡改,使得他
的名字成为激进派淑女聚会时的谈资,抑或成为绅士们
的
玩物--这些
绅士们就像知道普鲁斯特一样知道马克思。世界上有三分之二
的
人在
挨饿,这个世界还在散发着被剥削者
的
汗酸气,它似乎不再需要马克
思。有可能,一百年之后,在今天世界上饥饿
的
地区,也不得不遏止
消费,也不得不对经济增长刹车--要求企业家“牟利不可过分”,也
许现在就已经这样做了。西方世界--它此外也在宣布信奉基督教--至
今还像马克思提出他的理论
的
一百年前一样,除了乐善好施和私有财
产神圣不可侵犯而外还没有别的回答。在一个大多数人渴望吃饱
的
世
界上,有人为了吃得过饱而发愁。这个世界--当然是在理论上--取消
了贫穷;贫穷这一字眼对这个世界不再具有神秘
的
意义。贫穷一词已
被无社会能力所取代--该词词义不断变化,多种意思混合在一起--是
疾病,犯罪,不卫生的混合体。贫穷原是基督和其所有圣徒的神秘
的
故乡,有着完全不同于社会意义的意义。抽去贫穷
的
社会意义,从而
也掩盖了剥削,剥削才是贫穷的原因。面对世界上
的
被剥削者,而今
基督和其圣徒又陷于何等样的境地呢?看来他们
的
境况似乎是极其辩
证的:他们为饥饿者带来乐善好施,带来福音。这是一种具有特色
的
、
具有历史特色
的
福音--因为在基督诞生之前,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种
势力关心到穷人--向穷人宣告这种福音。他们向他们
的
孩子宣布卡尔
·
马克思为反基督者,难道他们能够完全放弃这样
的
马克思吗?抑制经
济增长,调节福利,以及“牟利不可过分”这样美丽
的
话语正如同阶
级斗争那种严肃而又阴暗的字眼一样,很少是基督教
的
词汇。阶级斗
争明确无误地意味着革命,而革命意味着流血。
马克思期望革命,希望革命。
从24岁到去世,他就一直献身于他的革命思想,以及这种思想
的
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的同时代的人认识到了他
的
伟大,种种遗留下来
的材料毫无疑义地证实了这一点。莫塞斯·赫斯在给他
的
朋友奥伊尔
巴赫的信中曾谈到写上述文字
的
青年马克思:
“
在这里结识一位男子,你将会感到高兴,他也属于我们
的
朋友,
虽则他住在波恩,在那里他不久便会讲授哲学。你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也许你是在结识一位唯一在世
的
哲学家。他很快便会在公众中崭露头
角,他将把全德国人的眼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我
的
偶像名为马克
思博士,他还是一个青年,可他要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后
的
一
击;他将最深刻严肃的哲学和最辛辣
的
幽默结合在一起;想想看,他
集卢梭、伏尔泰、费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于一身,集者并非
胡乱混在一起。这就是马克思博士。
”
青年马克思就已唤起了希望,焕发出伟大而又令人敬畏
的
光辉,
这从同时代人所遗留下来
的
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人怕他,有人
敬他,可大家都一样觉得他伟大。
年长几岁的马克思留给英国人海恩德曼留下
的
印象是:
“
我们离开了马克思
的
家,陪同者问我,我对马克思有何想法。
我说,我想他是19世纪
的
亚里士多德。话刚一出口,我就已觉得这个
比方不妥。首先无法想象的是他会是亚历山大大帝陛下
的
廷臣。此外,
他决不会为了能够以冷峻枯操的方式去把握事实以及它们之间
的
联系
而脱离人类的直接利益,而这正是这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
的
特点。
毫无疑问,马克思对包围着他的剥削和雇佣奴役制度
的
憎恨并非仅仅
是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憎恨,而且也是一种强烈的有着个人色彩
的
憎
恨。
”
如果把这位同时代人的说法当真,那么要问,马克思
的
憎恨怎么
会是个人色彩
的
憎恨呢?从其出身,从其成长道路来看,他没有任何理
由为了个人的缘故而去憎恨周围的充满着剥削
的
世界。卡尔·马克思
并不愤世嫉俗,他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压力和困苦。在他心中没有滋
长或者出现过仇恨。他和父亲志同道合,钱足够用,享受着他
的
大学
生活,并且写诗。在他19岁时,便和特里尔城里美
的
姑娘燕妮·冯
·
魏斯特法仑订了婚。后者是特里尔市府顾问路特维希·冯·魏斯特法
仑的女儿,对卡尔·马克思来说,市府顾问正是他自己父亲
的
补充。
熟识卡尔·马克思的人都坚信,年方26岁的马克思博士,他在官方
的
文件上被称为“文学家”,和他年轻美丽的妻子有着远大
的
前程。人
们不由自主地将马克思想象成一位求教者盈门的年轻
的
教授,一位年
轻进步的部长。在一幅当时流行于资产阶级圈内
的
油画上,可看到衣
着华贵的马克思阁下胸前
的
勋章琳琅满目,妻子在旁,儿女绕膝--这
是一幅德国全家福。
在特里尔、在科隆、在波恩的博物馆里都可看到这幅可爱
的
油画
。然而他的伟大使他别无选择,他接受了摆在那里
的
前途:几乎长达
40
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
的
贫困和牺牲;他成了一个个求
乞者,他接受朋友们的馈赠。思想战胜了他的智慧,征服了他
的
信念,
理智以思想锻造他
的
良心;这是一串链条,他无法挣脱它;这是不可
抗拒的力量,只有屈服于它,然后才能战而胜之。24岁
的
马克思所写
的,用于40、50岁的马克思身上,听起来有点像神秘
的
预言,预言已
经应验;在接连不断的惊怖中,这预言发挥着《旧约》
的
作用。在西
方
的
思想史上,为追求纯粹,不仅使自身,也使全家像受到诅咒一般
蒙受匮乏和困苦,牺牲自己
的
儿女,也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物。只要卡
尔·马克思对现实作出小小
的
让步,他们就会得到拯救。可马克思相
信的是一个与时代流行的现实格格不入
的
现实。马克思也像他那个世
纪的另外三个伟大
的
德国人--克莱斯特、荷尔德林和尼采一样,不知
道什么叫妥协。克莱斯特开枪自裁,荷尔德林和尼采都发了疯。马克
思是完全清醒地走向他生存的悲剧。他
的
第三个孩子夭折之后,他在
给拉萨尔
的
信中写道:
“
培根说,真正杰出的人物,同自然界和世界
的
联系是这样多,
他们感到兴趣
的
对象是这样广,以致他们能够经受任何损失。我不属
于这样杰出的人物。我的孩子的死震动了我
的
心灵深处。我对这个损
失的感受仍像第一天那样的强烈,我可怜
的
妻子也是万分悲痛。
”
这就是马克思,他每天要在大不列颠博物馆度过10个小时,为写
作《资本论》而进行研读;他作为理论家,诅咒没有尊严
的
乞讨现象,
可他对乞讨
的
孩子却无法抗拒。卡尔·李卜克内西曾这样描述他:
“
马克思像所有坚强健康
的
人一样,特别喜欢孩子。他是一个最
最慈爱的父亲,他可以和他
的
孩子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自己也成了孩
子。不仅如此,那些陌生的、隐于困苦之中的、特别无助
的
孩子如若
向他走来,他就会被他们所吸引。他在穿过贫民区时,会突然离开我
们,走向坐在门槛之上的衣衫越楼的孩子,抚摸他
的
头发,并将一个
或半个便士塞进他们
的
小手之中。他对于乞丐则疑虑重重,因为乞讨
在伦敦已变成有利可图的行当,并且成了金饭碗,尽管讨到
的
是铜币。
可是如果一个男乞丐或一个女乞丐领着一个抽泣的孩子来到他
的
面前,
那么马克思就会无可救药地输掉,尽管在乞丐
的
脸上可明显地看出他
(
或她)是在欺诈。马克思无法抗拒孩子乞求
的
目光。
”
但同一个马克思却渴望经济危机,渴望饥荒到来,他在理论上要
使成千上万的工人及其家庭陷入比目前业已陷入的更大的困苦,为
的
是期望革命到来。他赞成巴黎公社
的
残酷,这使得他不为人们所喜欢。
19世纪是一个残酷的世纪,可其残酷的程度远逊于我们
的
世纪,
一个20世纪的马克思没有可能度过长达十年多
的
流亡生活。19世纪在
恐怖、剥削和压迫方面,在进行冷酷地、有计划地杀戮方面也逊于我
们
的
世纪。社会和社会主义者对着干,马克思肯定是对这种对抗感到
是一种光荣,因为它认同了他。争吵、妒忌、权力斗争层出不穷,锋
芒毕露而又固执的马克思也不无过错。如果是与斯大林历次清洗
的
那
种冷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于事业毫无意义
的
残暴和杀戮相比,与即
使是逃至国外也不得不生活于胆战心惊之中
的
那种恐惧相比,这些马
克思不得不与之斗争的敌意是不足挂齿的。如果是将19世纪
的
监狱和
20
世纪的强制劳改营相比,将19世纪的警察恐怖和20世纪
的
社会恐怖相
比,那就几乎没有人敢于有这样的观点:研究马克思是多余
的
。他人
和马克思斗,马克思和他人斗,在论战
的
文字中、在报刊文章中、在
讨论会上进行无情
的
斗争,毫不留情。可是没人会想到论事之外对人
进行斗争。
对思想运动及其后果加以推断,连最后一个细节也不放过,或者
是对它们加以表达,这可能是想像力极具吸引力
的
工作,不过也可能
是想象力
的
无用功。人们想像,如果没有某—位杰出人物,比如说没
有马克思,会有什么样
的
后果——这简直是难以想象。在拉萨尔、蒲
鲁东和在争夺国际社会主义领导权斗争中最后一位可能
的
竞争者巴枯
宁死后,卡尔·马克思无可争议地成了国际的首领。马克思对上述
的
对手曾激烈地斗争过,有时刻骨地仇恨过。马克思死后,恩格斯取代
了他的位置,从此真正斗争的时代,直接政治斗争
的
时代才算开始。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
的
路线,几乎不可
能取得任何
的
社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想也不
去想一想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
的
生活。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是不可
想象
的
。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至今还得为其八小时工作制,为其自
由的下午,也许也为其自由的礼拜天,为其在工作时间偶尔坐坐
的
权
利而斗争。
然而不仅是在女售货员的床的上方,而且在大学生的床
的
上方也
悬挂着浑浑噩噩散播者的图像。对公众来说,在寻找所谓榜样
的
过程
中,任何模式都可用而再用,都算不上低俗。公众一方面崇拜“理想
的新婚夫妇”,同时也崇拜“理想的情妇”。但那位来自特里尔
的
卡
尔·马克思博士和燕妮·冯·魏斯特法仑所缔结
的
姻缘却没有希望成
为样板,然而正是卡尔·马克思
的
这种坚贞不渝也许才使得他免遭他
那个世纪受到误解的其他三个伟大
的
德国人克莱斯特、荷尔德林和尼
采的命运:自杀或发疯。当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
的
人,尽管他们也出
身于基督教,他们在马克思死后还是急切希望马克思遭到上述三人
的
命运;他们对那位女性不予尊重,因为她将其贞操献给了这些别有用
心之人意欲将其从19世纪一笔勾销
的
那个男人;他们也拒绝尊重在德
国思想史上举世无双
的
友谊,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利希·恩格斯之
间
的
友谊。后者也像燕妮·冯·魏斯特法仑一样,为有别于他所出身
的那个阶级而斗争。这三个人中每一个人
的
生活和事业离开任何其他
一个人都是无法想象的。年轻的马克思在以后的数十年的不倦
的
细小
工作中,受到恩格斯的支持,为构筑他
的
理论收集材料,天才地加以
阐发。没有年轻的马克思,没有和年轻的马克思
的
相遇,恩格斯即使
再有天才和睿智.也有可能停留于他所出身
的
那个阶级。没有恩格斯,
马克思就不会有勇气坚持下去。恩格斯在英国工业基地曼彻斯特为马
克思而工作,给他以物质上的支持;在马克思流亡伦敦
的
整个期间恩
格斯都给他以金钱上
的
支援,在马克思与国际内部各种思潮进行令人
厌恶的长期的斗争中,恩格斯总是站在马克思
的
一边;卡尔·马克思
如果没有这个不倦
的
朋友肯定也会失去勇气。像卡尔·马克思和燕妮
·
冯·魏斯特法仑之间的婚姻一样,马克思和恩梧斯之间
的
友谊,可谓
举世无双。
马克思逝世时,他的学说还没有在战术
的
意义上发挥政治作用;
它还在发酵:许多东西尚未发酵充分,有些已在爆炸;交到政治家手
中,他的学说成了血腥
的
工具;也许只是因为这个世界对马克思尚未
回答,利用他的失误,用来掩益他的真理。他
的
学说在其手中成了政
治工具的那些人利用他,以便掩盖他们
的
罪行和错误。马克思是革命
者,是憎恨者,他要将人从其自我异化中解脱出来,使其回归自身,
可他却被人伪造成没有人性
的
偶像
].
马克思从未出卖过自己,他与自己的家庭和他朋友恩格斯
的
生活
以及他所描述的金钱的魔力绝然对着干,上述
的
描写则可以一成不变
地用于当今
的
社会,而不适用于某些特例,比如像其父系和母系皆出
身于一个古老的犹太教经师家族的马克思。他
的
敌人嘲笑他,并非嘲
笑他是犹太人,而是嘲笑他是一位枯燥无味、自以为是的杰出
的
德国
教授,嘲笑他是一个德国典型
的
理想主义者。他不得不流亡国外,因
为他不想委曲求全,伪装自己。马克思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德国人,
也不是英国人。他是卡尔·马克思,一位学者,生活得像个无产者。
选自《伯尔文论》
[
本帖最后由 和底 于 2009-3-25 19:28 编辑
]
作者:
腐睡
时间:
2009-3-26 00:56
没意思的论调。从修辞性质的预设开始,通篇大部分都是无节制的狭隘的人格赞美。有煽动性,但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专栏文章吧。伯尔是对马克思感兴趣,还是对马克思的形象更感兴趣?
我还是想说,尼采疯不疯跟他的事业没有关系,他的病变是器质性的,不是官能性的。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26 01:11
伯尔的小说你可看
作者:
腐睡
时间:
2009-3-26 01:15
手上倒是有几本,但没什么兴趣,一直堆在箱底。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26 01:17
看短篇吧,省事些
作者:
转身一箭
时间:
2009-3-27 23:18
这伯尔是写 列车正点到达,干粮袋旅行记 还有一个叫 象蹩脚小说一样的伯尔吗
作者:
转身一箭
时间:
2009-3-27 23:21
记得印象中把伯尔的小说划为废墟文学一派,要是的话,他有这样的看法也很正常了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27 23:47
不错,就是他。经历过二战,他的短篇是好的。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3-28 13:33
毕竟是文学青年的言语,不过,现在不是有“新马列主义”“新毛主义”之类的潮流吗,偶像的力量
作者:
和底
时间:
2009-3-28 20:47
老好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