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一篇好玩的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4-1 09:12
标题:
一篇好玩的文章
中国人都是冷酷无情吗?
“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发生事故时,显然很少有人会自发救助。一名挎菜篮子的妇女与一辆小客车相撞后倒在路上,头上流血、轻声呻吟。15名路人围着她,睁大眼睛观看,无动于衷地等待下文。”德国驻北京记者泽林在《时代周报》上描写了这幅在中国常见的场景后问道:“难道中国人都冷酷无情吗?”他的回答是:
“当然不是。与西方相比,中国年轻人对老人、尤其对亲戚的责任感显然大得多。现代中国城市中也是这样,一旦父母有困难,甚至那些看上去前卫不羁的年轻人也会突然变得很有责任意识。这时很多事要靠自己打理,例如中国的医院大多只提供医疗和住宿,其他所有一切都要靠病人的亲戚自己操办。
中国人对远房亲戚也有更强的责任感,而我们的亲戚概念早已淡化。在中国就不一样:中国的大城市之所以没有贫民窟,是因为新到的民工都可以在先到的家乡‘亲戚’那里找到立足之处。”
泽林接着问,“那中国人只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才有同情心,而西方的同情心更多针对陌生人吗?”作者认为,四川大地震后,全国民众对灾区的大力支援正好与这样的结论相反。这是因为:
“这首先是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在中国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同情明显超过对一名非中国人的同情。这种对本民族的纽带情结和责任感,大大高于西方。与西方、甚至与美国相比,中国那根看不见的、连接个人与民族之间的红线更短。所以地震在中国更多牵涉到的是民族,而不是个人。由于整个民族的根基受到震撼,所以人们更紧密地站在一起。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中国人一方面对民族、另一方面对家庭的纽带情结,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有一真空地带。对处于这一中间地带的人群,中国人并没有引人注目的同情心。兴旺发展的中国竞争激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态。看来,中国的警世格言是:在一个一切从头开始、13亿人相互竞争的时代,人不能关心其他人。人的同情心已被畏惧掉队的心理所排挤,没有人愿意为一名陌生人承担风险。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同情心更具有达尔文主义的特色。”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9-4-1 14:39
中国人的同情心更具有达尔文主义的特色
这说法另类.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4-1 15:14
标题: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作者:
生铁
时间:
2009-4-1 15:24
我也是觉得达尔文主义这句话好玩。
作者:
锁珍珍
时间:
2009-4-1 21:59
你内眼睛怎么样了?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9-4-2 12:20
欧美恐怖片里的开始往往是因为热情帮助陌生人(当然他们往往表现出旺盛的好奇心和泛2心,不排除编剧的问题),国内的恐怖片基本都是宿怨、血缘或是友情。
中国人不易在街头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有从众心理,一旦有人站出来,并且指定其他人帮助,他人的责任心就表现出来了。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4-3 17:25
西方没有亲情还是亲情不浓?西方看到路边的需要帮助的人就会都“呼啦呼啦”的过来帮忙?有时候这样的文章其实看起来和冷笑话一样。
[
本帖最后由 亢蒙 于 2009-4-3 17:27 编辑
]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