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先锋文学批评路在何方?
[打印本页]
作者:
动态小组
时间:
2009-8-28 16:43
标题:
先锋文学批评路在何方?
“中国当代文学60年”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关注——先锋文学批评路在何方?
日前,主题为“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会议中,对于1990年代先锋文学及先锋文学批评的历史评价等话题引起海内外学者热议。
海南大学教授刘复生在题为《先锋小说:改革历史的神秘化》的发言中质疑了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批评”对“先锋小说”故做玄奥的解读。他指出,“先锋小说”其实是“改革历史的神秘化”书写,这决定了“先锋文学”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和晦涩的表达方式。他还对所谓“先锋文学批评”提出质疑,认为“先锋文学”早期的确存在的对于现实的反抗性,但这已被具有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迅速收编了,“先锋小说”的内部矛盾与思想紧张早已消失。批评家们借“先锋小说”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的联想关系,将其命名为后现代主义创作,正是由于它寄寓了这种政治无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说,“先锋文学”是被扶持的,也是被绑架的。
对于刘复生的发言,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表示不同看法。他认为,“先锋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意义不是可以轻易地虚无化的。“先锋派”的批评在那个时候所创造出的特定风格、话语表达方式和理论具有一种挑战性,“先锋派批评”有价值的东西依然存在。纽约大学教授张旭东则从批评的政治性上对“先锋小说批评”进行评价,认为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大的政治环境,需要有政治性的行为、判断和行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认为,关于“先锋文学”的争论,涉及到“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的关系问题,很多人的文学观就是被“先锋文学”和“先锋批评”塑造的。但是,“先锋文学”所形成的一套对文学理解的方式,也会存在凝固化、缺乏活力的缺陷。譬如某些“先锋作家”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表现极为平乏,最终只能用玩弄形式来掩盖肤浅;某些坚持现实主义的作家本来是想直面现实的,但因为有了先锋文学的典范性,不得不给作品加上许多无谓形式的探索等等。重读上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的一些先锋文学作品时,不得不面对内涵不够充实的尴尬事实。从所谓“艺术性”或“探索性”来看,刘心武等人的作品无法和先锋文学相比,但我们所期待的存在的政治性却必须靠与这些作品的对话来形成。
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尖,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季红真等也就该话题进行了评述并发表不同看法。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中文系和纽约大学东亚系、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源:文学报)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