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80后集体反思父辈 羞于提起曾经喜欢先锋派 [打印本页]

作者: 工口包子    时间: 2009-9-17 22:35
标题: 80后集体反思父辈 羞于提起曾经喜欢先锋派
  最新一期的文学杂志书《鲤》中,80后女作家张悦然和她的同事策划了一次“因爱之名”的专题和问卷调查,发动80后读者和作者集体回忆和反思自己的父辈。有意思的是,在说到与上一辈作家的关系时,80后集体表现出“反水”倾向,更有不少80后作者表示上一辈作家已经没有资格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喜欢过先锋派作家”。



对“文革”话题先天反感
《鲤·因爱之名》是张悦然主编“鲤”系列主题书的第六本。本期的主题关于80后这代人怎样理解和看待他们的父母,怎么看待父母身上的各种时代烙印。同时也表达了80后对那些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们方方面面的理解。还特别采访了叶兆言女儿叶子、陈村女儿天天、80后评论者张定浩等。
  《鲤》编辑部收集了2000位读者填写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话题包括“‘文革’对你父母的影响大吗”,“怎么看待上一辈的作家”等等。就“文革”话题,6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父母只有在被问起的时候才会说,还有7%的父母拒绝谈论这个话题。25%的人觉得“文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父母。
  “有时候我们也会想,他们都是旁观者,他们都是无辜、迷惘的人民大众,是被耽搁、被影响、被错误引导的受害者,可是那些在影像和资料中出现的红卫兵,又是谁呢?”《鲤》的编辑在引文里尖锐地指出,80后被定义为拒绝长大并且逃避责任的一代人,可是父辈在他们少年时是否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上一辈作家“没资格”做精神偶像
  在问及80后读者对他们的父辈作家——那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们的阅读情况时,令人意外的是,超过20%的人说他们从来不看这些作家的作品。另外的80%中,余秋雨被提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巴金、鲁迅。余华、苏童、王安忆、史铁生、王朔也被多次提起。
  在问卷之外,《鲤》还组织了一批80后作者写他们对上一辈作家的看法。而调查和总结的结果是,80后全面否定了上一代作家的影响:“那些曾经作为我们少年偶像存在的作家们,如今他们已经淡出了我们大部分人的视线,我们这些年轻的作家、诗人,其实都已经羞于提起自己曾经喜欢过格非他们这一批作家。我们在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肯定是受过先锋派的影响,因为它和现实主义完全不一样。但后来却发现他们没有把他们的世界观表达出来。”
  80后的waits在文中写道:“作为我们的父辈,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受到尊重,但在我们自身的成长年代,在我们于迷惘中急切盼望精神导师的年代,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有资格站出来,教给我们一些关于爱、善良乃至幸福的真理。”
  《上海文化》杂志的编辑、同为80后的张定浩认为,80后不想从上一辈作家那儿感受到怕、恐惧和抗拒,他们需要的是爱、真实和希望。然而这一切没有在他们那代人身上实现,所以,“再见,我们的少年偶像,我们要去描述的世界不再是这样。”
  (记者田志凌)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9-9-18 01:54
“有时候我们也会想,他们都是旁观者,他们都是无辜、迷惘的人民大众,是被耽搁、被影响、被错误引导的受害者,可是那些在影像和资料中出现的红卫兵,又是谁呢?”《鲤》的编辑在引文里尖锐地指出,80后被定义为拒绝长大并且逃避责任的一代人,可是父辈在他们少年时是否承担了应尽的责任?

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答案是当然没有。尽管可以找出很多的文化上的解释,一如解释纳粹时期的普通德国人,但真正面对自我之后的解释一直尽量被遮蔽:也许那就是,谁说进行“文革”不是有“快感”的呢?一般情况下越是有快感的人,事后越是会去撇清关系,去激烈地抨击曾带给他快感、左右他思维的意识形态。
作者: shep    时间: 2009-9-18 16:49
不能准确(有时是冷酷)的评估历史及历史在今天、明天和后天的重大意义,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幼稚和弱点。照我说,就是缺乏理智的判断。王安石的改革也好,三民主义或者文革也罢,这一切都是中国式理想主义的实践。在我看来,它们一方面是头脑发热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全面否定”的民族精神。我们习惯于、也倾向于否定;特别是否定历史和意识形态。这种非左既右的两极史观不正是造成历史与文化断裂的原因么。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根据是五代的武人作乱,但结果却造成了两宋三百多年的哀哀颓势。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历史诅咒总在这片土地上重复上演。不也正是两极史观在作祟么。

所以,一谈到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漫长历史对这个民族的报复,是何等的无情。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9-9-20 21:02
不能准确(有时是冷酷)的评估历史及历史在今天、明天和后天的重大意义,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幼稚和弱点。照我说,就是缺乏理智的判断。王安石的改革也好,三民主义或者文革也罢,这一切都是中国式理想主义的实践。 ...
shep 发表于 2009-9-18 16:49


我现在对历史的看法更加左右为难自相矛盾,难以得出令自己心仪的判断。

比如赵匡胤贬武重文之后,虽则有你所说的宋朝气势和军威上的弱化,但宋朝却是唯一一个文人可以不因文字狱而被砍头的时代,再不讨皇帝喜欢,也是贬官贬啊贬的,不灭族,不杀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思想开明的年代。

再比如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我们现在说起来那是祸国殃民啊,但当时董仲舒提出这个观点不但有其正当理由,而且还是冒着生命危险不计个人安危提出的,需要高度的决绝和勇气,对历史的功过也殊难判断。

你说的这一点是对的,我们时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时候不懂得我们一直嘴上说的中庸之道。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