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9 07:04
标题: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09-10-9 07:10 编辑

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10/1008_16_1378858.shtml

[attach]1888[/attach][attach]1889[/attach]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9 07:08
200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穆勒简介:生于罗马尼亚一个德语小镇2009年10月08日 20:27中国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条中国网10月8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获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以下是瑞典学院颁奖词节选:

“赫塔-穆勒1953年8月17日出生在罗马尼亚巴纳特一个德语小镇。她的父母是罗马尼亚境内讲德语的少数民族。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为德国党卫军效力。1945年大量罗马尼亚人被流放到苏联,穆勒的妈妈就在其中,她在当今的乌克兰境内某个劳动营工作了5年。多年之后,穆勒在其作品《呼吸摆动》(2009年)中描写了流放到苏联的罗马尼亚人的生活。1973年到1976年穆勒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一所大学学习罗马尼亚和德国文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她加入了巴纳特行动小组。巴纳特行动小组是一个讲德语青年作家组织,反对当时罗马尼亚领导人奇奥塞斯库的统治,寻求言论自由。完成大学学业后,1977年到1979年穆勒在一家机器工厂当翻译。由于拒绝充当秘密警察的线人,穆勒被工厂解雇。被解雇之后,她受到了秘密部门的骚扰。”

“穆勒的处女作是一部名叫《低地》的短篇小说集,在罗马尼亚遭到了审查。两年之后,她在德国发表了未删节版本,同年在罗马尼亚发表了《暴虐的探戈》。在这两部作品里,穆勒描写了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生活,腐败、不满和镇压。罗马尼亚出版机构对这些作品非常恐慌,而德国出版部门很欢迎这些作品。由于穆勒公开批评罗马尼亚政府,她被禁止在国内出版作品。1987年,穆勒和她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民德国。”

“穆勒生活在德国柏林,从1995年起成为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成员。德国语言和诗歌科学院位于达姆施塔特。”(周翔)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9 07:24
[attach]1890[/attach][attach]1891[/attach] 2# 陶北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9 07:30
本帖最后由 陶北 于 2009-10-9 07:32 编辑

[attach]1892[/attach]

据说是唯一的中文译本,台湾时报文化版,大陆德语译者有的忙了。
作者: 半天锈    时间: 2009-10-9 10:36
好像鬼……

估计这下中译本要大卖了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9 11:07
[attach]1893[/attach]

这个更牛
作者: 伊洛    时间: 2009-10-9 11:13
“穆勒的处女作是一部名叫《低地》的短篇小说集,在罗马尼亚遭到了审查。两年之后,她在德国发表了未删节版本,同年在罗马尼亚发表了《暴虐的探戈》。在这两部作品里,穆勒描写了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生活,腐败、不满和镇压。罗马尼亚出版机构对这些作品非常恐慌,而德国出版部门很欢迎这些作品。由于穆勒公开批评罗马尼亚政府,她被禁止在国内出版作品。1987年,穆勒和她丈夫、作家理查德-瓦格纳一同移民德国。”

这。。。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9 11:27
分析称米勒作品获奖靠政治题材和跨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09日07:49  新华网
  德国作家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北京大学德语系老师潘璐表示,继格拉斯之后,德国作家再次得奖,并且还是个冷门作家的消息很突然,这与赫塔·米勒在创作中关注政治有很大关系。

  赫塔·米勒是个冷门作家

  潘璐表示,赫塔·米勒并不是知名作家。尤其是继格拉斯后,又一德国作家获奖,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觉突然。

  赫塔·米勒获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赫塔·米勒的作品很关注政治体系。这与她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她虽然出生在罗马尼亚,但却是个德国后裔,从小就讲德语。会两种语言的赫塔·米勒毕业后做了翻译,她的才华被国家安全部看上,并且想与她合作做间谍,赫塔·米勒拒绝了国家安全部的邀请,之后被公司开除。她曾经写过苏联时期的《劳工营》和奇奥塞斯库的《专制统治》等一系列体裁的作品。

  德国作家频得奖靠“跨文化”

  针对德国作家频频得奖这一现象,潘璐认为,一是格拉斯的奖得晚了,他得奖完全是组委会对他一生创作的一个肯定。二是,现在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跨文化发展。所谓“跨文化”就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学习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有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生活经历。这次得奖的赫塔·米勒,出生在罗马尼亚,是个德国后裔,之后与丈夫到达西德。

  在德国享极高声誉

  今年56岁的米勒1953年出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家庭,其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罗马尼亚少数族裔。她的父亲在二战期间曾经在党卫军服役。母亲在二战后被关进劳改营。特殊的家庭背景无疑给她以后的创作带来不小的影响。

  米勒长期靠在学校、幼儿园当代课老师,或者做家庭教师为生。1987年她离开罗马尼亚,跟随其前任丈夫、一名德国男子移民德国。

  1982年,米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名为《低地》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小村庄的艰苦生活,在出版后不久遭到了罗马尼亚当局的审查和删减。1984年,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未删减版本在德国得以发行,受到德国读者的热烈追捧。而后,米勒又以罗马尼亚语写作了《沉重的探戈》一书。

  由于多次在书中对罗马尼亚政府提出批评,并且担心秘密警察的侵扰,米勒和丈夫于1987年离开罗马尼亚移民到德国并一直居住至今。

  迄今为止,米勒前后发表22部著作。但据记者了解,在中文版小说引进上,目前有1999年台湾引进的一部小说,译名为《风中绿李》。《译林》杂志2001年第6期上,介绍过《黑色的大轴》。今年,米勒有一部小说新作在德国风行,直译名为《呼吸秋千》;现已被提名年度德国书业奖,这项代表德语文坛最高水平的年度评奖结果,将在本月13日开幕的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揭晓。

  米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作品获奖无数。她擅长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她的作品总能从内心出发,并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米勒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德语写成,但是包括《护照》、《绿梅树的土地》、《单腿旅行》在内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绿梅树的土地》曾经还获得10万欧元的大奖。她表示,生活在德国,并不能抹去她过去的经历。

  据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德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李昌珂介绍,该小说被德国媒体追捧为米勒“巅峰之作”。以“那是1945年1月15日的凌晨三点,巡逻队把我带走了。一股寒气向我袭来,当时外面的气温是零下15度……”开篇,追忆了1945年二战后,一个生活在前苏军战俘营的德国年轻人的“恐惧生活”。

  瑞典文学院负责人诺奖结果公布后接受官网视频采访时表示,米勒新作是一部“黑暗”的小说,但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并称诺奖评奖委员会,对米勒写作时“少数民族语言运用的独到性”以及“字里行间的道义感”甚为推崇,“她善于用短句,缓缓地铺陈出宏大的历史场景”。据透露,诺奖委员会在获奖结果宣布后马上与她取得了联系。“她很高兴,表示会出席颁奖礼”。

  尽管瑞典文学院方面对米勒获奖表示“应无可争议”,但从昨晚德文网站第一时间的反应看,多对此结果表示诧异,出现了“怎么可能是她”、“诺奖越来越游戏了”等言论。学者李昌珂分析,“从米勒的新作看,诺奖的选择,是符合西方口味的。现在德国文学出现了一个潮流。过去,一直表现‘德国是战争苦难的制造者’;现在,则着力于表现德国本身也是‘苦难的承受者’。”但李透露,去年中国学者新近翻译的《德国文学史》中,并未提及米勒。“这可能与她是罗马尼亚的移民作家有关。”

  版权争夺战即将打响

  赫塔·米勒的作品多数在欧洲出版发行,相信多数中国读者对赫塔·米勒的名字还比较陌生,不过,这种局面不会延续太久,因为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全世界范围内都会掀起一轮诺奖得主作品出版潮。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获悉赫塔·米勒获奖之后,其副总编辑吴洪表示,他们肯定要引进她的作品,但由于诺奖的效应,国内必定会有许多出版社抢其版权,看来,一场版权争夺战即将打响。
作者: 金特    时间: 2009-10-9 15:22
好丑

她老公也是小说家,哼,这下有看头了,建议拿到奖金后赶紧跟她离婚,分奖金
作者: 动态小组    时间: 2009-10-9 17:02
诺奖让人更摸不着头脑


赫塔·米勒  冯晓瑜

    诺贝尔文学奖又一次跟我们开了玩笑。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的获奖,让所有德国文学研究者跌破眼镜,而对于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赫塔·米勒显然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第一时间,记者拨通了杜新华、蔡鸿军、张佩芬等国内德国文学研究领域专家的电话,得到的几乎都是“这个人实在太冷门了”,“不了解”、“没听说过”这样的回答。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接起电话就笑,他告诉记者,国内应该没有正式引进过这个女作家的长篇小说和诗歌,也没有其作品收入过德语中短篇小说集,就连介绍当代世界文学前沿作品的《外国文艺》杂志也不曾介绍过赫塔·米勒这个人和她的作品。“很显然,她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吴洪说。
   
获奖不可思议
   
    近几年来,因为剑走偏锋,诺贝尔文学奖受到的质疑之声频传。几年前就传出过评委卡努·安隆德因对耶利内克获奖表示不满而辞职。然而仅仅相隔一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又宣布诺贝尔奖授予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紧跟其后的莱辛、帕慕克、勒·克莱齐奥,全世界在一惊一乍中渐渐习惯了诺贝尔送出的“大礼”。
   
    “赫塔·米勒获奖?有些不可思议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德语文学编辑杜新华在电话那头表示对这个结果稍感意外。对德国当代文学素有研究的她,声称赫塔·米勒和我们比较“隔”。据她回忆,《世界文学》曾在2003年第5期发表过赫塔·米勒的一个小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由于米勒出生在罗马尼亚,小说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底层工人的生活经历。她说:“米勒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非常诗意的语言。她的文字不属于晦涩难懂的一类,而是非常有韵味。”正是这种特别的文字吸引了杜新华的注意,并首次在中国发表了赫塔·米勒的作品。
   
译介少之又少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研究员张佩芬介绍,1992年的时候,德国的歌德学院曾经在中国举办过一个德国文学翻译征文的比赛,当时选用的作品正是来自赫塔·米勒。米勒的文字看似不难译,要想准确地传达她文字中的韵味,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很能考验翻译的功力。杜新华还告诉记者,赫塔·米勒曾摘得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等几个文学奖项,她今年新写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还入选了即将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公布的“德国图书奖”候选名单;但在中国,除了鲜见的几篇短文,对这个女作家的了解和译介实在是少之又少。
   
    近几年来,瑞典皇家科学院似乎有意要和人们的预期背道而驰。由于诺贝尔文学奖是惟一不事先公布候选者名单的一个奖项,名单的秘而不宣导致每年在揭晓之前坊间的猜测只能跟着博彩公司的风向标走。然而,结果往往和预测无关,大热门反而成了最不可能获奖的人。比如,传说中最有可能获奖的以色列作家奥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等,在被诺贝尔文学奖“暗算”了几年后,人们都学聪明了。所以,今年早些时候,就有很多人放弃了猜测:因为不按游戏规则出牌,那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游戏规则。
   
一场博弈游戏
   
    公平地说,赫塔·米勒获此殊荣,与其说是一次庄严的仪式,不如说是一场华丽的游戏,人们总是以为老K以上的角色才能称王,但在这类牌局里,一个普通的“J”往往可以成为赢家。所有这些结果都取决于某种内在的游戏规则。正如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那样,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并非以“纯文学”为衡量标准的奖项。吴洪形容它“除了文学性以外,更像一个政治立场、性别、国家之间的平衡和博弈”。
   
    更为诡秘的是,文学奖的得主并未都是文学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类也未必是文学——哪怕是最广义的文学。这早有先例可循,195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以其哲学著作获奖,195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曾以历史著作摘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定要继续习惯托住自己的眼镜,退一万步说,即使非吃惊不可,我们也要习惯于吃惊。
   
    本报记者  陈熙涵

   
    相关链接  
    赫塔·米勒的主要作品
   
    1982年短篇小说《低地》
   
    1987年长篇小说《赤足的二月》
   
    1992年长篇小说《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1994年长篇小说《心兽》
   
    2009年长篇小说《呼吸钟摆》
(来源:文汇报)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9-10-9 17:19
老男人的口味很难说的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10-9 19:22
老太太看上去杀气很重啊。。。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9-10-9 19:45
诺贝尔就不能纯粹一点吗?
可怜的诺贝尔,当初他可没想过要设这么一个文学奖。
无君子不养艺人。
作者: 尚方翊剑    时间: 2009-10-9 21:20
迟暮版哥特妞,MAYB一撸袖子满胳膊纹身都是小恶魔,感觉她的副业是写小说,主业是拿着皮鞭在中学教马列
作者: shep    时间: 2009-10-9 23:11
顶楼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