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奇文】浙大讣告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9-10-23 23:24
标题: 【奇文】浙大讣告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八时三十分,涂序新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举行。参加告别
仪式的有学院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部分师生及涂老师亲属与同学,共100余人。
涂序新老师于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终年32岁。
涂序新老师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
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学院工作。
涂序新老师为人真诚善良,对待同事细心周到,受到大家的尊重;对待学生,耐心解答疑问,多次深入新生宿舍与学生交流,
受到学生的爱戴。涂序新老师学识渊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对研究工作认真执着,精益求精。
借此机会,感谢学校各部门及学院师生的关心。
  
附涂序新博士来学院的主要经历
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
待遇”;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
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
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
的相关信息;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9-10-23 23:25
对比国外某校的讣告:

涂博士不幸去世,他曾工作求学于我们这里,做出了不少贡献。我们每个人都为他悲伤,希望他在天堂安息。
作者: lexiaozhu    时间: 2009-10-23 23:39
因病不幸坠楼。。。。。。。。。。。。。。。。。。。。。。。。。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09-10-23 23:46
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

吐槽不能。
作者: 爱人    时间: 2009-10-24 12:25
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作者: xiaowu    时间: 2009-10-24 13:31
这因果关系跟科幻片一样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09-10-24 14:02
简直开创了一片天地:因病上吊、因病跳河、因病割腕。。。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9-10-24 15:51
SB的一代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09-10-24 20:54
浙大广告兼讣告
作者: 爱人    时间: 2009-10-25 08:37
准确而又能表现X大深厚人文底蕴——“死于心碎。。。”
作者: 陶北    时间: 2009-10-25 09:01
主笔者疑似学新闻出身。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10-25 11:53
不看没什么,看了更好奇了!
作者: 袁有爱    时间: 2009-10-25 18:14
无法让人悲伤,反而让人喷了。。
作者: 坚果    时间: 2009-10-26 20:13
熊丙奇: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09-10-26 20:28
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一个死没用的,一打一起死可能有点用
作者: 裁缝    时间: 2009-10-27 05:44
看到那个教师公寓的设施我差点笑疯了!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9-10-27 23:52
一打一起死也是没有用的。官领导体制不死,谁死都没用的。
作者: 麻利麻利轰    时间: 2009-10-28 13:24
同意小裁. 那也叫公寓啊.还特意注明内有什么什么什么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