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電影是不是在走下坡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杜先勇    时间: 2007-8-4 13:06
标题: 電影是不是在走下坡路
電影是拍得愈來愈少了。其趨勢是愈來愈多超級大堆頭製作以犧牲小成本製作機會的姿態出現。

  電影是否會變成死掉的語言,一種已經在走下坡路的藝術?在某一屆戛納電影節開幕之際,著名電影人溫德斯向多位電影大師提出了這個問題,下面就是大師們的回答。

  戈達爾:我一定會死,但是我的藝術會死嗎?

  電視崛起非常迅速,因為它是美國的產物。它與提供財源的廣告在同一期間誕生。所以它是高度精確的廣告世界,像艾森斯坦(Eisenstein)一樣言簡意賅,只消以一個句子或一個影像就能表達訊息。它們像《波坦金戰艦》(Potemkin)般做廣告,不同的是,《波坦金戰艦》有90分鐘長。

  作為一種語言,電影正在死亡嗎?它很快就會成為腐朽的藝術形態嗎?

  這真的無關緊要。總有一天它註定要發生。我一定會死,但是我的藝術會死嗎?

  電影是在沒有人看的時候製造出來的。它們是不可見的。你肉眼看不到的就是這種不可思議的東西——電影的任務就是幫你看到這些東西。

  莫裏西:我較喜愛電視,因為那裏是你仍然可以找到“人類”的地方

  “電影是日漸衰微的語言,一種很快就會死亡的藝術。”

  是的,我同意。很清楚地,它是氣數已盡了,再也沒什麼好玩的了。如眾所皆知,小說很早以前就死亡了,詩則在一百年前就江郎才盡,再也沒有什麼戲劇出現——只是偶爾還有一些奇怪的戲出現。電影也是一樣。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

  電影會被電視取代,對,就是這樣。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歡電視勝過大部分電影。我想電影與先前的小說都是以同樣的理由死亡。只要小說一日倚角色為生,只要它給作家塑造角色的機會,它就一日不亡。以前人們慣常看的就是這種小說。他們也到戲院看莎士比亞、蕭伯納與莫裏哀的劇作——因為它們有好角色。這些劇作的內容,它們的訊息、哲學、政治學,所有這些比起角色的重要性,都顯得無足輕重。大部分這些東西都荒謬愚蠢,很快就過時了,但是好角色日久彌新。

  現在你在電影裏變不出這些東西來了。今日電影重要的是那些導演啦,攝像啦,這些糟糕透頂的事。

  我較喜愛電視,因為那裏是你仍然可以找到“人類”的地方。電視沒有所謂的導演野心——這就是為什麼電視比電影來得朝氣蓬勃。那是你看見角色的地方,在通俗喜劇與肥皂劇裏,不管是闔家歡或是冒險故事。也許有天電視也會死亡,我不知道。

  海爾曼:電影有好時光也有壞日子

  現在我並不常去看電影。我有一台錄影機,我從電視上錄下電影。錄它們時我並不看,稍後也很少觀賞它們。我大概收集了兩百部我從來不看的電影。

  我真的認為如果電影會變得像電視或反之亦然,或是電影語言改變了,也沒什麼稀奇。我不認為電影快要死亡。電影有好時光也有壞日子。最近幾年算是壞日子:並沒有很多我想跑去看的電影,而我所看過的通常都令人失望。當我看了一部惹我心煩的片子之後,我通常會再去看一部我知道、喜歡的老電影。通常我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賽德曼:當熱情從電影中被驅逐出來時,它就會開始死亡

  讓我自己這麼說。我認為電影講的就是熱情。你拍電影與畫一幅畫的方式是一樣的:你對事物有一種緊繃的感覺,你熱愛生命,而你想要把它表達出來。你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將它表達出來。當熱情從電影中被驅逐出來時,它就會開始死亡,就像任何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

  法斯賓達:是的,電影是愈拍愈少了

  是的,電影是愈拍愈少了。而一些電影已轉化為一種以感官為導向的電影,這類片子通常都是大堆頭製作且浮華不實——是的,你到處都可以看見這樣的電影。不過,你還是可以看到完全個人化或完全國家化的電影,這些作品遠比那些與電視難分軒輊的電影來得重要多了。

  荷索:生命最直接碰觸我們之處,就是電影存在的地方

  我並不憂慮。最近在紐約的某個晚上我與朋友談話。我們散步了很久,他告訴我他對錄影機與電視機征服一切的現象有多麼憂心。我相信很快你就可以從錄影攝像機上選購超級市場中的蔬菜,然後以電話或電腦按鍵方式點午餐。你可經由錄影攝像機從銀行提款的日子也不遠了——或者你現在就可以這麼做了。我告訴他,我並不憂慮,因為不管電視怎麼變,日子還不是照樣過。

  生命最直接碰觸我們之處,就是電影存在的地方。這就是它之所以生存下去的緣故。此外無他。

  斯皮爾伯格: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俘虜

  就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歷史與未來而言,我一定是最後幾個抱持樂觀態度的人之一。我甚至相信電影業會擴張,我希望這種擴張不必以犧牲其他影片為代價。

  我不認為我們怪得了誰。我們不能說都是你的錯——將矛頭指向每年在好萊塢調升百分之十五預算的影業工會,或是政府,或是弱勢美元。當然我們怨不得人;整個經濟趨勢就是如此。我們應該滿足於現狀,盡可能地把片拍好。如果我們得妥協,只能花300萬或400萬來拍原本應有1500萬預算的片子,那我們也得這樣做。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俘虜。

  看起來每個在好萊塢擁有權力的人都想當英雄,在影城熄燈關門大吉前,他們都想從桌子抽屜裏拿出破銅爛鐵,將它變成金銀財寶,然後在最後一刻搞個賣座電影,票房一億美元的電影。他們會說,我最不願見到的是那些拍你個人生活,你的祖母,在美國成長的酸甜苦辣,十三歲初懂人事,或任何與這些狗屎有關的電影。懂嗎?我要的是一部老少咸宜的電影。

  換句話說,好萊塢要的是能迎合每一名觀眾的理想電影。當然,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安東尼奧尼:談電影的未來是很難的

  現在有新的製作形式,像磁帶這種新技術可能會逐漸取代傳統膠捲影片,因為後者已不符合今日的需求。例如,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指出彩色影片會隨著時間褪色,要娛樂更大群觀眾的問題可能須由電子系統、鐳射,或是其他推陳出新的科技來解決——誰知道呢?

  不過,當然,我還是擔憂電影的未來,因為電影給我們這麼多表達的方式,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想法,我們有話要說,讓我們對它有一份感激。但是隨著我們在技術可能性的領域的擴張,這種感覺就愈容易消失。在今天與未來的態度之間永遠存在著我們所無法預知的分歧,誰知道未來的房子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從窗內望出去的建築可能將不再存在。我們必須將自己的心放在遙遠而不是最近的未來:想像那些將會迎接未來的下一代的世界情況。

  談電影的未來是很難的。高品質的錄影帶很快就會將影片帶到家庭裏;電影院的使用率就會減少了,現在的體制會消失,並不會很快或輕而易舉地消失,但是那一天會到來,我們擋也擋不住,只能試著去習慣這個看法。(溫德)
作者: 客人    时间: 2007-8-4 13:06
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呀??现在好象又有回旋之势了
作者: 鄢醒    时间: 2007-8-4 13:06
看得我打呼噜。。。

温德是谁?干吗怨天尤人,杞人忧天的!?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06
文德斯,后面少了个字
作者: 蝼冢    时间: 2007-8-4 13:06
电影是拍得愈来愈少了。其趋势是愈来愈多超级大堆头制作以牺牲小成本制作机会的姿态出现。  
  电影是否会变成死掉的语言,一种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艺术?在某一届戛纳电影节开幕之际,著名电影人温德斯向多位电影大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下面就是大师们的回答。
  戈达尔:我一定会死,但是我的艺术会死吗?
  电视崛起非常迅速,因为它是美国的产物。它与提供财源的广告在同一期间诞生。所以它是高度精确的广告世界,像艾森斯坦(Eisenstein)一样言简意赅,只消以一个句子或一个影像就能表达讯息。它们像《波坦金战舰》(Potemkin)般做广告,不同的是,《波坦金战舰》有90分钟长。
  作为一种语言,电影正在死亡吗?它很快就会成为腐朽的艺术形态吗?
  这真的无关紧要。总有一天它注定要发生。我一定会死,但是我的艺术会死吗?
  电影是在没有人看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它们是不可见的。你肉眼看不到的就是这种不可思议的东西——电影的任务就是帮你看到这些东西。
  莫里西:我较喜爱电视,因为那里是你仍然可以找到“人类”的地方
  “电影是日渐衰微的语言,一种很快就会死亡的艺术。”
  是的,我同意。很清楚地,它是气数已尽了,再也没什么好玩的了。如众所皆知,小说很早以前就死亡了,诗则在一百年前就江郎才尽,再也没有什么戏剧出现——只是偶尔还有一些奇怪的戏出现。电影也是一样。不过就是这么一回事。
  电影会被电视取代,对,就是这样。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电视胜过大部分电影。我想电影与先前的小说都是以同样的理由死亡。只要小说一日倚角色为生,只要它给作家塑造角色的机会,它就一日不亡。以前人们惯常看的就是这种小说。他们也到戏院看莎士比亚、萧伯纳与莫里哀的剧作——因为它们有好角色。这些剧作的内容,它们的讯息、哲学、政治学,所有这些比起角色的重要性,都显得无足轻重。大部分这些东西都荒谬愚蠢,很快就过时了,但是好角色日久弥新。
  现在你在电影里变不出这些东西来了。今日电影重要的是那些导演啦,摄像啦,这些糟糕透顶的事。
  我较喜爱电视,因为那里是你仍然可以找到“人类”的地方。电视没有所谓的导演野心——这就是为什么电视比电影来得朝气蓬勃。那是你看见角色的地方,在通俗喜剧与肥皂剧里,不管是合家欢或是冒险故事。也许有天电视也会死亡,我不知道。
  海尔曼:电影有好时光也有坏日子
  现在我并不常去看电影。我有一台录像机,我从电视上录下电影。录它们时我并不看,稍后也很少观赏它们。我大概收集了两百部我从来不看的电影。
  我真的认为如果电影会变得像电视或反之亦然,或是电影语言改变了,也没什么稀奇。我不认为电影快要死亡。电影有好时光也有坏日子。最近几年算是坏日子:并没有很多我想跑去看的电影,而我所看过的通常都令人失望。当我看了一部惹我心烦的片子之后,我通常会再去看一部我知道、喜欢的老电影。通常我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赛德曼:当热情从电影中被驱逐出来时,它就会开始死亡
  让我自己这么说。我认为电影讲的就是热情。你拍电影与画一幅画的方式是一样的:你对事物有一种紧绷的感觉,你热爱生命,而你想要把它表达出来。你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当热情从电影中被驱逐出来时,它就会开始死亡,就像任何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
  法斯宾达:是的,电影是愈拍愈少了
  是的,电影是愈拍愈少了。而一些电影已转化为一种以感官为导向的电影,这类片子通常都是大堆头制作且浮华不实——是的,你到处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电影。不过,你还是可以看到完全个人化或完全国家化的电影,这些作品远比那些与电视难分轩轾的电影来得重要多了。
  荷索:生命最直接碰触我们之处,就是电影存在的地方
  我并不忧虑。最近在纽约的某个晚上我与朋友谈话。我们散步了很久,他告诉我他对录像机与电视机征服一切的现象有多么忧心。我相信很快你就可以从录像摄像机上选购超级市场中的蔬菜,然后以电话或计算机按键方式点午餐。你可经由录像摄像机从银行提款的日子也不远了——或者你现在就可以这么做了。我告诉他,我并不忧虑,因为不管电视怎么变,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生命最直接碰触我们之处,就是电影存在的地方。这就是它之所以生存下去的缘故。此外无他。
  斯皮尔伯格: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俘虏
  就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历史与未来而言,我一定是最后几个抱持乐观态度的人之一。我甚至相信电影业会扩张,我希望这种扩张不必以牺牲其它影片为代价。
  我不认为我们怪得了谁。我们不能说都是你的错——将矛头指向每年在好莱坞调升百分之十五预算的影业工会,或是政府,或是弱势美元。当然我们怨不得人;整个经济趋势就是如此。我们应该满足于现状,尽可能地把片拍好。如果我们得妥协,只能花300万或400万来拍原本应有1500万预算的片子,那我们也得这样做。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俘虏。
  看起来每个在好莱坞拥有权力的人都想当英雄,在影城熄灯关门大吉前,他们都想从桌子抽屉里拿出破铜烂铁,将它变成金银财宝,然后在最后一刻搞个卖座电影,票房一亿美元的电影。他们会说,我最不愿见到的是那些拍你个人生活,你的祖母,在美国成长的酸甜苦辣,十三岁初懂人事,或任何与这些狗屎有关的电影。懂吗?我要的是一部老少咸宜的电影。
  换句话说,好莱坞要的是能迎合每一名观众的理想电影。当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安东尼奥尼:谈电影的未来是很难的
  现在有新的制作形式,像磁带这种新技术可能会逐渐取代传统胶卷影片,因为后者已不符合今日的需求。例如,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指出彩色影片会随着时间褪色,要娱乐更大群观众的问题可能须由电子系统、激光,或是其它推陈出新的科技来解决——谁知道呢?
  不过,当然,我还是担忧电影的未来,因为电影给我们这么多表达的方式,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法,我们有话要说,让我们对它有一份感激。但是随着我们在技术可能性的领域的扩张,这种感觉就愈容易消失。在今天与未来的态度之间永远存在着我们所无法预知的分歧,谁知道未来的房子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从窗内望出去的建筑可能将不再存在。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心放在遥远而不是最近的未来:想象那些将会迎接未来的下一代的世界情况。
  谈电影的未来是很难的。高品质的录像带很快就会将影片带到家庭里;电影院的使用率就会减少了,现在的体制会消失,并不会很快或轻而易举地消失,但是那一天会到来,我们挡也挡不住,只能试着去习惯这个看法。(温德)
作者: 蝼冢    时间: 2007-8-4 13:06
看完。没有必要担心电影的未来~
就像写作的人不必担心文学的未来一样
作者: hooxi    时间: 2007-8-4 13:06
这段话的背景应该是在80年代或者70年代末期。是针对电视而说的。不过我觉得它也是针对电影内部的混乱而说的。80年代前后,包括安东尼奥尼、黑泽明之类的艺术电影大师都找不到投资了。起死回生的机会掌握在好莱坞手里。科波拉、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新好莱坞主将成功地把电子技术引入电影,电影越拍越豪华,技术主义潮流直到今天还主宰着主流电影。照这个思路下去,人文意义上的”电影“、对生存有直接痛切关注的电影我看真的是要死了。余下的只能是超豪华的大片。《魔戒》是一个象征。一点人味也没有的豪华电影商品。
作者: Deisler    时间: 2007-8-4 13:07
在5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以及HOLLYWOOD BIG STUDIOS的崩溃,很多人都以为电影是一门即将死亡的艺术,可是他们错了,电影不但生存下来,而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黄金的60年代。
    个人认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会因为另一种媒体的竞争而消亡--特别是电视:生产垃圾,反映垃圾,推广垃圾,传播垃圾。
    然而,回溯从我出生的那年开始(1982),电影似乎真的死了!!!不是因为没有人才,不是因为没有设备,不是因为没有市场,不是因为竞争者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缺乏艺术原创性。电影成为了一种对于其本身历史的重复翻版的单调的结合。美其名曰:后现代。
作者: ying201    时间: 2007-8-4 13:07
DV能不能拯救电影呢?让电影大众化,也许是条出路,它太老了~~
作者: 刘派    时间: 2007-8-4 13:07
电影作为艺术越来越小众,但不会消亡,小说不也是这样么?
作者: ying201    时间: 2007-8-4 13:07
是艺术在中国一直都小众~~
作者: Deisler    时间: 2007-8-4 13:07
电影才100多年历史,老吗?
DV的普及有助于为电影开拓新的思路,挖掘新的人才,开创新的理论。
然而,DV归根到底还是数字的东西,"虚“的很,真理:技术不等于一切,人才是根本。
号召有志于电影创作的年青人们,从笔开始,创作剧本,从摄影开始(FILM),磨练摄影术,
从绘画开始,描绘MISE-EN-SCENE, 从16MM低成本摄影机开始,了解体验电影的魅力。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