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交大造假,昨晚电视看的,请了解大学情况者讲解一下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3-21 08:50
标题: 交大造假,昨晚电视看的,请了解大学情况者讲解一下
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0日21:52   央视《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2010年3月20日完成台本
  ——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今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在校方这一举动的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然而近日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采访时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解说: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
  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位教授。这6人平均年龄70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6位老教授称,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陈永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当时就感觉到义愤填膺,教师啊,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你传的什么道?你授的什么业?
  解说:   
  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
  陈永江:
  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陈永江:
  (校领导说)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6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这个我们听了脑子都要炸了,感觉到这种侮辱太大了。
  解说:
  2008年3月,6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杨绍侃:
  没有结论,到现在为止没有结论。
  解说:
  被举报者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
  记者:
  那学校当时给您的说法是什么?
  李连生:
  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解说:
  6位教授对学校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术造假性质恶劣,必须严查才能警示师生。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披露该事件。
  陈永江:
  科学网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实名实姓,要有证据来说话检举揭发。
  解说:   
  老教授在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不到一个月,点击率突破6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一个月后,校方第二次约见6名教授谈话。
  陈永江:
  开场白,简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停止你们网上的检举揭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卢天健(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网上和报纸现在是揪着不放,(对学校)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
  我们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让学校恢复到我们过去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振兴,要老老实实工作,要让年轻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解说:
  由于6位教授坚持举报,2009年5月,时隔一年多,西安交大对这起事件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几天前记者前去采访,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
  卢天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就是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解说:
  校方对此事件还在调查中,然而6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2004年和2005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获得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份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中,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1998年由陕西省纪委专门为李连生等人的技术成果而成立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中,这个技术成果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陈永江:
  他就说2001年的纯效益是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1470万。然而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所要到的材料,这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的,他不是说盈利1470万吗?然而公司怎么说的呢?亏损384万。这一正一负几乎2000万,太胆大了。
  解说:
  在这份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公司成立后的1998年至2000年间没有生产,2001年至2003年连续亏损,2004年该项目停产,4500万资本金仅剩868.5万元,亏损达82%。然而荒唐的是,就在已经停产后的2005年,李连生又以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连生: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记者:
  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
  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
  目前,学校对这两个奖项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论。
  虞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记者:
  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虞烈: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起发点或者是出发点。
  解说:
  采访中,学校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对于经济效益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们对图象和声音做了处理。
  参与鉴定的专家:
  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
  解说: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那么和评奖部门这种不想得罪人的心态相比,学校方面的考虑似乎就来的更为具体了。
  陈永江:
  (学校领导)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如此的学术生态令人担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学而无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都会有直接影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让术业有专攻,德才能兼备,科研活动长远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作者: 小难小南    时间: 2010-3-21 15:43
几乎每格学校都这样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0-3-21 15:49
不清楚,球业内。
作者: 袁群    时间: 2010-3-21 15:54
  陈永江:
  (学校领导)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3-21 16:02
陈永江:
  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作者: 猫你给我过来    时间: 2010-3-21 16:05
在喜欢讲情面的和谐社会里,造假必然是普遍存在的嘛。。。有时候我会变态地觉得造假很和谐,免了不少麻烦。。。
作者: 小难小南    时间: 2010-3-21 16:06
我们有个老师,专门叫我们怎么搞假论文发表。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3-21 21:25
大学的情况可能跟所有其他场域一样,设想它就看看自己的环境就能理解,所以大概情况就是,不好,但也绝不是那么坏。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33
想听这方面八卦啊,我给你转一堆来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33
“汉芯”系列芯片造假       
作者 : * * * 《科技潮》2007年第二期
          本刊综合报道 “‘汉芯一号’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在只有手指甲一半大小的一个集成块上有250万个器件,而且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钟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经过国内权威专家验证,认为这一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这是“汉芯一号”曾经的定义。目前,“汉芯”造假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界存在“抄袭”、“浮躁”现象的最好注脚。曾被称为“汉芯”之父的陈进随之身败名裂。
  
       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丑剧
  雇用民工将从美国买回的芯片表面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再加上“汉芯”标志,陈进就轻而易举骗取了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并在职称和职务上名利双收。无论是造假手段,还是社会反映,“汉芯一号”事件都是恶劣的,陈进受到处理可谓咎由自取。但通观“汉芯一号”事件前后,应该对这次严重的学术腐败承担责任的,显然不止陈进一个人。“汉芯一号”作假过程能够瞒天过海,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有包庇者和纵容者。
  
        要重视“专家鉴定”的“鉴定”
  “汉芯一号”造假被揭露后,“汉芯一号”专家鉴定组的专家都是谁成为社会各界的疑问。据了解,有的是知名院士,有的还是“ 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他们不但没有识破陈进的骗局,反而一致评价说:“ ‘汉芯一号’及其相关设计和应用开发平台,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显然,“汉芯一号”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陈进固然是元凶,可参与鉴定的专家也难辞其咎。这说明对“专家鉴定”不能迷信,“专家鉴定”也有靠不住的时候。○
  
  
  副教授挪用科研经费买私车
  本刊综合报道 2001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杜国平以“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应用示范”为项目,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0万元。作为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第一发明人,杜国平自然成为了这个应用示范项目的负责人。在组建该项目课题组时,他不顾别人反对,把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一直在单位从事电工的妻子董巧云拉进课题组,当自己的助手。一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也就完完全全成为了杜国平开的“夫妻店”。自从进了这个课题组,董巧云就怂恿丈夫多捞点钱。
  2002年3月,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杜国平准备给参数测量仪配置一套计算软件,以提高仪器的工作效率。于是,在董巧云的一手操作下,一套请私人编程仅花了6000元的软件虚报成了15万元。为将这15万元套取现金,董巧云又通过熟人找到了南京某科技公司,将15万元转到该公司账户。扣除1.8万元税款后,她将剩余的13.2万元全部提现,购买了一辆赛欧汽车。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杜国平明知自己的妻子作假,不但没有加以干涉和阻止,反而顺水推舟,帮助伪造软件开发合同等,然后在发票上签字报销。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2004年3月,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以涉嫌贪污罪对杜国平、董巧云立案侦查;6月11日,对两人提起公诉。案发后,杜国平说:“科研人员私自用点科研经费,我不是第一人,这种情况在业内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业内人士指出,杜国平夫妻之所以能将这笔科研经费轻易占为己有,与一些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有很大关系。○
  
  温州科技馆:3000万买堆科技废品
  本刊综合报道温州科技馆2003年10月落成以来,一直被温州人视为城市骄傲。但开馆营运仅一周,就因展品出现严重问题被关闭。2004年底,温州市政府委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咨询开发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对温州科技馆展品进行技术验收。结果让人震惊:4个展区的358件展品中,88件不适宜展出,余下的270件中,合格展品仅19件!据温州科技馆工作人员介绍,温州科技馆的所有展品都是在“筹备办”的工作时期购置的,一共采购了358件展品,耗资3774万元。
  随着温州鹿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深入调查,一桩腐败案件浮出水面。原温州科技馆筹备办公室主任陈建新,因收受他人财物总计38万元,私分国有资产16万余元,被温州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判处有期徒刑9年。
  筹备办解散之际私下分公款
  2004年7月的一天,陈建新和温州科技馆筹备办其他成员黄某、吴某、陈某、陈某某(另案处理)在市区新城某饭庄吃饭时,黄某提到小金库里尚有17万多元没用完。这时,陈建新说:“筹备办马上要解散了,大家干得比较辛苦,有些钱分给大家当奖金,这小金库里的钱也很难处理,决定将其中的16万元平均分给大家,每人3.2万元,余下的1万多元用于单位公共开支,大家同意不同意?”大家都没反对意见。于是,陈建新要求大家把银行卡号报给黄某,黄某一一把钱存到陈建新等人的银行卡里。
  私分的16万余元中除14万元是门票收入外,还有2万余元是此前的筹备办小金库剩余的。他们私分这16万元时,不但没有做账、造册和签字,且还焚烧了原始凭证。
  
       监管不力滋生蠹虫
  对于陈建新一案,温州市科协有关负责人曾透露说,温州科技馆的筹备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按照国内通常作法,筹备工作一直由市科协负责进行。2000 年9月,温州市政府办公室发文成立了温州科技馆筹备办公室,任命陈建新为筹备办负责人。从此之后,市财政资金就直接进入筹备办户头,市科协对温州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征集和展示布置工作再也插不上手了。
  经办此案的鹿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林毅表示,陈建新私分门票款和大肆受贿一案,除了陈建新置法律和道德于不顾的主观原因之外,客观方面是监管力度不强,思想教育较为松懈,财务制度不健全,主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堵住漏洞。○
  
  大学科技项目评奖合伙造假
  本刊综合报道 2004年8月26日,《湖北日报》刊登了“2004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告”,在获奖项目名单中,编号为069号的“湖北工业大学电磁式油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制”名列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列。其项目组成员有该校的科研处处长李四年、机械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赵大兴、院党总支书记王侃、校团委书记程碧海、科研科长李厚祥等13人。随后,一份“关于揭发李四年利用职务之便骗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报告”被送到许多部门,包括省科技厅。收到揭发李四年利用职务之便骗取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举报后,湖北工业大学校党委非常重视,专门组成了由周副书记和主管科研的孙副校长负责、校纪委牵头的调查组。经过历时1个多月的调查工作,2004年11月11日,学校正式行文至省教育厅和科技厅,主动要求撤回这一申报获奖的项目。随后,湖北省科技厅批准撤消这个项目。
  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国柱就是举报人。揭发材料显示,“湖北工业大学电磁式油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的研制”项目甲乙双方的技术合作合同是2003年1月 18日签订的,而鉴定会时间是2004年4月11日,从合同的签订日到项目完成日总共一年零三个月,姑且不论项目研制工作的真伪,按科研工作常规,一年多的时间能做出一台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的试制样机已是快马加鞭亦难以实现的工作量。项目鉴定证书(〔2004〕第21213064号)中写着:“公司2003 年止完成10449万元的‘电磁式油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生产,……每台套按售价50万元计算,则累计产值210亿元,利税3亿元。”暂且不说这个公司是否获得如此巨大的产值和利税,“公司2003年止”,那是从2003年前的几年算起呢?以这种瞒天过海的手法,塞进巨大经济效益,骗取大奖。而一台样机又何谈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在做数字游戏,这就是李四年为什么毫无根据地将合作研制的开始时间比合同签订日期提前整整4年的良苦用心!○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35
楼上这个人当年很红很牛的,我大一的时候听说了他,觉得他很了不起,大三的时候又听说了他,觉得他把INTEL芯片的TAG用砂纸磨掉,换上汉芯的TAG,觉得他更了不起了。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40
宋照肃,前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2期
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翻译: Expand Enterprising and Really Grasp Solid Fuck and Continuously Expand and Great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s of Western Region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41
一稿多投 吉尼斯纪录
各位院士、博导、教授及研究员看官,笔者从四川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
www.cqvip.com)按照“作者”和“于治会”查阅,发现在1989-2006年间,于
高工共发表214篇论文,与白虹218篇的查询结果相近,差异可能来自于所查阅的
期刊数据库不同。其中于高工多次发表的论文“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题
目略有花样但内容相同)如下:

1.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于治会,石油仪器,2002,16(2):54-56
2.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问题,于治会,山东电子,2001,2:38-40
3.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于治会,中小型电机,2001,28(1):55-58
4.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电气传动自动化,2001,24(3):30-33
5. 击穿抗电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华北工学院测试技术学报,2000,14(1):66-
70
6. 抗电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计量技术,2000,7:19-22
7.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0,16(20:14-17
8.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江苏电器,2000,1:17-21
9.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机床电器,2000,27(4):4-7
10. 抗电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仪器仪表与分析检测,2000,4:20-25
11. 抗电击穿试验中几个问题讨论,于治会,电子机械工程,2000,2:45-49
12.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电子测量技术,2000,3:48-50
13.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电声技术,2000,6:44-48
14.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电气开关,2000,3:1-5
15.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研究,于治会,绝缘材料通讯,2000,4:41-45
16. 耐压击穿装置的负荷指标问题,于治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0,29(1):50-
55
17. 击穿耐压装置的容量问题,于治会,电子质量,2000,11:10-15
18.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电子变压器技术,2000,2:1-6
19.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电力标准化与计量,1999,4:19-23
20.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问题,于治会,传感器世界,1999,5(9):17-22
21. 抗电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电子标准化与质量,1999,6:32-36
22. 击穿耐压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航空精密制造技术,1999,35(60:39-42
23.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上海电器技术,1999,4:50-54
24.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电脑与电子,1999,6:32-37
25. 击穿耐压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移动电源与车辆,1999,3:8-13
26.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郑学义,电测与仪表,1999,36(9):7-11
27. 耐压击穿装置的容量,于治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999,3:20-24
28. 击穿耐压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1992,1:70-
73
29. 击穿耐压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飞机设计,1990,4:65-70
30. 击穿耐压装置的容量指标,于治会,强度与环境,1990,3:44-50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52
 井冈山大学两讲师学术造假被开除

  记者 黄陈锋
  都市快报2009.12.31.

  井冈山大学(江西吉安)在12月29日开除两名学术造假的讲师,其中的一名
被开除党籍。这是近年来中国高校针对学术造假事件少有的严厉处罚。

  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12月19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工
学院的讲师钟华、刘涛,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
撤消,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

  学校获悉后,于12月23日对两名讲师进行停职调查。12月28日,井冈山大学
学术委员会认定,两人制造虚假论文公开发表,数量特别大。12月29日,学校开
除两人,撤消其学术成果,追回3.2万元的奖励,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撤消两人
的教师资格及职称。

  该校党委宣传部昨日对都市快报记者说,学校对老师发表论文的考核量并不
大,讲师只要求每年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每发表一篇SCI
(反映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
一种)论文,就奖励五千元。

  “这种造假纯粹就是为了赚钱,这个刊物的门槛相当低,他们这些文章根本
就不能算论文,只能算是实验报告。该杂志已查出,两个人的数据很奇怪,所测
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著名学术打假人士、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昨天对都市快报
记者说,像井冈山大学这样迅速而严厉的处罚,在国内还算少见,这样的处理是
比较到位的。

  方舟子说,目前在我国,学术造假当事人的地位越高,就越难处理。院士、
校领导造假,基本不可能处理,今年揭露出来的校长级别的造假就有十多起,只
有一个被撤消了博士学位,其他的一点事儿都没有。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53
 请问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您什么时候得过Leibniz奖?

  作者:董正葛

  新语丝网上“哭笑不得”,“真是哭笑不得”和“不折腾”三篇文章都是批
评复旦大学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出轨事例的,最典型的是:导师蹲看守所14个月了,
照样指导博士生,照样签发”同意论文答辩”,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照样确认答辩有
效,照样授予博士学位,校研究生院照样让他继续挂牌招博士研究生,…,这一连串
的“照样”连所谓的学术规范装个样子的虚招式也不要了,那何谈学术道德?攻读
博士不剽窃才是突发新闻呢.但我们校长杨玉良院士,还是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
主任呢,怎么对发生在他眼皮底下这样怪事长期未能纠正呢?这让我产生了想弄清
“杨校长自己是如何看待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严肃性”的兴趣,决意上网古狗!

  以“杨玉良”三字键入,马上出来一大串,其中<百度百科>介绍的最有条理:
“杨玉良是研究高分子物理化学专家,1986-1988为德国马普(即:Max Planck)高
分子研究所国际知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进而还分
“研究概况”,“研究成果”,“个人荣誉”,“研究方向”等诸方面作全面介绍,
其中研究成果共六条.它的第二条说:“杨玉良研究高分子结构,有序度和分子运
动相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更指出:“….这些新方法成为Spiess教授研究
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www.baike.baidu.com/view/242913.htm,最近更新日期,2009年).

  有这么好事!于是笔者再以“杨玉良,Libniz奖”为关键字进行古狗,出来的
更多了.难免有抄来抄去的,但其中有一条名称是<欢迎来到杨玉良院士课题组>,
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课题组”提供,并郑重声明“版权所有”,内容
绝对原创.它在介绍杨玉良“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有序度和分子运动相关性
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这些工作均以杨玉良为第一作者在《J. Chem. Phys. 》、
《Macromolecules 》和《Chem. Phys. Lett . 》上发表,并获得广泛引用。….
也成为 Spiess 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10月DFG颁发的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www.polymer.fudan.edu.research/yanggroup/bopp.htm最近更新日
期:2006,03.24).

  看来杨玉良1986年到1988年在Spiess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后期间,的确是
“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得1987年Leibniz奖”的主力.扬威德国,傲视群雄,厉害!

  笔者继续古狗,发现官方网站关于杨玉良和Leibniz奖的关系有更明确的记载.
例如<上海市地方志>在第三十一编第三章<科技活动与成果>中第一节<高校科技>,
有专门一段:
  “1952年出生的青年学者杨玉良,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液晶显示材
料研究中,有突破性进展,1988年获得联邦德国Leibniz大奖,1990年被评为国
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1991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 ... 45855/node45869/nod
e45871/userobject.ai32010.html,更新日期:2000年).  

  官方记载以绝对权威的口气,毫不含糊地宣告:“杨玉良得了1988年Leibniz
奖”,但这样一来,杨玉良同Leibniz奖的关系却尴尬地有了两种版本:

  版本1.  杨玉良“于1988年获得Leibniz奖.

  版本2.  杨玉良的研究成果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Leibniz奖的主
要内容;

  毫无疑问版本1由杨教授自己提供的,它说明杨玉良在德国期间已经达到获得
世界科技强国--德国的最高科学奖Leibniz奖的水平,那非同小可!接下来荫及的
种种荣誉,例如1990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
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1991-1992上海市五一奖章,并在1991
年破格升为正教授等等,….,包括以后更高层次的荣耀,都顺理成章.

  但疑点明显:既然有了版本1—“杨玉良于1988年获得Leibniz奖”,那复旦大
学高分子科学系杨玉良课题组何必在2006年放软身段,自动降格为版本2--“杨玉
良的新方法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
而这个版本2也只能是杨玉良自己提供,谁敢妄动?

  笔者索性以Leibniz Prize为关键字继续古狗,查看历来获得Leibniz奖科学
家名单,看看杨玉良提供的两种版本哪个讲的是真话.果然在维基百科(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中有Leibniz奖自1985年以来历届获奖名单,其中1987年
9项13人,1988年12项,15人,姓名和获奖者单位如下:

  1987 (9项, 13人):  1. Gerhard Abstreite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2. Knut Borchardt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3.
Nils Clausse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Hamburg-Harburg);4. Bernd Giese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5. Wolfgang A. Herrmann and
Hubert Schmidbaur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6. Günter Hotz,
Kurt Mehlhorn and Wolfgang Paul (Saarland University);7. Erwin Neher
and Bert Sakmann  (, G?ttingen);8. Friedrich A. Seifert (University of
Bayreuth),Rudolf K. Thauer (Philipps University of Marburg);9.
Hans-Peter Zenner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1988 (12项,15人):  1. Karl Joachim Ebeling (Technische Universit?t
Braunschweig);2. Lothar Gall (Johann Wolfgang 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am Main);3. Günter Harder (University of Bonn);4. Walter
Haug and Burghart Wachinger (Eberhard Karls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5.
Werner Hildenbrand (University of Bonn); 6. Ingo Müller (Technische
Universit?t Berlin);7. Herbert W. Roesky and George Michael Sheldrick
- (Georg August University of G?ttingen);8. Wolfram Saenger and Volker
Erdmann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9. Günther Schütz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Heidelberg);10. Hans Wolfgang Spiess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Mainz);11. Karl Otto Stetter
(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12. Thomas Weiland (DESY (German electron
synchrotron), Hamburg).
  
(www.dfg.de/en/research_fuding/sc ... _leibniz_prize.html,
最新更新,2009,05,19)

  笔者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1987年获奖名单中没有杨玉良课题组所说的
“Spiess科研小组获奖”的记载,1988年名单中,也没有“杨玉良”名字.这样看来,
杨玉良院士自己提供的两个版本不但自相矛盾,更属子虚乌有. 但上海市地方志
已让版本1载入史册,世代传颂,而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还在为那个唱对台戏的
版本2做广告,且“版权所有”.感慨之余,我认为应对杨玉良院士公开发布过的有
关获Leibniz奖的信息提出公开质疑,请杨院士解答:

  1.  你说你得过1988年Leibniz奖(版本1),为何德国DFG文献中不见有此记录?
是否他们把你名字漏了?你能出示有关的获奖证明为自己答辩吗?

  2. 你说你在1988在Spiess手下当博士后期间得过Leibniz奖(版本1),那如何
解释文献中记载的却是Spiess教授获得1988年Leibniz奖?是他们把杨玉良三字错
成Spiess了?你能同Spiess教授“协商澄清”吗?

  3. 你说你得了1988年Leibniz奖(版本1),为何你的课题组公布的材料中不直
接了当写出来,而婉委地写成“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Leibniz奖
的主要内容”(版本2)的说法?还强调“版权所有”?你情愿吗?
  4. 即使采用“(你的研究)成为Spiess教授研究小组获1987年DFG颁发
Leibniz奖的主要内容”(版本2)的说法,为何1987年获奖名单中没有“Spiess教
授研究小组获奖”的记载?是他们错了?还是你编造出“Spiess研究小组得奖”的
故事?

  杨院士不要误会我在翻你二十年前老帐,它们也许已过了追诉期,但“获
Leibniz奖”对你后来一连串的光辉太重要了,因此再追加两个问题:

  5.申报1988年复旦大学副教授,1991年复旦大学教授和在你1990年被评为
“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材
料中,1991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的材料中,以及1991-1992“上海市五一奖
章”的材料中,你是怎样介绍获得1988年Leibniz奖的?

  6. 你在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材料中,是如何介绍你“获得2008年Leibniz
奖”,或者你的工作在“Spiess科研组获得2007年Leibniz奖中起关键作用”的?

  *            *            *            *            *

  本人十分尊敬杨校长,他承担的崇高职务—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更为中国学术
道德所倚重,

  因此虽然早就听到有关反映,但我总是将信将疑,只因看到我校学术道德,学
术规范的离奇现象发展得越来越不象话,又实在找不到其它能打动杨校长的事例
进行规劝,在作一番检索核实后,决定把大家的意见公开出来,以求起到一个震聋
发聩的作用.我知道这将在复旦上上下下引起震惊,但已经别无选择. 只有请杨玉
良院士谅解,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复旦大学的名誉,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声誉,从
自身做起,作出榜样,在大家面前,犁清一个二十年前的老问题:“你到底得过1988
年Leibniz奖没有”?

  社会上有一句名言:资本家(或者所谓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都是“脏”
的,就是说他们发家初期,难免靠一些不法手段,攒得第一次满盆满贯,然后也
许改邪归正,依法纳税,乃至搞慈善捐款,成为社会贤达,人民代表之类称号荣
誉地位,从而以前的劣迹无人再追究。可是学者不一样,尤其当到大学校长不一
样,他的学术地位的“暴发”过程中,如果有学术污点,那么这个学术污点,像
定时炸弹一样,将终身追随着他,随时可以爆炸,把他彻底炸碎。杨校长,你如
果确实无法面对上述责疑,接下来你看怎么办?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58
[attach]3079[/attach]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58
[attach]3080[/attach][img][/img]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58
[attach]3081[/attach]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2 04:59
详情参阅 http://www.xys.org/

我倒不是鼓吹他,不过一个正常的学术氛围,想必也不会招惹这么多狗咬狗似的闹剧吧。
作者: 麋鹿呀    时间: 2010-3-22 17:42
烂!烂透了!
作者: 凌丁    时间: 2010-3-22 21:33
看看中国足球就知道了,这就是中国一切领域的实况,当然包括学术领域
作者: 雷克    时间: 2010-3-22 23:08
本帖最后由 雷克 于 2010-3-22 23:11 编辑

问题是这些事情发生在知识界,造假的人是知识分子,这点是最让人担心和不能接受的。太可怕了。
作者: 打开我的图书馆    时间: 2010-3-23 08:33
好像完全就没什么底线可言了。报课题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情况很严重,真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人的内心都变得异常强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3-23 12:46
和底:老子到大学屙  屎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0-3-23 20:51
滚蛋吧。“知识分子。”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3-26 19:23
没什么好埋怨的,大学和其他环境的真的不存在什么差别,伊格尔顿说的对,把信念当概念的想法非常暧昧和可笑。大学跟医疗保障一样,要变,但就像骂天朝骂的一无是处的人一样,如果把大学骂的一无是处,不仅同样心虚、无意义、并且是一种犬儒的、没起子的无知行为。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0-3-26 23:21
楼上虽然有点偏激,但基本上我还是比较认同的。首先要确定,讨伐的是学术造假而非大学教育本身。如果现在的高等教育环境没有被这么多恶心人的意识形态控制的话,含金量会高很多。
作者: usedcondom    时间: 2010-3-26 23:58
楼上正解啊
每到逢年过节,整个学校就跟被绑架了一样,非得扭几段秧歌跳几段忠字舞,向系里,院里,学校里的书记表忠心,连美院也都是一样,我们的生活就这样浸泡在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里。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3-31 15:13
我这么看,没有因为看2012被逮捕,已经非常乐观了,其他的暂不奢望。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3-31 15:13
我这么看,没有因为看2012被逮捕,已经非常乐观了,其他的暂不奢望。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