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略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打印本页]
作者:
笑笑逍遥派
时间:
2010-4-4 13:20
标题:
略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本帖最后由 笑笑逍遥派 于 2010-4-4 14:26 编辑
略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所谓小人,大致来说,即与仁、德相悖的人格群类,成其为与“君子”、“大人”相对的人格群类。而女子则确指了女性群体。
在农耕时代,女性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劣势,主要承担纺织、炊灶、繁衍后代的义务,因此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底层社会,总之被排斥在管理层之外,也就是说既缺少话语权,也缺少决定权,更缺少受教育权,总体处于不被重视的群体。人的自我的意识是人的灵知的一个标志,然而作为社会的人,女性总是得不到重视,心理承受的负荷可想而知。好比一个健康的细胞长期处于酸性的体液环境,它就会发生异变。本不受重视,突然受到重视,这时的心理往往是极度不安全的状态,人在不安全状态下产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防御,而防御的姿态给人的感受又恰是拒人千里之外,缺乏诚意。这和暴发户的心理也有类似的地方,暴发户的嘴脸是很难看,然而这难看的嘴脸却其实源自于人内心的脆弱——有了钱该怎么办?别人怎么看待我有钱?我的钱会不会被人觊觎?会不会返贫?当人企求掩饰脆弱的时候,他外化的行为往往是傲慢和强硬——且让我毫无忌惮、理直气壮地花销,请嫉妒和奉承我吧,在我精明的算计下休想算计我的钱,我将竭尽一切所能捍卫我的钱。什么是不逊?这就是不逊。不逊到极致,防御也就转入了攻击。
如此,女子与小人似乎挂上了钩。然而孔子说出这样的话,是脱口秀,是没有严格地进行论证的。他那句话说到了“养”,可“养”是供养还是豢养还是养育呢?一个字可能进行无数词组的搭配,而中国古人往往喜欢大而化之地以单字而非词组进行语义的表达。假如孔子说的是供养,那么上层统治者恰好是劳动者供养的对象,那么作为劳动者供养上层统治者,你越虔诚,他越慢待你;你疏离上层统治者,他越怨恨你。桀、纣、幽王、鲁君,盖莫能免。当然,这种大逆不道地把君上比作无知妇人的不忠,的确很难想象是出自孔子的内心独白。那么养是豢养吗?豢养即饲养,被饲养的对象不需要有自我的意识,而只能够有服务的意识,成其为饲养者的肉食、爪牙及仆从。如果孔子说的是豢养,那么他显然是以饲养者的代言人宣示那句话,然而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真正的饲养主——列国的贵族而言,孔子恰恰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一个典型,那么他的这句话恰好是为他自己作了注脚。而如果养是养育的意思,就更有意思了:一个小孩子被过于亲近地养育,可以称之为溺爱,被溺爱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总之是倨傲不逊的,这时候如果疏远这个孩子,他又会怨恨他的父母。这几乎是千古以来的铁律,没有那个小孩子天生就懂得如何处置与父母的关系,倒过来教导父母如何妥当地养育他。孟母三迁,为的是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以此达成这个孩子将来理性达观,人近之而不倨傲,人远之而不怨尤的品格。
综上所述,应当可以发现,不是说女子、小人才会“近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在社会关系中因亲近和疏远而产生“不逊”和“怨”恰是人的本性,这个本性源起于人的脆弱感和自我防御性。只不过在孔子时代,女子和小人的出身环境往往都是不被重视,受排斥的,女子和小人在社会生存环境中求取进位(被重视,被亲近)的挣扎(或者说斗争)更惨烈也更诡异,更让人不堪入目,因此在孔子眼里显得突出,从而使他兴之所致,话从口脱,未加思考地丢给他的学生,害人不浅。然而只要孔子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上至周天子、褒姒、鲁君、南子,中至各级贵族男女、孔子本人及孔子母亲,下至黔首黎民,何人能够超出这不逊与怨呢?如果说有人不同,那也是这部分人的灵知在吸纳广泛信息(如历练、阅读和受教育)之后而具备了相对的生存理性。事实上,不逊和怨尤的又岂独当时代的女子和小人呢?他孔子不是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样不逊的话,以及“觚不觚,觚哉觚哉!”这样怨尤的话吗?究竟是谁“养”了他呢?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