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个暖和的早晨,阿爸从山里带回两株橘子苗,对两个妹妹说:“三妹、五妹,你们去把橘子树栽在屋边吧。”橘子树就栽在猪舍后的草地上。
三年后,橘子树长出第一茬果实时,三姑嫁去了莲塘村。一条弯曲宁静的河流从村子边流过。那时候很穷,那年秋天,三姑夫妻走路来我家。阿公可怜他们,他对三姑夫说:“阿才,你把橘子摘了,我借个自行车给你,拿去春湾卖了。”几天后我听见阿婆嘀咕:“阿才怎么能这样,把橘子卖了就好,怎么把单车都卖了,再旧还能用的呀。”阿爸听了很伤心,对阿妈说:“阿才这人,唉,三妹嫁给他不知要受多少苦。”
婚后几年中,三姑生下了一儿一女。在他外甥女出生时,我阿爸像个大男孩一样高兴地对我说:“你三姑生了个小孩,你猜是男的还是女的?”几天后,三姑抱着孩子来看我们。我阿妈说:“三姑,牛仔换牙齿,但有一个老长不出,可能是‘姑牙’。”三姑就叫我张开口,用手指在我齿根上轻轻一碰。那牙齿几天后就长出来了。
可是三年后,三姑病死了。我带着表弟到小学打枣。那里刚下过一场小雨,路面湿滑,一个女老师轻轻地走过来对我说:“牛仔,她就是三妹的儿子吧,还那么小,真可怜呀。”我一听就难过地哭了。
人是能很快忘记不幸的。三姑夫很快就又娶了个老婆,那个女人带过去三个小孩。女人跟着三姑夫来拜望我家时,我阿婆不让他们进门,她那么可怜地在我家门前站了半个小时,流着泪离开了。其实,那女人善良得像个牲口。之后我去松柏镇念书,每周末都踩着单车经过莲塘村,但一次都没进三姑夫家。时间久了小表弟知道我什么时候会经过那里,就带着妹妹在河边的沙地上等我。远远地他们看见我了,就“表哥,表哥”地叫着向我跑来。我停下车抱抱小表妹,把口袋里皱巴巴的零用钱塞给他们。那时我12岁,阿奕8岁,阿飞5岁。他俩都没能念完初中。
10年后,有一天阿婆说:“阿飞上午来过了,她以前小学的那个大海老师借给她四千块钱叫她去念高尔夫,高尔夫是什么?”阿妈担忧地说:“那个大海老师怎么敢借那么多钱给一个小女孩,不会有什么目的吧。”
阿飞在广州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时,我也在广州,常到她住的地方去看她。我很高兴,善良的小姑娘长高了,像她嫁前的母亲。三年后,她的一个做外贸的女客人提携她,让她一边在外贸公司上班,一边上夜校念书。阿奕也在广州,但不知做些什么。
前年冬天我在杂志社工作,住在乱糟糟的石牌村。阿奕来找我,又黑又瘦,穿着薄薄的风衣,毛衣都没有,坐在我没有家具的出租屋里直发抖。我煮饭给他吃,问他在广州做什么,他说:“之前给人做月饼,现在没有事情做,跟一群老乡住在沥窖,就打麻将、睡觉。”我不知该说什么。犹豫了好久,他尴尬地说:“表哥,我没钱了,中午就没吃饭。”
阿飞认识了一个有一点钱的广州人。我听说那个人30岁了,有车有楼,还念过大专。五姑跟阿飞说:“你要看清楚点,不要看人家有钱,最好你把他带给你表哥看看。”去年春节,那个男人到我们那个偏僻的小镇去了,还去了我家。我不在,阿妈过后跟我说:“阿飞他男朋友说要开个小商场让你表弟管呢!”
今年7月的一个早上,五姑忽然给我打电话:“你快给阿飞打电话,清早她哭着打电话给我,说和男朋友分手了,现在我打她电话,一个早上了,都不接。”我连忙打电话给阿飞,也一直没人接。我就问五姑怎么回事,她在电话里说:阿飞说她有一个小学同学嫁去了清远,昨天刚生了个女儿,她要去清远看她,想跟男朋友说一声,但男朋友手机关了,她发个短信就出发了。谁知她男朋友知道后生气了,晚上8点多她还在去清远的路上,却要她立刻下车呆在路边,等他开车过去接她回广州。荒山野岭的,阿飞害怕,就说明天回吧。今天早上6点多,她男朋友到了清远,一句话没说就要她上车,回到广州只说:“分手!把之前我送你的手机,我请你吃饭、游玩的花费折回钱给我,要不,我去你公司闹,让你没了那份工作。”
到下午,阿飞回了条短信给我:“表哥,让你担心了,我没事了,我静静地呆着就没事了。”
同一天,阿爸忽然打电话给我,他说了很多,还说到了阿奕:“阿奕天天跟着别人跑赌局,别人跟我说的,我责问他,他却说,舅舅,我什么都不会,除了迷这个盼望好运气外,我还能盼望什么呢?”
8月17日晚8点多,在新兴县附近,一辆长途汽车驶出公路摔到山谷里去了。我们的阿飞是那些不幸的人中的一个。生活把她夺走,没有半句解释、半点怜悯。
这几个月,我没有了工作,有了许许多多时间。我总是忍不住回想,那些还很寒冷的春天,那棵翠绿的橘子树,我一个人,在地铁上,在天桥上,不停地想,要是能回到20年前就好了,那时,我珍爱的那些人还没死去,我珍爱的生活还不是这样。
黑匣子
介绍奥兹小说《黑匣子》
? 那是在1952年,依兰娜随家人离开波兰来到巴勒斯坦,住在奈斯结欧那。父亲摔死了,母亲也得了麻疹,死于一年后的植树节。
? 之后,她进了一家妇女工作委员会办的学校,做过一段时间的文字编辑,之后在部队当排里的干事。以色列正与埃及在沙漠中开战。她的上司是个高个子的上尉,吉代恩上尉来自有声望的家庭,有某种冷峻的贵族气质、严肃而冷酷。他用沉默和唇枪舌剑折磨人,两者并不矛盾。部队里所有女兵都恨他。依兰娜受尽嘲弄,她试图回击,多次被监禁闭,他们两个像在沙堆上角力的昆虫。那是在基布兹。正像庸俗电影的情节,有时候折磨是出于爱,一个雨夜,吉代恩上尉载着刚从禁闭所出来的依兰娜到城里去,他把车子靠着悬崖最边上开,很多次都要掉到海里去了。几十公里后,他问:“依兰娜,你真的那么恨我吗?”
? 龙的父亲是另一条龙。他是鞑靼人后代,在十月革命前离开了俄罗斯,去了美国。那时,布尔什维克在中东很有力量。他听说儿子准备娶一个来历不明的妻子时,暴跳如雷。但在见到漂亮的儿媳时,他的心柔软了,他盯着她,吻她的手,夸赞她那美丽的膝盖。某夜,儿子到海克洱去了,他恳求依兰娜和他共度一夜,“当然只是谈谈诗歌”。依兰娜拒绝了。根据老头子的命令,婚礼三月后举行,在他以色列宰克龙的庄园上。这样,便把故事从美国拉回到遥远的以色列。14年后,在卡麦尔山脊,老吉代恩和前来看望他的依兰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能一冬天都在打他的妻子呢?儿子刚死不久,他却在那里打着扑克,喝得烂醉。”老人的心像耶路撒冷的石块,冰冷、伤感,准备把所有的资产散发,把钱捐给西伯利亚的教堂,或投资把红海的海水变蓝。扎克海姆为年轻的上尉一共打了120场官司,抢救回了大部分财产。至此,老人住在宰克龙庄园上,赶走了所有的工人家仆,他跟唯一的老仆在壮观的房屋里养猫头鹰和老鼠。直到阿尔卑玫瑰园变成藤蔓,便直接搬进了海边卡麦尔山上的精神病院。
? 事情想起来很荒谬。1932年前后,吉代恩住在庄园里,与一直恒河猴为伴;1940年,在耶路撒冷读书;1947年进了军队,军衔上尉,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相互折磨的依兰娜。1952年,开始研究战争,历史上的暴力、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马克思;1968年,出版了《在狂热主义者与狂热之间》。他从来没有过朋友。依兰娜呀,在最初的一些夜晚里,他们相互噬咬,折腾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小睡一会,清晨洗一个冷水澡,然后发动吉普车,却从窗口闪进房间,扮演第三者。吉代恩博士、黑白飞船、无限太空、铸造他灵魂的物质是:没有感情的绝望、冷冰冰的绝望。
? 接下来的几年间,依兰娜把水管工、司机带回床上。吉代恩打他,逼出一切细节,有时站着就把她**了,心情好时会说:“给那些人打一下分吧,依兰娜。”
? 这时,阿布兹出生了。结婚七年后,两人都厌倦了,龙向法院提出了离婚诉讼。两人都拒绝对阿布兹作血缘鉴定。由此,依兰娜一无所有,带着阿布兹到了耶路撒冷。
? 以上是故事的前半部,如一切庸俗的小说。医学杂志《柳叶刀》曾有一篇文章写到:上帝把一切事情,一切性格,一切形态都预设在基因的碱基排列中…化学物质、数列、…鞭挞着人的意志。这段话有一个上帝与物质的悖论。在遥远东方的印度和中国,有一些苦修士或僧侣,通过修行来消除自身的欲望。也就是说,以情感来否定物质的可能性。在一切情欲沉寂下来的几年间,吉代恩博士坐在狭长的书房里,每日看几百页的文字。医生给他做了两次手术,却在他身上产生了一个相反的过程,在冰冷绝望的基因上萌生了懊悔。
? 阿布兹被送到依兰娜姐姐拉亥尔那里,因为依兰娜没法养活他。依兰娜在法兰路的一家书店工作,每三个星期去看一次阿布兹,直到她嫁给了小个子的索莫,阿布兹不愿意见她为止。从特立尼达到巴黎,再到以色列,索莫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艰辛路。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复国注意者索莫却把自己收入的四分之一捐给犹太团体,俩人过着令人尊敬的夫妻生活。
? 1971年,他们的女儿依法特出生。1975年,阿布兹进了农业高中,他有着悲剧美般的巨大、痛苦…至此,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被关上。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5-24 10:29
拜读过了,写得蛮好的,包容很大,不是我能妄作点评的了。
不过听到你写长篇居多。想和你交流一下,你平时读的长篇里,印象深的有哪些篇?能否列个5到10个。要完整读完的。
作者: 失眠的W 时间: 2010-5-25 11:03
谢谢生铁。真心感谢。
印象最深的是:
卡夫卡
妥思妥耶夫斯基
肖洛霍夫
狄更斯
大仲马《悲惨世界》
博尔赫斯
福克纳
索尔贝娄
余华
贾平凹
李洱
这些作家都仔细看过,自己写东西上也刻意的靠近
近期看略萨。不喜欢近代德法作家。
作者: eye 时间: 2010-5-25 12:28
看得真多呀。。。
作者: eye 时间: 2010-5-25 12:48
W你多大啦?
这些作家都仔细看过,自己写东西上也刻意的靠近——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啊 怎么靠啊?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5-25 20:56
不,我是说具体的小说。比如妥斯托耶夫斯基的哪些长篇。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5-25 22:00
都看过,很仔细地看过。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早看的是《赌徒》,跟着《白痴》,然后是其它几部。
印象最深的是拉斯科里尼科夫,大学是写过多篇关于陀氏的文章。印象很深,但一一说起太难了。甚至连书名都想要想好一会。但那些东西烙在那里。
卡夫卡是在大二开始看的,在看了很多书之后,偶然在图书馆发现的。真的。之前看到他的名字,看过一篇在外国名家散文的选篇,但没在意。我是个学物理的。在图书馆发现,就迷了一个学期,怎么说呢,他那种奇幻,冰冷,迷宫却能给人安慰。模仿他写过一个短篇。在一个刊物发表过,兴许还能找出来。他的《城堡》《审判》读过几遍。那个学期唯一的安慰。
肖洛霍夫,当然是《静静的顿河》,挺久了,印象是,那种败回故乡,冷风萧萧,在村口插一把军刀,离去永不得再返的凄凉。
毕业后看过《癌症楼》,一样的动人,让人落泪。最记得是说主人公在从战场,负伤而归,火车奔跑在荒原上那一幕。(完全凭印象,还不敢肯定这本书是不是他的)
狄更斯是高中看的,高一时,我最记得。因为晚修时,我抱着小说看,看着看着就哭。同学们看我,我就跑出教室继续哭。是啊,那时,那时。嗯,《双城记》没看。当时在小县城里没找到。之后也不想看了。其它的都看过。我觉得雨果《笑面人》应该跟《匹克威外传》挺像的。仅凭印象。那种人世间,茫茫无所归依的悲惨。
大仲马的,除了《三个火枪手》外,都看过。我真的不喜欢这本书,看完第一章就撇下了。我找不到那种情感。此刻,我甚至想,《悲惨世界》与《三个火枪手》那么不同,是一个人写出来的吗?对前者,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冉阿让黄昏离城,刚走到郊外,看着那边山岗上的野风,滚动的乌云,被那种景象给吓退了。像他,竟然不敢面对竟然胆怯。
福克纳呀,或许我跟他很像,他看到他南方家乡那些极度自尊,极度敏感的人,那些形单只影的独行者。《圣殿》,当然,更多人记得的是那个白痴,那些无需断句,让人迷离恍惚的意识流长句。
索尔贝娄,记得一个镜头是,那个人攀爬在高高的排架上,身子紧帖着墙身,冷风从身边咆哮着旋转而过。还有,那个人,他母亲跟他说:“你不需要向你老婆证明什么,更不需要吃药,用你的那个能力去证明什么……”
余华,一些人说《兄弟》很粗糙,余华退步了。我认为绝对不是这样。他之所以那样写,我相信是,那个故事需要这样去写,恰恰,那种文风写出了这三十年间的狂躁,疾风,与荒谬,那些屁股和那些审美,最写实不过,而那种夸张却因此使小说有了寓言的性质。就显得更有了黑色的内涵。
我只看过贾平凹的《秦腔》,只看过这一部。另一部什么只看了一点。我在这一部中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不要让你的小说有一个人的出现时没有依据的,没一个描述是没有对应的,它处处有伏笔。当然我现在肯定是未能做到。
博尔赫斯的诗歌没看过,那些短篇看过多次。主要是那种神秘感,宏大而虚虚实实的神秘感。
李洱的《石榴树上长樱桃》,《花腔》没看完,这本书应该看一半就够了。就已经够残忍的了。我觉得生活中最残忍的事不是被杀很多人,不是很多人被杀,而是你被一向信任的人呢算计,而人看轻,而你只能接受,而这时你还必须去借钱给你的丈夫治病,精神病。
以上只是凭着记忆敲一些东西,不严谨。如果可能,希望大家就一个个作家,一部部作品好好说一说。
作者: 失眠的W 时间: 2010-5-25 22:10
W你多大啦?
这些作家都仔细看过,自己写东西上也刻意的靠近——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啊 怎么靠啊?
——————————————————————————————————————————
TO eye: 是不同类型的,但也有迹可寻。我从某一个当中学到某一样。这不是刻意的,是我看了他们的书,就沾染上了。我年纪多大并不重要,看以上作家的书也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一个人勤奋,两年估计就能完成了。他们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5-25 22:41
本帖最后由 酒童 于 2010-5-25 22:44 编辑
诚心赞一个,比我读得多。
不知为啥,我读小说时也可能会流泪。可是凭怎样也在里面找不到这样那样的感觉。不知为啥,我老先入为主,觉得小说它根本不是真的,哄人,小时候就这样,虽然也跟着情节人迷。
我搞不懂,这种“戒备心”是怎回事。它是“戒备心”吗?
冯与蓝老师,能不能给说说?
(脑子里一个人说,好看好看,并跟着故事的情绪;另一个人却一个劲说,假的假的,这全是假的)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5-25 23:10
此刻,我甚至想,《悲惨世界》与《三个火枪手》那么不同,是一个人写出来的吗?
这个真不是……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5-26 08:22
看了你的《橘子树下》,想哭的感觉。文中的情绪突然让我想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光流转,物是人非。
学习。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5-26 08:57
恩,大致了解了。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5-26 09:03
《悲惨世界》的作者你可能记错了。也很正常。
应用导演的眼光看电影,不要以观众的眼光看电影。
作者: 失眠的W 时间: 2010-5-26 14:51
其实我看书,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相对论看佛经,我追寻的是那种触动那种情感。当然不在理智范围之内的情感是虚伪的。如果这本书感动了我,那大概是因为我在其中,找到了自己。那种感动很可能是出于自怜。
或者说,把书中的人转化为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亲戚或乡里,但到最终还是回到自身。所以不用在意小说里面的“真”或“假”。
谢谢酒童,余余,和生铁。有空大家谈谈某部具体的作品。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