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小镇青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7-24 01:53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24 14:36
本帖最后由 asui1003 于 2010-7-24 14:56 编辑

难道四川方言里“顺风顺水”有“随它去”的意思吗?粤语里也有这个词,不过解作“一切顺利”。

作者对这对暧昧男女相处的一天的描写还是很显耐心的,不过生动出彩的语言不多,没有哪句叙述是读到后脑海里能马上浮现出画面的。应该说,作者没有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细节。我这几天在读余华的小说,他早年有一篇短篇《爱情故事》,里面也有写到两个小男女坐车到外地的情景。余华就描写得很生动。他很善于抓细节,他不会为了描写同一种状态而反复堆砌陈述句,可人物的性格和心情却已跃然纸上。他也不会巨细无遗地把人物的每个动作描写出来,除非那个动作能够揭示更多别的东西。换句话说,他用尽量少的字数做尽量深刻的描述。《小镇青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但“我”的内心却很空洞。故事里男女双方都意图不明,心理描写少得可怜,哪怕有也是诸如“对一个看场子的男人的印象”这类没太大价值的东西。奇怪的是,作者倒肯用不少括号做心理旁白。我觉得这个选材是很好写的。一对网恋男女,第一次有机会见面,同时也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双方都对对方有好感,男方既想勾搭,又放不开;女方有肉欲驱使的一面,也有害怕和抗拒的一面。如果作者能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下工夫,是可以写得非常精彩的。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7-24 15:09
恕我直言,我觉得你一句都没说在点子上,明显感觉得到你我在写作旨趣上相去甚远,所以莫名地感觉沟通起来可能比较麻烦,也就,不解释了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24 15:17
3# 阿姨…别这样

好的,沟通确实需要基础,尤其是当大家对写作的理解差别太大时,很难谈到一块。但别伤了和气。呵呵。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7-24 16:00
3# 阿姨…别这样  

好的,沟通确实需要基础,尤其是当大家对写作的理解差别太大时,很难谈到一块。但别伤了和气。呵呵。
asui1003 发表于 2010-7-24 15:17


我所感觉到的这里,是一个说真话的地方,大家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说,真诚的回复需要用真诚的态度去理解,所以肯定不会伤和气的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7-24 19:54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7-24 20:06 编辑

统一性上比《收信人不详》好很多 这也是因为短时期内写的缘故
很真实 虽然有点粗糙 但不虚假 蛮喜欢里面这种做的比较到位的不可知的气息 每一个下一步都在试探和等待反应 都有点小期待和小惴惴 这种感觉挺好
“()”有点多 这也是粗糙的原因之一 比如 可能使她从煽情状态中惊醒(道德观和羞耻感的警觉) ——我抚摸着她微微鼓起的小肚子(后来她告诉我此时她已怀孕两个月)

这个小说肯定要修改(如果作者愿意的话)到位并不是出彩 胚子不错的 作者的姿态、语调都没大的问题 但在叙述上还是要有特殊的东西来打动人 也要选择更有效的叙述
像——“狮子女。”我看着我们握在一起的手,说。就像契合了某种密码设置,她放弃了故作抵抗的姿态,又冷哼了一声,转开脸,她在忍住笑意。“狮子女……狮子女……狮子女。”我靠近她的耳朵(它被垂下的淡黄色卷发覆盖)轻声唤着,一边观察着她的表情,一边无意识地用余光瞟着窗外的景色。
这样的地方 应该还是值得商榷的

通篇读完 “我”和陈默的感情我倒是没太大感触——虽然每一次都惴惴 但惴惴之后的结果虽然真实但不打动人
我觉得挺到位和特殊的 反而是“我”和父亲的感情那一节,从“我洗了澡,爸爸一直在看电视”到“他今年好像又胖了一点。”让我触动了一下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7-24 20:01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7-24 20:08 编辑

asui说的:
难道四川方言里“顺风顺水”有“随它去”的意思吗?粤语里也有这个词,不过解作“一切顺利”。——我的理解这里作者也可以有“顺利”的意思 我克制住条件反射式的挑剔感,就让一切顺风顺水吧。 “我”不去挑剔就是为了避免打破事件至少在这一刻看起来还算良好的进程 让事态尽量顺利地进行下去 不去横生枝节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7-24 21:10
7# 陈鱼

“顺风顺水”那里我理解了,下午回复的时候没认真读和理解,真的抱歉。我以后会更耐心地阅读后再发言的。可能由于年龄和性格的差异,我不大能读懂作品里“我”和陈默的相处方式。我不大理解他们处于这种情况了还为啥见面。这可能是代沟吧,毕竟我已不是那么年青的人。这导致我更进一步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巨细无遗地描述“我”和陈默碰头后的每一句对话,每一桩行为。作者花了那么多的耐心去营造的两人间微妙的相处,像陈鱼说的“试探和等待,惴惴和期待”,这个是我无法感受和共鸣的。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7-25 00:14
最近我迷恋上了用“现在进行时”的方式来呈现“发生过”的一些事,在操作时习惯将语言风格、描写方式、抒情、议论等细节指向一个实在的主体(比如作为叙述者的“我”),因为我需要这样的实在主体为我带来故事本身。有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然后把一些事情放在这个叙述主体面前,由“他”进行选择,这样就不用在设置故事轮廓时,事先就考虑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情感渲染、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只是“即时性地记录下”叙述主体的选择结果,制造一种临场感。当然,这样的写作方式可能太偏个人喜好了,所以asui1003会觉得有些难接受。虽然旨趣不同,还是非常感谢asui1003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这篇基本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陈鱼提到的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比如“()”),值得注意,我觉得对我今后的意义可能更大,因为这篇已经有点改不动了。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打算不写这类型的小说了,预感再写可能会沿着这条路子继续走。我仔细想了一下,接下来应该换换口味,做一些传统的类型小说练笔(比如武侠或者侦探),把目前的写作惯性压一压。
作者: 袁群    时间: 2010-8-21 00:00
标题: 92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陈鱼|摸索中的小镇青年们

  阿姨…别这样(以下简称“阿姨”)的《小镇青年》,已经能明显看到脱离模式化叙述、戏剧化情节、通俗言情影响的用心和耐心。“我”和一个已经有男朋友的女孩见面、约会,有点非分之想,正是这种简单的剧情,让阿姨有了一个艰巨的挑战——那就是把这个过程扎扎实实地写出来。
  阿姨在跟帖中提到的“现在进行时”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一道紧箍咒,让人物不能自由地穿梭于各种时态、时空,他的行动按照(拟)纯客观的1:1前进,读者和人物一同展开对画面的看见、对声音的听见、对选项的抉择,于是,读者会一直揪心于“我”的每一次小诱惑、小心思、小脾气、小窃喜、小失落,这样的效果的制造,必须要求作者耐得住心,不动用花哨好看的手段,而是依赖“积累”的力量,而这,也是从通俗文学中走出来的必经之路,从好吃好看的山珍海味到每日一餐的清粥小菜的必经之路。
  虽然有了耐心,但依然缺乏经验。《小镇青年》是个臃肿而粗糙的文本,用力很猛——这是对整体把握欠缺经验的作者的通病,于是,不能四两拨千斤,就先拳拳生风,“粗糙”是相对于“精致”和“别致”而言,随处可见类似“左手从她腰后面穿过去,搂着她。因为她身体向前倾,我便把下巴搁在她肩上,指挥她。”这样的句子,很实际,但也很逻辑——对事实逻辑——行动、语言、思维的还原再现,这也是经验欠缺的表现,这个经验其实是写作的意识的经验——即使在这样的现在进行时中,依然要顾及素材摘取的别致和节奏的舒适、弹性,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来进行一个文本写作,依然要有艺术化的成分,就算粗糙、直白、口语、无修饰——但也决不能舍弃的,就是内在的韵律。我对“现在进行时”写作的一点考虑是,作者塑造了一个处于进行时的“我”的形象,但,作者本人或许不能以现在进行时写作,“我”可以走到哪里算哪里,但作者却不能写到哪里算哪里,他是个预言者以及对预言进行选择,把其中一个符合小说要求的预言加诸于“我”的身上,让“我”来实现。这也是“现在进行时”小说写作的难度,当然,基本上所有小说写作都有这个难度存在,作者一定是考虑更多的,然后写出一小部分,对于未写出的他藏于心中,而,如果重读,能看见他心中都没有的部分,则是小说给作者的恩赐了。
  写到这里,回头看一下,很明显的羞惭出现了,津津乐道于经验,反观自己正在进行的写作,又是多么的反讽。和X的聊天中,提及了一个类似的体验,一个小说,就算已经深知问题所在,却还是要无可改变地把它坚持写完,这是一个仪式,它暴露问题、坚定方向、让自己对自己残忍,《小镇青年》对于阿姨来说也是一个仪式,让他在摸索中走出来,虽然步子不好看。
  “如果现在这个写完,真想用马甲来发,一点信心都没有,也看不清楚,说不定真的差的要死。”
  “一天到晚说别人这个那个,自己似乎把这些毛病全犯了。”
  如果真是如此,请你坦诚地指出,这是对摸索中前进的小镇青年们的最好鼓励。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2/novel_3.htm#1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8-23 02:46
看到最后“我”和陈默一起坐车回家和告别的段落时我很感动。作者可能在尝试一种用力但同时又有所压制的写作方式,具象而细磨般的把林林总总关于氛围的素材都竖立起来,竖立起来后又把它们有所保留的遮掩。这样就会显得小说里到处都是表达情绪的“不完整体”。在小说中的重头戏——ktv包间唱歌里,我觉得作者还是成功的表现出了那种故作事故和潇洒却内里惆怅又孤独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小说最后大爆发,爆发得很成功,至少感动到了我……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8-24 18:51
最近一段时间在干别的事情,论坛小说也没来得及看。
这个小说我很喜欢的,青年的状态暴露得很好,克制和放松都做到了位。它有种野蛮的力量,又放肆,又胆小,这种意志力既是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的,也是小说中的人物呈现的。我近来对四川话有所抵制,但还是觉得这里面的方言的语气词很舒服,抓得很好,没有滥掉。结尾的地方可以拿掉几句,陈默去洗手间那一段可以拿掉几句。里面很多小东西都做得不错,且到位。
不好的是括号()的东西太多了,有的可以拿出来直接用,有的可以去掉,它很影响小说的阅读质量,并且也有一种要“跳”出来的东西,事实上括号里的东西只是青年内心的东西罢了,它可以放回文中的,希望这个地方是立即修改掉的。这个不好是完全可以修改掉的。我建议作者现在就修改一下。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8-24 21:55
这篇我初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太琐碎,兜兜转转地净写一些无关宏旨的小动作小细节,把握不到要领,不懂得欣赏。但阿姨回帖说明了之后,我再回头读,感觉就不同了。这一方面是情感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代沟,我开始时分辨不出这种暧昧的调情欲拒又迎是否真实可信,是不是“小说化”后的虚饰表现。其次是比较古板迂腐的传统审美观让我认为,这一题材在内涵层面是比较小格局和缺乏深刻意义的(现在我已不这样认为了)。最后是对于文学发展至今的表现手段和方式,我所知甚少,脑子里的认识过时了,“进行时”的概念我读作品时甚至没有领会。结果本着“多提批评意见”的善意想法就草率回复了。这篇也是我初读和再读感觉差别最大的一篇。尽管它的瑕疵仍然很明显,但我毕竟学会如何品味它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8-24 22:37
看到最后“我”和陈默一起坐车回家和告别的段落时我很感动。作者可能在尝试一种用力但同时又有所压制的写作方式,具象而细磨般的把林林总总关于氛围的素材都竖立起来,竖立起来后又把它们有所保留的遮掩。这样就会显 ...
亢蒙 发表于 2010-8-23 02:46


“故作事故和潇洒却内里惆怅又孤独的感觉”,这句评论很像我生活中常有的一种状态。谢谢亢蒙,能读到这样的感觉!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8-24 22:42
最近一段时间在干别的事情,论坛小说也没来得及看。
这个小说我很喜欢的,青年的状态暴露得很好,克制和放松都做到了位。它有种野蛮的力量,又放肆,又胆小,这种意志力既是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的,也是小说中的人物呈 ...
黑天才 发表于 2010-8-24 18:51


后来我对这篇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把大家提到的“()”做了一些顺滑处理,修改稿存在电脑里,没有在论坛上更替,一是为了避免“贴一篇小说出来还三天两头编辑”的印象,二、更重要的是,把它挂着警示自己:用得顺手的招数要谨防用滥。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8-24 22:55
这篇我初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太琐碎,兜兜转转地净写一些无关宏旨的小动作小细节,把握不到要领,不懂得欣赏。但阿姨回帖说明了之后,我再回头读,感觉就不同了。这一方面是情感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代沟,我开始时分辨不出 ...
asui1003 发表于 2010-8-24 21:55


1003不要这么客气哈,其实我后来一想你最开始提的不是没有道理,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在找自己的路,任何回应都是值得感激和思考的,这篇以后我把以前认定的一些东西也推翻了不少,多少有了一些新感受——虽然不甚明晰。为人也好,为文也好,都会随着时间而有一些改变,就目前,我们能在一些认识上达到共通(即便这个共通点可能是错的),对交流者来讲,也是一种缘分和幸运。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0-8-26 23:09
修改过的可以跟在下面贴出嘛。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8-27 13:22
啊还是不贴了,争取下一个写得更谨慎一点
作者: linlinhere    时间: 2010-9-1 16:56
挺好的。很容易被带入。让我想到路内。觉得阿姨的“我”比路内的“我”更可信。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9-2 16:06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0-9-2 16:24 编辑

很好的小说。虽然不过写的是“记我的一次泡妞经过”,但读出一种隐藏很深的伤感。

很多防佛是顺带写出来的描写,不柴不腻,恰到好处。比如提到爸爸比去年胖,比如提到女主角唱歌的腔调、比如男主角看到“电灯泡”时先泄气后又好感,比如女主角头一首歌未唱先笑,拿着话筒问唱得好不好,翻抽屉看点唱机设置等,“陈默头发的香气其实很普通”,“但是难以继续下去的忧虑也横亘在意识间”等很多处。准确捕捉到了那种瞬间即逝的感觉。

结尾也很棒,和那个仅仅用括号轻描淡写出来的“后来她告诉我此时她已怀孕两个月”一相呼应,更产生了火力交织的感受。

我个人遗憾的是故事本身的结构过于平铺直叙。但整体描写的精准和感情充沛,压过了这种结构的平淡。也使这样的一种结构安排成为了这篇小说的唯一之选。
父亲老去的暗示,父亲怀念儿子归来,总觉得他还在上中学的部分,奠定了这个小说的丰满感觉,不可或缺。

印象里,上次读到这样印象深的相似的小说,还是《罗思萍》。

学习了!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9-2 16:18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0-9-2 16:22 编辑

看了大家的回复。我是括号的提倡者。我觉得这篇里的括号太多了。但括号绝对是表达“同时产生的两种感受(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感受)”时的绝佳利器。你看,如果“后来她告诉我此时她已怀孕两个月”这句话不是放在括号里的,它所压抑的力度就小了很多。因为普通人印象里括号里的都是不重要的,是补充。
“后来”两个字也用得很好,给小说留了很大的空间。

我恰恰觉得描写青年,不需要太复杂的心理描写。因为当青年男性坐在女性身边时,往往就是一些本能。思考被他压抑着,伤感和不安全感也同样是。
小说后半部分,那些傍晚的景物描写多么细腻迷人!所有的景物描写其实都是情感描写啊!再翻过头来看,那间KTV里的阴暗压抑、坏掉的麦克,再往前那个乱糟糟的汉堡店,再往前那个农行门口……一切都暗示着这个世界要把两个人阻隔开来,尽管两个人为什么要在一起,男主人公自己也并不一定清楚,一切只不过是青春的躁动和恐惧感。

而当青年回到,回到父母的住处,就回到了一个暂时的、却同样隐患的旧避风港(因为父母已经老了)。他很高明,没有写他见到父母,而是写他们出去散步了。我觉得冰箱里的那半个西瓜和两盘菜都是神来之笔——不是说西瓜和菜暗示了什么,多么精于设置、多么有匠心,不是。恰恰是作者顺应自己的情感判断、经验判断给出的场景。而这个场景自然、完美。冰箱打开时,里面很明亮,比房间还要明亮。

所以我和大家对此篇小说的看法不太一样。

另外我觉得在KTV里男主角对女主角的长篇独白,是我对这个小说最大的不满。我觉得它太文邹邹了。尽管我喜欢这个腔调,但它还是太文了。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9-2 18:50
谢谢生铁指点,KTV独白那段我回头读了一遍,是有点过“文”,我会想办法再修饰一下的。当时这么写是因为一些日常经验:我女朋友有时候有点倔,偶尔生气或假装生气的时候很难劝慰,这时候我就只好用刘建宏点评完球赛总结时或者芒果台那一类卫视男主持的语调感觉,说一些矫情的话,一口气最少说半分钟,因为语言比较煽情而且做出主动权在她那里的姿态,一般说完以后她的态度都会有一个180度的转变,提出一些“那你怎样怎样我就怎样怎样”的很容易办到的和解条件。当时写这部分的时候我就是想着,现在的年轻人说煽情话可能不再是言情剧腔而是卫视主持人腔了,而且考虑到通篇短对话比较单调,就来了这么一个长独白。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9-2 22:15
理解。我有次在小说里描写男女之间用“爱人”相称,也有人认为过于书面语言。
当时觉得,它既然是来源于现实,就无所谓。

不过我现在觉得,小说确实和现实还有区别。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0-9-29 03:25
看完了,也看了所有的跟帖,跟帖全说得很清楚了,而且说得好好啊,陈鱼专评里提到的他对“现在进行时”写法的体悟,也激起我一些新的思考,专评最后的自省,和生铁的跟帖,“冰箱打开时,里面很明亮,比房间还要明亮。”,还有阿穗对这个小说重读之后的反省,令我深深感动……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