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写作(徐则臣)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0-9-5 20:17
标题: 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写作(徐则臣)
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写作
——“中日青年作家论坛”上的发言(2010、9、3)
徐则臣

因为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错过了这次“中日青年作家论坛”的盛会,失掉一个向日本和国内的各位前辈老师和同龄朋友学习与交流的珍贵机会,我感到非常遗憾。现在爱荷华正值夜晚,我刚刚从时差的煎熬中摆脱出来,在地球的另一面逐渐开始正常的睡眠和生活。这几天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做了简单的交流,我发现,我们存在同样的时差痛苦,总是在大白天萎靡不振而在夜半精神抖擞,但这不重要,我们的生理机能都很可靠,经度和纬度的变异感很快就将消除;难以消除的,或者说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才能摆脱的一个时差更加折磨我们,那就是“文化时差”和“文学时差”。
时差本身当然不含优与劣的价值判断,它只表示“差异”,表示在另外一个地方你突然发现你无法完整、自洽地描述和表达自己,发现我们相互成了自己与对方的陌生人。而我们从全世界各个地方来到爱荷华,恰恰是为了寻求文学上的理解、共识和发展,为了让我们带着各自的背景、语言、故事来相互表达和澄清自己,寻找那个可以通约的、普世的文学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为了通过交流和学习,寻找克服文化和文学上的“时差”的良方。
现在,中日青年作家聚集在这里,在我的理解里,也正是为此目的。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我们的时差只有一个小时,文化和文学上的时差也极小,这让我们可以在一个相对熟悉的语境里更加充分地探讨和言说,完满地相互表达。
鉴于此,可以知道,消除“时差”,这正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对我们每一个写作者的要求。
很多年里我们都被告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精辟的论断没有错,立足民族,才能走向世界。但问题在于,它常常被简化和曲解为:只要埋头干活儿,盯住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要任劳任怨精耕细作,就一定可以收获出世界意义上的果子。如果收获不到,那就自怨自艾,认为毛病全在自己,功夫不到,庄稼没种好;要不就把责任推给世界,都是这帮怀抱傲慢与偏见者,不待见我们;而很少反思,我们是否开眼看了世界,是否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果子。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文学的民族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不满,视之为媚外和功利,因为文学不是取悦他人的商品。我赞同文学不是取媚的工具,但我不认为文学就不该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如果反躬自问,在阅读他人作品时我们是否也在挑剔和选择,是否也在评判和增删,我们就可以明白,文学是存在需要和选择的,存在被需要和被选择的。我的主业是一家文学刊物的小说编辑,做的就是根据杂志、我个人和读者的需要去选择作品的事儿。我必须选择,根据需要,这没什么好说的。料想所有人,中国的,日本的,全世界的,读者、编辑、学者、批评家和出版商,也都这么干。
——那么,我们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别人的我不太清楚,作为一个写作者,作为一个专业读者,作为一个已有五年工龄的编辑,我希望看到的作品最好都能让我两眼放光:语言、故事、叙述、形式等小说基本面都挑不出大毛病;放在当下的写作中堪称优秀;放在经典的谱系里起码不会寒碜;再有,这一条我尤为看重,那就是,该作品视野高远,姿态精进,它要解决的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迫切和尖端的心灵问题,它要让我觉得它已经走在了当下文学的前列,不仅是中国的当下文学,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当下文学。我希望看到这样的好作品,也希望自己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
你要让我列举一二三,哪些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迫切和尖端的心灵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算视野高远、姿态精进,哪几类作品真正走在了当下文学的前列,我真说不出来,但我对与它们相反的作品知道得非常清楚。做了五年编辑,我发现编辑的主要工作其实不是发稿子,而是毙稿子,我整天面对的稿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站在好作品的对面。翻翻名目繁多的文学杂志,到书店里看一看那些汗牛充栋的文集,我想你可能会比我还清楚。我们有如此巨大的创作量,你不能说我们不勤奋;我们参照古已有之的文学之路往前走,你也不能说我们不在自身的文学传统和民族立场上写作;但是,囿于陈规、积习和惰性,片面、狭隘地理解“民族”让我们的勤奋变得更加可怕,文学的发展姑且不论,低碳生活起码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干活儿都不抬眼。
中国有句老话: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他不是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的,而是因为知道了天下事所以才不必整天往外跑。文学的民族与世界之关系,其实也含了这个道理,“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如果失了这个前提,贴上的仅仅是“民族”的标签,那只会南辕北辙:越是民族的,就越不是世界的。我常觉得,我们大部分人的写作,不仅是不出门,也不知天下事。
而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我们的论题之一——高度发达的通讯和传媒,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流水线生产,致使全世界的生活在趋同。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石油管道泄漏、联合国最新决策、2012的末日论,每一样新东西甫一出现,六十亿人同时感同身受,我们面临越来越趋同的社会问题,也面临着越来越趋同的心灵问题,我们的文学在最尖端、最前沿、最迫切的问题上一定存在越来越多的交集,同质的、通约的、普世的东西谁也无法回避。这不是紫式部时代,也不是莎士比亚和曹雪芹时代,那时候世界之间音问不勤,各自在自家的生活轨道上独立运行,精神内外的问题和困境差异悬殊,文学除了在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上九九归原,其余大可各自为战。你有你的一套文学史,我也有我的一套文学史,永远不可能相同;而现在,21世纪,也许可以出现一部全人类都能接受和认同的文学史——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像了。我们这些写作者,也将不得不在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中展开自己的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在,你没法自甘其外,绝世独立。
也许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正在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下写作。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世界”这样的大词就开始撇嘴,但这真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拔苗助长。“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固然很不靠谱,但我想,如果目光低垂、视野狭隘,不敢深呼吸大喘气,不敢给想像力插个翅膀,亩产断不会高到哪里去。见不到那么多你就想不到那么远,看不见那么广你也就想不到那么深。如果你不知道这世界上最好的文学是什么,不知道这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在想什么写什么写到了哪个程度,不知道这世界上最要命的问题是什么解决得怎么样,那的确是很适合一辈子打理一亩三分地的。
文学发展到了现在,的确已经穷尽了很多可能性,不论是形式还是可供探讨的问题。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尤其需要把自己的写作放到大的背景下来考量,在一个大的坐标系中寻找自身写作的可能性。这些年,国内外似乎流传了不少关于我们文学的微词,技术上的,故事上的,思想上的,担当上的,且不论这些批评正确、科学与否,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是在把我们放在一个大的世界文学的背景中施以论断。这是好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可以时时提醒,我们今天的文学,也必是文学全球化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在世界文学的坐标系中写作。
在我的理解中,世界文学正是一个巨大的坐标系,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体的创作都分属一个具体而微的点——你的坐标。这一个点告诉你,你在哪里,别人在哪里,别人的方向和可能性在哪里,知己知彼,然后,你寻找到独独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可能性。而不是闭目塞听,无为而治,或者夜郎自大,怨天尤人。
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然后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和日本的前辈作家在这方面已经给我们年轻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对年轻的写作者来说,早一点将自己的写作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审视,在比较中发现、发展和确立自己,也许不是坏事。我想,这也是在座的两国青年作家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最大的理由。
有朋自远方来,我们都在经历文化和文学的时差,时差让我们相聚在北京和爱荷华,我们也正致力于解决这个时差,希望我们终有破除之道。当然我们知道,它远比生理时差要艰难复杂,两千三百年前的中国诗人屈原就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此共勉。
谢谢各位!谢谢代我宣读发言的小王同志!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9-5 21:39
作为一个已有十一年工龄的编辑、记者……我觉得小徐写得不错,还需继续努力。

这个话题对中国作家而言是不得不思考的话题,但拿给日本或外国作家来看,不是很值得一谈。因为日本也在这个“世界游戏”的大体系中,并且名列前茅。

我们都知道中国小说的问题不在单个作者的眼界,在于上层建筑。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9-5 21:55
他写的另一段相关的话题:

很多年前我不是很喜欢美国文学,对欧洲的更感兴趣。古老的欧洲是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绅士和小姐们的优雅细腻和深刻的思考力让他们的文学成为世界上的第一梯队,即便现在,整个欧洲依然对自己的文学感觉甚为良好。而美国,四百多年的短暂历史,文学却如此傲慢,这好像是瑞典文学院某长老的评价,老先生对美国文学颇有微词,也许认为当下的美国文学事实上难与他们的骄傲相匹配。的确,与欧洲文学相比,美国文学有些粗疏,巨大的肺活量和泥沙俱下的吞吐让肠胃娇弱的细粮主义者不太适应。对很多人来说,文学的应有之义之一是:要看见针尖上有几个天使在跳舞。当然这没错,不过也许事情还得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尤其对文学。当下美国文学的冲击力和撕扯力我以为恰恰来源于此,过于细腻和雕琢的植物只能是盆景,而不会是野生的林木。现在,我的兴趣正是野生的大树和丛林,是原始森林。

因为喜欢,就要和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学者讨论,见到他们我就忍不住问一个弱智的问题:您最喜欢的美国作家是谁?答案五花八门,很多名字此前我闻所未闻,不得不让他们用笔写下来,因为这些名字几乎从未变成过汉字,我们竟然都没有翻译过他们的书。既然他们的诗文如此之好,既然他们已经名满天下,何以我们连一点标题党式的介绍都没有?国内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外语系或者外语学院,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多如牛毛,为了某本小说的版权很多家出版社打破脑袋,还有那么多专业翻译、业余翻译,大家都在忙什么?

市场。这是一个成就同时也在篡改和败坏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因为市场,文学在这个世界得以出版、翻译和传播,我们看见了无数来自异域和异语的文学。不能忘了市场的终极目的是钱,而不是文学,出版商终是以利润作为翻译、出版的标尺来选择作品。我问了一位从国内某著名大学来的英语文学教授,他翻译过不少英语作品,我说那么多好小说你们为什么不翻译?他无奈地说,我比你还知道它们的好,可我说了不算,出版社的老总说它们好它们才好。我不能花一两年时间翻译一本根本出不了的小说来自娱自乐。作家要吃饭,翻译家也得吃饭。是啊,大家都得为着一张嘴活。

如此说来,选择外国文学作品的决定权在出版商。如果你无法阅读外文原著,那么你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和理解就只能受制于出版商,你的外来营养经由一双只认识钱的带着小肉坑的胖手操控。他们把那些最具市场前途的作品送到你面前,看,这就是外国文学。也许还需要请出翻译家们,他们的译笔是出版商之后的又一重选择和认定:译得好,读者之幸,译得不好,你也只能认了,你以为某某大师就是这水准。你总以为舶来的就是最好的,一个普通读者的外国文学史就这样被逐渐建构出来。可见作为只能阅读翻译作品的读者,我们其实是没有阅读的选择权的,在你打开钱袋购买某本翻译作品的一瞬间,你已经被顺利地编织进一个变了形的外国文学的队伍里。

我很喜欢拉什迪和奈保尔,会上遇到一位来自印度的女诗人,我继续我的弱智问题。她不否认拉什迪和奈保尔的优秀,但她的赞同稍显矜持:他们当然“很聪明”,但最好的印度作家在印度,比他们优秀得多。她说了几个名字,只能惭愧,我一个都没听说过。奈保尔和拉什迪有如此盛誉,“因为他们在英美,英文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这同样是一个翻译、出版和传播的案例。

在奥马哈,我心里一直存着个念头,想知道中国文学在美国的接受情况。似乎不容乐观,在奥马哈的一些书店里很难看到几本中国当代作家的翻译作品,大学的图书馆里也极少,很多大学生对中国文学的认知还停留在李白、杜甫阶段,如果不是专业搞中国文学,知道曹雪芹的已经相当不错了。而我们的书店里,美国文学一摆几个书架。只要和文学沾点边的人,随口都能说出几个美国当代的作家;我和美国作家交流,不出所料,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知之甚少。知道哈金,因为哈金是在美国,用英语写作。而欧洲的作家在美国的书店里就很多,翻译基本上同步。我就很纳闷,跟朋友讨论,原因究竟在哪,是翻译输出不够,还是人家不待见咱们,或者美国人怀抱了巨大的文学的傲慢?

都有。翻译输出我们做得相当一般般,他们的确也有美国式的傲慢与偏见,更重要的也许是,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上有问题。一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他们很难理解我们的林妹妹既然爱宝哥哥,为什么不直接冲上去说我爱你,或者托人递个纸条啥的,而要整天哭哭啼啼最后把自己折腾死拉倒。这个曲曲折折的心理逻辑他们的直肠子理解不了。二则,跟我们作品中的价值观也有关系。在很多美国人看来,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提供的可以世界通约的那部分价值观不多,这个有点像德国人顾彬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论调。也许我们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舍本逐末,在面对世界阅读时,把提供新奇的文化、民族、生活景观当成了文学的根本,忽略了对更深重的、更本质的民族自我的挖掘和呈现。我们一直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没错,但是,很多作家显然把“民族的”理解成表面的“文化和生活奇观”了;此外,忽略这句话中暗含的一个意思,“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如果缺少这个前提,也就是说不能提供全人类通约的价值认同,那么这个论断就不可能成立,相反要南辕北辙:越是民族的就越不是世界的。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我们的文学和我的写作,也许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注,对题材的处理,作家的艺术追求,叙述方式,等等。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9-5 22:21
啊我最喜欢美国文学和法国文学,远胜过其他任何国家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9-5 23:21
我们的文化输出工作干得就像蹲在大道上拉了一坨屎,别人都他妈绕着走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9-5 23:25
所以我说是个整体的问题。

连自己的国家形象输出都那么差,还谈什么文学。
作者: 小难小南    时间: 2010-9-10 20:58
南美那一批作家很不错。
好像残雪经常表达这个标题的意思。
作者: shep    时间: 2010-9-11 13:40
喷稀似地拉一点,如能拉一大坨熏死路人也便罢了,十余年后,人们遥指云:此屎山也!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9-11 22:57
顶LS
作者: 司屠    时间: 2010-9-12 17:11
非常没意思,语言方式和内容都让人昏昏欲睡。。长时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和体制意识内也够牛逼的。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