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长短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6 23:46
标题: 长短
你们写长作品(眼下先大概三五万字以上吧)和短作品(一万五以下)有没有明显不同的感受和经验?盼来聊聊,大家都来聊聊啊,不要拘束。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1-7 00:00
原来是说小说篇幅长短啊,看题目我以为是**长短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7 00:14
我估计那两个星号你其实什么都没写,就直接点了两个星号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1-7 00:32
我估计那两个星号你其实什么都没写,就直接点了两个星号
陈卫 发表于 2011-1-7 00:14

猜中了。。。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7 10:18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1-7 10:23 编辑

我就先来说两句了,班门弄斧。

1、1万5以下的,大家都写过,感受就不多说了。顺的,三两天(很少有这样的灵感眷顾),不顺则2、3个月或半年。关键是同时写两、三个这样规模的,也不怕走味。如果放得长了,没味儿了,丢下也就丢下了。

2、5万字,要看写什么东西了。只是编个故事,可能不累。但如果是“我们的这一类写作”,则我有如下感受。

3、我只尝试过一次4、5万字。前后写了好几年。主要是不熟习它的语言节奏。因为最初的预期,是搞不清它会写这么长的(长篇不一样,当你知道是长篇时,你的意识会放松缓,语言也不急,正如走远路,爬高山,从一开始你会有心理准备,调整呼吸,放缓步伐),初期觉得不会那么长,肯定就是按照短篇的节奏去写的。要求一个多余的字都不能有。但写到中间时,首要的危机还不是语言,而是觉得解决不好结构的问题——我相信这也和经验有关。

4、另一个问题是,我发现,当你意识到5万字才能结束时,“情节”这样一个东西就自然地摆到你面前。情节成为了这整个“雕塑”的必要的组织构成。哪怕这个情节并不呈现在小说里,也必须呈现在作者的策划中。并不是说短篇就没有情节。而是就我而言,我发现当我的中篇写到3/5的部分时,我必须把“写故事”的经验和方式运用进来。

5、5万字写完后,没有1万多字写完后,来得那么大快感。你装修一个房间,很容易觉得尽在把握,欣赏它的成果。而装修一栋楼,你只会意识到,后续的需要修缮和需要注意的隐患还有一大堆。

6、5万字,需要阅读和收集的资料、需要准备的后台工作,要比短篇更多。磨耐性。

7、我又完整地想一遍感受,我想我下一篇5万字,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准备好“写故事、写情节”的必要准备。尽管我前面说,“首要的危机不是语言问题”,但我想,调整好这个心态,最终还是为了使小说语言一以贯之。其实语言、结构、故事、节奏,这些都是一个不可拆开谈的整体——对此大家有体验,我不再赘述。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7 10:22
前两年我贴过几个模仿爱伦坡的悬疑故事。我现在想起来,除了想证明自己是不是能写以外,可能也包含了为写中篇做练习的意识。当然我觉得这种练习还是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1-7 11:28
前一阵和司屠聊过点长短的事情,说到了即兴,但还是要实际写过长的才行。比如当我因工作写一个必须有情节支撑的东西,比如剧本,比如分到五集,每集梗概都定好了,那自己写别的时会很不喜欢再去构思以事件为推进的那种情节,但是情节本身又恨丰富,但是这种有点“反抗”的动机又约束我,让我产生“既然又要写一个已经想好的东西还写出来干什么呢”的情绪。卡佛说因为我要忙其他事,所以只写那种每次换地方之前能写完的长度。但是自己做不到,每次写起来,总还是希望能够写的“完整”,一写就长,一长就懈怠。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7 20:56
生铁五楼的第4、5条是好经验。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7 21:06
7# 孙浩然

“既然又要写一个已经想好的东西还写出来干什么呢”
这个感觉对写长东西是有伤害的。
就像前面一条路,长度、弯曲、路况还有两边的景物都能看清,这时来一句:“既然都看得这么清,走过去的感受也大体了解,那还去走一遭干吗呢?”
事实是,去走,当然是重要的。走,不是去获得那个或不同的感受。目的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哪怕是看看自己的脚力,这是当初看和想肯定不能达到的。
短的可能在最初需要更多的未知,甚至没什么已知也能出现奇迹,但是长的,已知的东西还是要多一些,虽然仍旧要求过程中有未知,但某些东西必须已知。
作者: shep    时间: 2011-1-7 22:45
本帖最后由 shep 于 2011-1-7 23:05 编辑

5# 生铁


以我现在经验来看,篇幅长短反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能否捆住自己的思维,让它深深植入你所设想的一个载体里。当然,前期的准备(比如一系列的设计)还是必要的。至少要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或框架——说这一点是先入为主也无所谓。小说的内在逻辑是必需的,否则就要散掉。

不论是从人物入手还是从故事切入,落实在细部才可行。我也曾想过,如果虚拟一个人物又要顾及到现实生活的映射,将对小说产生有害的影响。然而,可能性——这个万金油能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当初我以为,最糟糕的小说是那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东西。但从《父与子》那里,以及其他很多所谓名作那里,我却发现它即便是“糟糕的”,可却不能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如果没有托尔斯泰,没有歌德,这世界将是难以想象的(也可以说我这是一种命定论)。哪怕他们都在进行道德说教、都在憧憬某种美好或崇高,可这是一种需求啊。还是回到可能性上来,我觉得,可能性的意义就是一种七绕八绕,最后绕到心灵深处的一种途径;它对每一个人都不尽相同,但它的终点则是一个终极目标。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移的,作家们需要一个彼端的膜拜物。它是上帝、物自体或者爱情、伦理等等一切,它就是人的世界。

另一方面,我觉得,长篇幅是富于变化的。我不喜欢时间跨度很大的那种“历史长河”小说。我现在持祛历史观化的倾向。那种动辄数代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长篇小说是我难以容忍的。按照格里耶的说法,这才是虚构的历史的记忆的世界。而且我也曾留意到海登·怀特关于 历史与叙事文学的 “尴尬的重合”地带——也就是传统历史学写作中出现的那些“宿命”论和决定论,这种东西在(西方)史诗中颠倒为英雄决定世界,偶然决定英雄(甚至从莎翁的那些作品中,也能感觉的)。而其,任何小说所不能绕过去的难题是 历时性,即使是叙述的过程也在流逝着时间(阅读时的时间被拉长效应),比如《没有个性的人》中那些思维衍生物,它们仍旧占据着时间。只要阅读还是有序的阅读,这就绕不过去。而有序的阅读又是自然和对应出版的(就算你倒着写并在扉页或尾页上说明需要倒着读,可它依然有序)。而实现这种时间的流动而不显得乱成一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需要一种逻辑上的支撑。把一个上午剪碎然后按照个人意志拼接起来,自然需要极大的耐力和长时间的思考、运筹。

简单来说吧,我时下觉得篇幅长是作者要描述的东西在发展,那些东西不停的生长、卷曲和相交,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有生命的。而从以上我的这些考察中,我个人有一点心得:生命力,小说的生命力(人物、事件等等)是让她自己成长的关键。不然,干脆去看起点之流的那些超长篇连载算了。
作者: shep    时间: 2011-1-7 22:57
9# 陈卫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想好”这一点是完全做不到的。你只可大约勾勒出一个布局或结构来,但所有都想好了,还是长篇,只有电脑能办到。

至于写长的目的,至少在我这儿,还是对那种模糊不清的边界(从短到长,从少到多),进行探索和扩张。心理活动、动作、外部世界,这其实都是不明确的。作为一个概念的接收者,我们从电视、网络、书籍中所获得,严格来说全是间接的一种经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也绝非“完全真实”。再较真的说,人无法获得真实。因为真实会被个人主观化。文字的力量就在这里——它能够凭空产生一种秩序的发生场,一种不间断地制造真实的特别装置。即便是虚拟的,可它自成一体,是一个有自身疆界的独立世界。
作者: shep    时间: 2011-1-7 23:13
问问生铁:

你说的第四点,在我这儿是另一个问题。
要让小说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底层逻辑铺垫好。但问题是,表层上的一系列生活的繁琐(对话,为推进故事而做的描述),令人不堪重负。那些关于抽烟、吃饭、讲笑话的过场不胜其烦,但略过去不写又使表面龟裂……但,在《堂吉诃德》里(太懒了,第四遍),它的那些废话和冗余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垃圾。当然,它实在太独特,不好用其他东西来比。

那么你对此怎么看呢?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8 01:42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1-1-8 01:47 编辑

我对《堂吉诃德》有一定隔阂,只匆匆读过一遍。但有一点,我觉得它对“关于抽烟、吃饭、讲笑话的过场”好像还是有取舍的。虽然我几乎读不下去,但我却觉得它是个相对简洁的作品。奇怪吧?

大概他那个时代的民间故事都那样写(我指节奏),所以他自然也有一个基础。他肯定还是有传承的。不是孤立的。

我的看法几乎很淡,我只意识到,当我前面的一部分已经有3万字后,中间的过渡就不可能一略而过。确实“不堪重负”,我毫不矫情地说,我一度几乎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写。完全丧失感觉状态,只能保证语言达标的程度。差不多有一年,白天上班,晚上搞一搞。把情节一点点往前推。因为确切知道结尾是怎样的,这中间只能熬。熬。一切目标就是先把它写完。写完重读时,发现中间有一段涉及情感的转变,它转化太快,就又补了一段情节进去。

不知我是否回答了你的疑问。我估计是没有回答上来。我缺少这方面经验,有点胡说八道的意思。但情节对中篇很要紧。而中篇的语言又必须向短篇靠齐。难在这里吧。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1-1-8 11:38
我的想法正相反
把中篇小说与短片小说放在一起观察,说情节语言什么的,给人一种中篇小说是短篇小说的扩充的感觉。
我则觉得应该把中篇和长篇放在一起讨论,中篇应该是压缩之后的长篇。好的中篇都有成为长篇的资质。局外人,老人与海,情人,枯枝败叶什么的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短篇我觉得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系统。我觉得中篇小说的语言也应该是向长篇小说看齐,抱着“必须向短篇靠齐”这种观点,我觉得永远也写不出中篇小说
作者: 黑衣人    时间: 2011-1-8 14:55
楼上的头像惊悚到我 了。。
作者: shep    时间: 2011-1-8 17:38
14# 我是美工

不要这样想,中篇还是很好的。它隔绝了生活的不可思议性与某一事件的偶然性(卢卡奇语,有可能记错了),是最为纯粹的叙事载体……这里一并回答生铁:

我认为,相较长篇来说,中篇是更为收敛的一种形式。在历时性方面,它不像长篇那样需要铺展开(时间线),而是相对集中。而且正如卢卡奇所说的那样,中篇突出了一种偶然和可能的力度。就像你说的局外人、老人与海等等。当然,我所说的中篇是指整体,但不是说整体的篇幅长短或字数多少——高龙巴还是短篇呢,尽管它有十万多字。

生铁,你最后的意思似乎还在指篇幅长短。我倒觉得在语言方面,可以更开一些。就是说,情节可以更复杂,乃至是离奇的侦探小说那样。这好像又回到了故事的层面。也许在这方面,我们的训练做的不够,所以才导致被繁琐生活的具体场景搅得头疼了吧?福楼拜教导,要从二流作家那里学习讲故事,应该也是经验之谈。以我个人来说,过去写的小说,在情节上是很简单甚至单薄的。虽然得到了一些赞扬和鼓励,但反过来也很可能让自己感到飘飘然,愈加不重视情节和故事本身了。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情节是不是离奇曲折不是判断小说好坏的依据,但它是维持一个好小说螺钉螺母。我现在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时,就有这种感觉——在他们那儿,情节不是白开水。

暂时想到这么多。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1-1-10 09:21
我到现在还没写过一个超1万5的小说。这两天在写的一个,是唯一一个写之前有故事梗概的,这两天还顺当,我只是想趁着有写的激情,快点把它写下来,别的也考虑不了。先争取超过一万字。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1-1-13 16:03
当我以后写第一部长篇的时候,必须要有“这必将是浅薄的,但我也要写出来”的勇气!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14 09:06
当我以后写第一部长篇的时候,必须要有“这必将是浅薄的,但我也要写出来”的勇气!
asui1003 发表于 2011-1-13 16:03


如果你真这么想,并真的动手写了,那就祝福你。

我从小到大都这么跟自己说,三流也没关系,做最好的三流。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