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黑蓝网刊98期亢蒙专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2-20 16:24
标题: 黑蓝网刊98期亢蒙专栏
                        

                        

  《九月》又名《澳大利亚1968》,是2007年的片子。这片子的导演不提也罢,因为这位导演甚至已经名不见经传到似乎只拍过这么一部电影。电影本身足够让你放下手头的闲事,来看一看它。我2月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只有一个:静态美。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一时间以为在看岩井俊二的片子。一望无际的随风晃动的麦田、发黄的画面和人物不多的对白,都让这部电影有着静态的美感。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也充斥着种族歧视的国家,一对儿白人父子和一对儿黑人父子之间能发生什么呢?况且这对儿黑人父子还是给白人父子的农场打工的。我对黑人小朋友这个角色印象很深,他很喜欢拳击,他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不能像白人孩子那样每天坐校车去上学。黑人小朋友在麦田边竖立起四个木棍,自己做了一个拳击场。他和白人小孩儿在电影后半部分曾经常在这里练习拳击。当然,最后黑人父子和白人父子分道扬镳了。黑人父子坐在白人父子房子的另外一边,他们的房子更陈旧。整部电影的一些剧情我已经记忆不大清晰,但那一片片迎风的麦田和黄昏时稀薄的光线却在我脑海里时常涌现。一部电影能留下让人回忆的东西已经足够。
  在电影的最开始,黑人小朋友每天都会等待着白人小孩儿放学,两个人在水泥台子上仰躺着闲聊。白人父亲也和黑人父亲相亲相爱(……),两个人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都算是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起。但种族歧视这种东西是有社会性的,白人父亲会因为是黑人的雇主,而在成年后开始盘算着削减工资或干脆辞掉黑人一家以便节省一些开支。而白人小孩儿表面上看起来和黑人小朋友其乐融融,其实他内心深处对这段友谊抱着非常随意的心态。他最后甚至会为有黑人朋友而感到羞耻,并且他让黑人小朋友为自己付出了牺牲。这看起来很简单的电影立意,在轻微晃动的长镜头和柔和的配乐下,显示出了更多的意义。
  黑人属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原住民身份在白人涌入后从主人变成了奴仆。而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关系,正巧象征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后对情感、友谊的背叛和忽视。电影中有一个稀释关系的小女孩儿,她让白人男孩儿的形象更丰满。白人男孩在继承农场和学习美术之间游移着,他的困苦和黑人小朋友之间的困苦,再加上他们各自父亲的困苦,组成了多重的困境。这多重的困境逼迫了每一个人放弃一些本真的东西,从而踏入所谓的“成熟”和“现实”之中。两对儿父子四角形的关系网之间,凝聚着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心灵窠臼。白人黑人、富人穷人、知识分子和农民、强势者和弱势者,每一组关系之间的无声又无血的磨杀,都在导演唯美的镜头前静静开始又静静结束。好在导演在最后让两个孩子都走上了理想之路。但这理想之路他们的父辈又何尝没有尝试过呢?在白人父亲前往黑人朋友的小屋和他说削减工资的事情时,黑人用朋友的眼神看着他。风此时呼呼而起,黑人小孩儿躺在弹簧床上仰望着繁星密布的星空。这种欲言又止的恬淡感觉是少见和珍贵的,它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有机会应该把这部电影的原声配乐找来,它的配乐堪称精彩。电影中两位小演员表演很质朴,如果说你想度过一个安静但惆怅的夜晚或午后,我推荐你把这部电影细细品读。《九月》目前在豆瓣的观影人数不足1000,可见它真的算是一部小众电影。一部好电影至少应该能让你窥探到人性本身,这种窥探不管是强烈介入还是如《九月》般轻轻插入,它都应该至少有一个姿态上的深入。我还记得我看这部电影时是在某个冬日的午后。看完电影我非常着急想找一根香烟来抽,但最后没找到。这种想抽烟而没找到烟的感觉,想必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感觉之一种。它不那么强烈,却足够让你暗暗的心生犹豫,并且为这种犹豫而稍稍感到不知所措。

                                                      2011216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