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黑蓝网刊98期X专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2-20 16:36
标题:
黑蓝网刊98期X专栏
我相信在大多数时候审美是在符合想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一本小说能让人产生审美感受,说明你脑子里有这样写小说的意识。上个月读到《迟疑》并没有特别喜欢,大概也是因为自己不想把小说写成那种格局。在叙述线索上太过明显的小说会削弱阅读的感受,设计感太强便使阻碍了阅读时情感的注入。如果说《迟疑》显示的是一种有迹可循的设计的话,奈保尔的《河湾》则显得更加自然和隐秘。它不是那种“干条型”的干巴巴身材,而是略显丰满、多肉。当然可能是跟故事时间的跨度有关,《迟疑》的故事时间只有几天,而《河湾》则长达十余年。故事时间跨度较长要求作者不可能精雕细琢某一行动的细节,缺乏描写详细而步步推进的某一行动过程让作品在整体效果上用力更加均匀。当然这只是两部作品不同的整体风貌,而形成这一风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河湾》用了更为“长篇”的叙述方式而《迟疑》更像是短篇小说的写法。短篇小说的结尾可能是未知的但情节的发展过程却是步步为营,通过一步步的搭建而形成一个整体;长篇的结尾更多的是既定的但情节的发展过程却比较松散,它知道发展的方向和脉络,便可放心书写。但这种说法不一定可靠,只是刚好符合我的经验和想象,是作为“普通意义的读后感”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阅读中有时会碰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感受,当一本书的内容符合我的想象的时候,我从书中便看到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会觉得并不是人理解了书,而是书理解了人。第一次有这种阅读感受是在读穆西尔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的时候,这次阅读《河湾》,这种感受也很强烈。但我对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还很模糊,有时是觉得“事情就应该是这样发展下去的”,有时是觉得“我也会像里面的人物那样做的”,有时是觉得如果把我放在小说里的那个环境中,我的思考方式和观察方式也会是这个样子的。我想原因之一应该是这类小说具备了人的共性吧,所以不管故事多么特殊,你总会看到里面的闪光跟自己的心跳的频率是一致的。就像《河湾》写印度裔商人在动荡的非洲的生活,也能让一个没有经历过动荡的亚洲读者感同身受一样。达到这种效果,我想除了作者本人的素养之外,在技巧上应该也能找到一些要素。比如:
奈保尔没有装模作样地“介入”故事,他知道什么是“真实”,便把它呈现出来;
不存在一个“看穿一切”的叙述者凌驾于作品之上,他参与其中,通过周围的环境反观自己,他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作品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他在思考,思考自己,也思考别人,并不否定思考过程所受制于时下的环境,并不是已然形成的理念的简单植入。这点非常困难,很多写作者很容易就让自己的想法简单粗暴地呈现出来,更糟糕的是还在装模作样地矫饰它的合理性;
没有情节设计之感,周围的环境永远都在提醒你身在何处,这点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老想到论坛上“现实是流动不居的”这句话。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