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X专栏——四月读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4-21 00:25
标题:
X专栏——四月读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大学最后一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当时在赶毕业论文,所以只读了个开头就没时间看下去,后来毕业典礼散伙饭等事情接踵而来,没再重新去看这本书。但我对这本书一直印象很深,记得这本书的开头,开头从一匹马写起,通过马跟这家人的关系,快速而直接地展开了他们的生活。通过一匹马,展开苏珊一家人的生活概括,铺下了小说走向的线索,既准确又十分特别。
时常觉得,在一个小说的开头,用一种声东击西的方式展开叙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做法,既是定下了基调,又给写作留下了回旋的余地,让写作变得更加从容。这匹马,打开了对这家人印象的一个窗口,后面主要故事的精神气质与他们对这匹马的态度是一致的,甚至与这匹老马的精神气质也是一致的:苟延残喘,毫无用处。
他们在做的确实是一件苟延残喘毫无用处的事,面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奋力抗争,修筑堤坝,跟政府斗争,但同时,他们也把不公正加诸能帮他们走出困境的人身上。读杜拉斯的小说,经常能感受到这种复杂的东西,既反对它同时又在使用它,形成扭合在一起的力量推动故事发展。她不因为强调一个事物的意义而否定跟它对立的事物的意义,常常显得态度相悖而又用绝对的态度写出来。《堤坝》讲不公正,讲政府对那一家人的不公正,但那家人也同样在做对他人不公正的事情。这点对我的启发是她亮出对一个事物的态度的时候,用的不是直接而轻易的断言或戏谑调侃,而是严肃地思考和呈现。上次读奈保尔《河湾》的时候,也有这种类似的感觉。加之最近在探讨“作家责任感”和“文学里的态度”问题,便在这两个作品里面找到一些想法。这些我敬重的作家,他们跟我“敬而远之”的作家有这天壤之别——我不喜欢的那些作家看上去写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而不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写作在他们哪里,变得轻率,观念化、逻辑化、态度分明。而这种写作,在我看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平庸智力的显现,满足于轻率地得出观点,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争取尚未成熟的读者的热捧。我喜欢许多以客观冷静的方式叙述的作品,但也不排斥作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一方面强调客观也是一种态度,另一方面,作家的世界观肯定无法与自己的作品割离,但我非常排斥把小说当成智力的游戏。一旦智力化,便暗含着说教、引导、排斥、甚至暗算,我觉得这对读者害大于弊,给读者智力启发的同时,也让读者狭隘一点。我喜欢的文学里的态度,是对问题的刨根究底,拥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决心和毅力,比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河湾》。
《河湾》的深入推进在我不多的阅读中难得遇到一次,《堤坝》里各个人物和事件的相互映照也让人印象深刻。更妙的是,杜拉斯的语言跟她作品的结构是精神一致的,绝对、狂热、省略、悖论、自由等,跟作品中相互印证、抵消、排斥、牵连等给人的结构印象相吻合,随时随地表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又随时可以否定自己。毫无疑问,她具有惊人的洞察力,这可能也是她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在小说中出现“顿悟”式叙述的原因吧。关于“顿悟”式的小说,有时我很难理解,这是不是另一种骗局?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4-21 11:55
《抵挡》是杜拉斯早期代表作,基本上属于传统写实主义,不过此后的那种所谓“杜拉斯体”风格也或隐约或相当明晰地呈现出来。杜拉斯的魅力,于我,基本上在于她的那种频繁的自我指涉带来的迷幻之感,及洞明一切,且更准确地将这种洞明表达出来的力量。奈保尔的《河湾》的笔触是现实主义的,平静里满蓄着无奈的激情,讲述着非洲那片绝望的土地,第一人称的叙述,将我们代入的同时,也将我们拒绝,我们和叙述者一起挣扎。这篇,奈保尔,让所表述的,消解了表述,绽放出现实主义浑圆的光辉。是的,诚如楼主所言,文学是严肃的事情,而且需要异常的严肃,用责任来护航。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4-21 16:35
昨晚想了想为什么自己写作上的量会这么少,应该不仅仅是自己太懒了或行动力不足,而是大多数时候觉得没有多少有价值的话可说,而且那些我喜爱的作家,它们在气势上也压抑着我自己去写。特别是通过阅读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品,就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写出同类的小说,除了表达方式上面存在差异可以产出不同的作品外,许多作品的精神高高在我之上,而我越觉得自己走出了出于本能的封闭的写作,越觉得自己需要掌握和完善的东西越多,多得足以压抑写作的欲望。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惜的,如果不适合写作,不写也是自然的结果。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是提防写作流于浅薄(提防彰显自己的浅薄),越不愿写“作为练习的写作”,当然练习是必要的,也无法超越这个过程。但我有个无可厚非的理由,我觉得自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来完善自己的写作,文学的严肃性对我来说只是自己对自己思想负责的严肃性而已,我不怕受到别人写作和观点的影响,有影响,只能说明我身上本来就存在这个基质和种子,也不怕长出来的果实混有他人果子的味道,在思想和精神上,是个累积的过程,是个受启示的过程,这个过程太长了,得到一点,就看到更多需要得到的,无休无止,看不到头。但文体上,我有个期望,期望能在文体上的创新让自己面对喜爱的作品时,自己的写作成为成立的理由。而不是变着题材和故事想别人想过的事情,我觉得那样不是创造,是移植和造型。写这样的读书专栏,也会不断鞭策自己想这些问题,对于“主题”、“思想”,这些从有文学以来到现在大概变化不大,有变化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终归脱离不了人本质上的东西,而读那么多年前就存在的作品,也觉得那些人物跟现在的人没有多少区别,思想认识上甚至比现在的小说更加庄重,而文体上小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变得很不一样。这个问题我一直很感兴趣,也没仔细去梳理这种想法,朦胧地大概觉得,小说对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贡献,远不如它为人们提供的感受和体验的方式来得丰富。感受和体验方式的丰富,也让时间的密度变大,现在很少有人写长河小说吧,以前好多小说动辄写了一个人的一生。还有一些东西没想清楚,胡乱说了一下。
作者:
卡萨尼诺
时间:
2011-4-21 21:27
这本奠定了杜拉斯一生基调的书始终没看过,看来有必要一看。而看到陈同学说的话,我忽然很敬佩,毕竟耐得住寂寞是一件难事。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