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林鸟的叫声 [打印本页]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4-28 12:00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4-28 15:23
连续看了楼主几篇小说,从阅读印象上,感觉很好,很舒服,又清新。一下子太多篇了没能细致分析,如果楼主愿意,从这几个作品里挑一篇,大家讨论一下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4-28 18:59
2# 陈树泳

怎么挑?这几个风格都很不同,要怎么挑呢?那就请老师们指导指导最近的一篇吧《黑树枝上落下的雪》。恩。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4-28 19:03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1-4-29 16:22 编辑

刚才忘了登录,楼上回复您说话的人就是我。恩。向老师问好。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4-28 19:10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1-4-29 16:22 编辑

2# 陈树泳
,您能稍微也指导指导另外一篇吗?就是那篇《被消化在时间里的村镇》 这篇貌似比较合叙述冒险者的胃口,我自己也很好奇。恩。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4-28 19:38
不客气,过两天看后交流一下。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4-28 20:02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1-4-29 23:18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1-4-29 23:22 编辑

个人觉得 这个小说的语言——或者说写作状态,太过于理性(智性),用一种清醒的意识在写作,作者有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认知的素养,但是否可以加入一些直觉的东西,让语言不再这么整齐、规整、明确——因为在这个小说中这些元素组成了让语言变“狭窄”的局面 而不是用清晰指涉了弥散和更大的“空” 另外 作者和语言、语言和叙述的进程都隔着一个距离 这个距离个人觉得不大合适 太远 太疏离 原因 或许还是因为太过清醒的理智的写作状态 语言有想法 但是缺少触感 语言有指向 但是缺少动人的穿透力和新颖性 另外的小说还没读 仅此表达对这个小说的一点看法 以及欢迎新作者加入!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4-30 19:54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1-5-2 20:07 编辑

已删除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4-30 20:14
本帖最后由 西城四月 于 2011-4-30 20:16 编辑

结尾很动人,我想起了《伊豆的舞女》,虽然这二者情境迥异。
距离以及这种淡然的语调,可能是因为叙事者所处的位置,回溯时,叙事者虽然是个敏感多思的少年,其背后却有一位耄耋老人的身影。我觉得它与主人公仍然是契合的,虽然有些偏冷。一个少年当下的体验,和一位耄耋老人日后的追思,我比较喜欢前者,会显得更鲜活、切近,如清晨的露珠般晶莹,而且少年的特质使叙述更易达到陈鱼所说的效果,弥散和更大的“空”,我觉得这会是种很迷人的状态;于后者,记忆沉淀之后的追索,则更为平和与清晰,但它最好不要被梳理得太过规整,这篇有点“太明白了”,少了些缝隙,个人感觉最好的效果应该达到“欲辨已忘言”,似乎还是差一点。
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我觉得回忆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姿态,取决于叙事者更多的是去“经历”,还是去“感悟”。
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对绵延盘绕的长句子的使用,这种句子现在在译文里也比较少见了,比较拗口难懂,但又显得步履从容,与文章的气质和节奏确实挺吻合的,一时也说不上来是好是坏。
我最最感兴趣的是看作者的回复应该是个年纪还不大的姑娘,写这样的小说挺让人吃惊的。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4-30 20:46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1-5-2 19:53 编辑

[quote]结尾很动人,我想起了《伊豆的舞女》,虽然这二者情境迥异。
距离以及这种淡然的语调,可能是因为叙事者所处的位置,回溯时,叙事者虽然是个敏感多思的少年,其背后却有一位耄耋老人的身影。我觉得它与主人公仍然是 ...
西城四月 发表于 2011-4-30

多谢!!!我特别喜欢《伊豆的舞女》,相对于川端,我其实更加喜欢三岛由纪夫。恩。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4-30 22:21
,,多谢看我的文章,多谢!!!我特别喜欢《伊豆的舞女》,相对于川端,我其实更加喜欢三岛由纪夫。恩。您要多多批评我。。往死里去的那种。。我有中度SM倾向。。额。
送花给您。。。
魏虻 发表于 2011-4-30 20:46

西城君,加油。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7 19:09
虻虻,我觉得你喜欢长句子,就使用长句子好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会被迫改变的,有什么不可以呢?我想像不出这样的变成短句子……长句子有长句子的好处……

分茶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17 21:01
整体来说还是青春小说一类的题材和写法。语言功力非同一般,颇为难得。部分思考还具有一些哲学的味道。如是上面的陈鱼所评:文章过于理性。这种理性对于小说来讲有时不矢为一种风格,但成功的理性小说往往注比较尖锐,针对的也是一些社会事件与时弊。不大适合于情感性的小说。情感小说还是要以故事性为主,也就是要强调叙事性。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可以模糊、朦胧,但不能排斥鲜明与生动。文章的比喻性文字不少,可见文学思维的发达,比喻性手法在使用时往往要注意形象或感觉外化时的贴切。总体来说,不错的文学感觉,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努力而深刻的思考,用力气的架构与写作都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 wash    时间: 2011-5-18 00:05
在写下这些由段落划分而组合起来的文字之前,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敬爱的读者们坦白,这些一连串由于不负责任的作者一时兴起而被记录下来的文字,着实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看这开头,矫情的呀。。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5-18 15:51
整体来说还是青春小说一类的题材和写法。语言功力非同一般,颇为难得。部分思考还具有一些哲学的味道。如是上面的陈鱼所评:文章过于理性。这种理性对于小说来讲有时不矢为一种风格,但成功的理性小说往往注比较尖锐 ...
Guest from 113.x.x.x 发表于 2011-5-17 21:01

但成功的理性小说往往注比较尖锐,针对的也是一些社会事件与时弊。不大适合于情感性的小说。情感小说还是要以故事性为主,也就是要强调叙事性。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可以模糊、朦胧,但不能排斥鲜明与生动。



恩,我明白了,太感谢了。太过理性的语言是想模仿一种不跳跃的叙事风格,不想是文字太占地方,想清空一块地方,使读者和自己干些什么,是这样,主要在做一种是文字不太拥挤的努力!老师,多谢您,我明白问题的所在了!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1-5-20 07:02
不错,感觉作者还是挺“嫩”的,不过这“嫩”被人物的视角(一个初涉人生的文学青年)和适当的氛围(幽静自然中的偶遇)融合了,所以全文看起来很自然。
不过我觉得作者要提防自己在今后的写作把这种“嫩”当作自己的优点,一味地去利用和标榜它,而不去做更多的尝试,最后到年纪一大把了还是一个浑身泛着青草味的文青式作家。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这篇文章从复杂性来说还是落后于这个社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化,如果作者真正要有所作为的话,显然是不能停留在目前这个水平上的。二是我还能感觉到作者的文青味,并没有因为这篇文章整体上的和谐而消失。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20 18:07
17# 马耳 [/

这阵子我已经看出这个问题了,真的,没有与这个社会接轨的复杂性,怎么说呢,还是看得少,阅历少,写得少的原因,多谢老师的指点,一下子就明了了很多。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5-20 22:52
标题: 【特邀评论】
卡萨尼诺|评魏虻小说《林鸟的叫声》

  和W在网上探讨魏虻的这个小说时,我们都很欣喜。《林鸟的叫声》低沉而忧郁的调子,颇有沧桑之感。密匝匝的长句,不断堆积的情绪,深刻的思考都是魏虻所擅长的。大概可以看出的是,魏虻受到意识流或者后现代的东西很多,对于历史以及古典文学有所转化和吸收,这些都在文章中融合的不露痕迹。总之,魏虻的写作,更多的不是出于一种倾诉欲望,而是出自思考以及平日的累积。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评论中所说的,“作者努力而深刻的思考,用力气的架构与写作”,也许并不完全是一个褒义的评价。在作者努力的思考背后,叙事的虚弱、比喻不够贴切、人物模糊都是魏虻所存在的问题。大段的感情抒发,并且沉积在密匝匝的句子中,看多了难免让人感到晕眩。此时,在文字上留出空隙是很必要的。
  虽然小说开头以苍老者的口吻,回溯主人公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段时光,清醒而理性,有一种老成的狡黠。但是在后面的篇章中,苍老的主人公所倾注的回视之眸,缺乏一种阅历万千后的深沉与淡然。相反,它有一种被作者附体,并且过于事无巨细的特征,从而使开头所拉开的时间界限消失不见。这样一来,苍老的心境变成了幌子,成为营造陌生化和某种真实的一种手段。
  一位好的作者,内心深处似乎总藏着一个孩童和一个老灵魂。魏虻显然已经将这两个小人儿悄悄埋在了心底。而如何让他们壮大,彼此更完美的融合,需要魏虻持续的思考,如你一直以来的那样。
作者: 威廉爱德华    时间: 2011-5-21 00:32
简单说说,如果是前段时间的我,我会非常喜欢这篇小说。从语言上来说作者做的很好。但现在对于这样的语言我总有些担心,可能是因为作者译文读的多,看起来有嫁接的味道,明显的不接地气。当然这也是我们很多作者的毛病。让我欣慰的是作者还不像有些作者(还是很多都是这样的作者,那种小说的语气就比如说像朱文《达马的语气》那类的语言,而且现在很多作者都是那样的语言,一看一大摞,让人心生厌烦)那样。总之作者显示了足够的才华,还需打磨。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5-21 13:52
威廉讲得很好。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5-21 14:42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1-5-21 14:44 编辑

太感谢老师们了!看的好清楚,每句话都打中要害!天哪!好感动!不知道要怎么办了!我太心虚了,文章千疮百孔!还是要发出来!又不认真的花力气改!好愧好愧!真的好愧疚!!
这篇鸟叫,其实是为了补一个突然灵感的没有实现的缺。在写《黑树枝上落下的雪》的时候,突然有这样一个故事出现了,就想着写,可是写完黑树枝后,好累好累,又不没有时间,可以把这个故事先放放,慢慢以后写,因为想着好久都不要再碰写作了,所以硬着头皮把这篇文给挤出来了!
以老者的口气其实我在讨巧,当时真的很累啊,情感上激动不起来,实在找不到故事里面的能刺激到我的神经的地方,只好换一种口吻,这样很舒服对我来说,其实我本人心是很衰老的,很疲惫很缓慢,就跟一个老太太也差不多,所以这个口吻我很喜欢就这么写了!可是到后来一方面想早早结束,根本没有对这篇文抱希望,只想着主题表现出来!以便显出我的怜悯和痛苦就够了,所以后面本来应该满是老者的语言的设计,完全就扔掉了不再管了,直接我自己个就上了,什么也不管了!这是我的错误。
至于文字上——句式是有问题的!!我偏好别扭的句子,很不喜欢把文章写的顺利,顺利的句子一出现,我就不能容忍!这是我的一个怪癖!所以以后还是会把句子写的别扭,会非常别扭!!非常非常别扭!!!!我曾说就好像是文字在艰难艰难的喘息!!!哪怕使人不能忍受!!!我也要!!!真要读不下去的情况出现了!!!那倒真是我追求的语感,创造的阅读快感极致!!!!读起来不可能流利!然而,句子的曲折盘桓,却并不能排斥句子的词语音调,意涵,文字意境,平直而流畅的美感,并不能排斥节奏的张弛!!要长句的舒缓,或痛苦,或悲剧,或怎么怎么样!!!!,而不是随便的一丢,就丢过去给读者!!!这是万万不能够的!!!我懂!!!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1-5-24 20:54
这样的语气的开头,觉得还可以写得更长一点,就用这样的语气,压住,写到底。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5-24 21:03
冯大将军亲临现场,好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25 21:04
我就觉得看着眼花,作者下次能分段 并且空两个字吗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25 21:05
我就觉得看着眼花,作者下次能分段 并且空两个字吗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5-27 09:33
看到作者这么年轻写得又这么好,小卡的评论也好,羡慕之余又高兴。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5-27 14:42
26# Guest from 125.116.255.x

我知道了,以后一定注意编辑,分行。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5-27 15:00
27# 酒童 [

问好老师。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1-5-31 19:39
今天才完整读完,回帖的各位都把方方面面说到了,我只是附和一下。我觉得若前半篇的语感能贯穿到文尾,甚至篇幅再写长一点,作品的气质或质地会更完美,尽管这种完美我其实并不喜欢。依个人喜恶而言,我觉得前面陈鱼的回帖切到了重点。但那需要作者对生活(包括具体经历和感受性材料)做更多的消化和提纯,得到一种关于人生境界(或生存态度)的“悟”,这不是光凭读和写能抵达的。这种“悟”也不是指对现实的解决,或对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内涵的启发,而是——笼统地说——接近于表现我们的意识在那种不可名状的、庞大和难以总结的存在面前的震撼。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观点或主张由我说出来很可疑,明显是建立在我自己的情况之上,甚至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嘴脸丑恶了。总之,加油!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1-5-31 20:59
30# asui1003

嗯,多谢您。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1-5-31 22:39
刚想到,再补充一点,在同一篇作品里,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象往往是水火不容的,作者的意图越清晰,作品的意象就越淡薄。这也是我读后觉得你作品里的语言和叙述都那么出色却始终无法打动我的原因。作者的意图太实了,太缜密,而活的意象需要“空”。不过,就像前面跟帖说的,一个年轻女作者写出这样的作品,前途是充满可能性的。
作者: X    时间: 2011-6-1 20:13
刚想到,再补充一点,在同一篇作品里,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意象往往是水火不容的,作者的意图越清晰,作品的意象就越淡薄。这也是我读后觉得你作品里的语言和叙述都那么出色却始终无法打动我的原因。作者的意图太实了 ...
asui1003 发表于 2011-5-31 22:39

说得真好,asui,可惜你现在太忙了没时间来做版主。
作者: 秋裤套秋裤    时间: 2014-1-2 21:10
被林中偶遇进而引发精神顿悟的情景震撼了,有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伊万的关于上帝死了的论述所带来的相似的感觉。

至于别扭的长句,确实被弄得差点读不下去,没有一点喘息的机会,读到后面就比较舒服一点了,似乎作者也被自己前面的长居弄得有些疲惫了。这种长句似乎挺符合一个与世隔绝身居书斋的老人的语言,本来知识分子的语言就比较别扭比较长了,更何况是一个老了的知识分子。阅读的时候就感觉在听我奶奶唠叨,经常走神心不在焉。这种长句似乎确实出在一个老人的脑袋,我只是猜测,因为我不是老人。

但还有意思的是文中提到“我意识到这些富有美感的书面学究气的词语是多么不占分量,多么歧义。而真正那些重的令人无法分析,难以忍受,没有定义,尚未命名的,并没有阻挡道路,你仍可以穿其而行”,但是“我”在老年却用了这些富有美感的书名学究气的词语来组成“别扭的长句”来述说往事,似乎有点讽刺,甚至这句话的形式就是对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的一种背叛,我不知道这种设置是不是深有意味。

而且这种悖论,使得我对“我”的那次精神顿悟的真实性发生了怀疑,由于那次精神顿悟“我”决定离开社团并不再跟他们写诗歌,但是晚年“我”与世隔绝地身居书斋写下由段落划分的文字使我感觉就像“散发着体面地忧愁气的知识份子”,这使得我对“我”讲诉往事那次精神顿悟发生质疑,有种“虚假的顿悟”的感觉,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种讽刺的深意在里面。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1-2 22:13
秋裤套秋裤 发表于 2014-1-2 21:10
被林中偶遇进而引发精神顿悟的情景震撼了,有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伊万的关于上帝死了的论述所带来的相似 ...

这样一翻出来,吓到我了,可是又看了看当时的回复,真的好感激回复的版主们。
怎么都那么好心,简直是倾囊相授,言无不尽,感激死了。
你很敏锐,(可是为什么那么容易被震撼,这也震撼,那也震撼,那你看大师们的作品会怎么样了啊,死去活来的级别)说得都在理了,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感觉的,谢谢你看它,,但是这一篇也是写学生时代,简直不能看,千万不要再看了,论坛上那些老师们的作品,你有空赶快去研读吧,,
作者: 马牛    时间: 2014-1-8 10:09
本帖最后由 马牛 于 2014-1-8 10:10 编辑

2011年,那时我在干什么呢,想不起来了。太远了。我对这一时期的作者的文字的看法是,内容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已经石火电光地(用一种无人可知((包括作者本人))的秘密机制)与文字书写建立起一种无法分割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至于那种情感有多纯粹,是种什么样的纯粹的情感之类的,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4-1-8 21:28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4-1-8 21:57 编辑
马牛 发表于 2014-1-8 10:09
2011年,那时我在干什么呢,想不起来了。太远了。我对这一时期的作者的文字的看法是,内容什么的都不重要, ...


写这个短文的时候,我好像是在读福克纳和日本的一些文学家的作品。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