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一个傻逼的卑劣炒作惹怒了马悦然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王汪汪
时间:
2011-5-25 12:13
标题:
一个傻逼的卑劣炒作惹怒了马悦然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的瑞典人马悦然,在一封公开信中声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交”…
马悦然如此气愤,只因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的一条微博。
至于李希光这条微博的内容,其实是一条“内地作家张一一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新闻”。
而这条并未经过证实的假消息最终激怒了马悦然,他连发了三封公开信,分别写给清华大学校长和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教育参赞。
这位“微博传谣”的李希光究竟是何许人也?说实话,他的故事很精彩——
信谣传谣的新闻传播专业博导
传谣事例之一:诺贝尔奖“行贿门”
起:中国网站大肆传播假消息
4月29日左右,一条名为“内地作家张一一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消息见诸网络。内容为“据外媒报道,张以请马悦然将他的三个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字为名,一次性支付‘翻译定金’60万美元,并承诺对其他的诺奖评委进行公关。……‘翻译门’事件一经曝光之后,西方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惊呼‘马悦然使诺奖极大蒙羞’,力劝其辞去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和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一职,‘以捍卫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尊严’……”。
从4月29日开始,这条消息被国内许多网站转载,消息的出处被注明为“中国广播网”或者“欧洲时报网”。消息中,均采用了“据外媒”、“据瑞典媒体”的说法,文中没有任何采访对象。
承:李希光微博转播后,引发多方关注
5月16日,李希光在微博中转播了这条“新闻”,并由于其身份和影响力,以及消息的“爆炸程度”,当天,此微博就被转播了近200次。
李希光在该微博发表后不久,可能是因网友指出其荒谬不合情理之处,也可能是自己觉察出不妥,及早但却不够及时地删掉了。
转:“受贿人”马悦然愤怒回应,成为公共事件
接下来的事情,就如同本专题导语中所描述的那样——马悦然愤怒回应,并连发三封公开信。在信中,马悦然这样写到——“像李希光教授这样没有学术良心的学者任命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兼副院长的事实,可能会影响西方学者对清华大学的看法。”
(编者注:在此无法确切得知马悦然文中所指的“副院长”是何意思,但坊间均认为李希光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实际上,李希光应已于2009年卸任,不再是“副院长”)
合:可能是“行贿人”张一一自导自演的炒作
经过记者与“行贿人”张一一的沟通,以及查看张自己的博客,最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即便有“60万美元”,根据张一一的说法,那是他找马悦然翻译书稿时产生的费用。(当然,马悦然根本不认识张一一)
2.“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通过行贿得到”,是张一一自己的猜测,“以为都和中国一样”。
3.“60万美元”并未到马悦然手中,张一一说是被“经办人”给“黑”了。
当然,给博客起名为“炒作的革命”的张一一自然不会放过媒体聚焦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写了篇《搞臭诺贝尔文学奖 为中国作家报仇雪恨》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这样写到——
“像瑞典这样一个小国,本没什么厚重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而这样一个不足千万人口的弹丸之国,我不相信他们那18位老弱病残的院士评委们能有多高的文学素养,整体水平更值得怀疑;而且诺贝尔本人就一搞炸药玩儿的,以他这样一暴发户命名的一奖俨然竟成了“世界最高文学奖”了。”
以上,便是诺贝尔奖“行贿门”的全部事实,简直是张李二人的“一唱一和”。…
也不都是李希光一个人的错
据李希光说,他的微博内容“摘自中国广播网”。
实际上,经过网友粗略统计,“从去年4月至今,该网站发了100多条涉嫌炒作张一一的“新闻”。一个媒体卷入一两次乌龙、炒作,不难,难的是经年累月低俗炒作,乃至作为传播谣言的工具。”
更离谱的是,在“行贿门”新闻出来后,5月12日左右,该网站还发过报道称“马悦然服用安眠药非正常去世”,消息来源是“武侠作家独孤意”,而这位独孤意正是张一一的亲传弟子。…
当然,以上事实并不能为李希光开脱,作为新闻专业人士和公共人物,在遇到此类新闻时,竟连来源都不搞清楚就转载,向受众传播,难免被人认为是“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学术良心”。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5-25 13:42
真是丑人多作怪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5-25 14:11
不是荒诞,是荒芜。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