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张悦然:80后文学是形容词文学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5-28 06:44
标题: 张悦然:80后文学是形容词文学
从2001年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算起,张悦然已经戴着“80后”作家的帽子走过10年。2003年到2006年3年时间里,她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十爱》,3本长篇小说《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一本图文小说集《红鞋》,被冠以“多产”之名的同时被质疑写作质量。

  “我自己当时也觉得非常的恐惧,按照这个速度,再过几年就真的著作等身了,而自己必须对著作负责。”她笑说,现在回想,反倒很怀念最初那段创作力惊人旺盛的时光。之后是两年的沉寂期,直到2008年夏天,她主编的《鲤》书系创立,在中国内地首创“主题书”这一全新出版物概念。每本一个话题,已经出版的主题有孤独、嫉妒、暧昧、逃避、上瘾、荷尔蒙等。

  因为孤独,所以书写

  张悦然父亲是中文系教授,在她看来,父母对其最大的影响,“第一没让我上中文系,第二没让我写作。他们把我送到新加坡学了理科。”

  身在异乡的孤独,对未来的迷茫,让她涌起写作欲望,不可抑制。“你或坐或站或行走,总而言之,你的存在就有一种不安,有一种好像是不应该这样的状态,对于这种不适应的状态,你又没有办法去做什么,只是靠写东西去纾解。”

  “那时候每次打开电脑,要写程序时我就什么也写不出来,切换到WORD文档,我就发现可以写得很顺利。”那时,她最喜欢的地方是新加坡的机场,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有咖啡馆有网络,可以忘记时间,沉浸写作。

  父母对她第三大影响是让她出书。“当时父母觉得我在那适应得不好,很可怜,出于一种补偿心理说要不然你把你的那些小说都连在一起出一本书吧,有一种从此告别写作的意味在里面。”但告别却成了开端,“写完这本书,我就再也没停下来,离开了父母原来安排好的道路。”当她真正开始写作后,却发现为了缓解孤独的写作,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

  个人化表达尚在路上

  人物周刊:有人评论说,“80后”作家作品真正有个性的不多。

  张悦然:公平地讲,我们这代人每个人的文本辨识度确实不够高。我们对繁华世界的描述,体现在比上一代人多使用几百个、上千个形容词上面,而动词却萎缩得厉害,小说里传达的主要信息不是一种行动,只是一些特别空虚的描述。

  人物周刊:你对同属“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韩寒、郭敬明如何评价?

  张悦然:我觉得到现在为止,“80后”作家没有写出真正称得上是对文学有新贡献的作品。这是我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的“80后”作家一个整体评论。

  我们这代人做到的一点就是个人化的表达代替此前的宏大叙事。这是一个不可挽回的变化,因为集体的概念被解散了,然后出现的是一个更小的自我。

  人物周刊:你觉得现代社会,伴随各种交流通讯工具的进步,人和人之间的状态会更密切还是更孤独?

  张悦然:在现代社会,不管有多少种热闹的网络社交方式,人肯定都会越来越孤独。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15期)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5-28 09:24
用年代来划分一代人的成就,无论哪个领域,都未免偏颇,扼杀了个体的态势。就像流派一样显得投机取巧而大而无当。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5-28 09:35
形容词文学——用来命名郭四那个群体还是很准确的。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5-28 09:47
形容词文学——用来命名郭四那个群体还是很准确的。
陶北 发表于 2011-5-28 09:35



作者: X    时间: 2011-5-28 11:22
偶尔看到张悦然的言论,总让我想到王安忆,两个文艺女青年,一个时尚,一个土气,总体气质却很像。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5-28 11:52

作者: 水鬼    时间: 2011-5-28 12:20
我好喜欢笛安,看到她在华语传媒文学奖领奖时的表情,矜持、羞怯、不安、傻气,太可爱太迷人啦!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28 12:57
有钱了就去保养她
作者: 卡萨尼诺    时间: 2011-5-28 18:21
张悦然现在很排斥形容词 她更希望多用动词 但汉语的动词又太少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5-28 18:25
我好喜欢笛安,看到她在华语传媒文学奖领奖时的表情,矜持、羞怯、不安、傻气,太可爱太迷人啦!
水鬼 发表于 2011-5-28 12:20

她居然是李锐的女儿。
作者: 学投河    时间: 2011-5-28 18:27
她居然是李锐的女儿。
死因里 发表于 2011-5-28 18:25


我们早就知道了。
作者: 死因里    时间: 2011-5-28 18:28
我们早就知道了。
学投河 发表于 2011-5-28 18:27

原来你们这么关注她(都怀揣着包养之心? ),我刚百度才知道的。
作者: zhouyan    时间: 2011-5-28 18:29
陈老师早说过啦,形容词都是嗔啊!
作者: 卡萨尼诺    时间: 2011-5-28 18:35
啊。。我真是不喜欢笛安。。。
作者: 路滨逊    时间: 2011-5-28 18:50
我们早就知道了。
学投河 发表于 2011-5-28 18:27

我居然不知道她是李锐的女儿。
我居然不知道李锐是谁。
你们居然早就知道了!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5-28 19:01
这名字很普遍啊,我记得就有俩,一个是作家李锐,八十年代起来的那一批,另一个来头更大,曾经的中组部副部长,年纪大了嘴巴漏风不该说的话说太多,有幸荣登百度敏感词行列。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5-28 19:10
不过笛安母亲蒋韵成就更高些。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5-28 19:51
笛安是郭四那边的头牌。父母都作家,李锐与马悦然关系不错。
她的小说还行,不完全是最小说的风格的。她入伙最小说,只是因为郭四给商业运作比较成功。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5-28 19:55
一个都没看过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5-28 20:11
一个都没看过
陈皮 发表于 2011-5-28 19:55

不看最好。我是因为儿子常买这个看,如厕时瞄瞄。笛安比郭四们强不少。但也不值得浪费时间。
作者: 水鬼    时间: 2011-5-28 20:15
一个都没看过
陈皮 发表于 2011-5-28 19:55

又没叫你看她小说。
我只看过她一个短篇《圆寂》,倒还看得进去。
作者: 西城四月    时间: 2011-5-28 20:16
还是让他看笛安好,起点高些总没坏处。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5-28 20:26
还是让他看笛安好,起点高些总没坏处。
西城四月 发表于 2011-5-28 20:16

郭四的书他看了两本就厌了。笛安的书他基本买全了。
他也读张爱玲、余秋雨、海子。最喜欢是还是动漫。
我的态度是:读就比不读强。
作者: 冯与蓝    时间: 2011-5-28 20:30
在最近的南方人物周刊上看了这篇报道,对张悦然的印象好了一点,感觉上她还是诚恳且怀揣清醒的,而且她还在努力……but,实在没办法看完他们中(80后)任何人的任何一本书,这真是没办法啊,阅读这种事,是不可逆的……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5-28 20:52
不看最好。我是因为儿子常买这个看,如厕时瞄瞄。笛安比郭四们强不少。但也不值得浪费时间。
陶北 发表于 2011-5-28 20:11


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每一个国家都选出最值得看的5本书出来,那么全世界范围内就至少要有1000多本真正的经典等着我们阅读,更何况我们有时还要读一点文学以外的东西,那数量就是刚才那个数字的好几倍。假如我这辈子只能看2000种左右的书,像我这种蜗牛速度全天候阅读啥都不干保守估计也得花上二十年以上的时间,但事实上我还要吃饭工作找乐子,那时间就更长了,所以我最好从现在开始就珍惜时间。因此80后作家也好、张悦然也好,Fuck you~~哥可没那个时间跟你们玩。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5-28 20:55
又没叫你看她小说。
我只看过她一个短篇《圆寂》,倒还看得进去。
水鬼 发表于 2011-5-28 20:15


我高中时候也看过几期萌芽,现在没啥印象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5-28 23:39
另外我发现网上的很多霍桑的作品翻译语言都非常死板。简直不是给中国人看的。是给那些希望研究中文的外国人阅读的。因为翻译者的一种思维模式的刻板使得译出的作品不鲜活,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简直不堪楚读。可怕。所以我觉得选择一个轻松而简洁的译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觉得有些中国作品的诗性的文字略嫌幼稚,这是因为在模仿西方的时候,中国本身没有那样一个诗的氛围。所以显得很唐突幼稚而可笑。因为它不是自然而然而产生的。只是一种模仿,浮于表面。而不深刻。如果有朝一日有人可以将这些很深刻而振聋发聩地展现出来,我相信中国的文学还是有希望的。但现在只能甘于寂寞了。看看我们市面上的伟大小说吧。饶雪漫的?郭敬明的?安妮宝贝的?韩寒的?他们,她们这些作者的作品能叫伟大吗?显然还差得很远。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有些东西你可以刻意的完成,而有些是自然的流露。而作为太过刻意的匠人,这些人和同时代的很多中国作者一样都缺乏灵性而又充满匠气。这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尤为明显。这个作者本身就是靠刻意来完成的。如果卸掉她的不自然她剩下的还剩什么呢?很难想象。所以饶雪漫的作品都可以说比安妮宝贝得要更鲜活一些。而韩寒和郭敬明就是同一的毛病:作品中缺乏小说精神。把小说当做形散又神散的散文来写。不能说不好。但终归是失了深刻。就更别说厚重了。我想这两个人是那种疯狂地喜欢三流小说钱钟书和二流散文作者三毛的。

——摘自玮诺的博客
作者: 帕轮船    时间: 2011-5-31 18:58
“个人化表达尚在路上” 这是大实话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