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调查】你觉得很一般但被抬高了的作家、导演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1 00:14
标题: 【调查】你觉得很一般但被抬高了的作家、导演
如题。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1 00:20
我先:
一、高行健,语言不过关,获奖作品《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的语言糟糕到无法卒读。获奖后的演讲,也没什么创见,除了文学常识就是谈政治迫害。他受过什么迫害?
二、勒克莱齐奥,是奖励给他的一个姿态而不是作品,这个姿态即一个西方人站在第三世界反对西方中心论。他作品的水平在国内主流作家也能找出30位比他强的。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9-1 01:00
立刻想到村上春树、马克吐温。
还有韩愈,不知道为什么我十分讨厌他的作品,觉得他把诗风往歪里带,大概苦吟诗人我都不喜欢。
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感觉就像一堆文物展览馆。
暂时想到这些。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1 08:10
王小波、余华也被高估了。
高估王的是其走狗之属,高估余的西方人。余的“恶”被政治解读为中国现实。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1-9-1 09:24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我读不下去,可惜买了他好几本了,想学阿树捐给希望小学。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1 12:10
江冬 发表于 2011-9-1 09:24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我读不下去,可惜买了他好几本了,想学阿树捐给希望小学。

他的小说有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处,《金鱼》貌似挺黄的。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9-1 12:36
低估的似乎更多。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1-9-1 15:03
杜甫,觉得他牢骚有点多。而这些牢骚文化人又很喜欢。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1 15:47
蓝风 发表于 2011-9-1 12:36
低估的似乎更多。

请举例说明。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1 15:54
井井回 发表于 2011-9-1 15:03
杜甫,觉得他牢骚有点多。而这些牢骚文化人又很喜欢。

胸中块垒谁浇去?
作者: 古河    时间: 2011-9-1 21:45
陶北 发表于 2011-9-1 08:10
王小波、余华也被高估了。
高估王的是其走狗之属,高估余的西方人。余的“恶”被政治解读为中国现实。

王小波还好吧,余华也并没有有所谓的高估。
作者: 古河    时间: 2011-9-1 21:46
井井回 发表于 2011-9-1 15:03
杜甫,觉得他牢骚有点多。而这些牢骚文化人又很喜欢。

也并不见得只文化人喜欢。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9-1 21:47
王家卫
作者: 小难小南    时间: 2011-9-1 21:53
最喜欢玩调查了。
有个叫虹影的吧。名气好像很大。我还专门看了一下。
我感觉她那语言跟狗屎一样。
你们都没说导演。
……我也想不起来哪个导演。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9-1 22:02
陈皮 发表于 2011-9-1 21:47
王家卫

+1008611!!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1-9-1 22:21
不过我挺喜欢《春光乍泄》这部基片,可能是因为张国荣。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2 13:40
古河 发表于 2011-9-1 21:45
王小波还好吧,余华也并没有有所谓的高估。

被西方人高估了。他现在忙地写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9-2 14:36
第一位就该是鲁迅啊
啥张爱玲的
还有就是莫言余华(你们收看河北卫视不?下午六点正有款节目叫《老方穷叨叨》),多了去了。总之,中国没文化。
国外的不知谁被高了或低了,没读过他们被人评的文章。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1-9-2 14:38
导演?蛋吧,都一群啥人啊。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9-2 21:29
陈皮 发表于 2011-9-1 22:21
不过我挺喜欢《春光乍泄》这部基片,可能是因为张国荣。

因为是他拍的,所以不看。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1-9-7 11:43
我挺喜欢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鲁迅不应该算是被抬高了的作家吧
王家卫片子里的某些放大了的小情绪,我也很喜欢。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1-9-7 16:06
鲁迅的问题是被神化。

这个有点武断了吧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7 17:31
我是美工 发表于 2011-9-7 16:06
鲁迅的问题是被神化。

这个有点武断了吧

神化是指建国后直到文革,后来,学者如林贤治等又把他还原为人。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9-7 21:41
好像导演比较难谈,国外就没法说了,国内我觉得吕乐被忽视了,《小说》和《赵先生》我都很喜欢。无论从作品本身还是作者姿态,都喜欢。当然知道吕乐的还是很多的。
至于现在能过审上映的电影,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可看的。
作者: oo柒    时间: 2011-9-7 23:01
王家卫现在的状态比较符合,没高估。现在国内当红的大盗演都是被抬起高估的。张冯都不想说了。
张爱玲的小说比鲁迅的好多了。
作者: 路滨逊    时间: 2011-9-7 23:29
鲁迅的小说,我记不得文笔和结构什么的,但警醒人的东西是不少。
《祥林嫂》、《闰土》,永远在提醒着我什么。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9-7 23:42
当时西方小说刚引进中国,鲁迅一开始就写得那么好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他肯定是懂小说的而同时代的作家不一定有他对小说的理解能力。

我挺不欣赏卡夫卡的,但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质量,而是他写来写去太有重复感,而他作品的精神一旦被解读后固定下来,许多后来者对他写作的延续更让人难以接受,总是太观念化。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1-9-8 06:22
鲁迅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也始终得到尊重,正如陶北老师所说,是被神化。也就是说有些偏激的思想和明显的谬误也被当成了某种旗帜和判决。譬如对赛珍珠的评价就有事公允,以至于影响到赛珍珠一直以来在中国的中肯评价。鲁迅的小说成就是在当时,在现在都可以说成就不容小觑,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的。张爱玲的小说相对来说更注重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本身,鲁迅更注重思想性,另外他们所关注的范围着重点也不一样。所以有可比性,但是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8 07:43
对鲁迅的评价,大陆与港台很不同。
大陆侧重于杂文,小说散文次之。
台港则推崇小说,认为杂文太情绪化、个人恩怨。比如李敖、龙应台等。
作者: 别馆寒砧    时间: 2011-9-8 09:45
喜欢鲁迅的小说和《野草》,主要是那种创作的真诚和情感的深度让我动容。杂文写得很犀利,看得出他的水平,但就文学本身来说,比不上前两者。

张爱玲完全是另一种人,她的成就,还远不能和《伤逝》《祝福》《在酒楼上》《阿Q正传》相提并论。当然,比起《白光》《一件小事》之类,是好太多了。

个人觉得当代最被高估的作家是韩寒,其次是余华,在国外,被高估的作家是库切和拉什迪!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1-9-8 09:56
还有故事新编,成就和影响力就不说了,鲁迅的白话文和小说技巧是很厉害的。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9-8 12:57
陶北  同感,我觉得卡夫卡氏写法应用于短篇小说效果最佳,中篇勉强,长篇就让人望而生畏了。比如残雪也是如此。  发表于 5 小时前 ——是啊。还有残雪,当时读她的《最后的情人》感觉很好,但是读了一本就提不起读第二本的兴趣了。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9-8 13:59
故事新编,在酒楼上,野草彷徨呐喊,两地书我也看了不少,完全是一个人类所写的东西。
政治性的评价不谈,写得就是很好啊,我觉得没什么被高估的。

还有,我觉得陈佩斯的很多电影也被低估了。还有《埋伏》这一类的90年代前后的中国电影。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8 17:10
龙应台也被高估了。
她近似于台湾的余秋雨,尽管他俩文风、题材差异很大。
李敖说她是个“卖牙签的”,真是至论。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8 21:00
刚看了篇龙应台与马悦然的对话,马在对话中说:——高行健的小说也好得不得了,他的东西,当然背景、人物,都是中国的,但是没有一点所谓“中国味道”,外国人完全可以心领神会。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9-20 07:50
追风筝的人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70782/

这本书很受追捧。我觉得是严重被高估了。它完全是为好莱坞写作的。那种模式化大片的要素它一应俱全。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8-7 17:27
我个人觉得,要论文,要论思想,鲁迅还真就比不上他的兄弟周作人,还有胡兰成。他的文受日本文化特别是那个龙之介的影响比较多,多看几篇龙之介的文,就不觉得鲁迅的小说有多伟大了。呃,当然,他的小也不差就是。我的意思是没到泰山北斗的地位。我记的有一个人说过:鲁迅最能超越时间的作品,就是他那部《小说略史》。我略微看一下,赞成!

余华的文是退步的真厉害,《活着》写的挺好,后来那个《兄弟》,呃,在我心里跟琼瑶阿姨一样的煸情了。

高行健的文不错的,我喜欢的。我当初看《一个人的圣经》时,觉得比中国任何写文革的都写的好。《灵山》走的好像是欧洲人写文的路线,连看边走,我没法说好或不好。故事性太散的小说,我个人不太喜欢。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2-8-7 19:05
我不喜欢张爱玲,但是她的小说写得不错,张的小说里,人物不自主甚至不自知地被时代卷着推着,突如其来的虚空感接近《都柏林人》。她的人物就是活人,不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图造出来的“类型人”。把张爱玲的小说当情感小说看,那是文艺青年干的事。如果说名气算高估的话,对她的误读算低估。

鲁迅是被插上了“无产阶级文学革命的第一面旗帜”。

他们俩都不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原因不在他们俩写得不好或者被别人如何评价,而是,他们俩的作品都没有出路,都指向虚空、无奈和绝望,并且在指过去之后,既不承担,也不跳跃,就那么无奈着。
作者: 古河    时间: 2012-8-7 19:21
不喜欢鲁迅的人,不是好人!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2-8-7 19:36
本帖最后由 镇州大萝卜 于 2012-8-7 21:30 编辑
古河 发表于 2012-8-7 19:21
不喜欢鲁迅的人,不是好人!


初二暑假看完了鲁迅全集,之后就一直同情他,无端从“把投枪掷向无物的勇士”被变成了“革命旗帜”。我喜欢看他的《故事新编》。

他确实不算我喜欢的作家。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8-7 20:46
镇州大萝卜 发表于 2012-8-7 19:05
我不喜欢张爱玲,但是她的小说写得不错,张的小说里,人物不自主甚至不自知地被时代卷着推着,突如其来的虚 ...

我最喜欢简桢对张爱玲的评价,原话刚找了半个小时没找到,只能说说大意:意思是,张爱玲牵着我们的手,带我们走过一条长长寂寞的路,然后停在一大片锦段前,突然掀起那块华丽的锦段,让我们看到了下面是一大片辽阔而宁静的墓地。(记住,简桢是喜欢张爱玲的)。

说真的,鲁迅和张爱玲,我都谈不上喜欢,但鲁迅的白描极好,张爱玲连文笔都谈不上喜欢,只觉得看的难受。我真不能喜欢她。


呃,好在,我从没想过自己是一个好人!呵呵!
作者: 坚果    时间: 2012-8-7 21:56
鲁迅的《在酒楼上》很牛。
作者: 古河    时间: 2012-8-7 22:32
本帖最后由 古河 于 2012-8-7 22:35 编辑

《在酒楼上》、《孤独者》、《铸剑》都很牛。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2-8-7 22:47
恩,说不喜欢他,和说他不牛是两回事。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8-8 07:11
鲁迅张爱玲都是很好的作家,写到这个份儿上,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剩下的也就是读者个人的喜好问题,与他们本人无关了。谁都有瑕疵,关键是瑕不掩瑜。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2-8-8 12:31

鲁迅的文受龙之介(芥川?)的影响比较多,多看几篇龙之介的文,就不觉得鲁迅的小说有多伟大了。
这不是扯淡吗?

我看过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甚至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后,回过头来再看鲁迅,他的小说依然伟大。

当然,即使是大的东西,也不是人人都能看见。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8-8 13:59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8-8 15:26 编辑
我是美工 发表于 2012-8-8 12:31
说鲁迅的文受龙之介(芥川?)的影响比较多,多看几篇龙之介的文,就不觉得鲁迅的小说有多伟大了。
这不 ...


可能我表达的不是很清楚。呵呵,我的意思是,看了芥川龙之介的文,比如像地狱变或者鼻子之类后,再看鲁迅写的那些批判人性的作品,就不再觉得非常犀利了。我个人觉得,他们的文比较相似,所以有可比性,而鲁迅写的还不如龙之介。

至于说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马尔克斯,我都是来黑蓝后才开始真正接触的,我现在也判断不出他们是好还是不好,眼前对这类型的小说正处在阅读学习阶段。


托和陀的作品吧,我比较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喜欢这种说教性的文,只要这种说教性合我的口味。陀的,我看的不太懂。不知算好还是不好。


其实我更喜欢巴尔扎客的,虽然许多人认为他给人思考空间比较小,但我还是喜欢。

关于大与小嘛,我也承认,许多大的东西我是看不到的,比如鲁迅,又比如歌德。我看歌德的文从没有看懂过,至少我看了《亲与力》后发现,我连主角是谁都不知道,此后我对他的文都绕着走,再大我也绕着走。

至于鲁迅吧,我没觉得他特高大,只是不小而已,当然我有近视眼,还带点散光,大的东西在我眼中有可能变小。这点我没办法。只能坚持自己的看法,等以后治好了近视眼可能看法就不一样了。

不过,也可能还是一样!

呵呵!

(噢,还漏了个海明威,海明威我喜欢他的《战地钟声》,说真的,他所发明的冰山理论,并且实践很好的短篇小说,我跟平常人一样只喜欢他的《老人与海》,有些写的“太冰山理论”的,我不太喜欢。我喜欢故事情节强的,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


另外: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眼界也可能不一样。但我始终认为辩论或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去芫存精,而不是因为别人与自己的审美观点不一样,就将辩论上升为对其人格或眼界的抨击。如果(此后省略许多字)

(全写完了,突然又意识到,难道我写的那段也让人产生岐义不成?申明一下,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因为大家没眼界,没看过龙之介的作品所以才看高了鲁迅的作品,我只是认为鲁迅的作品不如龙之介的,并没有贬低喜欢鲁迅作品的人的意思,不过我那表达方法可能有误,为此我汗颜一下!)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2-8-8 15:43
张爱玲在港台及海外华人圈被高估了,在国内被低估了。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2-8-8 15:49
蓝风 发表于 2012-8-8 07:11
鲁迅张爱玲都是很好的作家,写到这个份儿上,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剩下的也就是读者个人的喜好问题,与他们本 ...

包括被高估和低估,也是跟本人无关的事啊。只是讨论的题目就是被高估和被低估,并没有说作家本人如何的意思。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2-8-8 18:19
柏仙妮 发表于 2012-8-8 13:59
可能我表达的不是很清楚。呵呵,我的意思是,看了芥川龙之介的文,比如像地狱变或者鼻子之类后,再看鲁 ...

你说这么多其实还是在扯。
我说你扯淡指的是你说话不负责任,具体针对的就是鲁迅的文受龙之介的影响比较多这句。你这句根本就是信口胡诌,瞎说八道。

你当然可以认为鲁迅的作品不如龙之介,但如果你说鲁迅的文受龙之介的影响比较多,那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扯淡,而且是跟审美观点啊,眼界啊什么的完全挨不着的那种扯淡。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8-8 21:51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8-8 23:06 编辑
我是美工 发表于 2012-8-8 18:19
你说这么多其实还是在扯。
我说你扯淡指的是你说话不负责任,具体针对的就是鲁迅的文受龙之介的影响比较 ...


好吧,如果你是指这句话的话,那么我承认我不够严谨,因为之前看过一篇文,里头陈述了鲁迅文受龙之介影响的理由,我看过之后,对比了二个人的作品,觉得有道理,所以认同了这个说法。

如果说,我的话不够严谨的话,那么,你应该加以反驳,例举一些证据证明。我看过SHEP的列举证明,原话记不大清楚了,意思是那个时候龙之介在日本并不出名,未必能引起鲁迅的关注,鲁迅也未必学他。我看过之后,虽然不完全认同他这个说法,但我却觉得他的态度比我认真,也比我严谨。

也就是说:我还是做过比较的,他们二个人的论点,我根据作品的相像程度,做了自己的判断。(许多东西我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判断,进行了取舍,我相对还是认真的(自我感觉),当然,如果说,我没有亲自到日本考证过这件事,或考查鲁迅在日本的生平事迹,那真恕我难以做到。对不起鲁迅先生了。)

你反驳我的方式,跟我说的方式,其认真的程度真没有相差多少。所以我在回上一贴时便忽略了那句话。因为你没有像SHEP那样列举反驳的论点和论据,而也只是泛泛而说。所以我错过了那句话。

如果你问我一句,为什么我觉得鲁迅是学龙之介,我有证据吗?如果你问了这一句,那么至少我会觉得你比我严谨些。你连理由都没有问,就根据主观下了判断,认为我在扯谈(而且你是用了‘信口胡说,瞎说八道’这八个字)。你真比我严谨认真吗?

其实许多人都在说鲁迅像龙之介,也有许多人都在反驳这个观点,这两方的观点都是老生常谈了。在这里还能引发这样的血案,真是不容易。

其实,我也看过《论扯谈》,知道真与假,假与扯谈的区别。以那种理论来衡量你和我的辩论的内容,我倒觉得我们都在扯谈。真的!
(另:在我看来,《论扯谈》这篇文虽然说的有理,但如果滥用的话,“扯谈”这二个字本身也可能就是一个扯谈。)


备注:其实说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论点应该都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我在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受龙之介影响’这件事有不够负责的成份。那么我自己也承认。但是,我确实是在看了这个观点后,又的的确确对比了二个人的作品,觉得他们的作品很相像,而龙之介的作品又比鲁迅强,所以才得出‘鲁迅是受了龙之介影响’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或者不够负责吧,以后我会更注意这样的谈论。这件事不知到此会不会结束,但我打算不再就此做出辩论了。我说过,辩论只是为了去芫存精的,但现在我明显要破坏自己辩论的原则了。所以我就此打住。此后关于这个话题,我不再回贴了。各位多包涵。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2-8-9 11:50
本帖最后由 Juneau 于 2012-8-9 12:42 编辑

多谢陶北不喜欢克莱齐奥,让我得了一本
不喜欢克莱齐奥的书都可以捐给我哈我出邮费都要得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2-8-9 12:41
Juneau 发表于 2012-8-9 11:50
多谢陶北不喜欢克莱齐奥,让我得了一本
不喜欢克莱齐奥的书都可以捐给我哈我出邮费都要得

这两本我都有啦
作者: Juneau    时间: 2012-8-9 12:45
自己无法点评自己!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2-8-10 17:15
柏仙妮 发表于 2012-8-8 21:51
好吧,如果你是指这句话的话,那么我承认我不够严谨,因为之前看过一篇文,里头陈述了鲁迅文受龙之介影 ...

看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追踪它的思想源头,我认为有一股对芥川影响很大的思想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那就是中国佛教中的禅学理论。芥川的作品有很强烈的顿悟感,看到最后往往有一种豁然开朗,被当头棒喝的感觉。他的这种追求是一种有意的仿禅倾向,而这种仿禅倾向在日本文学中也绝不是孤立的个案,这个,与本主题无关,不多说了。芥川本人并不掩盖自己的这一倾向,甚至有以此为标榜的苗头,我们可以从他作品的标题中窥视一二。《戏作三昧》、《地狱变》、《袈裟与盛远》、《龙》等等。而“三昧”、“地狱”、“袈裟”甚至“龙”这些词语都是佛教用语。直接在小说的标题中涉及佛教用语,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何况芥川的小说中有很多角色直接就是和尚,讲的也是和尚的故事。可以说芥川小说中完全摒除佛教禅学元素的几乎没有。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被学院派归类为基督教系列的小说,最明显的莫过于《基督徒之死》这篇。这篇大家应该都读过,内容我就不重复了,没看过的赶紧上网找。在这篇的结尾,芥川追求的那种“刹那间的感动”,这根本就是禅嘛。芥川的一些短小的作品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禅宗的公案来读。比如《蜘蛛之丝》、《蛙》等。
可一味地追求从顿悟中找到救世的良方而不得(佛家七苦之一),芥川无法解脱,并最终逆流走向悲观厌世,造成了自戕的悲剧。
芥川的文字,意象繁多,词藻华丽,想象力天马行空,从本质上说芥川的作品根本就不是现实主义的,他倾向于寓言体。他的寓言体并不涉及特定社会背景,而鲁迅的小说与之正好相反。有人认为芥川的作品描摹人性,我觉得芥川更在意的是为什么燃烧欲望后没产生满足反而产生了幻灭。这就不是人性问题了,可以说它升华到了宗教层面。另外芥川的艺术观是为艺术而艺术,可鲁迅却是批判这种艺术观的。芥川自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的艺术观的怀疑。

相比较芥川,鲁迅就比较容易说了。鲁迅是入世的作家,而芥川绝不是。
鲁迅的思想就三个字:反、封、建。
其他的思想都是建立在这个之上的。看鲁迅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杂文,有两个字最扎眼------奴才。鲁迅批判的人性根本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封建积习下产生的人的奴性。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不是鲁迅没能力批判人性,而是鲁迅发现了中国人最迫切需要改造的是既当了奴才却又为当奴才而感到非常过瘾的这种畸形伦理。我说鲁迅伟大就因为他眼光长远,他比较了本性与奴性后选择向奴性开刀,这太了不起了,从鲁迅到现在就要一百年了,中国人的性格根本就没变嘛。如果鲁迅不是被贬低,被歪曲,被捧杀,被破罐子破摔,而是被公正客观的评价(我觉得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本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鲁迅的书,全是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现在至于还是这个德行吗?孔乙己,阿q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在现在找不到变种吗?那些高考过后才知道老妈或至亲死了的学子们,与古代封建制度下那种一考定乾坤的科举士子有什么不同吗?看看这些小孔乙己吧!
然而这些都是什么造成的呢?封建!!不会有人认为现在已经不封建了吧?
从小说技术上说,鲁迅的根源也是在中国,他的人物塑造,他的比喻,他的白描都隶属于中国传统。鲁迅是现实主义的,很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即使是像《故事新编》这样的集子也充满了对现实的反讽和鞭挞。从表面上看鲁迅好像是个悲观主义者,但实际上鲁迅的内心深处是有希望的,《呐喊》自序中那个有名的黑屋子比喻可见端倪。而且正因为这种不同芥川与鲁迅的最终结局也不一样,一个是自杀,一个不是自杀,有时候,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关于鲁迅和芥川的比较足可以写一整本厚厚的书,我简单地谈自己的看法是想说明鲁迅的小说与芥川的小说无论从思想上,表达的重点上,小说的技巧上是绝对没有任何父子关系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必须被批判。


其实把这两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事,可要是有人硬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父子关系,却又拿不出证据,说不出道理,凭借的仅仅是自己的感觉,想当然,这个就有点扯了。
作者: 我是美工    时间: 2012-8-10 17:20
柏仙妮 发表于 2012-8-8 21:51
好吧,如果你是指这句话的话,那么我承认我不够严谨,因为之前看过一篇文,里头陈述了鲁迅文受龙之介影 ...

其实许多人都在说鲁迅像龙之介,[/color]‘鲁迅先生的作品受龙之介影响’


像龙之介----受龙之介影响


忽然之间差别这么大。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8-10 20:17
我是美工 发表于 2012-8-10 17:20
其实许多人都在说鲁迅像龙之介,‘鲁迅先生的作品受龙之介影响’

关于鲁迅与龙之介的事,我承认我的态度不够认真,你关于他们的论点我看了,很受教!谢谢~!

另外,我写了一篇关于我心中的鲁迅的文,在随笔那一版,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作者: lurenjia    时间: 2012-8-18 15:09
陶北 发表于 2011-9-1 15:47
请举例说明。

个人觉得沈从文被低估了。
作者: 重庆第九    时间: 2012-8-22 17:35
打小听过一句老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长大后才知道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意思。最近更进化到“这不是我的菜”。和艺术沾边的领域,还真没法评。凭什么去评?就凭各自的口味?拉倒吧。

最烂的,反而容易得到公论。
作者: shep    时间: 2012-8-23 02:44
我是美工 发表于 2012-8-10 17:15
看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追踪它的思想源头,我认为有一股对芥川影响很大的思想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那就是中 ...

看其全集,他也是逐渐出世的。他的自杀是多方面原因……鲁迅的小说一点不差,但不适合十几二十几岁的孩子去读。感觉他俩相似,我觉得是因为此两人在后期都遁入寓言体,但这也没啥奇怪,中日两国那么多志怪的老文都是改写的素材,酉阳杂俎、搜神记等等,都是。

感觉此二人中后期开始,都有避世心态,对现实非常失望。芥川的自杀和鲁迅不自杀,事实上都是消极的。但他们既无法改变自己更无法改变世界。
作者: 时代男爵    时间: 2012-8-28 22:57
村上春树。
可能是我学识太浅了,我感觉不到那些文学评论里的任何“细节”。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