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文学不光是一个中国的现象,在西方也会有“群体文学”,它是说有一种文学,谁都看,谁都写。在德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有这么一个现象呢?谁都写,谁都发表,谁都看呢?这跟我们的小的“文革”有密切关系,也跟美国有密切的关系。1968年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美国评论家Leslie Fiedler(莱斯利·费德勒,1917年——2003年)在德国发表了对文学的观点,他发现在当时的西德作家把文学分成两部分:经典文学和通俗文学。他在弗莱堡大学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名的话:cross the border,close the gap——越过边界,把鸿沟关上。意思是说,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不应该有什么鸿沟,不应该还把作家分成精英作家和通俗文学代表。1968年以前,德国文学受到了英国的影响,我们的文学在今天来看真的是一个非常精英的文学,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文学。1968年以后,无论是学者还是作家,都同意美国人的观点,开始有意识地克服两种文学之间存在的鸿沟。所以1968年之后,德国作家越来越多地用他们在街上听到的语言,发表谁都看得懂的作品。德国现在最有名的作家Enzensberger(恩岑斯伯格),1929年出生,他公开地说文学已经死了,我们不再需要文学,我们需要的是海报、广告——政治的海报、政治的广告。所以在七八十年代,1989年以前,西德好的文学作品很少。在奥地利、瑞士、民主德国会有好的文学。当时的西德人都受到了左派的影响,都相信Adorno(阿多诺)这类马克思主义者的话,觉得应该从马丁·路德来看德国的历史,把路德和希特勒联合起来看,整个德国的历史跟法西斯主义就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不要再学什么古典德国文学,要放弃德国古典语言。但民主德国不是这样,他们还是觉得德国古典文学、语言是好的、美的,我们应该保留它。1989年之后,在统一的德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现在我们德国最好的作家都是来自原来的民主德国;原来西德最有名的作家,现在没有什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