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布克的蒙古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1-11-14 11:28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叶文武    时间: 2011-11-14 13:04
爷爷老了,脚会感到凉。
我用暖和的土,给他的植物盖起来。
我牵着他的手指,在他死后,我牵树枝。

诗歌版里很多诗都看不明白,这几句很喜欢。
小说读了两遍,每一句都明白但整个没看懂。只感到悲伤,像是在说一个哪儿也去不了的人。不贸然评论了。
他的眉毛过粗,以至于压住了眼皮——这常使他的情绪变得难以捉摸:当他发怒时,眼睛在笑;当他笑时,眼角又十分悲伤

现实中要有这样的神情,真想亲眼见一回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11-14 17:48
小玫瑰啊,下次能不能不把“。。。。。”当成标点符号,作为一个编辑,感觉压力好大。。。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1-11-14 18:07
陈树泳 发表于 2011-11-14 17:48
小玫瑰啊,下次能不能不把“。。。。。”当成标点符号,作为一个编辑,感觉压力好大。。。

我错了......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1-16 01:30
我觉得蛮好的。比起以前读过的你的一篇,更完整了。词语搭配的新意仍旧保留。二楼所说的“每一句都明白但整个没看懂”是很好或者“很高”(?)的追求。
总担心写不多、写不大。可能结构上还需要更碎、更有张力些,以吻合词句衔接的分裂。但这意味着可能会过于用力,又失去现在这样的随意和散淡。只能慢慢看了。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1-11-18 00:27
陈卫 发表于 2011-11-16 01:30
我觉得蛮好的。比起以前读过的你的一篇,更完整了。词语搭配的新意仍旧保留。二楼所说的“每一句都明白但整 ...

想了很久,很慎重地发现,不会说也不知说什么......点评的每一字句都非常认同,共振了下,又找到了坏点,真是太感谢了!还是喜欢爆破音,开始静得下心来组织,由皮下组织活动改为脑细胞区域性电击,可能还是气短,希望以后命长,比较克制,慢慢撒欢。自己打一吊瓶大家又补了几针够我乐好几天啦~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11-18 16:17
这篇跟上一篇有种相似的气息,但这篇比上一篇的气息要温和醇厚(上一篇有点紧),我更喜欢这篇,这种气息从始至终,贯穿得很好,使这个小短篇很协调。你写得已经很好了,接下来可以稍微调整一下松紧度,稍微松弛一点,加油~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11-20 22:57
【特邀评论】
一层|轻逸的笔和沉郁的事——评一朵小馊玫瑰小说《布克的蒙古》

  三年前,我看过一段王小波做客某档电视节目的视频资料。在节目里,他被主持人问及为什么要用调侃的笔法来描写文革中的事情,他说:“是啊,别人可能不是这样描写。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于好多悲惨的事件,好像除了黑色幽默,没有更合适的手法来写了。我个人写作的准则是,要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特别悲惨的故事,再很严重的那么去写的话,就太沉重了。”后来,我不止一次地用王小波的这段话去理解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提到的“轻逸”。虽然它似乎并不能完全解决“没有重量的沉重感”给我带来的疑惑,但至少使我明白了“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这篇《布克的蒙古》在我看来就是一篇“轻逸”之作,没有冗余,也没有难以控制的伤怀情感。两个月前,亢蒙在作者的另一篇小说《女蛾》的评论中提到了“稳”这个特质,它毫无疑问地也在这篇小说中延续。然而我更喜欢将这种“稳”理解为“平衡”,因为我总是下意识地要在“稳”的后面加一个“重”字,那样,便有悖我意了。
  小说中的布克似乎是因身有疾患、卧床不起,而显得与他的同龄人大不一样。陪在他身边的,是略显羞怯、被姐姐搁置于此的“我”,还有一些总是跑来窜去、嬉笑打闹的男孩们。这样的人物安排首先构成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动向上的平衡。
  开篇一段对布克的引述,表明他曾经也是男孩们中的一员——“你看到我们浩浩荡荡下学的情景,就会觉得很神奇——那一年我们的妈妈,集体怀了孕”——那时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差异。然而随着小说的继续,由于某种没有明示的原因,如今的布克显然已经与那些没心没肺的男孩们不同。尽管他们仍常在他家中游窜,但若干对话和场景的描写体现出的只是一些深重的疏离感,甚至是不和谐的相处。此时的“我”,作为唯一在场的女性角色,不仅是性别上的互补,也起到一个性格过渡的作用——相对于布克的“向内”和男孩们(以簸箕男孩为代表)的“向外”,“我”在角色设置上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插入者,这也似乎正是一个叙述者的良好视角。
  这样的视角同时为小说提供了节奏轻快、色彩明朗的语气,它与小说中对话和场景渗透出的一些幽闭气质也构成了一种平衡。
  抛开布克自身的孤僻和潜在的抑郁不谈,小说在进行过程中涉及的一些话题因素其实都是极大、极沉重的:客观和心理上与朋友们的疏离,因父母离异而没能留在身边的家人,家族朝圣和宗教信仰(耶路撒冷和《古兰经》), 记忆深刻却回不去的故乡(“他说他根本没法再回蒙古骑马了”)。而小说轻逸的笔调并没有让这些“重”的东西给小说本身带来不良的伤害,更没有显现出常人触及这些话题时难以避免的流俗和滥情。当然,这样的处理对作者自身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那些或多或少伴随着个人性格的写作方法,有时在写作这件事上,对他人未尝不是良好的启发。
  小说的第三个平衡来自整体的结构布局。
  论坛里的第一篇回帖这样描述这篇小说:“每一句都明白但整个没看懂。”我想,之所以产生如此的阅读体验,是因为作者在整体布局时抽离了文本情节中的内在逻辑关联,好多东西需要读者自己补充和设想,(比如那些没有明示的冲突和因果:布克为何整天卧床不起?迎春里的男孩们为何大多数是单亲?再比如那些一闪而过的人:布克的爸爸是怎样的?“我”的姐姐跟布克又是怎样的关系?)也正是它们构成了小说的结构平衡和若干可能性。然而,这与海明威的“冰山”式写法又有所不同。本篇小说在隐藏了上述这些元素后,还做了一定程度的“拉伸”,使小说呈现了某种稀薄才会产生的“轻”,这与海明威小说中展现的密度和力量感是不一样的。
  小说的结尾出现了“清真寺”这个物象,似乎是有所隐喻和照应。虽然过渡自然且叙述平稳,但我个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不应担负象征和照应的“重任”,任何试图这样做的小说结尾都会使其意图感增强而毁坏小说的气质。所以,小说怎样开始,怎样进行,就让它怎样结尾吧。
  在读到小说最后——布克生气吼“我”的那些细节时,我想起了自己今年去医院探望,与病人相处的点滴。一个久病在床的人生起气来就是这样的,你写得真好。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1-11-21 00:43
一层  骚瑞,第一段里应该是“《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以前就经常搞错,今天才发现自己这里又搞错了,罚写一百遍。


已改,网刊重新上传,不过看样子今晚是传不上去了,明天接着传吧。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1-22 19:06
不错的小说。可能是我老了,对沉郁的情感更有共鸣。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1-11-25 11:37
管理员 发表于 2011-11-20 22:57
【特邀评论】一层|轻逸的笔和沉郁的事——评一朵小馊玫瑰小说《布克的蒙古》
  三年前,我看过一段王小波 ...

谢谢一层,细致严整的剖析永远是激励和最好的褒奖。这篇的清新和故意隐去的细节,还有给第一位读者的迷惑和情绪都让我觉得开花结果了。小说的文体、语言是我一直惦记的,因为每次看小说我都要读,写完我也要读;小说的节奏可能跟笔的性格有关,写实的时候是一回事,写虚可能又是另一回事啦;小说的题材是无尽的童年,残雪说最好的小说题材可能都来自童年经历里最无聊的那些事,但是一闭上眼,就清晰地再现在眼前。我知道陈卫说的质感和细节,也看了论坛上其他前辈的文章,确实这也是造成轻的一部分。如果拓展字数和碎的描写,可能真的就达不到现在的稳和轻了,确实需要长期去锻炼。大家提到的海明威、卡佛或其他写作的范本,对我确实也有影响,但可能不是这一篇,他们的意义是让我对小说的控制开始有了意识。在这种小说的创作里,真正是塞林格和乔伊斯在非理性上给了我警醒,让我开始珍重自己真正关心的东西。说了这么多,没有人质疑关于情节的东西,也让我很心安,这确实不是很重要的。很开心,谢谢大家能对这样的文字感兴趣。
作者: 司屠    时间: 2011-11-26 15:56
很有韵..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1-12-8 16:33
在网上流浪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段话,简明切题,mark一下:
(关于评论的集中点“轻”与“重”,以后我的“轻”,或要尝试的“重”,都可从中得到诲戒)

  卡尔维诺的《未来文学千年备忘录》的第一章(确切地说是第一讲,该书是他在美国的文学讲稿)就叫《轻逸》。他开宗明义地说: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
  
  那么什么叫沉重?什么叫轻逸呢?我们看一段卡夫卡《判决》中的一段话:
  
  现在你才明白,除了你以外世界上还有什么,直到如今你只知道你自己!你本来是个无辜的孩子,可是说到底,你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
  
  在这句话中,作者给予语言以多么大的沉重感和多么密集的厚度啊,这就是沉重。我们再看一下《在西瓜糖里》的最后一节《舞会》:
  
  这里的习惯是葬礼后在鳟鱼养殖场举办舞会。每个人都来,我们有一支好乐队,舞要跳很长时间。我们都喜欢跳舞。
  
  这里的语言像天上飘过的白云,像空气中无足轻重的尘埃,这就是轻逸。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两位20世纪一重一轻的伟大诗人,他们是里尔克和威廉斯,里尔克的诗深沉而凝重,威廉斯的诗轻盈而飘逸。

......

    沉重无疑是深刻的,但并不是说轻逸就是轻浮、不值得重视。恰恰相反,由于现代社会的喧嚣、多元和无主题等特性,人们需要一种轻逸的艺术能够给他们带来小小的愉悦、小小的慰籍。轻逸的作品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需要,人们事先并不知道这种需要,而是作品激发和召唤了这样的需要。

作者:南京育邦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2-8 16:52
育邦是我早年在南京的朋友,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他文字的摘引。
只是,关于“轻重”等问题,我觉得还是比较初级的考虑。包括小玫瑰你上文引到的残雪的言论,我觉得目前的你都是需要一个慎重的阶段。慎重不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需要大踏步往前的是自己的写。自己的行动是获取自己思考的最好材料和例证。自己行动所带来的思考,会比较快也比较清楚地廓清对自己有用和无用的观点或理念。浅见,……随便一看。
作者: 阿呆    时间: 2012-1-16 23:18
本帖最后由 阿呆 于 2012-1-16 23:25 编辑

有意思。这种小说有很多是要读者揣测的,而所有的揣测只归于揣测,如果点透其中的关键的几处是不是好点?不过我又开始猜了:我姐姐是布克健康时候的女友。但全文没有确凿的证据,其实是所有猜想均没有落到实处,这样让我有些埋怨作者:何苦这么欺负我这种比较认真的读者,有种追你追了大半天,你都不给个正脸的感觉。
作者: 一朵小馊玫瑰    时间: 2012-1-17 14:37
阿呆 发表于 2012-1-16 23:18
有意思。这种小说有很多是要读者揣测的,而所有的揣测只归于揣测,如果点透其中的关键的几处是不是好点?不 ...

哇塞都让你追出柯南的感觉了。我是这么想的,布克肯定喜欢她,俩人在没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是个更小的小孩子。。。如果说这故事是真的有人信吗?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