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形容词是最讨厌不过的! [打印本页]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1-12-8 11:57
标题: 形容词是最讨厌不过的!
固然,下面说的一切,都与"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有关。

“形容”,在写作时,是一种低效率、耗损极大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是粗鄙和图省事的。
“比喻”略好一点。因为我总觉得比喻还是来自鲜活的口语语言,本身带有的夸张感抵消了一部分“不准确”导致的“腥气”。

一篇文章感觉不对,不舒服,华而不实,乱七八糟,往往把形容词去掉,就好了一半。
而滥用形容词,罪魁祸首,在我们的语文教育。


小学中学里课本中那些范文,尤其是散文题材的,几乎全部都是用形容词堆砌出来的平庸之作。我总觉得,学语文不像是学别的,要先从简单的开始。学语文是一种美感熏陶,一开始就该是从最好的开始。不能说你要培养一个美食家,就一定非要从臭鱼烂虾开始吃起。况且最好的也并不都意味着最复杂。

但组织编撰课本的那些人,又有几个是懂文学的呢?他们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又有多高?甚至他们自己的品味又有多高,甚至,“品味”,对于编撰一本教材书中占有多大的位置,我完全怀疑。

我还觉得,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好一个男人或女人,不单单是靠生理卫生课要解决的问题。语文也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不要回避爱情。同时要符合青少年的理解水平。朱自清的《父亲》,好像是我的中学课文里的一篇吧?其实我觉得就极不适合。那个小说体现出的,是他吗一个30多岁男子的心情。那种颓丧,那种颠沛和无奈,是自己有子后对父亲的一种可怜。而中学生读起来就很困惑。明白当然可以明白,但文学的营养,必须是“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吸收。何况一想到,选这个文章莫非也是有什么政治意义,我就更恼火了。

像中小学的语文课本,我可以逐一批判下去。我可以说,没有几篇是合适的,是美的。那个《荔枝蜜》,我至今记得,深恶痛绝。古文也是,《卖炭翁》,你他吗给前朝抹黑也就罢了,连之前的整个历史都要否定!鲁迅的好文章一篇没有,选的全部是和彼时时政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又是政治意义!《孔乙己》也是一样。学那个除了灌输给学生对一个时代的错误印象外,几乎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甚至我想到《阿Q正传》的可能性。尽管揭露了中国人的某种共性,我仍感到它不适合编成课本给孩子读。

总之,语文课本中关乎人性的文章几无一篇。这么想想,新概念作文比赛,萌芽杂志,反而其实是一种进步了。手淫意淫也好过假道学。

总之,对这个话题,我总有种欲喷无精的感觉。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1-12-8 13:30
据说(百度)古希伯来语里是没有形容词的,人们用比喻的方式来达到“形容”。。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1-12-8 15:05
有一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么多年了我都还记得很多段落,应该还有几篇,《背影》什么的。
荷塘月色虽然形容词很多,但也让我第一次读到了关于丈夫和妻子关系的某种隐喻。
人性还是有点的,但选文章的人可能不是这个角度。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1-12-8 15:14
题目数次看成:形容词并不是最讨厌的!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1-12-8 15:27
形容词用得好也不是那么讨厌。。。反正讨厌的小说即使不用形容词也是面目狰狞。。。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1-12-8 16:33
哈哈,可以试验一下只用虚词(名词、动词之外的)来玩一下文章~~~~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12-8 20:11
斯蒂芬金说:通往地狱的路上铺满了形容词与副词。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