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读史·看宋】 [打印本页]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1-12-22 01:22
标题: 【读史·看宋】
【读史·看宋】北宋之所以经常文人为将文人挂帅,如范仲淹等,实与北宋的考试制度有关。仁宗朝以前,进士科殿试先考诗赋、再考策论,至仁宗庆历年,以策论为先、诗赋为后,策论优则优,这是了不起的,这是在保证有治世之才的前提下保留文气的革命性之举。因此宋之文人虽不能上阵打仗,却常能运筹帷幄。



【读史·看宋】苏轼之策论大受欧阳修之赏识,这也造成子瞻同学的自我膨胀,以为在政治见识上比较牛B,素不知他吃了永叔同学的药。欧阳修本人的政治才能最多算中等,他对文章有眼力,对谈世之论、治世之策的评估能力却不怎么滴。可是,欧阳修无意中给予苏轼的那种肯定,却让他一辈子在政治上自信。

(这个帖子准备作为主题笔记,慢慢加长)
作者: 猫头鹰    时间: 2011-12-22 08:09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11-12-22 12:33
文人治国都是瞎扯淡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1-12-22 17:55
北宋时的文人有部分确能治国。那时的文人不只是文人。比如富弼、王旦。
但是自宋之后,“文人”变了,真变成“文人”了。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1-12-23 21:46
【读史·看宋】对宋的批判一般归结为冗兵冗员。其实,大部分的兵是灾年时的贫民,国家养着他们了。大部分的员也是恩荫所致,但由恩荫所得的官,几无升职、得权的机会。打仗的兵和得权的员由另一套系统产生。可见宋时对养着谁和要用谁,很清晰,比某些得了恩荫还要实权并且伤天害理的朝代要有人味得多。

作者: lexiaozhu    时间: 2011-12-23 21:47
顾老师高见
作者: shep    时间: 2011-12-25 22:25
顾老师的读史,我追,希望天天有帖。

另外,对过去朝代的所谓“文人”和他们的“文章”很有兴趣。与其说是文人治国,我觉得更是散文治国。有时候看诏书和奏章,真是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1-12-25 23:43
shep 发表于 2011-12-25 22:25
顾老师的读史,我追,希望天天有帖。

另外,对过去朝代的所谓“文人”和他们的“文章”很有兴趣。与其说 ...

哎呀~~~天天有帖那固然好,我只能尽量,因为太懒了,还因为是要有所触动才会想起写点,读史,其义还是喻今。。。。

现今对“文人”的理解,我怀疑大家承袭的形象是明代的那种感觉(汉人最后一个正朔王朝)。而明代传下来的形象感,又以东林党人为要。东林党人在实际的党争斗争中,因为道德感远高于手段的有效性,对百姓、对社会、或对本党的破坏,相当大。但是,在明朝这么一个文官系统最为脆弱的朝代,文人在很恶劣的条件下还坚持“风骨”,可能跟他们师承程朱理学有关。我猜测这其中是有明确线索的,但还没深入下去。

北宋的诏书,由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他们中多人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家,替皇帝下令,文采、起承转曲、含义,应该只会比皇帝多不会少。但我看的不多,shep你贴几段来?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1-12-26 22:46
【读史·看宋】任福未听韩琦军令,擅自追击佯败的西夏军,遭遇好水川大败。此败终使西夏尾大不掉自成系统。韩琦负有领导责任,被贬。出镇时,一众孤寡老少拦住韩琦马头,大叫“还我儿(夫)来”。此前,韩琦主战,范仲淹先主战后主守。作为军人,当然有死的可能,拦马头的众人们,受谁的指使吗?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1-12-27 08:40
顾师说下宋朝官员的蓄伎制度吧,这个偶较比感兴趣。
作者: shep    时间: 2011-12-28 20:47
顾耀峰 发表于 2011-12-25 23:43
哎呀~~~天天有帖那固然好,我只能尽量,因为太懒了,还因为是要有所触动才会想起写点,读史,其义还是喻今 ...

人家只读过古文观止,好吧,谁来说说苏轼调戏儿媳妇的事儿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1-3 23:05
本帖最后由 顾耀峰 于 2012-1-3 23:05 编辑

【读史·看宋】赵匡胤随周世宗征南唐,抓了一批俘虏后准备全杀掉。赵普说,里面可能有普通百姓,应该审一下。赵大颇不耐烦:要审你审。赵普耐心很好,几百号人一个个审下来,将无罪百姓全数释放。于是百姓对赵匡胤称颂有加,民心安定。这是赵大首次从赵普那里见识到文化的力量。


【读史·看宋】宋朝的科举发掘文学人才之多居所有王朝之冠,但也有因其漏洞而遭受科举“打压”终身郁闷者,苏舜钦、梅尧臣、柳永便是最为著名的三人。梅受恩荫,还能图个温饱。苏、柳则实在是仕途无趣。一个制度在宏观上虽有好作用,但被其所累的个体,却是一人一辈子就这么完蛋,然后还没处说理去。


作者: shep    时间: 2012-1-8 17:30
同是涿州人,赵匡胤比刘备何如?……赵算不算是英雄呢?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1-8 21:38
shep 发表于 2012-1-8 17:30
同是涿州人,赵匡胤比刘备何如?……赵算不算是英雄呢?

我是觉得,赵当然是英雄,比刘备强太多了,甚至比唐太宗更牛。。。
作者: 阿呆    时间: 2012-1-9 00:19
插!请继续。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1-11 15:17
【读史·看宋】赵构&秦桧这一对组合,给后人拓宽了卖国的模式。在他们这里,重点不是卖国,而是有“卖”的资格、有“卖”的方法。在他们这里,“国”只是一个虚幻概念,用来绑架“正直”和“忠良”的武器。因为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和各种方法,所以在他们之后,卖国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五彩纷呈。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2-1 01:40
【读史·看宋】杀了岳飞,南宋依旧存活了百多年,于是赵构、秦桧说,少了岳飞,天下大乱了吗?江山易主了吗?这时,那句著名的“我死之后,哪管身后洪水滔天”还没传来。中华权术即文明,中华文明即权术。南宋是把权术渗透文明、把厚颜无耻粉妆得最为出彩的一代。没有能不能人之说,只有权术平衡的法则。

作者: shep    时间: 2012-2-16 22:54
这个是不是和两宋的宰执体制有关(可以理解为责任内阁吧,虽然皇上老儿也得负责但执政过失都让中书平章事担了去,诸如五鬼四奸之流的骂声难道就没有一点是冲着“官家”去的么)

南宋宰相权力更是大……插一下,最近在看太平军,如果当初定都长江以北比如河南西部,那么太平军的战略空间是不是要大一些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2-17 02:12
shep 发表于 2012-2-16 22:54
这个是不是和两宋的宰执体制有关(可以理解为责任内阁吧,虽然皇上老儿也得负责但执政过失都让中书平章事担 ...

宋的宰执制基本上沿袭唐代,所以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个制度。宋、尤其北宋的皇帝,除了中后期的徽宗之外,也都算尽心尽力,而且在群相制和不杀文臣(事实上的起复制)这两条护航下的东、西、三司分权几可比拟当代美国的三权分立,尤其是当御使中丞弹劾首相时,无论是否坐实,首相都必须辞职。宋朝的制度可以说是历代中最先进的。

问题在,宋人治国,文化过于强盛,对文化上建树的追求,超过了对官职功名的追求,官职权力是被他们用来保证自己文化建树的一个手段一个工具而已。但这是在北宋,南宋自从出了赵构和秦桧这对万古奇葩之后,就开始变味了,我始终都理解不了这对奇葩尤其赵构到底是怎么想的。。。

太平军不太了解,定都河南西部(比如洛阳?),是否有能力站稳脚跟呢?
作者: shep    时间: 2012-2-18 21:15
北宋的制度这么强大!我得好好了解了解。御史弹劾真这么有用(或者说没用,辞职走个过场只要皇上信任就又回来了)……应该有打击报复吧。另外,党争能从太宗时代算起么?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2-18 22:58
shep 发表于 2012-2-18 21:15
北宋的制度这么强大!我得好好了解了解。御史弹劾真这么有用(或者说没用,辞职走个过场只要皇上信任就又回 ...

御史中丞(御史台的老大)弹劾才有用。有好几任首相就是这么被弹下来的。但这也因此成为副相想利用的工具(首相下台后,由副相补上)。首相是个差遣官,称“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是“参知政事”,就是范仲淹曾当过的那个官。首相在群相中一般不执事,副相执事,实权很大,所以要变法什么的一般将变法的主将先任命为参知政事(范仲淹、王安石均如此),这两者之间如要争权的话,除了想搞定皇帝,在技术上都会从御史中丞入手。
当然,本质上只要皇帝需要,那下个台走过场仍然可以回来,但那毕竟还要“先下个台”一下,反过来也可说明皇帝也要遵循一下这个制度。

宋朝的制度虽然先进,但官制复杂得要命,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也会给人可趁之机。光是“寄禄官、贴职、差遣官”这三大类的区分就够戗。而且在“寄禄官”中还分好多种。。。。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2-18 23:25
我觉得真正的党争是从司马光上台开始的。太宗时期不能算党争,那时期最大的一对“敌人”是赵普和卢多逊,他们有争斗,但没到一大片一大片腥风血雨的地步,甚至赵和卢都没有“赵党、卢党”。太宗之后的真宗朝是寇准VS丁谓,也无党派,丁谓甚至因为出于爱才把反对者杨亿仅仅降2级,只把寇准逐出京;此后仁宗朝的范仲淹等人与守旧者的“争斗”,更加温和。神宗时王安石上台,对反对者没下杀手,而且很多争论也是学术流派的争斗,如关学、洛学、蜀学与王的新学。直到哲宗期间司马光奉高太后诏上台,立元丰党籍,党争开始,出现只要站队不一就马上处理的局面,到徽宗期间蔡京立元佑党人碑,党争到达高潮。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2-27 18:06
【读史·看宋】赵匡胤投军路上,一度穷困潦倒,一个寺院的和尚救了他。后来他做了皇帝之后,去那寺院看看,面对高大的佛祖金身,笑嘻嘻地问身边的住持和尚:你说,我拜还是不拜呢?和尚也机灵,答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于是哈哈一笑。中国式的机灵到底是灭了志气还是显了智慧?此后,赵老大就看轻了和尚。


作者: 5月8月    时间: 2012-2-27 18:33
摘抄宋史 -  虞允文传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父死,绍兴二十三年始登进士第,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十一月壬申,金主率大军临采石,而别以兵争瓜洲。朝命成闵代锜、李显忠代权,锜、权皆召。义问被旨,命允文往芜湖趣显忠交权军,且犒师采石,时权军犹在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权已去,显忠未来,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允文谓坐待显忠则误国事,遂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曰:“今既有主,请死战。”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至江滨,见江北已筑高台,对植绛旗二、绣旗二,中建黄屋,亮踞坐其下。谍者言,前一日刑白黑马祭天,与众盟,以明日济江,晨炊玉麟堂,先济者予黄金一两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分戈船为五,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操小红旗麾数百艘绝江而来,瞬息,抵南岸者七十艘,直薄宋军,军小却。允文入阵中,抚时俊之背曰:“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尔。【注:这是一招激将法】”俊即挥双刀出,士殊死战。中流官军亦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会有溃军自光州至,允文授以旗鼓,从山后转出,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僵尸凡四千余,杀万户二人,俘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

-------宋史,据称是元朝人脱脱组织修订的。谈及宋金之战,应该还是比较客观,可信的。

作者: 顾耀峰    时间: 2012-2-27 22:14
《宋史》是24史中最不可信、资料最复杂、最难辨真假的一部史。
但惟独其中对金、对辽、对西夏作战的,是可信的。宋对蒙古的战绩,也是可信的(蒙古人只会把己方的损失写少)。
虞允文是宋朝最后一个文人救国的典型。此后的文天祥陆秀夫,有救国之心无救国之力。
作者: 5月8月    时间: 2012-2-28 09:34
采石之战的前一年,虞允文曾任“贺金正旦使”,这大致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驻外外交官吧,从阅历上讲,他应该对金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比较了解的。我猜他没准还做过“特工”呢。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