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话题】哪些世界名著愧对“名著”的称号? [打印本页]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2-2-19 23:02
标题: 【话题】哪些世界名著愧对“名著”的称号?
种种原因,我国有了很多“世界名著”,然而,在近些年来网络发达后,我们知道其实有些读物在国外并不太受欢迎,或者评价不高,只是我们的“名著”。大家讨论一下都有什么书属于这样的“名著”吧。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2-2-20 20:2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532983/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2-2-20 23:11
看到题目很想插进来参与讨论。
搜肠刮肚发现自己也没读过几本名著……
作者: 陶北    时间: 2012-2-21 07:42
陈树泳 发表于 2012-2-20 23:11
看到题目很想插进来参与讨论。
搜肠刮肚发现自己也没读过几本名著……

《约翰-克里斯朵夫》可有读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2-2-21 20:55
陶北 发表于 2012-2-21 07:42
《约翰-克里斯朵夫》可有读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呢?

《约翰》没读过,《钢铁》初中的时候读了个开头……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7-24 17:27
这二本也没看过。

不过,其实每个人心中的名著都不一样吧,而且有时代的局限性也很正常的。我觉得现在一口推翻含政治目的的作品,似乎也是一种愤青的行为。

像犹更斯或巴尔扎客那样全知视角的,按现代人的眼光看自然次了些,但正如我们不能说古人不相信飞机的存在是一种愚昧一样,这些要按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吧。

呵呵!
作者: 小难小南    时间: 2012-7-24 17:35
我觉得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 羊脂球 吧,前半部挺好,后半部很差。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2-7-24 19:32
《钢铁》初中看过,现在觉得挺差劲的,一切意识形态先行的小说都差劲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2-7-24 21:25
《钢铁》是小学二年级读的,没有读完,当时老师要求写读书摘抄本,抄了一段,就是那段回首人生,并不虚度什么什么的那一段,交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大约是五年级读的,当时还是感动过的。克里斯朵夫和那个同学少年的情感,老年苏兹对青年克里斯朵夫的喜爱,克里斯托夫的叔叔(还是舅舅)带他听自然的声音。后来回想的时候,会认为罗曼罗兰在小说里写了太多,他自己想说的话。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7-24 21:42
ALL these things are to be answered for .
高中英语课本里有过这么一篇课文,节选自狄更斯的双城记。当时以为仅凭这个漂亮的短句狄更斯就是大手笔。现在也是。可以的话,英语作家还是看原著的好。毕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语言。文学名著的不可复制性就在于语言,其中创造的人物,蕴含的主题等等倒还在其次。都是萝卜白菜,大手笔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7-25 08:16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7-25 08:16 编辑

我个人也觉得,语言是比较重要的。但原著我也没有能力读。不过我感觉,翻译出来的东西肯定跟原著有区别。有一回我看《飘》里面,作者居然把修道院翻译成尼姑庵。而有的读者说,这个读起来无障碍,差不多。

我简直吐血,我说修道院的精神是奉献,尼姑庵的精神是避世,这二者在文化背景上有天然之风,宗教信仰的不同直接关系到人物塑造,这怎么能等同?

我对外国名著失去兴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转而看中国本土地小说,散文!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7-25 08:35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2-7-25 08:36 编辑

关于作品,我倒也是认为语言最重要,但我也没有读原著的能力,看翻译过的文章其实估计与原著也是不同的。

有一回我看到《飘》里面,把修道院翻译成尼姑庵,我气得不得了,其他的人居然说,这没什么,差不多。
我说,修道院的精神是奉献,尼姑庵的精神是避世,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宗教背景不同直接影响到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怎么可能是一样的?

也因为这样,我对外国名著的兴趣大大减低了,转而阅读本土小说,散文!
作者: 陈皮    时间: 2012-7-25 10:59
修道院翻成尼姑庵的确是无力吐槽啊……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