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一些让人头疼的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2-6-16 18:39
标题: 一些让人头疼的想法
在空间里坐下来特意聊文学的机会很少,几乎没有过,聊起文学,通常是因为具体而随机的事情发生,比如论坛上突然哪个新人的作品给人带来惊喜、某位会员的新作显示出写作的哪些变化和长期的特征,有时我们会突然聊起来。除此之外,聊到文学和写作,通常是在吃饭或者干其他事情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两句,只言片语,然后也没有继续挖下去,好像我们所聊到的文学,没有什么好说的,有种我们都知道“就是那个样子”但并没有把“那个样子”梳理出来。一般来说,都是一种宽泛的理解,要么就针对某个句子单独进行谈论。
当自己写作的时候,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就会变得异常明确,会看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是些相互对立的声音,它们相互对立但并非正面冲突,而是让人很难为重视一个问题而忽略其他碍手碍脚的问题,所以老是写不下去,老是要重写。昨晚吃完饭和井回聊天,突然讲到各自想写的作品是“怎样的”,这个“怎样的”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效果。我觉得我们都抓到了根本性的东西,但对这些想法,我时常很想为自己理清晰,但通常只停留到写作意识的层面而没有将它们归入到方法论上。或者,“意识”和“方法”在我心里也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声音。
一个作品平易近人且能使人为之动容,不需要经过解说即能让读者读懂,不需要具备“专业”的文学素养也能获得阅读的兴趣。也就是说,它不是知识的,不是学术的,不需要动用“美学”、“观念”、“哲学”、“修辞”等这些词语来解读它,它好或者坏,是一目了然的。再者,它也不是“经验的”、“生活化的”、“故事情节的”、“合乎常理的”,它本质是通俗的,但又非通常讲到“通俗”这个词会让人想到“一合乎读者想象的作品”。它既不屈尊降贵符合人们通常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呈现一种傲慢和偏见的看法。唔,通常想到文学这个词,总是有这种介乎某物与某物之间既有联系而又不能完全对等的关系之中,比如需要有想法然后才有书写的欲望,需要洞察力判断力因此才有叙述的底气,然而这种想法,总是停留在构思的层面,意识的层面,而非方法论上,写作的时候,某种“想法”和“判定力”只是瞬间而迅疾地将我虏获,不负责任地出现在某一个段落之中,而整体上,并非为了阐释某个想法和洞见而耗费笔墨,在整体上,几乎有一种无想法的想法。这让我有时候看自己写下的段落会觉得奇怪,它们很好理解,有种掷地有声的自信,然而,我不知道它们出现在一种整体的无想法的背景之中是否恰当。这种心理很有趣,它使一个对事物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看法的人,突然变得很有看法,很有底气,然而,它又一步步地用另外一些同样确定无疑的想法,来造成对立,造成整体上的没有想法。时常会为这种写作方式而感到沮丧,缺乏一以贯之的干脆,总是让人变得优柔寡断和拖泥带水。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写成一个小说的,他感到写作的不顺利是因为什么问题而产生了障碍。就我自己体会,我无法将自己要写的作品拟一个详尽的提纲,虽然知道有一个提纲会使写作变得更加有条不紊,更有整体感,但是,提纲阻碍了思考,即在写作之前的构思属于另一种思考,是在事物外围进行观看和寻找彼此的关联,而写作的时候才真正进入思考的核心,进入缺乏参照的、焦点明确的判断之中,它的根本意图并非如同构思时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做出努力,而是投入其中进行直接而具体的感知。这个想法,导致了我昨晚躺在床上时产生了对写作的无力感(并非焦虑)。
我发现,至今为止,没有一篇作品是因为故事层面的精彩而打动我,人们在谈论一个作品的故事精彩、安排巧妙的时候,我总觉的他们谈论的是很不重要的东西。然而谈到一个作品的思想和观念的出色,也让我觉得他们将小说的理解本末倒置。就是这种想法,使自己写作的时候在规避“可解读性”,然而它又要具备“通俗”的本质。一个以故事取长条理清晰的小说无疑是通俗的,但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通俗;一个被解读出思想观念的作品无疑比一个以故事取长的作品更加直白,它缺乏作品所必备的含蓄性。这些思索,让我发现“记忆力”在我阅读作品的时候所占的作用非常低。一方面,不会去记住“故事”,另一方面也不会去记住整个作品的观念。一个作品如果在整体上有个明确的观念,我就觉得它跟单纯的故事一样索然无味,甚至比单纯的故事还要让人反感,因为它显示了一种不必要的高傲,将许多东西都踩在脚下。
这就是写作中的优柔寡断和拖泥带水,一种找不到参照而产生的孤立无援,它既不是生活的翻版和经验的累加,也不是情节的需求而构成的框架,更不是思想观念的反复阐述,它总是让我呈现一种犹豫不决要么是自暴自弃不然就是索性重来的写作态度甚至是生存态度,总是让人面对它的时候一下子自信满满又一下子萎靡不振。它让人渴望明确的东西又舍弃明确的东西,希望得到指引又抛弃指引,看不到绝对的价值而又在寻求绝对价值但始终不会认为自己已经找到答案并且对某个确定的价值随时有蔑视的可能。
这种矛盾让我很喜欢那种谶语或者格言式的表达方式,单凭瞬间的感觉而突然降临,因为不顾一切而显得充满力量和生机,而在整体上,任何一种谶语和格言的表达,都不是统筹在一个明确的思想之中,也就是说它们通常各自为政,不卑不亢但掷地有声,而在整体上又彼此消解了意义,让你始终处于思考之中而又缺乏明确的想法。


作者: 北瓜    时间: 2012-6-16 20:47
前面的情况看不懂,大概没碰到过,说说一样跟你碰到的问题
------------------
提纲阻碍了思考,即在写作之前的构思属于另一种思考,是在事物外围进行观看和寻找彼此的关联,而写作的时候才真正进入思考的核心,进入缺乏参照的、焦点明确的判断之中,它的根本意图并非如同构思时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做出努力,而是投入其中进行直接而具体的感知。——————————————这种情况俺经常碰到,一般碰到了就是根据具体书写时的情况修改与之相应的之前的计划,但大的轮廓不会改变。。不知道这个怎么会让你感觉到无力。。。


我发现,至今为止,没有一篇作品是因为故事层面的精彩而打动我————————————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其实这两天在看前一阵子买的那种散文跟小说年选,一般都是比较正统的,又经过多层筛选的文章,看这些,主要是为了我自己省时间。这些文章,其实跟你一样,从故事层面打动我的几乎没有,我是用来练习分解文章结构的,一分解发现,那些文章,结构确实精巧,大概出彩也就是在这些地方吧,故事层面么。。。。。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打动我们呢,以前不喜欢看小说也是这个原因,只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小说,还真没多少意思,然而现在有些小说已经不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了,我更喜欢跟着这些作者一路经历那种心灵体验的感觉,而不是为了听一个好故事————————纯粹为听故事而听故事的,大概是儿童吧,,,成人跟儿童太不一样了,再花哨的情节都会让成人觉得腻烦,因为人们自身在现实中经历的远比这精彩


谶语或者格言?
这个,我劝你还是不要喜欢啦,再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那些谶语或者格言附带的思想只要有点脑子的人有点阅历的人几乎都思考过,只是有些人说了出来,有些人没说,嘎嘎嘎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2-6-17 22:18
我希望打动的读者是这样的:他们没有文学经验,没有文学品味,他们远离文学,或者根本不知道文学,在“文学”面前他们冰水一般纯洁。如果能打动他们,我会感到荣耀,会感到我的作品里具有诗歌的原始之力。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2-6-17 22:22
在当代,诗歌的原始之力被淹没在一片混沌之中,我期盼这种力量会最终拨云见日。。
作者: 高盛婕    时间: 2012-6-18 09:18
纯洁是学习后的遗忘。
作者: 高盛婕    时间: 2012-6-18 09:20
哈哈,刚刚回帖的时候没有看到井回回帖也提到“纯洁”
作者: 井井回    时间: 2012-6-18 12:00
高盛婕 发表于 2012-6-18 09:18
纯洁是学习后的遗忘。

早上起床把这句话看成了,“纯洁是学习的后遗症”,想一想也挺有道理。。。
作者: X    时间: 2012-6-18 13:18
早上起床我也看成是“纯洁是学习的后遗症”,看到井回强调这句话还想,高盛婕说的不就是这句吗,比对了两次,明明就是这句啊,吃完饭打开一看,原来不是这句。
昨天下午,我突然豁然开朗……
作者: 高盛婕    时间: 2012-6-18 19:07
你们是有多天然呆。。。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4-1-15 00:00
井井回 发表于 2012-6-17 22:18
我希望打动的读者是这样的:他们没有文学经验,没有文学品味,他们远离文学,或者根本不知道文学,在“文学 ...

说得好。
作者: cjdxc    时间: 2014-1-15 00:17
哇,看到这个太有同感了。我有时候会想,一个好的作品它应该能让人一读就觉得好,这个好的感觉并不建立在他是否有很深的阅读素养基础上。我们是不是在潜在的对“美”有一种共识,是本能而不是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这就像唐朝以肥为美,是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认为肥为美,而不是本能地认为美。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4-1-15 00:25
cjdxc 发表于 2014-1-15 00:17
哇,看到这个太有同感了。我有时候会想,一个好的作品它应该能让人一读就觉得好,这个好的感觉并不建立在他 ...

你得谢谢我。我把它翻出来的。
作者: cjdxc    时间: 2014-1-15 08:18
猪皮 发表于 2014-1-15 00:25
你得谢谢我。我把它翻出来的。

嗯……
作者: X    时间: 2014-1-15 13:49
看到一年多前的随笔,感觉还是每句都符合现在的想法。但想是这样想,写的却是想拓宽别人(和自己)的期待视野的小说。
作者: cjdxc    时间: 2014-1-15 15:30
有种感觉,就是因为这样一些想法的存在,总会让人对一些小说感到厌倦,因为看不到新的东西,本质上还是重复前人的东西,不是想看到的那种原始的本能的东西。但是这些想法却还不足够清晰到指引自己写作的方向,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样,对已有的感到厌倦,但是也不知道新的在哪。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