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请教几个问题,也许有些肤浅 [打印本页]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7 08:37
标题: 请教几个问题,也许有些肤浅
1、小说的功能,向上,向下,还是平行?
2、小说需要思考吗?——抑或只是单调地记录身边的事情;它到底是一种理念,一次政治宣传,还是我们理想的映像,或者什么都不是,就象某些人说的,仅仅归于一种思维上的金字塔,归于一种美?
3、小说归于现实,还是归于虚拟?着重描述现实以反映现实,还是利用虚拟来映衬现实?
4、如果小说有政治倾向,那是不是可以为了政治,而抿灭一些真实;如果没有政治倾向,它的美又应该体现在哪里?
5、纯文学到底存在吗?
6、文学——尤其是小说,应该着重的是什么,故事情节,或者内在的情绪,语言的节奏(游戏),抑或其它?
7、应该怎么看待读者,让他们参与进来,进为叙事的一部分,还是摒弃掉、忽略掉读者的存在?
8、怎样看待网文;网文真的是垃圾吗,或者文学的未来在于网文的兴盛?
作者: 5月8月 时间: 2012-10-7 11:39
本帖最后由 5月8月 于 2012-10-7 11:39 编辑
我想试着与楼主探讨第7,8两点。
先说第7点,今年,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咱写故事到底为了谁?
为了自己?我好多朋友都这样说,我觉得为自己而写说不通,我们单位人力资源的人管这叫做自闭症倾向。
为了读者?一说到读者,我就“粉泪盈盈”啊!我慢慢认识到,我们所说的为读者而写,其实是为有限的一部分读者而写,不可能去为“广大”读者。但这个认识还只是我在4月初想到的,就好像在人类历史上越具有煽动性的口号越不禁岁月蹉跎似的,咱写作时越是抱定要写给广大读者,这东西越是没有生命。
嗳,一想到生命,这就到8月了,咱应该为文学本身而写。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广大读者。咱要知道,咱写的这东西它自己是有它自己的生命的,咱写作的人就是它的胎囊,咱把营养给它,让它长。别因为娘不爱吃啥就也不让孩子吃,别因为小叔子长得俊就给孩子起小叔子的名儿。我觉得,应该为作品本身存在的美而去写,什么故事情节,语言气息,叙事结构,读者感受统统别想太多。楼主您看呢?
简单谈谈第8点,网文确实挺垃圾的。我说它垃圾,是因为我看垃圾存在两点属性,1原本是有用的东西2还可以废物利用或进入生产再循环。首先,网文在思想性上没见有啥突破,大部分真是其他形式文学或艺术的牙慧,没办法,先天底蕴不足,生命力短暂不说,关键是网文这种生产节奏太快了,什么东西一多了,就跟垃圾有得比。
好在,网文可以进入到生产再循环,还可以萃取出有用的东西来。所以我又觉得网文挺了不起的!我更想换个比喻了,网文像是垃圾,更像是海水冲上岸的沙子,沙子里又可以淘出金子
作者: 柏仙妮 时间: 2012-10-7 11:55
这些题目真的很难答,好像要有一个过程,要看怎么样的状况。我把自己的经验说一说。
1,如果有人想写文字,不管是为自已而写,还是为别人而已,只要不是有恶意的,我都先支持他写文。因为我觉得写文是件顶好的事。有人在写对我有鼓励,有人在写对他自己也不是件坏事。
2,如果这个人刚开始写文的话,我不会用情节,叙述语言等比较深入的话题来吓唬他,让他写不下去。
3,等这个人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了,我与他交流时,会将自己的一些写作经验和技巧来与他分享。
4,然后我会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他有这方面的意愿,想把文写得更好,不管是为谁,我就会进一步与他交流。如果他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想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话,那我与他的交流只停在文章的思想上,而不会与他交流技巧等。
5,如果他有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我就会希望他写些对别人有帮助的文章,当然,这个我也只是建议,如果他不愿意,那也是他的自由,他可以写他自己爱写的,我看自已爱看的,有交流我们也可以交流,没交流就互相保留,并没有妨碍什么。
我觉得每个人写文的目的都很复杂,也都很私人,呵呵,所有的这些与爱好有关,也与能力有关。不能要求别人做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改变爱好。但我们可以交流,平和的交流,或者互相间会有触动,或者没有。但在写,就是千山同道,写各自的东西,就是赏不同的风光。
挺好,挺好!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10-7 14:17
这其中的任何一点都足以连篇累牍地去阐释,也未见得说得清楚。这些题目都太大了,换句话说,太宽泛了。而太宽泛的问题,往往又失去它作为问题本身的意义。严格来说,这是作者一个阶段的心理状态。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7 14:19
本帖最后由 爱在无言 于 2012-10-7 14:20 编辑
5月8月 发表于 2012-10-7 11:39 
我想试着与楼主探讨第7,8两点。
先说第7点,今年,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咱写故事到底为了谁?
为了 ...
学习,但没解惑。而且,我多少有些自闭,虽然我知道这不好;正因为自闭,才喜欢写些乱七八糟的文。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7 14:21
柏仙妮 发表于 2012-10-7 11:55 
这些题目真的很难答,好像要有一个过程,要看怎么样的状况。我把自己的经验说一说。
1,如果有人想写文字 ...
嗯,我觉得,不交流不行;一个人的经验,是个体经验;交流之后,才能扩展出去,就象蝴蝶效应,或者象一粒石子掷入水中……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7 14:24
蓝风 发表于 2012-10-7 14:17 
这其中的任何一点都足以连篇累牍地去阐释,也未见得说得清楚。这些题目都太大了,换句话说,太宽泛了。而太 ...
有见解,这也算一种回答。
但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当然,这是我的愿望——
其实呢,就算没人能解决这个不算问题的问题,又能怎样?——我们还是活着,还是有着种种不同的欲望;有的人用行动表达欲望的存在,有的人用语言来表达;谁知道呢,大概是这样吧。
反正,我是越来越困惑,困惑的,就象才睁眼看这世界。
作者: 蓝风 时间: 2012-10-7 14:33
本帖最后由 蓝风 于 2012-10-7 19:46 编辑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7 14:24 
有见解,这也算一种回答。
但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当然,这是我 ...
多元的时代,最难做到的是对自己的信任。
作者: shep 时间: 2012-10-12 23:58
4,先不要去考虑,你如果希望写小说那就必须先保证它不是论说文;文以载道是个大忌。
7,读者是最不应当事先就考虑的问题;试图去顺应、抓住读者的念头只会让你被动(更不要说试图去取悦读者)——相反的是,当一个作者不再考虑如何照顾读者后,读者将会开始惦记他。
剩下的问题,归结为:小说是什么,以及文学是什么。
遗憾的是,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所有(严肃的)写作者穷其一生(或者至少是大半生)所要解答的问题。
但,这不是说没有其他可以用来起辅助作用的东西了。仍有很多东西对你有所裨益。比如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或者街上一个陌生人的眼神等等——根本在于,外界的事物能够否有助于你搞清楚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小说和文学是什么的答案,才可能逐渐浮出水面。但关键在于先回答自己,为什么要写?甚至几年下来再问自己,为什么要写?直到这不再成为问题为止。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2-10-15 11:38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2-10-15 11:40 编辑
我觉得我12岁以后……好吧,或者说,我这辈子都没问过这些问题。
请原谅我的冒犯——因这毕竟是实话实说。
问这些问题的人,他很可能是从小没有读书的习惯。“什么是纯文学”“小说看重什么”“小说需要思考吗”……这些问题,如果从小就喜欢看书、读童话、散文、漫画、闲杂志,以致人年长一点以后读儿童读物、读小说的话,这种问题根本是无需问起的。
因为“润物细无声”,可能一个孩子总结不出什么是纯文学,但试想他读过《复活》和《白鲸》,读过屠格涅夫或者契诃夫的短篇(而且是当做闲书来读的),这些都不可能成为问题。
作者: X 时间: 2012-10-15 14:55
小说的功能就是让人敏感,让人无法成为糊涂人而感到痛苦(随即必然有它背面的畅快),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但不要因为自己觉得真实而觉得这个小说是好的。小说需要思想,但它往往不是思想的直接陈述,或者更应该说小说作者需要思想,思想能让语言有分量和美。
作者: 魏虻 时间: 2012-10-15 16:20
本帖最后由 魏虻 于 2012-10-16 09:04 编辑
随着写作的行进,这些问题一定会被重复提出,会一直保有它性质的陌生。创作实践会因为它变得越来越使人着迷。答案会在作品中清晰,又消失,最后困惑还是困惑,但是有了作品。小说本体的困惑和关于人的困惑一样,是驱动力,只要着手解决就不是问题了,不会妨碍写作。或者,假如问题一清二楚有了答案,人们肯定觉得太乏味,写作也千篇一律。我们肯定需要接近、承认困惑。而且人们喜欢文学的原因之一恰恰是它反对科学过于清晰地解释世界的企图,并且倾向于使认知在艺术秩序下回归混沌和隐秘。我感觉您的有些问题也不是困惑,比如网络文学好不好这个,它应该是只需要一些坚定就能解决的。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16 07:05
shep 发表于 2012-10-12 23:58 
4,先不要去考虑,你如果希望写小说那就必须先保证它不是论说文;文以载道是个大忌。
7,读者是最不应当 ...
哦,还是很疑惑;既然文以载道是大忌,为什么会有托尔斯泰和雨果,又为什么会有行毛的延安座谈?我觉得,文以载道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政治干涉,二是理想扩张。
对于第7条的答复,我学习了;至于小说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对小说的技巧以及其叙述方法与方式,定出那样多的条条框框,这是我最大的疑惑。我先前一直认为,文无定势,一篇看得过去的小说,一定要有自己的性格与特点,没必要进行一个统一规划;在十九世纪,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大概还是另类,约翰.邓恩的玄学诗还不是诗,但到了二十世纪,就一切全都倒过来了;如果没有当初这些人的开拓,大概文学还不会有现在的多彩;再后来,到了这论坛里,才渐渐感受到,小说有了无数的条框,太可怕了。
谢谢版主。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16 07:07
生铁 发表于 2012-10-15 11:38 
我觉得我12岁以后……好吧,或者说,我这辈子都没问过这些问题。
请原谅我的冒犯——因这毕竟是实话实说 ...
复活是纯文学吗?
我一直不认为它是。
白鲸是纯文学吗?
我也一直不认为它是。
谢谢指教,虽然我没读过几天书,因为我生自贫民,没钱买书。但愿以后此类讨论,不是对人身攻击,而是真正的讨论。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16 07:09
X 发表于 2012-10-15 14:55 
小说的功能就是让人敏感,让人无法成为糊涂人而感到痛苦(随即必然有它背面的畅快),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
哦。学习,真的,因为我有同感,只是更困惑。
也许,困惑一直在伴随着我。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听到了我想听的话: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但不要因为自己觉得真实而觉得这个小说是好的。
我一向认为,既然小说是虚拟的,为什么要苛求逼真?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16 07:12
魏虻 发表于 2012-10-15 16:20 
随着写作的行进,这些问题一定会被重复提出,会一直保有它性质的陌生。创作实践会因为它变得越来越使人着迷 ...
嗯,这是我获得的最大支持。谢谢魏虻。
其实,贬低网络文学的人,一定很无知;即便不是无知,也是另有目的,或者单纯的恐惧,因为网文,终究要取代纸质媒介而自信地存在;更重要的是,文学的繁荣,在今天,已经离不开网络文学;与其无聊地讨论,不如去试着实践——我个人认为。
作者: X 时间: 2012-10-16 14:30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16 07:09 
哦。学习,真的,因为我有同感,只是更困惑。
也许,困惑一直在伴随着我。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听到了 ...
“小说是虚拟的,为什么要苛求逼真?”这个问题真回答不上来,或者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还有你说的“网络文学”可能不是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学,一般提到网络文学我就想到起点这些,还真从来没有觉得黑蓝论坛上的小说是属于网络文学的范畴。如果讨论的是承载文学的材质的话,基本上已经偏离谈文学,而是谈文学相关的东西(至少是对写作来说并不重要的东西)。
对文学保持困惑不一定是坏事,困惑会促使人以实践去理解困惑和写作,生铁讲的“润物细无声”很对,读书就是个受陶冶的过程,并且认识到我们自身的贫瘠以便更好地自补,而不是要对文学上的问题划清界限地看待,我想这才是更有益的思考吧。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17 07:23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16 07:12 
嗯,这是我获得的最大支持。谢谢魏虻。
其实,贬低网络文学的人,一定很无知;即便不是无知,也是另有目 ...
无语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17 07:24
本帖最后由 爱在无言 于 2012-10-17 07:27 编辑
X 发表于 2012-10-16 14:30 
“小说是虚拟的,为什么要苛求逼真?”这个问题真回答不上来,或者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还有你说的“网络 ...
谢谢提醒;不过,一直不是我来划分的,而是某些人。
其实,我觉得,很无聊。
我不愿 在此问题上浪费时间……
网文,其实我觉得,不是那些神马穿越玄幻言情,而就是我们;这个论坛,也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
另:出差,一个月后再见。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22 13:10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16 07:09 
哦。学习,真的,因为我有同感,只是更困惑。
也许,困惑一直在伴随着我。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听到了 ...
嗯,正因为有困惑,才提出这个问题;
尤其是读了几部书之后,这种困惑才更加深刻:从呼啸山庄,到红楼,这些书,刻意模糊掉了某些具体地点,尤其是红楼,谁也说不清这是发生在南京还是北京的故事;但现在写小说,为什么要苛求很多?
作者: 卫康 时间: 2012-10-22 15:30
我总算看明白了,楼主说所的网文就是指用电脑输入,上传到网上的文章啊。那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吗?毛笔和鹅毛笔写的东西,哪个更有价值?工具和价值挨得上吗?
作者: 凌丁 时间: 2012-10-23 00:28
X 发表于 2012-10-16 14:30 
“小说是虚拟的,为什么要苛求逼真?”这个问题真回答不上来,或者说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还有你说的“网络 ...
也许可以这样问,“魔术是虚拟的,为什么要苛求逼真?”因为越逼真,魔术的效果越好。
小说可能也是如此,越逼真,虚构的效果越好。当然,这里的逼真包括但不限于与物理实存世界比照出的逼真。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23 07:01
凌丁 发表于 2012-10-23 00:28 
也许可以这样问,“魔术是虚拟的,为什么要苛求逼真?”因为越逼真,魔术的效果越好。
小说可能也是如此 ...
嗯,要的就是这句话。谢谢指教。我可以在我的论文里引用这句话吗
作者: 爱在无言 时间: 2012-10-23 07:03
卫康 发表于 2012-10-22 15:30 
我总算看明白了,楼主说所的网文就是指用电脑输入,上传到网上的文章啊。那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吗?毛笔和鹅 ...
呵呵,但现在许多人,认为这样的网文不值得一看。
我一直认为,无论用何种工具写的文章,都应该具有同等价值……
其实,就算是狭义上的网文,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价值与可取之处;网文对某些技巧的实验,是具有爆炸性的开拓力,就象魔幻对拉美文学的冲击一样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10-23 10:44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16 07:09 
哦。学习,真的,因为我有同感,只是更困惑。
也许,困惑一直在伴随着我。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听到了 ...
楼主真是实在啊。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些东西还一个劲较真,不知灵活穿越往返于两者的边界,你干脆别写小说了。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10-23 10:48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22 13:10 
嗯,正因为有困惑,才提出这个问题;
尤其是读了几部书之后,这种困惑才更加深刻:从呼啸山庄,到红楼, ...
你说的是哪些苛求?
有渴求才有苛求,
作者: 猪皮 时间: 2012-10-23 10:56
楼主独处的时候不要总去想那些空洞的概念,最好像下面的DULCET一样,
每当天气好
我就会变成废人
如同来到了火星
我所不知道的事情
我也不想再知道
我也不想再寻找
死偶尔像一缕微风
它吹吹我的头发
像个珍贵的朋友
当我走在街上
和火星挽着手
作为晒太阳的废人
海也一起闭着眼
我们和永远打招呼
它说我就是这样
作者: cjdxc 时间: 2013-5-9 09:50
呃,我觉得像诸如小说是什么,什么是纯文学这类问题需要靠个人信仰来解决,就想康德说人生的终极问题也得靠信仰来解决一样,这些问题太大了,没法回答,只能说是自己给自己一个答复吧。个人看法。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5-9 10:50
N年前我年少无知加入了作协,只开了一次会,就讨论这种问题。我硬着头皮听了一上午各种高见,最后被问到我的时候,我很粗鲁地说了一句: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后来我就再不去了。
作者: 比多 时间: 2013-5-9 11:35
这答案因人而异,因阅读而异。
退三十年,马原刚出道那会儿,提出过100个问题。那会儿百废待兴,提出那些问题有针对性与建设性。现在再来问,不如去多读些书,找到自己的答案。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5-9 12:07
爱在无言 发表于 2012-10-22 13:10 
嗯,正因为有困惑,才提出这个问题;
尤其是读了几部书之后,这种困惑才更加深刻:从呼啸山庄,到红楼, ...
这看你表现哪一种真实。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里面没有一个真实地名,但是其真实感无以复加。他在他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讨论了他的“真实”和“轻”这两件事,你愿意的话可以看。
反对“文以载道”,是要求小说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内核美感也是美感,对“道”的理解越深刻越有助于小说的内核美。这跟思考一点都不冲突,只是在思考的表现形式上,要求不能是简单说教。
作者: 比多 时间: 2013-5-10 23:14
再次看了看这几个问题。其中有些提的含混不清,有的明知故问。
仍就是建议你去找自己的答案。
其实我心里也有一些问题。在提出之前,我也许应该试着做做你的题。
1.提问不清楚。什么向上向下?
2.小说需要思考,无疑。至于你后面的问题,套用一句合同用语:它包括但不限于,记录身边事,理念,政治生活,理想映像,思维象牙塔,某种美。
3.你提的问题是方法论,现实主义还是象征主义。但其实你心里想的是世界观。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挂钩,你认为的小说的功能导致你这个问题的观念倾向。
4.我个人认为小说不该有太强的政治倾向(小说家可以有,小说不必)。你说《悲惨世界》有政治倾向吗?是有的,但是他早就超越了政治倾向,甚至早超越了道德倾向,所以它是美的,——这是小说的美,故事之美。
5.明知故问,且无意义。纯与不纯都是相对的。
6.这是个好问题,我也在思考。
7.这个问题决定你是什么样的写作者。
8.如果说的网文是指起点中文网之类,那么没错,那是垃圾。未来文学不会兴盛,死掉这心吧。从头再来。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5-17 12:03
虽然我认为这个帖跟“评论版”毫无关系,但是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八卦党,阴雨天没有别的事可做之时,还是决定唐僧一次。
真实是个大可讨论的话题,我决定只抄书,不发表意见。
《哲学入门》邬昆如主编
第二节 真的定义及内涵
一般而言,在定义“真”的时候,可以从字义跟实义两者来做分析。
一、字义
从中文的观点来看,中文从来没有将“真”和“理”结合在一起,只对真下定义。譬如《淮南子-俶真训》注“真,实也”;《荀子-劝学》注“真,识也”;淮南《本经》注“真,不变也”,从中文对“真”的字义上来看,指的是一个实在的,不变的内涵。
从外文的观点来看,“真”来自希腊文Aletheia, Aletheia来自Ietho为Lanthano的古体,加以Alethia有否定之意,即从不可见的消极意义,成为一被发现、被领会、成为光明之“有”(Ens Aletheia),为实在界之光明或为理性寻获此种实在之光明。在拉丁文Veritas则有选择和信仰之意,引申为真理是理性的选择或理性的信仰。
从以上中文和外文的字义上来看,真理可以解释为认识的实在性,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一种实在物与人类认识能力间相互符合的确定性;其二是一种具有理智的心灵在寻找、发现、分别选择的行为。综合来说,真理是可以实际去认识的事物,这是从字义上来解释。
二、实义
实义一般来说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名实相符,是从存有的特征中发现的。指的是从存有的意义来看,存有第一个意义是它自己为它自己,也就是它的内在和外在是一致的,内在和外在要彼此相合;在第二个意义上,“名”指的是观念,“实”指的是实在事物,所以观念和实在事物要彼此相合。这是第一种实义的解释。第二种实义上的解释是主观的理智与客观的事物具有一致性。所以我们主观的想法和外在的事物是一致的。从以上两种对实义的说明去作为一种测量的方法。
三、测量真的方法
确实性
确实性是由确实而来,确实是一种固有的状态,固有的状态是从逻辑的必然性而言,也就是说,由前提推论到结论的方法,借由推论的过程所达到结论的目的是一种固有性。固有性是事物或对象特性完全的显露……………………………………………………第一种称之为伦理确实性…………………………第二种称之为物理确实性……………………第三种是数学确实性……………………第四种是形上确实性,又称为存有的确实性。
明显性
所谓明显性是指客体事实清楚显示自己及其明朗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客体自己足以证明自己的模式………………………………………………
第三节 真的种类
…………………………
一、逻辑真……………………………………
二、伦理真………………………………………………
三、存有真………………………………
以上为简介,在对“真”的认识中,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比如“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才是唯一真实,而佛教指称物质世界只是现象,阿赖耶识才是种子识,才是真。
很多人引用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时,是完全违背他的本意的。他在《小逻辑》导言中做出了如下解释:“……但是,甚至在平常的感觉里,也会觉得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因为所谓偶然的存在,只是一个没有什么价值的、可能的存在,亦即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当我提起'现实'时,我希望读者能够注意的用这个名词的意义,因为我曾经在一部系统的《逻辑学》里,详细讨论过现实的性质,我不仅把现实与偶然的事物加以区别,而且进而对于‘现实’和‘定在’,‘实存’以及其他范畴,也加以准确的区别……”也就是说,他所说的存在,指的是具有逻辑真或者存有真性质的事物,而这种事物必然是合乎理性的。
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艺备忘录》我忘在车上了,录不进来。但是真实,总不外乎以上讨论,最多是具体内容上的争议。
除开物理真之外,根本不存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冲突。然而如果考虑到物理真,则无论是小说,还是绘画,还是哲学,都没有办法达到“物理真”,你写出再真实的地名,它也只是一个名实相符,文字和实物,在物理上始终有差异。
这里的问题只在于在虚构中,你是否能把握“真实”。
作者: 镇州大萝卜 时间: 2013-5-17 12:15
我搜到了这段:
轻
我将在第一个演讲里谈论轻与重的对立,并将维护轻的价值。这不是说我认为重的美德不够吸引,而仅仅是因为我对轻更有心得。
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了各种路子,做了各种实验,现在该是我尝试给自己的作品作一次总定义的时候了。我愿意这样定义:我的工作方法往往涉及减去重量。我努力消除重量,有时是消除人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天体的重量,有时是消除城市的重量;我尤其努力消除故事结构的重量和语言的重量。
在这个演讲里,我将尝试解释——既是向我自己也是向你们——为什么我会认为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尝试指出我认为体现了我理想中的轻的往昔作品;尝试说明我把这一价值置于现在的哪个位子上,以及我怎样把它置于未来的脉络中。
我要从最后一点说起。当我开始我的写作生涯时,每个青年作家都有一个明确的迫切感,就是要表现他的时代。我满脑子良好的愿望,试图使自己与推动本世纪各种事件的那些无情的能量联系起来,不管是集体事件还是个人事件。我试图在推动我写作的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流浪汉小说式的内在节奏,与世界那乱作一团的、有时充满戏剧性有时充满怪诞感的奇观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很快我就意识到,在理应成为我的原材料的生活事实与我希望在写作中体现的轻逸笔触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我必须付出日益巨大的努力去跨越它。也许到了那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世界的重量、惯性和暧昧性——这种特质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紧跟着写作,除非你想办法躲避它。
有些时刻,我真感到整个世界都快变成石头了:一种缓慢的石化,视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进度有所不同,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一幸免。仿佛谁也无法逃避美杜莎那不可阻挡的目光。唯一有能力砍下美杜莎的头颅的,是穿着飞鞋的珀尔修斯。珀尔修斯不直视美杜莎的脸,而是通过他的铜盾反映的影像来观看她。是以,哪怕是这一刻,我也得求助于珀尔修斯,因为我也快被石钳夹住了——每当试图谈论我自己的过去,我就有这种感觉。还是干脆以神话的意象来组织我这次讲演吧。
为了砍下美杜莎的头颅而又不被她变成石头,珀尔修斯求助于最轻的事物,也即风与云,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只能以通过间接方式去看的东西,也就是镜中的影像。我立即就想把这个神话当成诗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寓言,当成写作时借鉴的方法上的榜样。但我知道,任何解释都会使神话贫化和窒息。对待神话,万万不可草率。最好是计神话栖居在记忆中,最好是停留在每一细节上,省思它们,而又不与它们的形象语言失去联系。我们可以从神话中学习的,都蕴藏在实际的叙述里,而不在我们从外部强加给它的东两里。
珀尔修斯与美杜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并没有随着砍下美杜莎的头而结束。从美杜莎的血中诞生了一匹叫做珀加索斯的飞马——石头的重,竟变成其对立面。在赫利孔山,飞马一踢蹄,就涌出一眼供缪斯们饮用的清泉。在这个神话的某些版本中,是珀尔修斯骑上这匹从美杜莎受诅咒的血中诞生、为缪斯们所宠爱的神奇飞马。(巧得很,就连那双飞鞋,也是来自怪兽的世界,它们是珀尔修斯从美杜莎的姐妹格里伊三姐妹那里得到的,这三姐妹共用一只眼睛和一个牙齿。(至于那个砍下的头,珀尔修斯并没有把它扔掉,而是把它包起来藏在一个袋子里。每逢敌人快打败他时,他只要把那个头露出来,抓住头上那些蛇状的发辫,这染血的战利品就变成英雄手中一件所向无敌的武器。这件武器,他只在危急时才用,并且只用来对付那些应受到这种被变成雕像的惩罚的敌人。显然,这神话是要告诉我们某种隐藏于形象中、却不能以任何别的方式解释的涵义。珀尔修斯通过把头颅藏起来,而成功地控制了这张可怖的脸,一如他先前通过在镜中观看它而成功地把它割下来。珀尔修斯的力量永远来自他拒绝直视,但不是拒绝他注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他随身携带着这现实,把它当作他的特殊负担来接受。
在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关系上,我们可以再从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学点东西。珀尔修斯赢得另一场战斗:他用剑把一头海怪斩成碎片,解救了安德洛墨达公主。现在,他准备做我们任何人干完这种讨厌的脏活儿后会做的事情——他想洗手。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把美杜莎的头放到哪儿好呢?奥维德在这里有几行诗(第4章,第74(752行),我认为极能说明要成为珀尔修斯这样的一位海怪屠手,须具有何等敏锐的精神:“为了不让粗沙损害那个蛇发的头,他把树叶铺在地面上,做成一个软垫,还在软垫上撒些生长于水下的植物的嫩枝,再把美杜莎的头放在上面,脸朝下。”我想,身为轻盈大师,珀尔修斯用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谦逊态度处理如此残忍、可怖同时又有点脆弱和易毁的东西,不能不说是轻的绝妙体现。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接着发生的奇迹:那些海洋小植物碰触了美杜莎的脸之后,都变成了珊瑚,而海上仙女们为了用珊瑚做装饰品,便赶忙搬来一大堆嫩枝和海草,让美杜莎的脸把它们变成珊瑚。
把美轮美奂的珊瑚与美杜莎可怖的残暴糅合在一起,这种不协调的形象是如此富于暗示性,我实在不想糟蹋它,对它作多余的评注或解释。我能做的,是把奥维德这几句诗拿来与一位现代诗人蒙塔莱。、的几句诗做一个比较。在蒙塔莱的《小遗嘱》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最微妙的元素——它们可作为他的诗歌的象征:“蜗牛那珍珠母似的爬痕/或碎玻璃的云母”——被拿来衬托一头可怕、可恶的怪兽,一个降临西方城市的长着黑翅膀的路西法。这首诗写于一九五三年,蒙塔莱以前从未在诗中展示过如此可怖的末日景象。但在诗中,作者恰恰是把这些细微、发亮的踪迹,置于画面前部,来对照黑暗的灾难一‘把它的粉末保存在你的镜粉盒里吧/当每一盏灯都已熄灭/而萨达纳舞曲变成炼狱。”但我们如何在那最脆弱的处境中拯救自己?蒙塔莱在诗中坦承坚信那看似最易凋谢的事物的永久性,坚信蕴含于最微弱的痕迹中的道德价值:“那擦亮的微光/并非火柴的一闪。”
为了谈论我们自己的时代,我兜了一个大圈,援引奥维德笔下脆弱的美杜莎和蒙塔莱笔下的黑色路西法作例子。让一位小说家援引日常生活事件来作为他心目中的轻的例子,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不啻是无穷尽地追求难以获得的东西。米兰•昆德拉却能以无比清晰和直接的写作做到这点。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是痛苦地确认“生活中不可避免之重”,这重不仅存在于绝望和无所不在的压制——也即他不幸的祖国的命运——的处境中,而且存在于我们大家普遍面对的人类状况中,尽管我们实在要比他幸运得多。对昆德拉来说,生活之重主要在于束缚,在于公共和私人束缚所形成的密集网络,它愈来愈紧地将我们包裹起来。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在生活中因其轻而为我们所珍视和爱惜的一切,怎样旋即暴露其真正的、不能承受之重。也许,只有智力的活跃性和游移性可逃避这种惩罚——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他这本小说,而这些特质属于一个与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大不相同的世界。
每当人类似乎被宣告罚入重的状态,我便觉得我应当像珀尔修斯那样飞入另一个空间。我不是说逃进梦中或逸入非理性。我是说,我必须改变方法,换一个角度看世界,运用不同的逻辑和崭新的认知、核实方法。我所寻求的轻的形象,不应该像被现在和未来的现实所粉碎的梦那样消失……
在文学的无垠宇宙中,总有一些新的道路等待探索,既有最近的,也有古老的;一些可以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的风格和形式……但如果文学仍不足以确保我追求的不只是梦,我就会求助于科学,让科学来为我心目中那一切重量全部消失的想法提供养分。今日,每个科学分支似乎都是要证明世界是由最微小的单位支撑的,例如DNA的信息、神经元的冲动、夸克、从时间初始就一直在空间里漫游的中微子……
接着我们有电脑科学。
……
在他对“轻”的这种认识之下,选择“轻”作为他的表现主题,则“轻”就是他的真实性。在这里根本无须争论他是不是错了,“轻”不能成为真实,而“重”才是真实。真实在于,他是否把握了轻的本质特性。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